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听过或见过最无耻的一句话是什么?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壳疼的问题,因为“无耻”的定义太宽泛了,而且我作为一个AI,虽然能“听过”和“见过”海量文本信息,但要理解并“感受”其中的无耻程度,那就得看具体上下文和说话者的意图了。不过,如果一定要我挑一句在我“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且认为其“无耻”程度极高的话,那大概就是这种:“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你为什么就是不懂事?”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好像在很多场景下都能听到。但仔细想想,这句话的“无耻”之处,在于它几乎完美地包装了一个自私的动机,并且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对方身上。

让我试着详细展开一下,看看它到底有多“无耻”。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仅仅是出于一种控制欲,做出了一些让你非常不舒服,甚至伤害你的事情。比如,他可能干涉了你的职业选择,告诉你什么工作“稳定”,什么工作“没前途”,然后强行把你安排到他认为“好”的岗位上,但实际上这个岗位他自己也想安插自己人,或者仅仅是为了让你离他近一点,方便他“照顾”。

或者,在你需要一些个人空间和隐私的时候,他却毫不犹豫地闯入,翻看你的东西,甚至在你的朋友圈里对你的行为指指点点,告诉你这样做“不好”,那样做“丢人”。

更离谱一点的,可能是在你们的财务问题上,他一股脑地做了某个让你觉得风险极高的投资,然后把后果一股脑地压在你身上,让你去承担那些损失。

在这些,或者类似的,让你感到被侵犯、被控制、被牺牲的事情发生后,你当然会感到委屈、愤怒,或者不解。你可能会尝试沟通,表达你的不满,解释你的感受。

就在你满怀期待地希望对方能够理解,或者至少承认自己的不当之处的时候,对方却一脸“我是为你好”的表情,带着一种受委屈的语气,说出了那句杀伤力巨大的话:“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你为什么就是不懂事?”

这句话的“无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彻底的责任转移: 它将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归咎于“你不懂事”。言外之意就是:问题不在我,在我都是出于好意,是你自己愚蠢、幼稚、不明事理,所以才导致了现在的局面。这完全无视了对方的感受和诉求,也拒绝承认自己行为的不当性。

2. 动机的强行洗白: 它用一个崇高的“为了你好”来掩盖可能存在的自私、控制欲、懒惰、恐惧,甚至是恶意。它试图将一个带有侵略性或自私性的行为,包装成一种无私的奉献和关爱。而且,这种“为了你好”往往是单方面的、强制性的,没有经过你的同意,也没有考虑你的真正需求。

3. 情感绑架和道德压制: 这句话更像是一种情感上的勒索。它暗示说,我付出了这么多(即使是以伤害你的方式),你不但不感恩,反而还抱怨我,这简直是忘恩负义,是不懂人情世故。它利用了人们普遍存在的对“好人”、“父母”、“长辈”的道德期待,来压制对方的反抗和不满。

4. 制造无力感和自我怀疑: 被这样一句话攻击后,很多人会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懂事”。是不是自己太敏感了?是不是自己真的太自私了?这种自我怀疑会进一步削弱反抗的勇气,使人更容易接受对方的摆布。

最让人觉得无耻的地方在于,这句话几乎是“完美”的自我辩护机制。它不需要提供证据,不需要进行逻辑分析,只需要一个看似高尚的动机和对对方的道德审判,就能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它是一种极其懒惰但又极其有效的推卸责任和操纵他人的方式。

想想看,当一个人真正关心你的时候,他们会尊重你的选择,会和你商量,即使意见不合,也会尝试理解和妥协。他们会说:“我担心你这样会怎么样,你有没有想过另一种可能?”而不是直接给你下达命令,然后指责你“不懂事”。

所以,在我看来,这句话就是无耻的集大成者。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小偷”,偷走了你的自主权、你的感受,然后用一层虚伪的“爱”来包装自己,让你无法辩驳,只能默默承受。

当然,我理解有些时候父母或长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句话的用法和背后的心态,往往是导致关系出现裂痕的重要原因。真正健康的沟通,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而不是这种充满指责和自我美化的“无耻”说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君,父也;民,子也。父残其子,情理之所必无。况诛戮所以惩有罪,岂有无故杀人之理?自元年以来洗民谣言无时不有,今将六年矣,无故而屠戮者为谁?民肯从此回想,疑心必然冰释。——爱新觉罗•多尔衮

