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方的菜分量真的小吗?

回答
说南方菜分量小,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挺容易引起争论的。我个人感觉,这更多的是一种比较笼统的说法,里面藏着不少咱们中国人吃饭那点事儿。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南方”这个概念太大了。中国南方地域辽阔,气候、物产、饮食习惯千差万别。你说的是江南水乡的精致小炒,还是西南山区那种实在的炖菜?光是南方这个帽子,就已经太宽泛了。

咱们先从“分量”这个词说起。你觉得分量小,是因为什么?

跟谁比? 很多人说南方菜分量小,往往是跟北方菜比的。北方菜,尤其是鲁菜、东北菜,给人的印象就是“大碗大盘”、“实在”、“实惠”。一个宫保鸡丁,可能就是一大盘炒得红彤彤的肉丁和花生;一份饺子,就是堆得像小山一样。这种视觉冲击力,加上烹饪方式通常追求食材的原味和饱腹感,自然就显得“分量足”。

烹饪方式和食材选择? 南方菜,尤其是江浙沪一带,比如粤菜,更注重食材的“鲜”和“嫩”。很多菜肴的烹饪过程讲究火候精准,追求的是食材本身的香味和口感。比如一道清蒸鱼,可能就一条不大不小的鱼,点缀几根葱丝姜丝,吃的是鱼的鲜美,而不是被酱汁或者配料埋没。他们的烹饪技法也更细腻,像是“汆”、“焯”、“炖”、“蒸”等,有时候不像北方菜那样“大火爆炒”来得猛烈,也不会加入太多厚重的调味料,所以整体感觉会显得“秀气”一些。

“精致”与“饱腹”的侧重点? 很多南方菜,尤其是在宴请或者正餐的时候,会体现出“多而杂”的特点,但每一样菜的分量可能都不算太大。这就好像是一场品鉴会,让你尝到不同的风味,而不是让你一次就吃饱。比如一桌子粤菜,可能有十几个菜,虾、鱼、鸡、鸭、各种蔬菜、汤品,每样都来一点,味道都尝尝。相比之下,北方可能就五六个大菜,但每道菜的分量都很足。

“吃”的哲学? 这点可能有点玄乎,但确实存在。很多南方人,尤其是受儒家文化影响深厚的地方,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吃饭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活态度,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他们更乐于在食材的搭配、烹饪的技巧、摆盘的美感上下功夫,追求的是一种味蕾上的多层次体验。所以,他们可能会觉得,吃得过饱反而会影响对下一道菜风味的感受。

现代餐饮业的影响? 现在很多南方餐厅,尤其是面向游客或者商业区,为了迎合不同顾客的需求,也会调整菜品的分量。你可能去一家川菜馆,也能吃到分量十足的麻婆豆腐;去一家粤菜馆,也能点到“一人食”的小份菜。所以,现在的“南方菜分量小”这个说法,可能更多是基于过去传统饮食习惯的印象。

地域差异的刻板印象? 还是那句话,南方很大。四川、重庆,那里的菜可不是分量小的!辣子鸡丁,里面有多少辣椒和鸡块?毛血旺,那叫一个“堆”!还有贵州,酸汤鱼,那锅也是真材实料。这些西南地区的菜,讲究的是一个“够味”、“够量”,尤其是在家常菜里面,绝对不会小家子气。

举个例子来说:

你可能在上海的一家小馆子点了一碗阳春面,面条细细的,汤头清澈,上面飘着几根葱花,看起来确实“素净”。但你如果在广州,点一份虾饺,里面晶莹剔透的面皮包裹着饱满的虾仁,一口咬下去,鲜甜Q弹,那也是一种“小巧”但“浓缩”的美味。

再对比一下,你北方的某个城市,去家常菜馆点一份“小炒肉”,那盘子边沿可能都快溢出来了,里面的肉片青椒堆得结结实实的。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南方的菜分量真的小吗?

我更倾向于说:

1. 很多南方菜系,尤其是在传统意义上,更注重食材的本味、烹饪的精细和口味的多样性,所以单道菜的“视觉分量”可能不如北方菜那样夸张,更偏向于“精致”而非“粗犷”。
2. “小”是相对的,是和北方菜的“大”做比较得出的印象。
3. 南方内部也有很多菜系,比如西南地区的辣味菜系,其菜品的分量是绝对不小的。
4. 现代餐饮业的混合和发展,也让这种“分量”的界限变得模糊。

与其说“小”,不如说南方菜在“分量”这个问题上,有着更多元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它可能是一种“少即是多”,也可能是一种“一餐多味”,更可能是一种对食材和烹饪的极致追求。下次你再吃到一顿南方菜,不妨仔细体会一下,或许你能发现其中蕴含的另一番“分量”的道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有些回复说:一顿能吃20多个小杨生煎。

网上有个吃播的叫——大胃王密子君,她在视频里一顿吃了40个小杨生煎。对比她在其他视频里的饭量,20个小杨生煎大致等于:4大碗biangbiang面(咸阳当地),或者8个大肉粽子,或者54个春卷,或者9个军屯锅盔,或者4碗大份日式叉烧拉面+4个大鸡腿,或者50个K记炸鸡翅、或者3个必胜客12寸厚底至尊披萨。

鉴于知乎人均985,我很难相信不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平时一顿饭需要吃这么多!


