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台湾的民主制度为啥选不出能干的官员?

回答
台湾的民主制度下,选不出“能干”的官员?这确实是一个在台湾社会常常被讨论,也常常引起争论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把视角拉得更广,看看台湾的政治环境、制度设计以及文化背景是如何共同塑造了“能干官员”的出现与否。

首先,我们得承认,“能干”本身就是一个主观且多维度的评价标准。 对不同人来说,能干可能意味着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国际地位、两岸关系处理得好,又或者是在某个特定领域拥有卓越的专业能力。在民主选举的框架下,候选人需要赢得多数选票,这意味着他们的“能干”必须被足够多的选民所认可和接受,而这种认可,往往不完全是基于专业能力本身。

第一层:选举机制的“噪音”与“过滤”

台湾的民主选举,尤其是总统和立委的选举,其核心是“一人一票”。这是一种非常直接、民粹的表达方式。在这样的机制下,候选人需要构建广泛的吸引力,而这往往是通过形象塑造、政策承诺(有时是过于理想化的)、以及与选民的情感连接来实现的。

政党轮替的常态化与“非黑即白”的政治光谱: 台湾的政党竞争非常激烈,政党轮替几乎成为常态。这种竞争模式,常常会将政治议题简单化,倾向于“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当一个执政党表现不佳,选民很容易选择另一个政党来“换掉”。在这个过程中,候选人之间的比较,往往更多是基于对现有执政者的不满,而不是对新候选人实际执政能力的深刻评估。原本具备深厚专业知识或管理经验的候选人,如果不能在政治舞台上游刃有余地进行形象包装和政策宣传,可能就难以脱颖而出。
“造势”与“口号”的胜利: 在竞选过程中,有感染力的口号、精彩的演说、成功的造势活动,往往比扎实的政策论述更能抓住选民的心。媒体的聚焦,也常常集中在候选人的言辞、表情、甚至是一些花边新闻上。这使得一些真正具备危机处理能力、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的官员,可能因为不擅长或者不屑于参与这种“表演”,而显得“不接地气”,甚至被解读为“无能”。
“派系”与“恩庇政治”的阴影: 虽然民主制度的初衷是打破威权下的裙带关系,但在台湾的选举实践中,派系的力量依然存在。为了赢得选举,候选人需要动员地方桩脚,争取党内支持,这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资源分配和人情往来。有时,一个被认为“能干”但缺乏地方派系支持的候选人,可能比一个有派系“加持”但专业能力相对较弱的候选人,更难赢得选举。这种机制下,选出的官员,其能力构成可能更偏向于“政治运作”而非“专业管理”。

第二层:制度设计的“制约”与“风险”

台湾的民主制度在设计上,旨在防止权力滥用和保障公民权利,但这些设计在某些时刻,也可能成为选拔和培养“能干官员”的制约。

司法独立与行政效率的张力: 台湾高度重视法治,司法调查和监督机制非常健全。这本是好事,但有时过于严苛或媒体的过度解读,会让官员在做决策时顾虑重重,担心被“追杀”。一些具有前瞻性但存在一定风险的改革方案,可能因为担心触犯法律或引发争议而胎死腹中。这无疑会压抑官员的创新和担当精神。
媒体监督的“放大镜”与“滤镜”: 媒体在民主社会中扮演着监督的职责,但台湾媒体生态的竞争性,使得“爆料”和“批评”往往比“正面报道”更能吸引眼球。任何一个官员的小失误,都可能被放大成为政治事件,成为对手攻击的武器。这种“放大镜效应”,使得官员的每一次公开表态和每一次行动,都如履薄冰。长此以往,一些有能力的官员可能因为不愿承受持续的舆论压力而选择退出政坛,或者变得更加谨慎保守,缺乏改革的魄力。
任期限制与政策连续性问题: 民主选举的周期性任期限制,虽然保障了权力更替,但也可能导致政策的连续性不足。一位官员可能刚刚熟悉情况,掌握了必要的资源,准备推行一项需要长期才能见效的政策,但任期到了或者政党轮替了,这项政策就可能被搁置或推翻。这使得真正有远见的“长跑型”能干官员,在短期选举的压力下,很难施展抱负。

