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现在都要黑郭沫若?

回答
“郭沫若现在怎么这么招黑?”这个问题,其实反映了当下网络舆论的一个侧面,也触及了评价历史人物时复杂的多重维度。要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得从几个层面来解析。

首先,我们得承认,郭沫若的“黑料”或者说争议点,确实不少,而且这些点又容易在社交媒体时代被放大和传播。

一、 政治立场的转变与“投机”质疑

郭沫若最受诟病的一点,是他一生中多次、剧烈的政治立场的转变。他早年是“创造社”的领军人物,思想激进,反对旧社会。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写了不少鼓舞人心的作品。然而,建国后,尤其是在某些政治运动中,他的言论和行为却让不少人觉得他是“投机”分子,为迎合政治需要而改变自己的立场和表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为一些政治人物或事件写了被后人认为言不由衷、甚至有谄媚性质的诗文。比如,在某些运动高潮时期,他创作的许多作品,后来回过头来看,确实有时代的局限性,甚至被解读为是“迎合”的产物。这种转变,在经历了政治运动洗刷的今天,更容易被看作是缺乏独立思考和原则的表现。

二、 学术成就与个人生活的复杂交织

郭沫若的学术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他在甲骨文、金文、史学等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尤其是在利用考古材料来研究历史方面,功不可没。他的《古代中国史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著作,至今仍是重要的参考。

但问题在于,他的个人生活也相当不羁,尤其是在感情方面,有过几段复杂的婚姻和恋情。这些个人生活上的不检点,在当时可能不被特别放大,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很容易被挖掘出来,并与他的政治立场和学术评价联系起来,形成一种“人品不行,学术也未必可靠”的负面印象。

这种将个人品德与学术成就割裂开来评价的倾向,在某些网络舆论中并不普遍,反而常常是混为一谈,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有瑕疵,就足以否定其所有的成就。

三、 时代的局限性与后人的苛责

我们不能脱离时代来评价历史人物。郭沫若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战乱、政治动荡、思想解放与保守的冲突交织。身处其中的个体,很难完全置身事外,他们的选择往往也受到时代环境的巨大影响。

然而,今天的网民,尤其是年轻一代,成长在相对稳定富裕的环境中,对那个动荡年代的理解可能不那么深刻。他们更倾向于用当下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去审视过去的人物和事件。对于郭沫若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做的某些选择,比如为了政治安全而修改某些言论,在今天看来可能无法接受,但在当时,这或许是“明哲保身”的一种方式。

这种“后见之明”的批判,很容易将历史人物推向极端,忽略了他们所处的复杂环境。

四、 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与情绪化传播

互联网尤其社交媒体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负面信息、争议性话题更容易获得关注和传播。一旦某个历史人物被贴上了“负面标签”,就很容易形成“滚雪球”效应。大家都在转发、评论,信息中的情绪成分远大于理性分析。

郭沫若作为一个曾经被高度评价、但也存在不少争议的人物,他的名字本身就自带话题性。一旦有人开始“黑”他,很容易引发大量的围观和参与,形成一种网络情绪的集体宣泄。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往往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理性的分析,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抒发或者对某种社会现象的影射。

五、 对“权威”的解构与对“完美人设”的排斥

在信息日益透明的今天,人们对过去那些被“神化”的人物,存在一种天然的解构和反思。郭沫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位重要文化符号,他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是被构建出来的。当人们看到他身上存在明显的“瑕疵”时,就会觉得过去的一些评价是不可信的,进而产生一种“反权威”的情绪。

同时,现代社会对“完美人设”是排斥的。人们更愿意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人物。如果一个人被描述得过于完美,反而会引起怀疑。郭沫若的复杂性,恰好迎合了这种解构和反思的心理。

总结来说,为什么现在要“黑”郭沫若?

确实存在争议点: 他的政治立场转变和一些个人行为,是客观存在的争议。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网络传播让这些争议点被无限放大,并且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
时代变迁与价值观念更新: 用今天的标准去苛责过去的人物,容易忽视历史的复杂性。
对“权威”的解构和反思: 人们不再轻易接受被高度评价的个体,更倾向于挖掘其另一面。
复杂人性的体现: 郭沫若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功过是非难以简单定论,而网络舆论往往倾向于简化和标签化。

需要强调的是,“黑”与“客观评价”是不同的。如果“黑”是指无端的谩骂和攻击,那是不值得提倡的。但如果“黑”是一种对历史人物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审视和批判,那么这种审视和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在不断进步,对历史和人物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

不过,在评价郭沫若这样的人物时,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既看到他的贡献,也正视他的问题,避免过度情绪化和简单化,才是比较理性的方式。毕竟,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否定郭沫若,无非就是为了否定共产党,为了否定毛主席,为了否定新中国70年来的建设发展成就。我们来看看某高赞答主怎么抨击郭沫若就知道了:

