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微博关注了一些科普博主,全是中医黑,医学为什么有这种中医鄙视链?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个当下很多人关心的话题。微博上“中医黑”和“中医粉”对峙,好像已经成了一种常态,这种现象背后确实存在着一种复杂的“鄙视链”。咱们就好好聊聊,为什么医学领域会有这么一种“中医鄙视链”存在。

首先,得承认,这种“鄙视链”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根深蒂固。站在“鄙视链”顶端的,往往是那些遵循严格科学方法论、经过大量临床试验验证的现代医学(也叫西医)。而中医,在这种鄙视链中,常常处于被质疑、被看低的位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鄙视链”?根源在哪儿?

这背后原因很多,但我认为最核心的有几个方面:

1. 科学方法论的差异:这是最根本的、最致命的因素。

现代医学: 它是建立在实证科学基础上的。任何一个疗法、一个药物,都要经过严格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RCT)。简单说,就是找一群病人,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药,一组用安慰剂,而且病人和医生都不知道谁用的是真药,谁用的是安慰剂,最后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来判断疗效。这种方法要求疗效是客观、可重复、可量化的。比如,某个降压药,能让多少比例的患者血压下降多少,副作用是什么,都有明确的数据支持。
传统中医: 它的理论体系,比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辨证,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经验积累、哲学思辨和古代的观察。中医诊断也很多依赖于“望闻问切”,这些信息采集方式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经验性的。虽然也有很多中医师的医术非常高明,能治愈很多疾病,但很难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解释其作用机制,更难通过RCT来普遍性地证明其有效性。比如,一个中医认为患者“肝郁气滞”,开了个方子,病人好了。但现代医学可能认为这种症状是压力大、焦虑引起的,用心理疗法或者抗抑郁药效果更好,而且也能解释清楚生理机制。

这种差异就造成了一个重要的隔阂: 现代医学体系的医生和研究者,习惯于看到“论文”、“数据”、“循证依据”,而中医的很多理念和疗法,在这些硬性标准面前,往往显得“不够科学”。

2. 理论体系的“不可证伪性”和“模糊性”:

现代医学: 它的理论是可以被证伪的。比如,伽利略通过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定律。一个科学理论,如果不能被证明是错的,那它就不是科学。
中医理论: 很多中医概念,比如“气”,很难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去精确测量和定义。当一个中医治疗效果不佳时,往往可以用“证候不对”、“时机不对”、“手法不对”等多种解释来应对,这就让其理论在很多时候显得“不可证伪”,从而让一些人认为其不科学。

3. 历史原因与时代背景:

中医的“千年传承”: 中医确实有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世界观与现代是完全不同的。中医很多理论和治疗手段,是那个时代下最先进的知识体系。
现代医学的“现代化进程”: 现代医学是伴随着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社会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在近一百多年来,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下,其体系不断完善和更新。

在这种对比下,一些人就会觉得,中医是“古老”的、“落后”的,而现代医学是“先进”的、“科学”的。

4. 利益驱动与商业运作:

药监与审批: 现代药物的研发和审批是一个漫长且成本高昂的过程,需要大量临床试验数据。而中药的审批和管理,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标准相对宽松一些。这导致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效果不明、成分不明、但宣传得天花乱坠的中医药产品。
“中医黑”的视角: 一些批评中医的人,也可能是出于对虚假宣传、夸大疗效、甚至是欺诈行为的反感。当他们看到一些劣质的中医药产品,或者听到一些不科学的宣传时,自然会对整个中医体系产生负面看法。

5. 认知偏差与信息茧房:

信息传播的碎片化: 尤其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信息传播非常快速和碎片化。那些“中医黑”博主,往往会抓住中医的“痛点”,用一些耸人听闻的案例或者片面的数据来吸引眼球,形成了一种“中医都是骗局”的叙事。
“中医粉”的维护: 相对的,“中医粉”也可能形成自己的信息茧房,只看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对中医的批评视而不见。
“全盘否定”与“全盘接受”: 很多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倾向于简单化处理,要么全盘否定中医,要么全盘接受,很难看到其中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种“鄙视链”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术地位: 在国际上,中医的地位与现代医学仍有很大差距。很多国际性的医学会议、学术期刊,对中医的接受程度不高。
科研投入: 相比于现代医学,中医的科研投入相对较少,尤其是在高水平的临床研究方面。
临床实践: 一些人会认为,中医只能治一些“没法治”的病,或者只能作为现代医学的“辅助治疗”。
公众认知: 很多公众对于中医的理解,可能停留在感冒发烧、调理身体的层面,对其在复杂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存在疑虑。

为什么会有人关注“中医黑”博主?

