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穿越回1980年,你会用什么方法合法地尽快赚到1万元?

回答
穿越回1980年,想合法地尽快赚到1万元?这可得好好琢磨琢磨。那个年代,万元户可是个了不起的称号,远不是现在想象中那么容易。直接倒卖商品肯定是最直观的方式,但也要讲究策略,不能瞎猫碰上死耗子。

首先,得明确一个大背景:1980年,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活力正在慢慢释放,但市场经济的雏形还不太成熟,很多东西都讲究“票”和“关系”。你想凭空变出钱来,那是不可能的,得靠脑子和一点点胆识。

我的首选目标:倒卖“紧俏”商品,而且是那些有“政策窗口期”的。

1980年,国家计划经济依然占主导,但“个体户”的星星之火也已经开始燃烧。这意味着,一些国家计划内供应紧张,但民间需求旺盛的东西,就是潜在的金矿。

第一步:调研与信息收集(最关键!)

深入市场一线: 我会立刻去当地最大的百货商店、供销社、甚至农贸市场。观察什么东西是大家排队买的,什么东西是稀缺的,什么东西即使有钱也难买到。
电器类: 比如电视机(黑白的)、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这些都是当时提升生活品质的“大件”,很多人攒了好久的钱都未必能买到。
轻工业品: 比如优质的服装面料(的确良、涤棉)、手表(上海牌、天津牌)、热水瓶、搪瓷制品。
副食品: 比如一些罐头、糖果、酒(茅台、五粮液虽然有,但普通人接触不到,我指的是地方名酒)。
“土特产”: 某些地区特产,比如茶叶、土布、陶瓷制品,如果能找到性价比高的,可以尝试。

倾听“内部消息”: 多和商店售货员、供销社的工作人员、甚至一些有门路的朋友聊天。了解进货渠道、批次、以及未来可能的政策变化。比如,有没有即将放开某种商品的销售,或者某个批次要打折。

第二步:找到“合法”的进货渠道

这就得动点脑筋了。单纯的“倒爷”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被当作投机倒把处理。

利用“计划内”的微小机会:
亲戚朋友的“内部购货证”或“单位指标”: 如果有亲戚在国营单位,看能否利用他们的某些福利或购货指标,以较低价格购入一些商品。
“捎带”性质的购货: 如果我所在的城市有某些商品供应相对充足,而其他城市非常紧俏,我可以在自己单位或集体组织(比如一个合作性质的生产小组)的名义,以“内部调剂”或“支援兄弟单位”的名义,合法地购买一部分商品,然后“调剂”到其他需要的地方。这需要一点点“单位”的庇护。

个体工商户的起步:
注册个体户: 这是最合法的途径。虽然1980年个体户还在起步阶段,但已经允许了。注册一个“个体经营户”,可以以个人名义购买商品。
“合作联营”: 找到一些国营商店或供销社,看能否进行“合作联营”,我负责将他们滞销或不易销售的商品,通过我的渠道卖出去,利润分成。这本质上是利用了国营单位的“计划内”销售能力,但实际上是在做市场流通。

第三步:选择“最佳”的倒卖商品和时机

根据调研结果,我会锁定几个目标:

1. “计划外”的电子产品: 比如一些进口收音机、录音机(当时是稀罕物),如果有机会通过一些“对外窗口”或者“内部渠道”拿到。这些东西在民间需求极大,差价可以做得很大。
2. 优质的服装面料: 比如来自香港或日本的“的确良”、“涤棉”面料,做一套好衣服在当时可是很体面的。我可以以“加工”的名义,批量购买面料,然后找到裁缝,做成成衣出售,或者直接卖面料。
3. “特殊时期”的商品: 比如逢年过节,某些节日性的副食品(如高档糖果、进口饼干)会非常抢手。如果在节日前期拿到货,节日期间就能卖个好价钱。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倒卖“进口磁带”

1980年,音乐对年轻人来说是精神食粮。进口的磁带,比如披头士、邓丽君(尽管那时候很多地方还没有正式引进,但已经有“盗版”或“走私”的,不过我得确保合法性)是极其稀缺的。