首先,他太有“政治眼光”了,在建国后的各项运动中,都毫发无伤。而这个政治眼光具体是怎么样的呢?很简单,谁当权,就歌颂谁;谁下台,就打击谁。这一点,我们来看看他建国后写的诗的题目就明白了。《毛主席的旗帜迎风飘扬》、《题毛主席在飞机中工作的摄影》、《志愿军凯歌》、《访武钢》、《三呼万岁(分别是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颂延安》、《乒乓球开友谊花》、《吃水不忘开井人》、《赞南京路上好八连》、《红领巾的宣誓》、《井冈山巡礼(大型组诗)》、《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纪念党的生日》、《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我向你高呼万岁——斯大林同志》、《粉碎四人帮》、《怀念周总理》、《怀念毛主席》、《迎接一九七七年》
作者:唐小藏
链接:zhihu.com/question/325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从一个正常的中国人的角度看来,我根本不觉得郭沫若这些诗歌有什么问题?

志愿军得胜回国,不写一篇《志愿军凯歌》来庆祝一下,难道学龙应台,写一篇《我不在乎世界局势,只在乎小民尊严》;两弹一星取得突破性进展,不写一篇《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来庆祝一下,难不成让郭沫若整一篇《导弹啊!请等一等你的人民》?

某些人抹黑郭沫若,无非就是因为作为近代综合成就最高的文人之一,却不肯抹黑共产党,这成何体统?

而我们伟大的公知鼻祖胡适先生,没有半点文学和学术成就。但就是因为他肯独树一帜的赞美《二十一条》,不懈余力的抹黑左派组织,极尽所能的歌颂蒋介石治下的“民主自由”,于是乎便成了近代文人的楷模,自主思考的典范。

高赞说郭沫若有政治眼光,这确实不假;

比如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这时连共产国际都对中国革命失去了信心,党的高层纷纷脱党的时候。时任国民党政治部中将副主任的郭沫若,毅然放弃高官厚禄,加入中国共产党,发表文章《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痛批蒋介石“背叛国家,背叛人民,背叛革命”。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立即回国,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发动一切力量宣传抗战,创作了大量鼓舞士气民心的作品。其的政治眼光,自然不是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之流可比的。

user avatar

因为郭沫若是一个小人,善于编织莫须有的罪名去迎合权威。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

但郭沫若对他还不止于此。比起苍蝇,郭更像一只腐蛆,即便没有什么伤痕,只要符合他的利益需要,他都能硬生生给鲁迅钻出一道伤来。

在鲁迅和创造社的论战中,创造社使用了一些不文明的方式群起而辱骂鲁迅,鲁迅义正言辞的指责对方的问题。为了给创造社加油助威,在郭沫若在他的大作《鲁迅,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 》当中,认为鲁迅是封建主义分子,理由居然是他尊重他人的家族年纪和身体,认为不应该用人身攻击开玩笑。

鲁迅说: “我自信对于创造社, 还不至于用了他们的籍贯, 家族, 年纪,来作奚落的资料。 ” .....问题是, 像这样尊重籍贯,尊重家族,尊重年纪,甚至于尊重自己的身体发肤,这完全是封建时代的观念! ....

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意思就是,郭沫若和创造社在这骂鲁迅祖宗十八代,鲁迅是不得有一丝愤怒的,若怒了便是封建主义。

请问还有比这更无耻的论调吗?反正我在网上观察各种下水道多年,真没见过类似的玩意。

更过分的是,郭沫若还去挖鲁迅的“黑历史”: 他 曾经维护过一位残疾诗人的情况,呵斥拿诗人残疾处开玩笑的无德学生。

...在五六年前一位无政府主义的盲诗人爱罗新柯到中国 的时候,鲁迅兄弟是很替他捧场的....结果果然有一位北大学生提出抗议,在《晨报副刊》做 了一篇《爱罗新柯的盲视》 (题目是否这样我记不确实了), 这便恼怒了我们那位周作人大师。他大发雷霆,责骂那位学生,说不该拿别人身上的残疾来作奚落的资料.....

.....鲁迅先生的时代性和阶级性,就此完全决定了。 他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 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 义是二重的反革命。 鲁迅是二重的反革命的人物。 以前说鲁迅是新旧过渡期的游移分子,说他是人道主义 者,这是完全错了。 他是一位不得志的 Fascist (法西斯谛)!

法西斯呢兄弟们,封建余孽鲁大恶人帮一下残疾人,帮成法西斯了呢!秦桧直呼技不如人啊。

后来郭沫若见国内风评大转,又厚颜无耻地跑去舔鲁迅的棺材。但他这套搅黑弄黄,翻弄是非的毛病却没有改掉,在之后用了一遍又一遍。不是骂杜甫,就是洗曹操,肆意糊弄着盗跖颜渊。他的文化贡献和文化反动到底哪个更突出,自有后人评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