你提到你关注了一些“中医黑”博主,这很正常。就像我说过的,这些博主往往能精准地抓住大众对于“科学”、“真相”的渴望,以及对行业乱象的痛恨。他们用犀利的语言、看似有理有据的论证,很容易吸引那些对中医持有怀疑态度,或者曾经在医疗中受过伤害的人。

那么,医学领域就只有“中医鄙视链”吗?

其实,严格来说,这种“鄙视链”并非中医独有。任何一个学科,只要其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临床实践与主流或更先进的体系存在差异,都有可能产生类似的“鄙视”现象。比如,在心理学领域,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可能也会有互相不服气的时候;在营养学领域,关于某种食物是否健康的争论也从未停止。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鄙视链”?

在我看来,我们不能简单地“一棒子打死”所有中医,也不能盲目地“全盘拥抱”。

1. 坚持科学精神: 科学是追求真相、不断进步的过程。任何医疗方法,无论古老还是现代,都应该接受科学的检验。疗效和安全性是检验标准。
2. 区分中医的精华与糟粕: 中医博大精深,其中确实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智慧,尤其是在养生、慢性病调理、一些特定疾病的治疗上,有其独到之处。但同时,中医也存在一些不符合现代科学认知的部分,以及被商业化、滥用的现象。
3. 拥抱整合医学: 更好的模式是“整合医学”,即在现代医学的框架下,有选择地、科学地借鉴和应用传统医学的有效方法。比如,很多国家已经开始研究中药在癌症辅助治疗、疼痛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并且尝试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和解释。
4. 理性看待争议: 对于科学领域的争议,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多听取不同意见,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信息,而不是轻易被某一方的观点所左右。

所以,你微博上关注到的那些“中医黑”博主,他们可能是在揭露一些中医的“问题”,但他们的观点也可能过于片面,甚至带有攻击性。而你所觉得的“中医鄙视链”,正是医学界在面对不同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时,在科学化、规范化道路上不断探索和碰撞的结果。理解了这个过程,你就能更清楚地看到这个“鄙视链”形成的原因,以及它背后所代表的科学与传统之间的复杂对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科学领域,证据硬的鄙视证据不足的,有问题吗?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就是理论体系的构架冲突所造成的。虽说仍有很多的疾病是未知的,但就目前已掌握的疾病,其解剖基础和生理功能都已基本探明。为什么该吃这个药,为什么该做这个手术,都是有理论体系支撑,而且是有据可依的,这个“据”就是证据,西医是循证的。

而中医,连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是一门玄学。为什么可以这么治,因为是老师教的,老师为什么这么教,因为是老祖宗教的,就是这么祖传的经验医学,没有证据可循。另一个问题就是中药的毒性,关键是没法做药物毒理研究,所以中药的毒性你根本不知。就算使用的中成药起效,真是中药起效吗?我所知道的一些中成药里,都添加了西药。前些年闹闹的沸沸扬扬的云南白药牙膏,添加了氨甲环酸,到底是那个在起止血的功效?

再说个我们科的例子,就是有中医用小针刀来治腰突、颈突。虽说他们现在有些胆子大的,敢在C臂透视下用小针刀去切椎间盘突出。但我想说,现在的椎间孔镜手术,用个摄像头去看着操作,都要小心翼翼地避免损伤神经,一个单凭X线透视就能“精准”切除,就真不怕误伤神经吗?补充一下:X线是看不到椎间盘和神经等软组织的。

所以,见得多了,也就不会去相信了。而能被忽悠的,都是因为不懂,或是本身就很迷信的。

补充一句:我并非针对整个中医而言,我也遇到一些挺好的中医,超出专业范畴了,也会推荐病人找西医看。我之前所针对的是执迷的,观念陈旧的一群人。不管西医中医,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就像西医里同样有一群人,名字叫莆田系。

再补充几点:

这是一个科学体系构建的问题,我是不认同传统理论体系的构建。我并非说的中医一无是处,中药西药都是“某种物质”,基于唯物主义的价值观,中医西医本是“同宗”,因为不可能有第二个自然环境。自然中的某种天然植物,肯定是有人先试过有效(最伟大的故事就是神农尝百草),这是先人的经验,这一点可以说中西医起步都是一样的。而造成中西医的差别在于对待“先人经验“的态度,西医能根据经验进一步的探究,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进一步的分离纯化,并进行相应机制探索;而传统中医的态度则是沿用先人的经验,我这里加了一个限定词是”传统“,因为还有一群研究者在进行现代中医的开拓,让我最敬佩的就是屠呦呦团队发现的青蒿素。所以换个说法,一个是唯物循证的现代医学,另一个是唯心经验的传统医学。