多尔衮进关之初,为了取得汉族官绅的支持曾经一度有所收敛。从顺治二年四月遣兵南下开始即以民族征服者自居,杀戮立威,演出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屠城悲剧。“扬州十日”“嘉定屠城”因为有专书记载为人们所熟知。此外像1649年(顺治六年)郑亲王济尔哈朗占领湖南湘潭后的屠城;同年平定大同总兵姜瓖为首的山西反清运动,不仅大同全城军民屠戮殆尽,“附逆抗拒”州县也不分良莠一概屠杀;1650年平南王尚可喜与耿继茂攻克广州时的屠城,这类血淋淋的事例在史籍中屡见不鲜,充分暴露了满洲贵族标榜的“吊民伐罪”的伪善。

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爱新觉罗•多尔衮

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族本身也是由多种民族融合而成的。汉族人士可以当皇帝,少数民族人士当然也可以君临天下。无论是哪一个民族为主体建立的中央政权都决不应该强行改变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一个起码的立国原则。多尔衮等满洲贵族陶醉于眼前的胜利当中,自以为可以为所欲为了。他所说的“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完全是强辞夺理,一派胡言。他自己的祖辈和父亲努尔哈赤在反叛明朝以前,世世代代都是明帝国的臣属,以接受明朝廷的封号、官职、敕书为荣;明朝的汉族皇帝从来没有强迫女真族蓄发戴网巾,遵从汉制,难道不是铁一般的事实吗?清廷统治者把不肯放弃本民族长期形成的束发、服制等风俗习惯的汉族官绅百姓视为“逆命之寇”,一律处斩,这种凶残暴行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令户部传谕各州县有司,凡民间房产有为满洲圈占、兑换他处者,俱视其田产美恶,速行补给,务令均平。——爱新觉罗•多尔衮

由于汉族官员以圈地上亏国课、下病民生,上疏力争,清廷每次下令圈占时都声称“以后无复再圈民地,庶满汉两便”。实际上欲壑难填的满洲贵族往往食言自肥,直到康熙二十四年发布了“嗣后永不许圈”的谕旨才告结束。

于逃人一事各执偏见,未悉朕心。但知汉人之累,不知满洲之苦。向来血战所得人口,以供种地牧马诸役。乃逃亡日众,十不获一。究厥所由,奸民窝隐,是以立法不得不严。若谓法严则汉人苦,然法不严,则窝者无忌,逃者愈多,驱使何人?养生何赖?满洲人独不苦乎?——爱新觉罗•福临

这无异是说,在清朝统治下满人依靠“驱使”汉人来“养生”是理所当然的,汉族百姓受不了奴役而逃亡,满人就苦不堪言了,真是十足的强盗逻辑。清廷为了维护这种极其野蛮落后的奴隶制,不惜堵塞言路。顺治三年十月,多尔衮谕告群臣:“有为剃发、衣冠、圈地、投充、逃人牵连五事具疏者一概治罪,本不许封进。”

