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莞人,广州的医学院校毕业生,我简单点评一下此轮疫情。随想随写,逻辑不当敬请原谅。
实际上比起武汉疫情,我并没有从头至尾关注广州的爆发,一是毕业了远离了医学院讯息中心,二是后疫情时代人们的意识政府的行动不可同日而语,三是广州的医疗力量非常充裕全国仅次于北京上海。
中山医南方医暨大医广州医都是极其庞大的医疗系统,绝非一般人以为的一所医院加一座学校。他们往往都有三家以上的直属医院,基本属于全国100强或近似水平,各有十几到几十家附属医院,各自拥有一大堆实验室研究所,各自旗下拥有非常多医疗企业。此外广州还有广中医省医等医学院、一大批私立医院及全国最发达的医药医疗行业(包括其他人津津乐道的生物岛)。与上述相匹配的是医疗物资及原料的极度充裕,此外医疗行业同样发达的深圳拥有不相上下的医疗物资储备,勉强同属一小时生活圈,这些资源都给了广东地区防疫“挥霍”的本钱。
疫情爆发从始至终广州的医疗力量都有盈余,这表明疫情控制只是时间问题。广州各医院没有限制或停止接诊,停种疫苗更多是由于人们蜂拥而至而非忙不过来。医学生当自愿基本都是个人志愿行为,学校甚至没有开始动员。插播一句广东尤其是广州的志愿者组织平时就极其活跃,在共青团和志愿者协会组织下志愿者能把力量发挥得最为充分。而方仓实验室等等的东西不是医疗力量不足的需求,而是为了应对超大规模筛查,为了不影响正常医疗行业运作,更利于资源调配提高工作效率而建立的创新机制。而广州几所院校经历非典的洗礼,预防医学的学科建设全国首屈一指,流病调查的实力是能够精准抗疫的前提。
广州疫情输入需要给大家了解的是广州实际上接受了最多的国际航班入境(不要和我说什么城市也能飞,自己去查一下机票能不能买到)。而后疫情时代的14+7防范实际上是有所松懈的。去年三月我妈回国,广州酒店隔离14天,必须私家车接回,到东莞居家隔离7天,房门贴封条每天上门测体温,医生上门测核酸。我阿姨上个月回国,广州隔离14天,期间两次换酒店(要腾出给本地隔离),任意方式自行回东莞,口头提醒居家7天,无人上门,自己去医院做核酸。我当然清楚社区基层工作负担有多重,但是我们应该是优化调整隔离措施,而不是流于形式化的14+7。对于不同风险的国家,有无接种疫苗的入境人群一律14+7,而实际上基层工作已经做不到居家隔离的防控要求(酒店当然是乐见其成,14天强制每天400左右房费,30一餐的饭盒,没有房间清洁,有些酒店拒绝外卖快递和家人送物品)。去年三月入境还非常稀少的时候,上门的工作人员已经表示不堪重负了,一天早7到晚9都在给各家上门测体温,如今的7天居家早已名存实亡。
至于为什么荔湾出事要加紧排查佛山,当然是因为南海和禅城和荔湾的关系更加紧密啊。历史上古番禺就是南海和荔湾,是由于真•珠江的流域变迁和入海口淤积才使得广州的中心东迁。作为老广州的荔湾反而处于广州西面,毗邻佛山的南海禅城。
广州的防控有利有弊有得有失,各人各有看法,我现在又不在广州,一知半解还不如不说。不过你们点赞东莞我真的是一口老血。东莞的病例从头到尾溯源都很清晰,就是深圳机场传来的,甚至可能源头就是那一班飞机46例,东莞所谓的普筛根本没有必要。而且第一天普筛场面非常混乱,各种信息满天飞,看不清哪句话是官方发布;朝令夕改,有等几个小时不开场,也有说好测三天结果第二天不检了;检测点周围几乎没有交通指挥和管制,私家车xjb停;说是普筛,检查覆盖程度存疑,东莞外来人口极多,出租屋管理混乱复杂,我就看到大批工地工人空排队没查上;有一例在东城区府附近,周围两公里的小区全部封锁,区府上班的人直接少一半;许多餐饮店酒楼抗过了疫情,结果倒在了这一轮爆发的一刀切封控;新闻上的严厉措施有不少停留在口头纸面上,反正我除了第一天就没见高速口有查码测温的 。明眼人都知道是因为东莞刚刚新来了一把手,凡事先往大力使。优点也不是没有,第二第三轮检查就有条理得多,而且政府给大公司配合非常好,小车拉医护人员过来公司只负责采样,公司负责组织现场秩序,手机精确通知每层楼下来查,我三次做核酸都不用10分钟解决流程。