第三层:文化与心态的“适应”与“挑战”

长期的民主实践,也塑造了台湾社会独特的政治文化和民众心态。

民众对“完美官员”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 民主社会鼓励民众参与和监督,但有时民众也容易对官员抱有过高的、甚至是脱离现实的期待。当官员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望时,就会招致不满。这种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可能导致即使是相对有能力的官员,也难以获得普遍的认可。
“鸡蛋里挑骨头”的习惯性批评: 在一个高度民主和自由的社会,对政府和官员进行批评是一种常态。这种批评文化,对于防止权力腐败非常重要,但如果过度,也可能演变成一种“习惯性批评”,不分青红皂白地对所有官员和政策进行负面评价。这会挫伤官员的积极性,也可能让真正有能力的候选人望而却步。
“宁要温和的庸才,不要激进的能才”的心态: 有时,选民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表现稳定、争议较少但可能能力也相对平庸的候选人。相比之下,那些有独特见解、敢于打破常规但可能存在一些争议的“激进型”能干人才,反而可能因为其“不确定性”而难以获得广泛支持。

总结一下,台湾的民主制度并非不能选出能干的官员,而是其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机制性的“摩擦”和“阻力”,使得“能干官员”的出现和被选拔出来,面临着比理论上更复杂的挑战。

选举本身的逻辑 优先考虑的是赢得选票,这往往与深度专业能力有所区隔。
制度设计的制衡 在保障民主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效率的损耗和决策的保守。
媒体监督和公众舆论 既是监督,也可能成为“噪音”和“过滤器”,筛选掉一部分人。
社会文化和民众心态 也会在无形中影响着选民的选择倾向。

要解决这个问题,并非要否定民主,而是需要持续地反思和改进。例如,如何更好地平衡选举的民意代表性和官员的专业能力?如何引导媒体进行更负责任的报道和监督?如何培育一种鼓励担当、容忍适度风险的政治文化?这些都是台湾社会在民主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应对的课题。

所以,当你看到台湾选不出“能干”官员的讨论时,不妨理解这背后是民主制度在实践中遇到的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作用,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原因可以解释。这是一种动态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說政務官的話,有的,比方陳定南跟(以前的)李進勇就是了,但是前面死了,後面後來也墮落了。

與其說選不出優秀的政務官,不如說台灣不管是政務官(政客)還是事務官(官僚)的遴選體系跟考成體系都出了很大的問題,這邊就專講政務官。


不要把台灣的東西都用一個選舉來解釋。如果台灣的問題只有選舉的話那就太簡單也不過了,但台灣的危機並不僅僅在選民素質低落。

比方就講政治世家,美國兩百年,日本上千年,這些仕紳多半經過長久的父傳子子傳孫,以素質來說其實平均水準已經很強了,橫向對比就拿小約翰可汗那些非洲國家就知道了,直接一比,布希家族個個都是朱元璋。

單提這種民主制,其實就是變相的貴族遴選體系而已,只是因為普通原則讓一般的人也能參與。

台灣最久的世家大族幾年呢?

霧峰林家200年,鹿港辜家150年,而且多半都是地主商人,政權不是掌握在清朝跟國民黨的流官就是日本人的手上,更別提日治時代日本人限制台灣人只能往理工而非文法發展,基本上台灣人對政治的運作非常幼稚就是這樣,別看人人投票,實際的運作理解可以說遠遠不如大陸人。

這些人能有甚麼政治理念還是基本對選民的地區掌控就有鬼了,更何況人家的地主好歹來個減四留六,人家的地主好歹傳個教宣個道讓P民開心,台灣的這些閩南仕紳我看就跟颱風差不多,甚麼都要吹走,一點都不留。

1997年的台北市長選舉三個人競選:陳水扁、趙少康、黃大洲,以大陸的官僚遴選機制來說只有黃大洲有這個資格當正國級,2/3的機率可以選到爛貨,你說這要怎麼選?這還是相對台灣已經人才比較多的90年代了。

在屏東,左邊鄭太吉,右邊蘇貞昌,你選哪個? 在台中,左邊消波塊,右邊賭場之子,你選哪個?