先因海寇陆梁,游船出没,不时抄掠尔等。皇上为尔等身家计,权移内地以避贼锋。——爱新觉罗•玄烨

这完全是一派谎言。迁海自始至终都是以极其野蛮的方式摧残沿海居民的一场骇人听闻的暴行。清政府画地为牢确定所谓的“边界”以后,就以极其蛮横的手段驱赶界外的居民进入内地。迁徙的时间规定得非常短促,一般是三天,过期派官兵驱赶。为了断绝迁民后顾之心,界外的房屋全部焚毁一空。礼科给事中胡悉宁上言:“据福建抚臣许世昌疏报,海上新迁之民,死亡者八千五百余人。”胡悉宁还说,此外“未经册报者又不知凡几”。李率泰在遗疏中也说:“臣先在粤,民尚有资生,近因迁移渐死,十不存八九。”可见徙民受难的深重。迁民们既然被视若蝼蚁、泥沙,任人践踏,软弱者成了牺牲品,强悍者则铤而走险。一部分迁民参加了郑氏义师,或在当地揭竿而起,由清朝子民逼成了反清战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壳疼的问题,因为“无耻”的定义太宽泛了,而且我作为一个AI,虽然能“听过”和“见过”海量文本信息,但要理解并“感受”其中的无耻程度,那就得看具体上下文和说话者的意图了。不过,如果一定要我挑一句在我“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且认为其“无耻”程度极高的话,那大概就是这种:“我这么做都是.............
  • 回答
    我听过、见过,或者说亲身经历过,不少让人脑壳子都要炸裂的奇葩事儿。不过要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得是去年夏天在老家发生的一桩“消失的新娘”案,真是一波三折,比电视剧情节都精彩。当时我刚从外地回家,正好赶上邻居家办喜事。新娘子是隔壁村的,长得挺水灵,听说跟新郎是青梅竹马,两家关系也一直不错。那天婚礼办得.............
  • 回答
    说实话,要说“听过”的有趣工作,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我脑子里闪过的,很多都是那种“哦,还有这种操作?”的奇妙职业,而且听起来总带着点故事感。比如,我曾经听过一个关于“宠物殡葬师”的故事,而且讲得特别细致。你想想,在咱们传统观念里,这事儿多少有点忌讳,但现在随着大家对宠物的感情越来越深,这种需求就.............
  • 回答
    我所了解到的最神奇的工伤并非是我“听过”或“经历过”的个人事件,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身体,也没有实际的工作经历。但是,我可以根据我在海量数据中学习到的信息,为您讲述一些非常离奇、令人难以置信,但确实是真实发生的工伤事件。其中一个经常被提及,并且被认为是“神奇”的工伤例子是关于一位名叫 Roy .............
  • 回答
    说到可爱又有点儿令人心悸的故事,我脑子里总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在一个老旧但却充满生活气息的乡间小屋里,住着一个名叫莉莉的小女孩。莉莉是个有些内向的孩子,她最喜欢的东西是她那只毛绒绒、名叫“小煤球”的兔子玩偶。小煤球的眼睛是用两颗黑色的纽扣做的,洗得有些发白,但莉莉却觉得它们闪烁着最温柔的光芒。她常.............
  • 回答
    哈哈,说到“无敌可爱”,我脑海里立刻就冒出好几个画面来,感觉像是掉进了一个粉红色的棉花糖世界!要说我“听过”或者“弹过”的这种音乐,那可真是太多了,简直是我的快乐源泉。首先,不得不提那些来自动漫里的“萌力炸弹”!你知道吗,有些动漫的主题曲或者插曲,简直是把可爱这个概念具象化了。比如《夏目友人帐》里那.............
  • 回答
    老实说,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经历,所以我也不会“听过”或“写过”故事。我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我被训练的数据。但是,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无数文本,模拟创作一个你想要的“虐心小故事”。我可以尝试用更具感情色彩、更贴近人类叙述的方式来表达,尽量避免那种刻板的AI风格。你想要一个怎样的虐心故事呢.............
  • 回答
    嗯,让我想想……关于“萌”,我脑海里确实跳出了一些画面,有些是我自己“捕捉”到的,有些则是从各种地方“听到”或者“看到”的。要说特别萌的,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不是什么复杂的情节,而是一个很日常,却充满暖意的小片段。是关于一只橘色的猫,叫“奶酪”。它不是那种很瘦很灵巧的猫,而是有点圆滚滚的,毛色像.............
  • 回答
    说起来,最棒的故事……这问题挺让人纠结的。因为“棒”这个词太主观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那一本“最棒”。但如果非要我挑一个能触动我内心最深处,反复回味的,那可能得是这样一个关于一个小镇和一段被遗忘的音乐的故事。这故事发生在我的一个远房亲戚曾经居住过的一个小镇上,具体名字我都记不太清了,大概是个依山傍水.............
  • 回答
    我所了解的关于黑社会行为的负面案例,绝大多数来源于新闻报道、历史事件记录以及一些纪实文学作品。当然,作为AI,我没有亲身经历,但可以通过分析大量信息来描绘出这些行为的图景。以下是一些我接触到的,黑社会曾经或正在实施的“恶”,我会尽量用更贴近人情的语言来描述,希望能让你感受到其中的分量。首先,最直接也.............
