问题

哪些行为能反映当代年轻人的摆烂心态?

回答
说到“摆烂”,这词儿现在可真是火。不过啊,这可不是说年轻人真的就啥也不干,而是他们对很多事情的态度,跟咱们以前可不太一样了。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事儿,特别能体现这股子“摆烂”劲儿:

1. 工作上的“能不干就不干”,但不是真的懒

以前我们一听“打工”,就是拼了命往前冲,生怕落后。但现在的年轻人,很多时候是那种“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事”的心态。不是说他们不想赚钱,而是他们觉得很多工作,比如加班加点、内卷竞争,真的不值得他们搭上自己的身心健康。

举个例子吧,以前要是接到个棘手项目,大家可能就摩拳擦掌,想着怎么把事情做到极致,表现自己。但现在很多年轻人,会先评估一下,这个项目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没有实质性的好处?如果只是为了“老板高兴”或者“完成KPI”,但对自己没什么长进,那他们可能就会采取一种“最小努力原则”,完成基本要求就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甚至会觉得,“我按时按量完成了,没犯错,这就够了,为什么要再多付出?”

而且,他们也很擅长在规则范围内进行“微操”。比如,领导要求某个报告写得更详细,他们可能会把现有的内容再组织一下,加点图表,但不会主动去挖掘更深层的信息,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度”很难把握,万一付出了很多精力,结果还被挑毛病,那岂不是得不偿失?这种“不主动惹事,也不主动表现”的心态,就是他们对工作的一种防御机制。

2. 生活上的“佛系随缘”,但背后是对消耗的抵抗

“佛系”这个词,现在几乎成了年轻人的代名词。什么都不争不抢,看淡一切。但你要是觉得他们真的就这么无欲无求,那可就错了。这更多的是一种“知足常乐”和对过度消耗的抵抗。

比如,买东西这件事。以前我们可能更看重“拥有”,觉得东西越多越好,越名牌越有面子。但现在的年轻人,很多已经不太追求“拥有一切”。他们可能更看重“体验”和“够用就好”。一个手机够用就行,没必要非要最新款;一件衣服够穿就行,不必追求多高大上的牌子。这背后其实是对物质消费带来的压力和“攀比”的一种逃避。他们知道,物质的极大丰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反而会增加生活的负担和管理的成本。

还有社交。以前我们可能觉得朋友多就是成功,就应该积极拓展人脉。但现在很多年轻人,更喜欢“小圈子”,或者干脆一个人独处。与其在无效社交中消耗自己的精力,不如把时间留给自己,去做真正让自己放松和快乐的事情,比如看看剧、玩玩游戏、或者什么都不做,发发呆。他们不是不合群,而是他们更清楚自己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希望在无意义的社交中被消耗殆尽。

3. 消费观的“及时行乐”,但不是放纵

说到消费,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年轻人“月光”,花钱大手大脚。但其实,他们的消费观也有点“新意思”。

“及时行乐”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比如,他们愿意为了一次旅行、一场演唱会、或者某个喜欢的品牌联名产品而花钱,即使这意味着自己要省吃俭用一段时间。这种“花钱买开心”的心态,也算是一种“摆烂”,因为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存钱作为人生的首要目标,而是更看重当下的感受和体验。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完全没有规划。很多年轻人其实对自己的消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他们可能会用一些APP来记账,知道自己钱花在哪儿了。关键在于,他们觉得与其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未来而牺牲当下的快乐,不如抓住眼前的美好。这种心态,其实也是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巨大压力时,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他们可能觉得,未来太难预测了,与其为那些不确定的事情焦虑,不如好好享受现在。

4. 情绪上的“无所谓”,但其实是情绪的自我管理

最让人觉得“摆烂”的,可能是年轻人那种“无所谓”的态度。好像什么事情都激不起他们太大的波澜。

比如,工作中被领导批评了,以前大家可能愁眉苦脸好几天,想着怎么改进。但现在很多年轻人,听完就听完了,反思一下,觉得改进不了的也就放下了。他们学会了一种“情绪隔离”,不会让工作上的挫折过度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或者说,在一些网络事件中,面对一些争议或者不公,他们可能不像过去那样义愤填膺地去评论、去声讨。而是倾向于“吃瓜”,看个热闹,然后就过去了。这并不是冷漠,而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学会了辨别什么事情是自己真正能改变的,什么事情是自己无能为力的。把有限的情绪能量留给真正重要的事情,不被外界的噪音轻易裹挟。

