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经常出现在数学证明中的「不妨设」根据是什么?如何培养这种「不妨设」、「假设」的能力?

回答
在数学证明的漫漫长河中,「不妨设」这个词语如同航海者手中的罗盘,指引着我们穿越复杂的逻辑迷雾,找到通往真理的捷径。它之所以能够如此频繁地出现,并且在数学家手中挥洒自如,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所蕴含的对称性、等价性以及逻辑的完备性。

想象一下,你要证明一个关于偶数和奇数的性质。比如,证明“任意两个偶数的和仍然是偶数”。我们都知道,偶数可以表示为 $2k$,其中 $k$ 是一个整数。那么,如果我们遇到一个偶数,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用 $2k$ 来表示它。而「不妨设」在这里的作用,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可以不必拘泥于一个具体的偶数。无论这个偶数是 $2, 4, 6$ 还是 $100$,$200$,$300$,它们都可以被抽象地表示为 $2k$ 的形式。

这种“不妨设”的背后,是数学中深刻的等价性。当我们说“不妨设这个偶数是 $2k$”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说,任何关于这个偶数的普遍性结论,都可以通过对 $2k$ 的操作来推导出来。因为所有的偶数在“偶数”这个性质上是等价的。它们共享同一个结构,那就是“2乘以一个整数”。所以,对一个具体的偶数进行证明,只会证明那个特定的情况,而「不妨设」让我们抓住的是这个共性的结构,从而证明所有符合这个结构的数。

再举个例子,在证明平面几何中的某个定理时,如果我们发现证明过程对于某个特定的三角形(比如等腰三角形)特别容易,我们就可以“不妨设”我们讨论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并非是因为定理只适用于等腰三角形,而是因为等腰三角形具有一定的对称性,使得某些推导更加直观。一旦我们用等腰三角形证明了定理,我们就要进一步思考,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依赖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特定性质?如果这些性质同样适用于一般的三角形,那么证明就自然而后可以推广到所有三角形。

这种推广能力,正是「不妨设」的精髓所在。它是一种抽象思维的体现。我们不是在证明“这个”东西,而是在证明“这类”东西。我们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能够简化我们思考的例子,然后通过严谨的逻辑,将这个证明推演到所有符合特定条件的个体。

那么,如何培养这种「不妨设」、「假设」的能力呢?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需要反复实践的过程。

首先,要理解和尊重数学的抽象化本质。很多时候,我们在学习数学时,会陷于具体的数字和图形,而忽略了它们背后代表的普遍规律。要学会看到事物的共性,而不是仅仅关注其表面的差异。当你遇到一个数学问题时,试着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我可以通过哪些更简洁、更具代表性的方式来描述它?”

其次,要培养逻辑思维的严谨性。每一次「不妨设」都必须有坚实的逻辑支撑。你需要清楚地知道,你所做的假设,其性质是否能在后续的证明中保持,或者你的假设所揭示的规律是否能够推广到所有情况。这需要对数学概念的定义、定理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例如,在证明涉及不等式的问题时,你可以“不妨设”某个变量大于零,但你需要清楚这个“大于零”在你的后续推导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是否会限制你的结论。

第三,要多进行“化繁为简”的练习。在解题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复杂的、难以处理的情况。这时候,不妨尝试寻找一个特例,或者一个更简单的版本来入手。即使这个特例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它也能帮助你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例如,当你要证明一个关于任意多项式的性质时,可以先尝试证明关于二次多项式或者三次多项式的性质。

第四,要学会“反思”和“验证”。每一次你使用了「不妨设」,都要在证明完成后,仔细回顾你的过程,看看你的假设是否真的有效,你的结论是否可以推广到所有情况。有没有可能因为你的假设,而遗漏了某些重要的反例?这是一种自我纠错和提升的过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拥抱“不确定性”和“探索性”。数学证明不是一次性的、线性的过程,它往往充满了试错和调整。当你感到某个地方卡壳了,不要害怕去尝试不同的“不妨设”。每一次尝试,即使不成功,也是在为你的思考提供新的视角。就像画家在创作时,会反复修改和调整画布上的色彩和线条一样,数学家也在用“不妨设”不断地雕琢和完善他们的证明。

