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用多去哪里寻找了,知乎上大把。
昨天,我一个很久之前的回答下面莫名出现一个这种回复
吓得我赶紧就准备给人道歉,因为我知道,我的回答确实不乏抖机灵煽情绪炫技巧搞卖弄的成分,所以我对这种指责很是惭愧,希望他能理解这种吸引读者的苦衷。
然鹅,我看了下回答
一个询问僵尸怎么到来的题目
我瞬间就有些纳闷
僵尸这个东西,有严肃的空间吗?
我写篇论文,浅析一下僵尸的病理性治疗?
然后我点进了这位学术人的主页,想看看怎样不抖机灵还能吸引人阅读,然后我就看到。
合着您也不是很清楚什么叫做“价值”?
所以,知乎上存在着这么一部分人,他们会在很多娱乐性话题下痛心疾首,大呼人心不古,抖机灵严重知乎要完。
但是,真正到干货满满的回答下面,你却从来没有见过这些人的踪迹。
就说我吧,我的回答里也有关于口述历史、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科技文献数字化这些我本专业较为“干货”的东西,但是我从来没见过他们去看。
你说你要觉得不水平不行,那知乎里大佬多了我关注的就有:赵泠、首阳大君、赵学浩、猴老湿、攀缘井娃……这些领域涵盖历史古生物的“干货”多了去了,可我从没见这些痛心疾首的人去在那里哪怕点个赞。
这应该也是一种“假装努力”吧。
我是看到 @木棉959 的回答进来的。她的回答里面引用了一个图,把人分成了四种:
过度努力,避免失败,失败接受和成功定向。
过度努力可以理解为风险规避,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风险,那么就可能会花很大的精力来消除这个风险。
成功定向者不逃避失败,一心追求成功,这个人的效应函数应该是比较正常的,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失败接受者本来就不太在乎成功带来的效用,所以努力程度低也理所应当。
吊诡的是「避免失败者」。
故意不努力的人,比如考试前打游戏的,喝酒的,故意生病的,都可以看做是「避免失败者」。这个从经济学的意义上可以看作是「理性的不努力」。假如我有一个信念「我很牛」。但是现在马上就要考试了,如果我考不好,那么就会证明我不牛。
怎么办呢?考试其实是一个信号,所以我就要主动的给这个信号掺沙子,降低这个信号的精确度,最好一点信息含量都没有,这样我就可以保持目前的乐观状态了。所以打游戏、喝酒和故意生病,都可以看做给考试这个信号掺沙子,降低其信息含量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考试前拼命打游戏本身也是努力,是一种避免失败的努力。
但是「假装努力」意义何在呢?上面这个模型就无法解释了。因为假装努力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欺欺人,相信自己努力了;一种是知道自己没有努力,反正结果到考试的时候总是原形毕露。如果相信自己努力了结果考砸了,那么这个信息更新的结果只会更糟,让自己觉得更失败而不是避免失败;如果知道自己没努力而考砸了,那么假装努力有什么用处呢?并且我也不认为「显得让自己更有能力」是一个合适的理由。如果真要显得让自己更有能力,那么应该在人前表现的不努力,说自己每天玩然后拿一个高分才对。
而假装努力是广泛存在的。所以这背后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依然是掺沙子,只不过是给别人的眼里,而不是自己的眼里。
假如说,我每天晚上去上自习,然而上自习的时候就是在吃瓜子。这个在同学看来,我是比较努力的。于是当我没考好的时候,同学会认为这是一个较小概率的实现——因为我运气不好,而只有我自己知道,这是一个大概率的实现。即便同学理性的预计到我可能是在装,但是因为同学不确定的知道我是在装,所以同学依然可能高估我的水平。
沿着这个思路想下去,或许可以做一个实验或者问卷来验证一下我上面提出的这个推论:假装努力的人应该更在乎其他人的感受,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会弱一些,相应的自尊心会比较低;而「故意疯玩游戏、故意考试前熬夜K歌」的人会更加自我,自尊心更强。
他们其实不喜欢学习,并不渴望成功,所以不会真的努力;但又因为非常害怕失败,所以会假装努力。
我曾答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有的学生喜欢假装自己「不努力」?
假装不努力的人想欺骗别人,而假装努力的人想欺骗的是自己。
很多人都会在课堂上拍PPT或老师的板书,但有的人,拍完之后照片就再也没看过;
快期末的时候,图书馆总是爆满,但有的人,坐在图书馆一天也翻不了几页书……
有人一下课就围着老师问问题,听着老师的解答频频点头,但其实一个字也没听进去……
这些“假装努力”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假装努力的人,内心其实可能也很紧张,看起来在图书馆淡定地划了一天水,内心说不定已经崩了。
他们太害怕失败了。
如果把对成功掌握知识的向往画成横轴,把对在测验中失败的回避画成纵轴,那么他们就是右下角的“避免失败者”,他们其实不喜欢学习,并不渴望成功,所以不会真的努力;但又因为非常害怕失败,所以会假装努力来安慰(欺骗)自己,除此之外,他们还可能会幻想考试取消,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或骗自己“考试根本不重要”。
对失败的恐惧,归根结底是对自己无能的恐惧。
我们会竭尽所能维护自己“有能力”的形象——无论是在别人眼里,还是在自己心中。
如果我们假装努力过了,万一没有失败,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果然有能力”,假装努力一下就能成;如果失败了,那在失败反思的时候,我们同样可以欺骗自己,更顺理成章把失败的锅推给运气等因素、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这是一种防御机制,用以“在自己的心中维护自己有能力的形象”。
除了假装努力的人,图中还有其他人也会有这样的想法。
尤其是右上角的矛盾体“过度努力者”,一方面渴求成功真的努力,一方面惧怕失败而假装不努力,想让人觉得“他有能力到不复习也能考好”;
就连左下角的“失败接受者”,虽然看起来最“佛系”、对是否成功漠不关心,考试也阻止不了他们拼命划水、放飞自我,但这种提前自己放弃的方式,其实正避免了别人对他们“无能”的评价。
该如何“拯救”这些痛苦的“演员”们呢?