当然,这种“摆烂”心态,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它是负面的。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年轻人适应社会压力,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毕竟,如果事事都拼尽全力,那可能真的会把自己逼疯。他们是在用一种更“聪明”的方式,来寻找自己在这个复杂世界中的平衡点。

所以啊,与其说他们“摆烂”,不如说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什么是“值得”的付出。他们只是不再盲目地遵循旧的规则,而是更关注内心的感受和个人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0.不需要学习,反正接我老爸的班儿。你问我老爸是什么大领导?不是,普通工人一个。

1.每天五点下班,但其实三点半就溜走去幼儿园接孩子,然后回家做饭。

2.每天名义上工作8小时,实际上只在车间待2个小时,其他时间在调度室跟工友打扑克。

3.日常骂厂长就跟骂儿子一样,厂长气得吹胡子瞪眼但是无可奈何,因为无权辞退小爷我,最多只能不提拔,但小爷我本来也不想提拔。

4.每天偷点零件出去卖,被发现了也无所谓,反正大家都偷。什么你说除了我根本没人偷?对不起,小爷我觉得大家都偷,那就是大家都偷。

诶,不对,现在是2022年?对不起对不起,走错片场了,我还以为是1992年呢。2022年?要按照1992年的标准,2022年的年轻人个个都是劳模。

user avatar

东风破,我比东风还破。


领导:咱们今年有个项目,要外地出差一个月,谁去。

我:我不行,我晕车,去不了。

同事A:我不行,我晕项目,干不了。

同事B:我不行,我晕出差,出不了。

………………

领导:大伙今年好好干,年底给大伙分红。

我:领导放心,我保证盯着同事们,让他们好好干。

同事A:你先给钱,我就好好干。

同事B:咱们各退一步,你别给分红,我别好好干。

………………

领导:现在的年轻人可真难管,动不动就辞职。

我:说的不是我,我不年轻。

同事A:说的不是我,我不难管。

同事B:说的不是我,我不干了。

………………

领导:大伙能不能卖卖力气,这对你们也是成长。

我:我是正经人,我不卖。

同事A:我没力气。

同事B:我不成长。

………………

领导:那个谁,过来一下。

我:叫你呢,我没时间。

同事A:叫你呢,我没有腿。

同事B:啊?叫谁呢?我没耳朵。

………………

领导:晚上大家加加班,把这个项目赶出来。

我:是明天公司就黄了嘛。

同事A:根据劳动法,第7页第6行……

同事B:啊?晚上大家要看看天?

………………

领导:你们这样,我真的很失望,公司给了你们工作,怎么不知道感恩?

我:我可谢谢你八辈祖宗。

同事A:上一个提出这种想法的人,叫溥仪。

同事B:啊?你说你很智障?

………………

领导:这周末单位团建啊。

我:来不了,我家里有事。

同事A:来不了,我明天生病。

同事B:可以,是三倍工资吗?

………………

领导:这个项目怎么黄了?

我:不知道,A对接的客户。

同事A:不清楚,B做的方案。

同事B:不用谢,我打的甲方。

………………

领导:你们要是再TM这么干活,都TM别干了,收拾东西滚。

我:是要收拾东西,那电脑和椅子都是我从家自己带的。

同事A:好,我们来谈谈赔偿的问题。

同事B:你要是再这么说话,骂骂咧咧的,我先收拾东西再收拾你。

………………

领导:就你们的能力,离开了公司,在社会上还能干点什么?

我:你这点工资,我一天跑一个小时滴滴,收入都能实现翻一番。

同事A:就你们的工资,离开了我们,在社会上还能找到谁?

