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回乡在这沸腾般的蝉鸣中静坐不动,不知什么缘故,我屡屡悲从中来。我觉得我的悲哀时常同这激烈的蝉鸣一起沁入心底。每当这时候我总是静止不动,独自盯视一个人。
日本国民级小说,夏目漱石的《心》。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我与先生的相遇和交往、父亲病重我毕业回家,在父亲垂危之际收到先生的遗书。
前两部分平淡如水,第三部分阅读的欲罢不能。以书信体缓缓揭开了书里的主人公“先生”隐藏心底的真相:为何他“是个没有资格做任何事情的人”。
事情本身并不如何惊奇:为了帮助朋友K,先生让K住进了房东家,然而当K爱上房东的女儿(也是先生爱恋的对象)时,先生出于自私抢先求了婚,从而导致K的自杀,也导致了先生自我封闭的一生。
“本应该早些死的,不知为何活到今天。”读k的这句话时对我冲击很大,那种极致的忧郁揪住人心。想来对于先生,这样钻心又绵长的煎熬是何等痛苦。
几十年来伴随着这样不可与他人语的心灵阴影,又不得不维持表面上“正常人”的姿态,这样的矛盾、无力和挣扎终于会使人精疲力尽,放弃反抗。也许自杀才是他真正自我意志的体现,而不是被束缚着的“苟活”。
大量的内心独白和意识分析让读者逐渐接近先生内心最为黑暗,同时也最为柔软的部位。他所犯的罪让他终了一生去还。
先生给人的感觉就像闷热的夏季中,丛丛绿茵掩映下的一片阴凉安宁处。他有厚重的过去,但当你靠近这片阴凉,便不想再投入火辣的阳光。爱上、表达爱、接受或是远去他们之间的爱……一切都好艰难,离去的、留下的都在痛苦。
书中的几个主角都是充满哀愁,失落,孤独,自我怀疑的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明治时代,文化差异擦得出绚烂的火花,却也生得出知识分子的无尽空虚和迷茫,时代的变化带来了进步,也加剧了这部分人的苦涩。
先生的信里特意提到了明治天皇和乃木希典的死,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如和他们一起殉死吧!”……这样看来,那个年代的王权并不仅是统治者,也是那个年代的所有人——包括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
日本文学作品读起来总有温吞、迷蒙、细碎的感觉,但是缓和之下的幽微心绪却是瞬息万变的,是对个体内心非常细致且耐心的深层挖掘。因而读这些日本文豪的作品,人物形象因为极富层次而无比鲜明扎实,总能踩中你逃避的、搁置的、不曾察觉的隐密情感,引你共鸣,哪怕人物性格与你相异其趣。
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读着读着会发现它们穿针引线凝成了一张细密的网,笼成了独属本书的氛围,自有一股平和却坚韧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