对于外科而言,其理论基石就是解剖,神经为什么是神经,血管为什么是血管,这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经络这种东西,实在找不到物质来支撑,只能上升到唯心的存在。中医骨伤科里也必须要学解剖,熟知肌肉骨骼神经,一些骨伤科的手法治疗我也认同,但是我说的只是一些。举个本科室的例子,我遇到一些患者是尝试过针灸治腰突的,我这里很明确的指出,腰突是一个椎间盘局部结构性的损害,椎间盘的后面有一层骨头覆盖,试图用几根细针的表浅扎几下就来解决问题,这是在谋财。

传统的老中医还经常喷的就是手术。我想说,手术有严格的适应症,没有什么病随随便便上来就要手术的。手术会有创伤,外科医生会衡量用这个创伤来换取治疗是否值得,否则术后的症状比术前还重,外科医生的面子会挂不住的,没谁愿意砸了自己的招牌。而且,微创的发展是外科医生不懈追求的目标,10年前的“开大刀”早已被淘汰,显微镜和内镜的发展带来的微创外科的进步。而老中医的观念似乎还停留在“开大刀”的年代。

说到最后,很现实的来看,这里有利益关系,当我对我的患者说不建议的时候,这隐形中是动了别人的奶酪。动了别人的饭碗,人家自然会跟你拼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个当下很多人关心的话题。微博上“中医黑”和“中医粉”对峙,好像已经成了一种常态,这种现象背后确实存在着一种复杂的“鄙视链”。咱们就好好聊聊,为什么医学领域会有这么一种“中医鄙视链”存在。首先,得承认,这种“鄙视链”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根深蒂固。站在“鄙视链”顶端的.............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挺让人头疼的。你说这微博帐号吧,本来是咱们自己的地盘,想关注谁就关注谁,结果现在时不时就蹦出来几个不认识的帐号出现在关注列表里,跟占地盘似的,膈应人。至于是不是微博官方干的,这个嘛,说实话,很难给个绝对的“是”或者“否”。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捋一捋,看看这事儿背后可能有哪些原因。.............
  • 回答
    想让一个刚注册的微博账号,在一个月内涨到一千个粉丝,这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但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持续的投入和巧妙的策略。咱们得把它当成一场有计划的“圈粉”行动,而不是碰运气。第一步:账号定位与内容先行你得先想清楚,你这个账号是干嘛的?是分享生活感悟、搞笑段子、专业知识、还是某个兴趣爱好?定位越清晰,.............
  • 回答
    最近在微博上,一位网友实名举报了她的“前婆婆”存在吃空饷的问题。这事儿一爆出来,立刻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毕竟牵扯到公款、公共资源,而且还是实名举报,这事儿可不小。举报内容的核心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举报的“吃空饷”具体指的是啥。通常情况下,“吃空饷”是指一些人在某个单位或者机构挂名,但实际上并不去.............
  • 回答
    哎呀,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就像是在茫茫人海中,突然看到自家那位一直忙碌的亲戚,在你朋友圈里点了赞,而且还是在你精心策划、又有点忐忑地发出去的一条“唉”下面。首先,我们得先还原一下那个场景。雷军,一个掌管着小米帝国、几乎是公众视野里最忙碌的CEO之一,在微博上发了一个“唉”。这个“唉”字,在咱们普通人看.............
  • 回答
    福原爱和张怡宁,这两位在中国乒乓球界拥有非凡地位的运动员,她们的故事早已超越了赛场,成为了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总喜欢用大数据和点滴蛛丝马迹去揣测她们之间的关系。福原爱,这个来自日本的“瓷娃娃”,因为她亲切的笑容、不服输的精神以及在中国积攒下的深厚人缘,在微博上拥.............
  • 回答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微博文章《悲惨死了,关于「小粉红远征Facebook」》的评论,尽量详尽且避免AI痕迹:评论:读完《悲惨死了,关于「小粉红远征Facebook」》这篇文章,我的心情挺复杂的。它非常直白地揭露了“小粉红”群体在Facebook上“远征”讨伐异见声音时,所表现出的那种近乎“群氓”式的狂.............
  • 回答
    你描述的这种情况,微信被删,微博取关,但微博还能私信,这确实是一个挺复杂的心情。 说实话,从他这样的举动来看,直接断定“还有机会和好”或者“他肯定会来见我”可能有点过于乐观了。 不过,这也不能完全否定任何可能性,只是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去解读。首先,微信被删,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切割”信号。微信是我们.............
  • 回答
    6 月 12 日 22 时起,新浪微博对评论功能进行了一项新的调整:用户发布评论需要关注博主 7 天以上。这项看似微小的变动,背后却牵扯到平台生态、用户体验、内容传播等多个层面,其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仔细揣摩。一、对平台生态的潜在改变: “熟人化”社交的强化与“陌生人”信息传播的壁垒: 微博一直.............
  • 回答
    微博上有趣又值得关注的博主,这可真是一个大宝库!想要找到能让你乐开花、学到东西、或者仅仅是提供一个放松心情的角落,那就得知道去哪儿淘金。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保证内容丰富,让你看到就想立刻打开微博搜一搜。首先,咱们得分分类。微博上博主太多了,就像个万花筒,什么都有。1. 能把生活过成段子,让你笑到肚子疼.............