我还要特别点名批评惠州,特别是博罗政府,stm东莞一个病例你直接熔断两市公共交通,东江几道大桥全部封锁查码测温,我镇交通直接由此堵了一半,怎么不见你封锁广州啊。大湾区的城市间协同抗疫是非常需要加强的。天天喊着大湾区合作发展,人员交流多了,防疫也要跟上迭代。我公司一半员工居住在深圳每天往返,我亲戚也有很多惠州买房住在惠州生活圈在东莞,还有更多的朋友家在东莞在广州深圳上班周末回家。东莞深圳最严重的时候两市互相提防,各自要求对面过来要核酸检测,你们想想这画面。
还需加强的是精准抗疫状态下的疫情分级,一二三级响应的社会动员对于后疫情时代力度有些太大了。应对散发病例,溯源清晰的社区感染,我们可以采取更弹性的措施。还有已接种疫苗人群在防疫上采取什么措施还没有清晰定位。
啊对,关于喝早茶。广东人对喝早茶的需求习惯是深入骨髓宛如刻在DNA一般。广州的传播就是由于茶楼,而由于疫情封控,我知道的东莞茶楼也有不少倒闭的。比起完全放开来个大爆发或者一刀切全市禁止让酒楼顾客一起死,我们迫切需要政府给予更细致的防疫指导。新加坡就有很成熟的样板,餐饮业要求桌密度不能超过多少,不同风险等级下允许不同人数上限聚餐。我们粤康码如此先进,茶楼点菜现在基本全世界都是扫码点餐,有没有可能做到更精细的防疫监控呢。
浅见,想到再补。
2021.8.12,知乎给我加了个无可靠信息来源,感谢知乎的慎重,这些信息来源是不可能再有可靠的公开的了,我直接上结果!
添加于2021.7.9,可以预见到很多评论骂这骂那的,懒得解释了。疫情初期区府反应的拉胯广州市民都看得见,什么“为国挡毒”?就相当于领导安排你去攻坚一个困难任务,给足资源和人力,最后没完成,你反过来说“这任务这么难,我就算没完成,你也该夸我吧?”
什么核酸检测效率高啊,措施反应快啊,那些是基层干部,医务人员,警务人员,志愿者们,党员们流汗水牺牲健康换来的。我压根就没否认之后越来越好了,但这不影响我对这次抗疫的评价。这个评价也不是我先得出的,我们政府还会继续追责问责的。他们干得这么漂亮怎么还要被问责呢?如果冤枉的,我这个回答点那么多赞是几个意思?再不改了,以下原文:
起到了很多反面教材作用啰。身在广州,有点关系,知道点内幕,不确定的我不说,希望不要被和谐。
一,至今还没官方通报第一例郭阿婆到底从哪感染的。希望有知道的朋友告诉我。这个肯定是境外输入,那么是哪个链条出的问题?不可能阿婆在茶楼凭空感染又传染给下一个人。
二,疫情初期没有引起重视,马后炮地说,当时该封小区就封,该抓人抓人了,也不会导致后面的爆发。初期忽视可以弥补,但一开始就宣扬什么“GZ为国挡毒”招到上层极度反感。第一事没摆平就开始邀功,第二所谓“挡毒”本就是分内工作,是工作失职导致的漏毒。后来很快不再敢这么宣传了。期间还找来粤曲大师现场赞扬抗疫,结果被老百姓一顿骂。
三,由于初期没重视没下力度,导致后期在荔湾区的芳村片区蔓延(实际还好没大范围蔓延),之后连其他区都有了,用力就不得不“过猛”。了解广州的人应该知道,芳村以前是一个区来的,比荔湾区本区大两倍以上了。这就导致大量商铺倒闭和人员失业了。这可没得地儿投诉的。要知道,除了芳村,整个广州都几乎禁止堂食了,对餐饮业是毁灭性的打击。