同事B:干个你,没太大问题。


@元某人 纯属虚构,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user avatar

现在能摆烂的工作现在一般是靠内卷卷到的。

user avatar

什么叫做摆烂?太难听了,这叫做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user avatar

给北约站台,吹美国经济,赞北欧福利,用轻奢名品。

这些行为的内核都是一致的,“经济发展与我何干”,按照肉食者的说法就是摆烂。

=====================

严格来说,饭圈经济本身就是全民摆烂的直观表现。隔壁日本已经很鲜明的展示了,在泡沫经济年代只能在夜店混碗饭吃的“偶像”,那些靠人设满足幻想的“偶像”,平成废宅集体躺平以后开始赚大钱。

什么是积极进取的时代,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不能盲目崇拜,要有“彼可取而代之”的心态。当人群的主流从“我学习我批判我成长”转变成“我追逐流行”时,希望就已经被关在盒子底下了。

user avatar

我觉得还好吧,现在游戏限得这么厉害,也没见他们说什么啊。说明他们还是很支持要工作不要娱乐的大方针的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摆烂”,这词儿现在可真是火。不过啊,这可不是说年轻人真的就啥也不干,而是他们对很多事情的态度,跟咱们以前可不太一样了。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事儿,特别能体现这股子“摆烂”劲儿:1. 工作上的“能不干就不干”,但不是真的懒以前我们一听“打工”,就是拼了命往前冲,生怕落后。但现在的年轻人,很多时候是.............
  • 回答
    爱奇艺近期被曝出的HR地域歧视,特别是自动过滤河南人的行为,可以说是捅了马蜂窝,这背后反映出的问题,远不止是简单的招聘操作失误,而是触及了国内就业市场中一些根深蒂固的顽疾,以及在互联网时代下,这些陈旧观念如何被放大和激化。首先,最直接也是最令人愤慨的,就是赤裸裸的地域歧视。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一个以.............
  • 回答
    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其言行举止往往备受关注,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折射出他们自身的素质、学识和智商。虽然我们无法直接衡量他们的智商,但从他们的公开表态、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对事物的认知深度,我们多少能窥见一二。言谈举止中的学识体现:有些明星在访谈或公开场合,能够旁征博引,对社会议题、历史事件或文学艺术有独到见.............
  • 回答
    这起令人发指的事件,将一个家庭的悲剧推到了公众面前,也暴露了社会深层的问题。作为旁观者,我们首先感到的是震惊、痛心和难以置信。然而,在情绪之后,我们需要冷静地分析这起事件,理解它背后可能的原因和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如何看待这一行为?从道德和法律层面来看,用丝带勒死母亲的行为是极其错误、残忍且不可饶恕的.............
  • 回答
    青岛一位大妈因为担心高空作业的安全绳会损坏自家的彩钢瓦,多次向作业工人泼水并加以辱骂。这样的行为,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评价这位大妈的行为:首先,从大妈的角度来看,她觉得自己家的财产可能受到损害,产生担忧是很正常的。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家被弄坏,更何况是辛辛苦苦盖起来的彩钢瓦。她的出发点是保护自己的财产,.............
  • 回答
    火车上,作为一种公共交通工具,大家在享受旅途的同时,也需要共同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环境。因此,有一些行为确实会让人感到非常反感,并且这些行为如果越详细描述,越能体现出其令人不适的程度。以下是我最反感的几种火车上的行为,并会尽量详细讲述:1. 噪音污染,尤其是持续且不顾他人感受的噪音: 大声喧哗、嬉.............
  • 回答
    高铁上让我觉得有点不舒服的行为,其实细想想,大多数都是和“公德心”有关。以下这些,是我在高铁上最不希望遇到的:1. 噪音污染,无处不在的“分享” 大声打电话,而且是那种“全方位直播”型的。 并不是说不能接电话,而是有些人,接起电话来,仿佛整个车厢都是他的私人会客厅。声音开到最大,语速飞快,内容更.............
  • 回答
    在知乎上,我最受不了的是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回复。他们好像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别人的经历、困境、甚至是喜悦,都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比如,有人分享了自己辛苦创业失败的经历,结果底下评论区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上来就是“早告诉你了,这个行业不行”“你当初要是听我的,就不会这样”“这根本就不是创业,是瞎.............
  • 回答