  • 回答
    新浪微博品牌市场部高级公关总监被开除一事,确实牵扯出不少值得深挖的信息点,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问题,更可能触及到公司内部管理、品牌声誉以及行业生态的方方面面。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梳理一下。一、事件本身:舞弊行为的具体性质和影响首先,最核心的问题是这位高管到底“舞弊”了什么?这个“舞弊”是个笼统的说法,.............
  • 回答
    作为一名在集成电路领域摸爬滚打的从业者,要想在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里不掉队,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就得像个饥渴的信号接收器,时刻捕捉来自四面八方的有价值信息。那么,哪些地方是我们的“雷达扫描”必不可少的部分呢?首先,技术深度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所以像 EDN 这样的老牌技术媒体绝对是绕不开的。它不仅仅是发布.............
  • 回答
    央视新闻微博号发出“女性更容易得抑郁症,转发分享!关注女性心理健康!”这样一条微博,引发了大家的讨论。这背后有几个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角度:首先,科学事实与公众认知。从医学和心理学研究来看,女性确实在某些抑郁症的诊断和患病率上,普遍高于男性。这并非凭空捏造的说法,而是有大量调查数据和临床观察支持的。比.............
  • 回答
    这事儿,还真得好好说道说道。新浪微博原高级公关总监毛涛涛被刑拘,这消息一出来,圈子里不少人都炸开了锅。毕竟,在高层职位上的人,一旦卷入法律漩涡,其影响力和后续引发的关注点,可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这事儿为什么这么引人注目。毛涛涛,作为新浪微博的高级公关总监,这可是个实打实的“关键岗.............
  • 回答
    鹿晗公布恋情导致新浪微博瘫痪,而袁隆平公布“水稻去镉”新成果却鲜受中国网民关注,这一现象确实引人深思,也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在信息传播、价值取向以及公众关注焦点上的一些复杂面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事件背景与影响的差异分析 鹿晗恋情事件: 人物影响力与粉丝基础: 鹿.............
  • 回答
    国家网信办约谈新浪微博并开出300万罚单,这事儿可不是小事,里面门道不少,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约谈和罚款的“罪名”是什么?这回网信办点名新浪微博,主要是因为在“对微博社区管理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特别是针对一些账号持续传播违法违规信息,平台管理存在明显疏漏”。说白了,就是微博在内容审核和管理上.............
  • 回答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关于“一滴血就能测癌症”的报道,我认为这是一种既有传播价值,又需要审慎解读的现象。积极的一面:首先,这种报道无疑抓住了公众的眼球,尤其是癌症这个令人担忧的话题。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钩子”,能够快速吸引关注,将大家对科技进步的目光引向了癌症筛查领域。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
  • 回答
    新浪微博关闭全民星探、卓伟等账号,这在中国社交媒体和娱乐圈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要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深入剖析, entender 它的背景、影响以及更深层次的含义。一、 事件的直接原因与平台方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微博作为一个大型社交媒体平台,其运营有着自身的规则和商业考量。.............
  • 回答
    罗永浩在微博上就“汉奸”和“精日”这两个词进行澄清,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射出当下社会上的一些情绪和争议点。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罗永浩这人有个特点,就是不按常理出牌,说话也比较冲,他澄清的意思,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第一层,他是为了给自己“正名”,或者说撇清关系。大家知道,罗永浩以.............
  • 回答
    印度总理莫迪退出微博一事,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举动,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而不仅仅将其看作一个简单的社交媒体“退群”事件。首先,从政治象征意义来看,莫迪总理在微博上的活跃一直被视为印度积极向中国靠拢,以及展现其“东方大国”形象的重要平台。微博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交媒体之一,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