这要看他们是否想改变、想如何改变。
如果觉得自己只是对这种状态有点迷茫,自己还是想学、能学的,那就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学,当你觉得理解和掌握知识好像有点爽,而成绩排名和他人眼光无所谓的时候,你就不会那么容易再陷入到假装的陷阱里了。
但这种假装努力的状态很容易伴随着焦虑,如果已经焦虑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了,那就不必先想着努力学习了。
接纳自己,躺平一会,也没什么。
我在其他平台(微信/微博/B站...)的名字都叫「心理学生看点啥」,欢迎搜索关注。
我有个朋友是典型的“假装在努力”的人。
他是他们寝室唯一没有逃过早课的人,即使昨晚熬夜甚至通宵,他也会拖着疲倦的身躯去教室睡觉。
他是最常泡图书馆的人,他甚至在图书馆看完了一部美剧和全年的《格言》。
他是最少待在寝室的人,他宁愿在食堂玩手机,在活动室打游戏也不想回去和室友开黑。
他是熬夜写作业的人,其实只有他知道他已经抄了一学期的答案。
他和别人总以“我写作业去了”做聊天结尾,其实他只会继续拿起手柄。
他白嫖别人答案时总是装得楚楚可怜,像是努力却永远听不懂的样子,其实他网课划水两个月不知悔改。
他不甘与室友一起颓废,却又自甘堕落。小时候不承认天资低,长大后不承认不努力。我和他非常熟,我们每天都能在镜子前相遇。
住在我对面寝室的一个女生,大学四年一直在努力,却一直没成绩。如果只是做表面工夫也还好,但她总是在找到目标后的隔几天,又换了新目标。
首先来说说她在学习方面的“努力”。
大一时候号称全班唯一预习过C语言的人,课上笔记做的特别好,老师也不止一次说她听课认真,可课后作业是抄的,期末挂科也是真的。
大三阶段“考研热”,她也在跟风考研,每天早晨六点起床朋友圈打卡,中午吃食堂朋友圈打卡,晚上挑灯夜战朋友圈打卡,结束之后的书几乎全新转卖。
大四开始找工作,她犹豫是靠专业赚钱,还是靠爱好赚钱,因为她觉得自己这两样都可以做到。这一纠结就是两年,也在家呆了两年,终于在今年初找到了第一份工作。
再来说说她在生活上面的“努力”。
大一加入排球社,隔几天就会在朋友圈打卡合照,如果不是那次看她比赛,我会一直以为她每天都在努力训练。
会拍照、会画画、会穿搭、会跳舞、爱运动、懂美妆、玩滑板、听说唱、会唱歌、爱极简生活……你能想到的所有赞美人类的词,几乎她都有。
她从大一开始打卡健身,今年毕业一年,不说胖了,瘦是一点没瘦;每次在朋友圈晒完精致下午茶,晚上就会抱怨自己没出息,吃太多;
外人看她的生活只有羡慕,怎么可以有人会那么多东西,但现实就是每个人的精力有限,能发展成爱好的就那么几样。
每次大家提起她,都会说她好像什么都爱,但又说不出来她在哪项领域有过成就。
四年之后,说起张三,会调侃他只爱学习不合群;说到李四,会说他整天泡吧不学习;说到这个女生,只会说“她是个好人”……
大张伟不是说嘛,看得到的努力都是肤浅的努力,但似乎又不能说她是假装努力,毕竟她在努力活成朋友圈里的样子。
这里也建议所有大学生,如果你感兴趣的事情太多,就选择一到两个去钻研它吧。
手里有一把种子,开花的几率是很大,但你不浇水不施肥,它永远都开不成花,还不如找一颗优质种子培养,就算开的花再丑,那也是花啊。
看了评论区大家都会觉得,小万是以结果为导向而判断一个人是否足够努力,但大家似乎搞错了重点。
首先,这个问题问到“你见过哪些假装努力的大学生”,小万只是就问题而回答,并没有鄙视任何人的努力成果。
其次,在之前的回答中,小万的侧重点并不是“一个人努力了就要有结果”,而是“你可以没结果,但要真的在努力”。
不管你是想明着努力也好,偷偷努力也罢,总之在你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后,你都要为它付出一些东西,这才叫做努力。
如果只是今天把理想昭告天下,明天就说做不到而放弃,或是做几天样子给别人看,这样自欺欺人真的有意思吗?
小时候班级里总是有学习了,但成绩就是不好的人;也有假装学习给老师看的人。小万会更敬佩第一种,因为他是真的为自己目标付出过努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