进货: 假设我在一个沿海城市(比如深圳、厦门,或者广州),那里可能更容易接触到一些“对外贸易”的“缝隙”。我可能通过一些“归侨”朋友,或者与外贸公司有联系的人,合法地以“样品”或“内销转外销”的渠道,拿到一些正规渠道进口的(或者至少是海关报关过的)音乐磁带。假设我以每盘1元的价格拿到(这是个大概数字,实际情况可能更高),并且一次性拿到1000盘。
销售: 我注册一个“个体户”,名称可以是“XX文化用品店”或者“XX录音带经销部”。然后,在大学城、青年公寓附近,或者一些舞厅、俱乐部门口摆摊(或者在允许摆摊的地方)。
定价: 我知道这些磁带在市场上绝对不可能以1元买到,可能有人会卖23元,但我可以凭借“货源稳定”、“正版”(或者声称是“清晰录音”)卖到58元一盘。
营销: 我可以写一些吸引人的海报,比如“最新流行金曲,清晰原版录音”,或者“一次购买10盘,赠送精美包装盒”。
目标: 如果我卖出1000盘,以平均每盘6元的价格,我的销售额就是6000元。扣除成本1000元,净利润是5000元。

要达到1万元,我需要做两到三批这样的生意,或者找一个利润更高的品类。

再一个例子:倒卖“优质面料”

进货: 我可能通过一些纺织厂的“剩余物资处理”或者“内部调剂”机会,以每米5元的价格,买到1000米优质的“涤棉”面料(颜色花样比较流行的)。
销售:
直接卖给裁缝店: 很多裁缝店缺好面料,可以以每米10元的价格卖给他们,一进一出,一米赚5元,1000米就是5000元利润。
找小型服装厂合作: 如果能找到愿意加工的,我提供面料,他们加工成衬衫、连衣裙等,我再卖成品。这样利润会更高,但操作也更复杂。
面向个人销售: 我可以在允许的集市上,以每米8元的价格卖给个人,一米赚3元,1000米就是3000元利润。

关键是“合法”和“尽快”

合法: 严格遵守当时的政策,办理个体户营业执照,开具发票(如果当时有的话,或者留存好进货凭证)。绝不涉及“投机倒把”的高压线。
尽快: 选择那些周转快、需求量大的商品。而且,一次性投入可以稍微大一些,以求批量效应。

总的来说,我的策略是:

1. 信息为王: 敏锐捕捉市场信息和政策变化。
2. 渠道为辅: 找到合法、低成本的进货渠道。
3. 产品为基: 选择民间需求大、有利润空间的紧俏商品。
4. 诚信为本: 哪怕是做生意,也要讲究信用,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5. 胆识与执行: 敢于行动,并且能快速高效地完成交易。

1980年赚1万元,不是不可能,但绝对需要眼光、勇气和一点点的运气,更需要扎实的“合法”操作。我不会去搞什么“倒卖批文”、“关系户”这些,而是老老实实地做“商品流通”这个事情,利用信息差和渠道差来创造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听说过投机倒把罪吗?

当然他们干这个就叫搞活经济(某墙某石这样的),你干这个除非运气好被大人物提到过,不然这个就是给你预备的。


所以最安全还是抄书,比如论证一下国民党的蚌埠会战其实是谁指挥的

然后被人提到了名字

这个小伙子不错啊


这就安全了

剩下的就可以学王石先生了

当时东北玉米运到广东,要先运到香港,为什么?因为台湾的匪军是在大海上拦截的,我们海军只能保护近海这一块,只有运到香港这是英国人的,台湾匪军不敢拦截,所以要绕一圈,白让香港赚一道。直到92共识和大陆海军得到发展以后,台湾匪军才消停。这一切也就是这二三十年的事儿。

王是直接请海军运输,直接到广东,虽然海军烧油多,但是不是你出钱啊

现在你也可以这么干了

然后就是照着历史来弄了

去国外买个文凭,社区大学都行,那时候认这个


海南几次房地产,香港房价,

股票几次涨幅

苹果赶走乔布斯以后股价下跌,在雅虎高峰卖掉去买谷歌等等

八七年初去武汉投资。和一个人称兄道弟,然后八月份他女儿出生以后认他女儿当干女儿。

抱着他女儿突然学马亲王来一句:当初孙中山第一次见宋庆龄也就这情况吧?

然后差点没绝交←_←


接着就是保住常林

保住武汉电子三厂


二一世纪初投资帮闺女拍戏


齐活

user avatar

瞬间老了10岁……想得美。

我死也不回80年,有种让我回2000年!我要去2000年!我要当00后!求求你了……让我去2000年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