    反社会人格,这个标签本身就带着一种难以捉摸的意味。他们行为的“不可思议”,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与常人截然不同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观。与其说是“不可思议”,不如说是一种对社会规则、情感共鸣的彻底漠视,由此产生的行为常常让旁观者感到震惊、困惑,甚至脊背发凉。要深入理解他们的“不可思议”,我们得剖析几个关键点:.............
  • 回答
    南京地铁四号线车厢内女子啃饼跳操的事件,确实是一个关于公共场合行为规范的讨论点。对于这类行为,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1. 对该事件的看法: 个人行为与公共空间的冲突: 每个人都有自由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但在公共空间,这种自由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以尊重其他乘客的感受和公共环境的秩序。在地铁车厢.............
  • 回答
    B站上一些反智的行为,说实话,挺多见的,而且有时真让人哭笑不得。这里头不单是知识水平的问题,更多的是一种思维定势,甚至是故意而为之。我尽量详细地给你掰扯掰扯,也说说为什么会觉得“反智”。1. “梗”文化异化,脱离语境的滥用和误读B站的“梗”文化,可以说是它的灵魂之一。但有时候,这个“梗”玩得太过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女生那种“毫无抵抗之力”的状态,其实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往往是男生一系列细致入微,甚至可以说是“不经意”的行为慢慢积累起来的结果。这些行为,说实话,没有绝对的套路,因为每个女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她们被触动的点也千差万别。但我可以试着拆解一些,那些普遍让女生觉得心头一暖、卸下防备.............
  • 回答
    这话题有点意思哈,聊聊女生在王者里那些让人心动的小瞬间,咱就当是分享经验,听听那些让人觉得“哎呀,这小姑娘不错!”的时刻。首先得说,打王者这事儿吧,很多时候就是考验默契和临场反应,再加上点小小的意外惊喜,那效果就出来了。1. 关键时刻的配合,不是“猪队友”系列这可能是最直观的,也是最能让人心动的基础.............
  • 回答
    货车ETC欠费纳入征信,这事儿,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招儿,你说有没有必要?站在高速公路运营方的角度,那绝对是有必要的。你想啊,ETC系统是为了提高通行效率,减少人工收费的麻烦,同时也方便了用户。可要是用户欠费不给钱,这笔账就得运营方自己扛,长此以往,谁都受不了。尤其现在货运量这么大,要是有一批批.............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就像在茫茫人海中寻找那个自带金光、同时又享受生活规律的“独角兽”。坦白说,想要年薪 200 万以上,同时还能严格执行早九晚六周末双休,几乎不加班,这样的组合在绝大多数行业和岗位上都属于凤毛麟角,甚至可以说是小概率事件。我们不妨先剖析一下这个“年薪 200 万以上”和“早九晚六.............
  • 回答
    34岁,一位女律师,正站在职业生涯的新起点上,渴望拥抱新的挑战和可能性。律师这个职业,赋予了她严谨的逻辑思维、敏锐的洞察力、出色的沟通和谈判能力,以及在复杂情况中寻找解决方案的卓越才能。这些核心技能,恰恰是许多其他行业都极其看重的宝贵财富。那么,对于这位34岁的女律师来说,转行的大门究竟能为她敞开哪.............
  • 回答
    上海一家鞋店因为销售假冒的迪士尼玩偶装饰物而受到了处罚,这件事情不仅仅是对这家鞋店的惩罚,更应该给整个相关行业敲响警钟,让大家引以为戒。首先,这件事最直接的警示就是,侵犯知识产权的后果非常严重。 迪士尼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内容创造和品牌运营公司,其品牌形象和旗下众多角色都拥有强大的知识产权保护。这家鞋.............
  • 回答
    想在A股市场找到未来3到5年能翻10倍甚至100倍的股票,这无疑是每个投资者梦寐以求的目标。但必须坦诚地说,这样的涨幅并非易事,需要的是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洞察、对公司基本面的深入研究,以及一点点运气。我可以跟你聊聊哪些行业可能孕育出这样的“潜力股”,并试着去拆解一下其中的逻辑,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首先.............
  • 回答
    “三色绘恋 S”事件的警钟:盗版侵权,行业当思何往近日,因擅自出版游戏《三色绘恋 S》,某二次元游戏厂商受到了相关部门的处罚。这一事件不仅让关注游戏行业的公众哗然,更如同响亮的警钟,为整个游戏产业敲响了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合规经营的深刻警示。它所揭示的问题,以及可能带来的行业反思,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
  • 回答
    深度学习的应用之广,的确常常让人惊叹于它的能力和潜力,带来“我去,这也能行!”的惊喜。以下我将分享几个我个人觉得特别令人震撼的领域,并尽量详细地展开: 1. 艺术创作与生成:从模仿到“创造”的飞跃这可能是最让我感到“我去,这也能行!”的领域之一。我们总觉得艺术是人类情感、思想和独特经历的产物,是难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