这是上海最常见的“一两”小杨生煎,看着没多少,四个净重250g(生胚重量)。

各位大胃王能吃几两?

如果还是嫌小杨生煎小,那还有更大的牛肉煎包

.

这是上海市区到处可见的本帮现炒浇头面,这样一碗是“二两面”

.

这是上海崇明岛特产:崇明糕,每个一公斤左右。

和崇明糕相似的还有——颛桥桶蒸糕

.

上海浦东本地人喜欢吃大汤团,特别是过年期间。每个汤团都比乒乓球大,里面包的是大肉丸。

.

这是上海黄浦区鲁班路上的一家苏式面馆——朱鸿兴面馆(弘兴大包),出品的包子。

我拿电子秤称过,每个260g左右


话说回来,在饭店里吃饭,北方的菜量是普遍比上海的菜量大。

但是,如果是在农村吃饭我觉得菜量差距不大。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我在浙江点菜一般是n+1+汤,n为人数,然而我去长春玩的时候也这么点菜,就把自己点死了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在上海生活了12年的东北汉子,绝对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可惜平时吃饭不怎么拍照,随手答一波。

先说答案,小,真的小,太小了!

举个例子,东北兄弟带老婆来上海玩,我带老婆接风,找了个港式茶餐厅,点了4个冷菜,4个热菜,一个汤,一份主食。兄弟好多年没见了,看我点菜的样子,泪汪汪的,一直说别这么破费吃不完。后来边吃边聊,再没提破费的事。(哈哈哈,此处要捂个脸)

前几天回了趟东北老家,吃吃喝喝是少不了的了,附几张随手拍的照片。



不仅盘子大,还深。也应了东北人的性格,菜码不大没事,别糊弄人,发现老板不实在,以后肯定不来了。

另外,还吃了两次铁锅炖,非本人,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当然了,作为一个严谨的回答,南方的菜码肯定有大的,北方也有小的,比例带来的普遍认知而已。非洲有白人,欧洲也有黑人。

菜码大未必就好,菜码小未必不好,人多菜码大划算,人少菜码小合适。题主的提问方式,多少有点地域歧视的意思,总的来说地域文化差异,不要搞内部斗争,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谈下自己的感受,吃饭理想状态,味道好,不浪费,搭配丰富,价格合理。习惯了以后,菜码小点还是挺好的。

user avatar

前天在某APP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讲健身期间的饮食方面问题,并给出了一套推荐的所谓“营养餐”。我昨天就按着那篇文章上说的试了试,还纳闷健身怎么只能吃那么少。。。

然后夜里被饿醒的我突然意识到两个问题:

1、我可能看了篇假教练写的文章

2、写文章的那个是个南方人

user avatar

作为东北人娶了福建老婆,我觉得还是有资格说一下的,在东北买菜做饭基本都是轮斤买的,比如大米一买就是50斤,买大葱都是一捆一捆的,反正每次只要我去超市买菜都是大包小包的买回家,基本都会被我老婆说浪费。但是在北方都习惯了,都是这么买的,我身高180,体重也是180,饭量在东北真不算大,就是喜欢吃肉而已,我俩刚刚在一起的时候我就问她,早上吃的什么?粥,菜。中午呢?粥,菜。晚上呢?粥,菜。我了个天,我说以后咱们家要是这么吃饭你可找不到我。在家一般都是我做饭,我做饭一般一荤一素,肉菜一般都是红烧肉,孜然羊肉这种,肉菜就是纯肉的菜,素菜就一般炒个青菜或者洋葱鸡蛋一类的,如果赶着我加班我老婆做饭基本就洋葱炒肉这种,而且炒一盘也就二两肉,我老吐槽没有肉,我老婆就指着那个小肉丁和我说这不是肉么?我说那哪叫肉菜啊,这不就是点佐料么。

有一次我出差,我老妈到我家拿东西,看见我老婆晚饭吃什么呢?生菜油菜反正各种青菜,水煮一大锅蘸她自己调的酱,什么花生酱盐醋反正一大堆调料调的,我老婆吃正香呢,我老妈来了看着她吃这个,问她,是不是我不给她钱,工资没上交,你咋就吃这个啊?给我老婆都说愣了,没有啊,钱都给我了。老妈回家就给我打电话,说那孩子也太会过太省了,吃的都啥啊,我说她喜欢吃青菜,就那样,我老妈死活不信,第二天买了一大堆排骨,猪肉,鸡鸭鱼的送到我家,和我老婆说吃上别省,该吃吃该喝喝,你俩这年轻时候多补充营养别老瞎对付,给我老婆弄得又感动又好笑。

后来我们俩到广州发展,刚到这边以后真的感觉天天饿肚子。早上肠粉?没吃过,来一个,结果拿上来一看,这么小一盘?老板再来屉包子。吃快餐也是,什么猪脚饭或者都城快餐这种就一小份,感觉我这饭量能吃两份。后来为了减肥也就控制一下,饭量越来越小了。