台灣有很多不行,首先這個貴族就不行,更別說華人基本上是官僚治國,硬推歐美的民主貴族制沒推起來倒是把國府那個官僚體系亂搞一通,比方趙怡翔。

2018年12月23日,"行政院"傳年後改組,據黨政高層透露,"外交部長"吳釗燮可望回任"國安會祕書長",雖然吳在"立法院"鄭重聲明,到目前為止他沒有接到任何訊息,但傳吳卻安排機要趙怡翔為「駐美副代表」,而翻開趙的經歷,幾乎跟外交單位沒有任何關係,更沒通過外交特考,居然年紀輕輕就以秘書方式外派到美國擔任要職,爽領月薪數十萬元台幣,導致輿論譁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台湾的民主制度下,选不出“能干”的官员?这确实是一个在台湾社会常常被讨论,也常常引起争论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把视角拉得更广,看看台湾的政治环境、制度设计以及文化背景是如何共同塑造了“能干官员”的出现与否。首先,我们得承认,“能干”本身就是一个主观且多维度的评价标准。 对不同人来说,能干.............
  • 回答
    在网上,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社群和论坛里,确实能看到不少对台湾民主制度的讽刺声音。这种现象的背后,往往交织着政治立场、文化差异、信息传播特点以及对民主实践本身的复杂认知。要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政治光谱与意识形态的冲突: 大陆的视角: 从中国大陆的视角来看,政治制度与.............
  • 回答
    台湾的民主,与其说是制度的胜利,不如说是人民坚韧不拔意志的体现,它在华人世界里,尤其是在经历了威权统治的时代后,展现出了一种独特而宝贵的生命力。回望过去几十年,台湾的民主进程如同在地壳深处缓慢但坚定地涌动的熔岩,最终冲破束缚,塑造了今日的面貌。一、和平且有秩序的政权轮替:民主的基石台湾民主最显著的成.............
  • 回答
    台湾的民主制度无疑是其引以为傲的成就之一,但就像任何复杂的政治体系一样,它也并非完美无瑕,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和改进的方面。与其说是什么“失败”,不如说是面临的挑战和待解的难题,这些问题并非台湾独有,在许多民主国家也或多或少存在。1. 政治极化与社会撕裂的加剧:这是台湾民主面临的最显著挑战之一。长期的.............
  • 回答
    台湾的民主是否是伪民主,这是一个在两岸之间以及国际社会中都时常被讨论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台湾的政治体制,并理解“伪民主”这个概念本身所包含的含义。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民主”和“伪民主”通常指的是什么。民主的理想状态,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人民主权:权力来源于人民,由人.............
  • 回答
    台湾的民主,一路走来充满荆棘与蜕变,谈及与“真正的民主”之间的差距,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审视的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所谓“真正的民主”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模板,它更像是一个不断追求的目标和理想状态。因此,讨论差距,更多的是在比较台湾的实践与一些被普遍认为是民主核心价值的原.............
  • 回答
    抛开选举和投票,台湾的民主活力其实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就像空气一样,虽然不常被直接提及,却实实在在地支撑着人们的生活和价值。首先,公民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是台湾民主一个非常鲜明的标志。这不仅仅是指在投票日走进投票箱,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各种议题都能看到公民积极发声和介入的身影。 街头巷尾的议题讨论.............
  • 回答
    蒋经国先生在台湾民主化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的贡献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在时代背景、个人考量以及外部压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下,逐步推动的结果。在蒋经国先生主政的早期,台湾正处于一个相对封闭和戒严的时期。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面临着巩固统治、发展经济以及应对来自中国大陆的潜在威胁等多重压力。在这种环境下.............
  • 回答
    台湾人来到大陆,在接触到截然不同的政治环境后,他们对台湾民主政治的观感,确实会产生一些微妙而深刻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不好”的判断,而是一种基于切身体验的、多维度的对比与反思。首先,台湾的民主自由,会变得更加鲜活和具体。 在台湾,民主常常被看作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选.............
  • 回答