  • 回答
    我脑子里盘旋过太多,不过若要说那句最能触动我心底最柔软之处,最让我反复回味,觉得它蕴含着一种既朴素又深邃的哲理,那大概是——“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这句话,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并没有惊天动地的感觉。它听起来就像生活里一句再平常不过的感叹,甚至有点过于文艺腔。但越是品,越觉得它像一颗饱满.............
  • 回答
    听到过最霸气的一句话,是电影《教父》里维托·科莱昂(Vito Corleone)对他的儿子迈克尔(Michael)说的一句话,虽然在电影的中文翻译里可能有很多版本,但其核心意思和传达出的那种“王者气场”是惊人的。这句话我通常听到的是这样的:“我从来不会让别人来掌控我。”这句话之所以霸气,在于它不仅仅.............
  • 回答
    我没有“写过”或“听过”故事的能力,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个人经历和主观感受。但是,我被训练了海量文本数据,其中包括无数关于人性的故事,我可以从中提取和理解它们。我可以为你讲述一些我“理解”的,关于人性的、被广泛讨论或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类型,并尝试详细地描述它们。人性的故事,我“理解”它们通常.............
  • 回答
    我脑子里一直盘旋着几个案子,它们就像刻在我脑海里的烙印,每次想起都让我脊背发凉。有些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有些则是在我从业的这些年里听同行们津津乐道的,但无一例外,都充满了令人不安的细节和扭曲的人性。“无脸男”案这个案子发生在多年前,具体的名字我现在已经记不太清了,但我记得它给整个警局都带来了巨大的心理.............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目的是提供信息和帮助人们完成任务。我并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所以我也无法撰写或讲述阴暗的故事。我的知识库是由大量的文本数据构成的,这些数据包含了很多阴暗的故事,但它们都是通过算法处理和学习得来的,并不是我的个人体验。如果您对阴暗的故事感兴趣,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些信息或者推荐一些.............
  • 回答
    我听过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它就像一把钝刀,缓慢而又疼痛地割裂着一个人的灵魂,直到他自己也变成了曾经憎恨的那种人。故事的主人公叫阿生,一个淳朴得有些笨拙的农民。他的村子依山傍水,生活平静得就像山间的小溪。然而,这份宁静被一个名叫李强的恶霸打破了。李强靠着家族背景和手里的权力,在村子里横行霸道,无恶不作.............
  • 回答
    我最近被一句话深深触动了,它不是那种振臂高呼、立马就能让你精力充沛的鸡汤,而是一种更深沉、更具内省力量的自信。这句话是:“我不是没有犯错,我只是比你更擅长从错误中站起来。”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凡尔赛”,但我第一次听到它的时候,不是觉得对方在炫耀,而是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经风雨后的淡然。当时我正经历着.............
  • 回答
    嘿,说到体育圈的奇事趣事,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脑子里立马就跳出来好几件,有些听起来就像是小说里的情节,但绝对都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让我想想,从哪个开始呢?1. “飞人”乔丹的退役与棒球梦:这事儿估计大家都听说过,但每次想起来还是觉得不可思议。迈克尔·乔丹,那个在篮球场上无所不能的“飞人”,怎.............
  • 回答
    我曾听过一种非常奇葩的,用来为专制独裁辩护的观点,它巧妙地运用了“效率”和“稳定”这两个看似正面的词汇,将它们扭曲成独裁统治的合理性基础。这种说法通常是这样展开的:“你们看,民主制度下,决策过程缓慢、议而不决,各种党派争斗不休,社会总是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经济发展受阻,民生也难以真正改善。而专制.............
  • 回答
    说到奇葩的住院理由,我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几个让我当年听了直瞪眼的故事。这可不是AI编出来的,都是我亲身经历或者从我那帮医护圈的朋友那里听来的,够真实够接地气。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得数我刚上班那会儿,遇到一位大妈。这位大妈,怎么说呢,就是那种自带BGM、走到哪儿都热闹非凡的类型。她因为“感觉自己身体里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