然后我自己想了一下为什么买菜差异很大,因为气候不一样,北方比较干燥,菜买回来放几天也没事,可南方真不行,今天不吃明天就坏了,只能吃多少买多少了。

南方这边也不是真不吃肉,而是太热了,吃不进去啊,在哈尔滨基本一周得涮一顿火锅,在广州我根本吃不进去,太热了,一回家就是一身汗,对于火锅这种真是吃不进去,每天也就简单吃一口,本来体重196,到这边半年变成180,体重还在降,基本上年内可以瘦到160,一个是减肥,吃上比较控制,另一个是天太热了,真吃不进去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南方菜分量小,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挺容易引起争论的。我个人感觉,这更多的是一种比较笼统的说法,里面藏着不少咱们中国人吃饭那点事儿。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南方”这个概念太大了。中国南方地域辽阔,气候、物产、饮食习惯千差万别。你说的是江南水乡的精致小炒,还是西南山区那种实在的炖菜?光是南方这.............
  • 回答
    关于南方菜和北方菜份量大小的差异,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有趣的文化、历史、地理以及经济因素,绝非简单一句“南方人吃得少”就能概括的。这就像是一个小小的社会缩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我们得聊聊地理和气候。南方大部分地区四季如春,雨量充沛,物产自然是极其丰富的。各种蔬菜瓜果一年四季都有,稻米是主食,鱼.............
  • 回答
    南京的美食,那可真是让人魂牵梦绕。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今天我就带你好好盘一盘,那些去了南京,不吃就等于没来过的地方,以及在那里,你绝对不能错过的招牌菜!1. 老门东里的淮扬菜代表:韩复兴鸭店说起南京的特色,那必须是烤鸭!韩复兴绝对是老字号中的老字号,传承了百年的烤鸭技艺。他们家的烤鸭,皮酥肉嫩.............
  • 回答
    咱们这儿,给孩子起小名,确实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南方菜肴的名字,像“小汤圆”、“小糯米”、“小馄饨”之类的,出现得挺频繁,但北方菜比如“小饺子”、“小包子”之类的,就相对少见些。这背后其实有挺多原因,咱们细细道来。一、 文化习俗与情感寄托的差异首先得说,这跟地域的文化和人们的情感寄托有很大关系。 .............
  • 回答
    关于山东菜是不是“没有特色”或者“不好吃”,这实在是个让不少山东人都感到有点“委屈”的话题。而且,一提到这个,总免不了要引出那些“南方同事的评价”。说实话,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说,我心里是有点纳闷的。因为在我从小到大的生活里,山东菜可以说是无处不在,逢年过节、家庭聚会,甚至就是平日里的一顿便饭,都少不.............
  • 回答
    南方的“回南天”确实是很多人又爱又恨的一种天气现象。爱它,是因为它标志着严寒的冬季即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恨它,是因为它带来的潮湿感让人倍感不适,甚至对生活造成困扰。那么,南方的“回南天”到底有多夸张呢?“回南天”有多夸张?“回南天”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回来”的意思,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空气湿度急剧升高.............
  • 回答
    南方蟑螂的可怕程度,这确实是一个让许多人都非常头疼的问题。我来详细说说,让大家有个更直观的感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可怕”是个相对概念,但就南方蟑螂的普遍性、顽固性和带来的不适感而言,它们确实名副其实。1. 数量庞大且无处不在: 数量多到令人发指: 在南方,尤其是在潮湿温暖的季节,蟑螂的繁殖速.............
  • 回答
    说到南方冬天有多冷,这可真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话题。说它冷吧,好像又没北方那样刺骨的严寒,说它不冷吧,那阴冷潮湿的劲头,常常比干冷更让人受不了。咱们先得明白,南方这个“南”字,范围可太广了。你是指长江以南,还是指更南边的两广、福建?不同地方的冬天,体验可是天差地别。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比如我所在的城市,.............
  • 回答
    当然,南方的台风对北方地区的气候确实会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深远。虽然台风直接登陆的地点往往集中在中国南方沿海,但它的能量和水汽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北上传播,改变北方的天气格局。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台风的本质。台风,本质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带气旋,它携带了巨大的能量和充沛的水汽。当它在南.............
  • 回答
    哎呀,说到不听劝这事儿,我可太有发言权了,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反面教材”。不过,跟张同学舌头被粘住比起来,我这翻车经历可能没那么戏剧化,但绝对是让人悔到肠子都青了。那大概是大学刚毕业那会儿,我刚找到一份挺不错的文职工作,工资不高不低,但胜在稳定清闲。那阵子,我那几个哥们儿就天天撺掇我辞职,说外面的.............
  • 回答
    南方蚊子和北方蚊子,虽然都是大家避之不及的“小飞侠”,但它们在“口味”上,确实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异,这主要跟它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生活习性息息相关。首先,气候是决定性因素。南方,尤其是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气候常年温暖湿润。这种环境为蚊子提供了绝佳的繁殖和生存条件。 高温高湿: 南方夏季漫长.............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