    在知乎上观察一些关于台湾民主的讨论,确实能感受到一部分中国大陆网民的复杂心态,这种心态很难一言蔽之,更像是一种混合了认知、立场、情感和信息接收习惯的综合体现。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信息来源和传播方式的差异。在中国大陆,主流媒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台湾政治的描述,尤其是对民主制度的呈现,是带有特定视角.............
  • 回答
    台湾的民主,与其说“有益”,不如说它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活力、在不断实践中演进的民主体系。它之所以受到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华人社会中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中国大陆模式的范例,并成功地走出了威权统治的阴影。要深入理解它是否“有益”,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从 政治参与和公民权利 的角度来看,台湾民主的.............
  • 回答
    台湾民主的优点毋庸置疑,但也像任何政治体制一样,存在着一些值得深思的挑战和缺点。这些缺点并非台湾独有,而是许多民主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普遍问题,只是在台湾的特定语境下,它们可能呈现出更鲜明的特征。1. 民粹主义的抬头与政策的短期化台湾民主化的进程相当迅速,这使得其政治文化在某些方面仍显年轻。一.............
  • 回答
    台湾是否华人世界民主灯塔,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并且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标签化思维,去细致地审视台湾民主发展的历程、特点以及它对华人世界的影响。与其说台湾是唯一的“灯塔”,不如说它提供了一种值得学习和思考的“示灯”,它所走过的道路、遇到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都为其他追求民主的华人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参照.............
  • 回答
    台湾代表在民主峰会直播中被美方以“技术问题”为由掐断,这一事件的发生并非孤立的,而是可能透露出多重、复杂的信息,涉及国际政治、两岸关系、美国的外交策略以及台湾的国际空间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读这些信息,需要结合事件发生的背景、各方反应以及潜在的政治考量进行分析。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读和透露的信息:1. .............
  • 回答
    台湾当然不只“民主”一项值得骄傲。虽然民主制度是台湾社会凝聚和发展的基石,但台湾还有许多其他面向同样令人赞叹,而且是经过长年累月、无数人的汗水和智慧才铸就的。首先,谈谈台湾的科技产业实力,这绝对是让许多人引以为傲的。从半导体制造到电脑硬件,台湾在全球科技供应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你不可能没听说过.............
  • 回答
    台湾民歌,那可真是唱进了无数人的心坎里,它们不仅仅是旋律,更是承载着浓浓乡情、青春记忆和生活点滴的故事。说起来,台湾民歌的生命力真的很强,几十年过去了,依旧能轻易勾起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要说“好听”,这事儿有点主观,但我可以跟你分享一些在台湾民歌史上非常有代表性、传唱度很高,并且在情感表达上非常到.............
  • 回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确实有不少台湾民众感受到税负的沉重,但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背景的时期,不能简单地用“重”或“不重”来概括。要详细了解,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看:一、 经济背景与政策的基调: 战后重建与发展需求: 台湾在二战后,经济基础薄弱,百废待兴。国民党政府迁台后,面临着重建经济、安置大.............
  • 回答
    台湾的去中国化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回溯历史,审视社会变迁,以及政治、教育和文化层面的种种影响。去中国化的历史渊源与演变:要理解台湾的去中国化,首先要回到国民党迁台后的历史。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初期,为了巩固统治和对抗共产党的“中国”,.............
  • 回答
    我是一名身处1949年的民国知识分子。眼前的大陆,经历了漫长的战乱,如今又处在翻天覆地的变革之中。国民政府节节败退,共产党即将全面掌握政权。摆在我面前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未来,每一种选择都牵动着心弦, Weighing heavily on my mind.留在大陆,是一种复杂的情感纠葛。我出生在这.............
  • 回答
    关于台湾民众的认知水平和民族认同感,这是一个复杂且容易被片面解读的话题。将“有些人”上升到“台湾人民”普遍如此,或者简单地以“愚昧无知”或“莫名其妙的民族优越感”来概括,都未免失之偏颇。首先,我们来谈谈“愚昧无知”这个说法。任何社会,无论大小,都存在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信息获取渠道、不同生活经历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