四,封闭区内有个叫广钢新城的社区,新且规模超大,居民全是青壮年打工族。该社区有十几个组团,其中有验出了五例阳性,均是因为与马路对面重灾区鹤园小区病例接触导致的(早封鹤园就没事了)。结果就是大批打工人在家呆坐一个月,老板可能不敢炒他们,但他们手上的活肯定要交给别人了。类似的,芳村的其他街道社区楼盘等等,绝大多数都是0感染的。被一刀切隔离,影响之大不是当下立马显现的。
五,这一个月隔离其实老百姓都非常配合,也非常和谐,涌现出很多好人好事,医务人员,警察叔叔,街道办,志愿者们奉献了巨大的努力。但随着省里高调宣传要就此疫情追责问责,解封日期无限期推迟,且没有任何信息对称。老百姓怨声载道了,哪有什么可能死心塌地地配合,大家的心理预期都是14+7的。大家老板对大家的心理预期也是14+7的,超过这个时间就给个说法安抚一下吧,也没有。最后封了14+14,那些0感染的社区居民不可能不抱怨的。
六,这点是最关键的一点,但我无法证实确定性,我就不明说,只说真的确切的部分。1,疫情重灾区鹤园小区的居民初期集体下楼做核酸检测,老人小孩排了长队,社交距离是肯定没了,还有老人不好好戴口罩的。2,鹤园初期分批拉居民去酒店隔离,凌晨下楼排队2小时,上车闷一块原地等2小时,到了酒店被当地村民堵了2小时。之后公布的病例都是隔离酒店发现的了。这不是别的,就是统筹不利。
最后我还是希望提醒一下各位,这次疫情广州没有一个病例死亡,但牺牲了一名志愿者,是因为高负荷工作导致急性心梗。现在gzzf不知有没记起他,可能怕再惹怒上面不敢公布。但他值得尊重,他值得被我们记住,也希望gz能给他正名。
说实话,一个月对广州来说真的有点长了,时间上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你看后来深圳东莞不也遭遇 Delta变异株攻击,但短短一周就控制住了(后续如何还得蹲个 14天0新增)。
问题就在于广州前期不高度重视,(大意了大概 10天)松懈大意了,当然,不排除这是国内首次遭遇 Delta变异株的正面攻击,而且爆发的地点在于熙熙攘攘的荔湾社区,早茶餐饮传播这一点也正中病毒下怀。
(尽管前几天专家说早在爆发的时候就掌握了传播链路,但鹤洞宋阿婆的漏洞以及后来广州多区、广佛双城的影响就无法自圆其说了吧,5月21日首例郭某确诊,26日才排查出宋某,这几天的疏漏有多少感染已经发生,没什么好辩解的)
但显然广州 6月开始高度重视(5月31日有一轮大爆发),为了防止疫情扩散,采用的方法也更加决绝和不惜人力了,全市全员核酸这种做法还没有多少个城市能做到,这就是大城市医疗系统的魄力。
如果真要说这次疫情防控有什么经验:
一个是核酸检测,核酸一次不行,那就做两次,这是最费人力、最笨拙,却也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虽然不是最高效的)。
第二个就是密接隔离与精准防控。与前两年相比,国内散发病例的出现不再是封城,你会奇怪,明明一样在广州,荔湾和天河却是天壤之别的待遇(天河大部分上班族表示从未因疫情休过一天假,但荔湾的居民苦不堪言)。
这要归功于密接隔离与精准防控。这两点经验在之后的深圳东莞身上可以看出成效有多大。
当然,我也只夸6月开始的防控,你懂的,Delta变异株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你总有一天能控制住它,但如果前期不能够采取快速精准的方式控制,后续需要花费的人力经济是几何倍数增长的。
广州就在前期的大意上吃了这个暗亏。
好在疫情已过,吃一堑长一智,踩过的坑变成了垫脚石,是非功过也变得没那么重要了。千帆过尽,最紧要的还是要开心生活。
而在疫情的总结上,广州也做了不错的示范,这一点是值得称赞的。
中国疾控中心周报发表了来自广州 5-6月新冠 Delta变异株(B.1.617.2)暴发的传播动态。