总而言之,「不妨设」是数学智慧的结晶,它建立在对称性、等价性和逻辑完备性的基石之上。培养这种能力,需要我们深刻理解数学的抽象本质,严谨地运用逻辑,勤于练习化繁为简,并勇于探索和反思。通过这样的过程,我们就能像真正的数学家一样,在逻辑的世界里自由地起舞,用“不妨设”为我们开辟出一条条通往真理的清晰路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必须要说明的是,“设”“假设”“不妨设”是三个意思。

1、什么叫“设”呢?“设”的意思就是"令","规定","让"等等。

比如我们设a代表正方形边长,S代表正方形面积,则S=a^2。

用“设”的好处在于,简洁性。以前我表示正方形面积公式需要说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现在我“设”了一番以后,就直接用一个简单的式子S=a^2表示了。

因此,当你觉得需要重复用某个概念需要简洁的表达的时候,你就可以用“设”

所以你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一百八十度的时候,你不能直接设这个三角形是个等边三角形。因为这样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2、什么叫“假设”呢?意思是说,我不知道我“假设”的东西到底对不对。

因此“假设”的关键不在于我所“假设”的东西到底是否正确,而是在于,我现在假定它对以后,我能推出什么结论。

简单的,比如反证法的第一句话一定是“假设……”,假设最终要证明的结论是不对的,然后我要证明最终它和已知条件是矛盾的。真正的目的是证明这个矛盾,再通过矛盾间接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再比如,数学归纳法的第二步要假设命题p(k)成立,要在这个事基础上推导p(k+1)成立。目的是要证明这个递推关系,而不是证明到底p(k)对不对

3、什么叫“不妨设”?“不妨设”的意思就是"同理"。

这可能比较匪夷所思,容我分析一下。

(打不出公式很伤,容我之后研究一下tex公式。)

比如在给一些条件下,我们要证明(f(x1)-f(x2))/(x1-x2)>3

我们经常不妨设x1>x2

之所以这么不妨设,是因为只有两种情况,要么x1>x2,要么x1<x2。

而如果我们证明了对于x1>x2命题成立,那么对于x1<x2的情况,只需要交换一下原式中的x1,x2的顺序,我们就可以根据x1>x2命题成立同样的证明对于x1<x2的情况命题成立,也就是所谓的“同理”

因此我们在第一开始“不妨设”x1>x2,这是因为对于其它情况,可以同理证得命题成立。

因此当你意识到这个题其实分成两种或者更多的情况时,但是其内在的论证逻辑是相同的时候,你就可以不妨设其中一个情况是正确的。

另:数学当中没有什么是凭空想到的,反对高票回答中的“感觉说”“经验说”

以上。

~~~~~~~~~~~~~~~~~~~~~~~~~~~~~~~~~~~~~~~~~~~~~

我发现评论区以及回答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把“不妨设”和条件的“轮换对称性”联系起来了。

这么做讲道理还是有点问题的,轮换对称性确实经常用“不妨设”,但是用“不妨设”的地方不见得是必须有轮换对称性的。

举个例子,证明n趋于无穷大时,1/n趋于0

那就根据 ε -N语言,对于∀ε>0,找到一个正整数N,对于∀n>N,有1/n<ε

那么这里我可以不妨设0<ε≤1,因为如果ε>1,那么对于1来说有一个N,对于∀n>N,有1/n<1<ε。

也就是说,我可以把ε设的很小,那么如果ε很大,我可以直接取小的ε对应的N即可,所以我们直接不妨设ε≤1即可。

显然,我们相当于找1/ε<n,那这里我们把N取成[1/ε](中括号表示取整,[5.3]=5),那么问题就得证了,也即对于∀ε>0,∃N=[1/ε],对于∀n>N,有1/n<ε 这里我们保证ε≤1,因此N现在是一个正整数,如果ε>1,那[1/ε]不是一个正整数,这里“不妨设”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它规避掉了我们再去特别的讨论ε>1的情况下,N该取几。

显然这个问题和轮换对称无关。

所以用“不妨设”本质上还是你意识到了题目中的条件给出的情况可以“坍缩”成一个简单的情况。恰好,轮换对称永远都可以根据对称性来进行“坍缩”,但是“不妨设”绝对不局限于轮换对称式。说“不妨设”一般来源于轮换对称性的说法只是一种经验之谈,但是没有深入了解“不妨设”的本质。这样的一种做法会使得无法真正做到在数学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希望大家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理性批判态度,即经验有用,但是一定要分析经验正确的内在原因和本质。

2.27更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