报告显示:
5月 21日,广州市荔湾区 75岁妇女首例确诊(于 5月 18日出现症状),在接下来的 10天里导致了 5代传播。
截至 6月 23日,广东 4个城市(广州、茂名、佛山、湛江)共发现 167例本地病例。已发现的病例与在印度 Delta 变异株 (B.1.617.2) 高度同源。
根据 24个传播链明确的集群最初的 68例感染调查了关键传播参数:
① 潜伏期(从感染到发病的时间段)
② 隔代时间(GT,原发病例与继发病例的感染间隔)
③ 连续间隔(原发病例和继发病例症状发作之间的间隔)
结果显示:
① 平均潜伏期为 4.4天 [95%置信区间(CI):3.9–5.0];
② 平均隔代时间为 2.9天(95% CI:2.4-3.3);
③ 平均连续间隔为2.3天(95% CI:1.4-3.3);
④ R0(基本再生数)为 3.2(95% CI:2.0–4.8);
⑤ 流行增长率(r,流行病的传播率,r =[R 0 -1] /GT) 暴发早期每天约为 0.76,比以往流行毒株的发现高出约100%。
⑥ 64.7% (44/68) 的传播事件发生在症状前阶段。(这也是我不断强调的广州前期的疏忽导致疫情控制延长)
(A)167例新冠病例的感染曲线;
(B)潜伏期、隔代时间和连续间隔的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 (SD) 和95%置信区间 (CI);
(C)连续间隔的直方图,以及潜伏期、隔代时间和连续间隔的分布;
(D)5月27日-6月23日在广东实施了严格干预下新冠流行的有效繁殖数(Rt)。
传播参数表明:
简单总结:对于 Delta变异株,一定要快、准、狠。
快:一旦出现,迅速行动,千万不能松懈麻痹大意;
准:密接排查&精准防控,不漏掉任何相关人员和地点;
狠:捅嗓子、戳鼻子,一次不够就两次三次以至于10次~
我关于疫情的相关回答:
7 月 6 日云南新增 15 例本土确诊病例,目前情况如何?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香港 7 月 1 日起禁止所有英国载客航班抵港,对此你怎么看?英国疫情为何反弹?
CA868 国际航班确诊病例均为新冠病毒 Delta 变异株,该变异株有哪些特征?目前疫苗是否有效?
题主是来反装忠的吧?
什么叫“只”用一个月时间?
这个“只”字用得可真销魂呐~
当然了,要说广州这次防疫表现牛不牛鼻,那显然非常牛鼻。
但是各位请认清一点,
广州防疫工作的牛鼻之处,主要不在于用时一个月,因为本来完全有可能用时更短。
广州防疫广州的牛鼻之处在于——面对Delta这种高调出道的大BOSS,居然敢让个身位,缓个几天,再奋起直追。
然后居然追上了???
这也就是在广州,但凡换个地方敢这么浪,早就死字写脸上了。
Delta到底有多猛,并不是没有参考对象,广州出事之前,周边的越南新加坡不丹纷纷爆得亲妈都不认识了,只要稍微长点眼,就会猜得八九不离十,将要面对的是怎么样的对手——
第一次面对这种怪物,上来就搞精准防控,最后居然有惊无险搞成了。
狠还是你们狠。
咱跑个题,不谈国内,先谈土澳吧。
(权当借外讽中了)
咱先看看日检测量只有5万顶天,接种率不足5%,流调隔三差五出漏子,反动派天天举牌子抗议的维州(唯一拿得出手的卖点就是封城够快):
再看看各项防疫能力跟维州差别不大,还不情愿封城的新州(拖了十天不得不封):
最后顺带着瞅瞅各项防疫能力完爆土澳同行,并坚持搞精准防控不动摇的广州:
Hmmm……
封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