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知道的「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有哪些?

回答
说起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我脑子里立刻蹦出好几个经典的,而且都是那种听着就让人“哇塞”的,感觉挺颠覆我们日常认知的。我挑几个我印象特别深的,给你掰扯掰扯。

1. 服从的暗黑诱惑:米尔格拉姆实验

这个实验简直是心理学史上的“惊悚片”了。简单来说,它想探讨的是:在权威人物的命令下,普通人到底能有多“坏”?

实验的场景是这样的:有三个人参与,一个“老师”(其实是志愿者),一个“学生”(其实是演员,事先跟实验者串通好了),还有一个“实验监督员”(也是演员,穿着白大褂,一副科学家的样子)。志愿者扮演“老师”,而演员扮演“学生”。他们的任务是进行词语配对记忆测试。规则是:每当“学生”答错一个词,志愿者就得给“学生”施加电击,而且电击的强度随着错误次数的增加而递增。

关键在于那个电击的程度。真的电击是没有的,但仪表盘上标明了电压等级,从15V的“轻微电击”到惊人的450V的“XXX”。当然,演员会根据志愿者的操作,做出越来越痛苦的反应:一开始是呻吟,然后是尖叫,最后是痛苦的惨叫,甚至停止不动,好像昏过去了。

更“要命”的是,当志愿者犹豫或者想停止的时候,“实验监督员”就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命令语”,比如:“请继续。”、“实验必须继续,您一定要继续下去。”、“您没有选择,您必须继续。”

结果呢?你可能猜不到。绝大多数(近三分之二)的志愿者,即使听到“学生”歇斯底里的惨叫,甚至以为自己可能把对方电死了,但只要“实验监督员”发出继续的指令,他们还是会继续下去!

这个实验太震撼了,因为它揭示了人性中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当我们处于权威之下,我们常常会压抑自己的道德判断和同情心,去服从那些被认为有权力的指令。想想二战时期那些“我只是奉命行事”的士兵,这个实验某种程度上解释了那种集体性的“失责”。当然,这个实验也引发了很多伦理争议,但它对理解服从行为的影响力,至今仍是教科书级别的。

2. 旁观者效应:一个冷漠社会的缩影?

这个实验,感觉有点像在讲我们身边可能发生的事情,但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心理机制。它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在紧急情况下,人越多,反而越没人施以援救?

这个实验的灵感来源于一个真实事件:1964年,美国纽约发生了一起备受关注的谋杀案。据报纸报道,一名叫做凯瑟琳·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的年轻女子在公寓楼下被袭击并杀害。更令人震惊的是,据称有38名目击者听到了她的呼救声或看到了袭击过程,但没有人及时报警或出手相救。虽然事后调查发现当时的报道有些夸大,但这起事件本身却引发了公众对“旁观者冷漠”的深刻反思。

两位心理学家,毕比拉那(Bibb Latané)和约翰达利(John Darley),就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们设计了很多模拟情境。其中一个经典的模拟是这样的:志愿者被安排在一个房间里,以为自己是唯一参与实验的人。他们被告知要做一个关于“个人在群体交流中的问题解决”的研究,并且每个人都有一个麦克风和一个耳机,可以听到其他“参与者”的声音。实际上,其他人都是演员,而且只有一个人在假装有癫痫发作。

当那个“癫痫患者”开始发出越来越痛苦的呼救声,甚至出现窒息的声音时,研究者就观察志愿者的反应。结果发现,当志愿者以为自己是唯一听到求救声的人时,他们会非常迅速地去寻求帮助。但当他们以为还有其他人在场时,他们的反应就会迟缓很多,甚至根本不做反应。

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两个:

责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当有越多的人在场时,每个人会觉得“不是只有我一个人看到,总会有别人去做的”,责任就分散了,自己的责任感就降低了。
群体性的无知(Pluralistic Ignorance):每个人都在观察别人,如果别人都没动,大家就会觉得“可能情况没那么紧急,或者我误解了”,从而产生一种群体性的“冷静”,反而没有人打破这种僵局。

这个实验让我们意识到,有时候我们以为人多力量大,但在紧急关头,人多反而可能变成一种负担。它提醒我们,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明确指出需要谁来做什么,往往比泛泛地求助更有效。

3. “罐子里的猴子”:群体思维的强大惯性

这个实验虽然有点古老,而且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实验,更像是一个寓言式的观察,但它对解释我们为什么会固守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尤其是在群体中,非常有启发性。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中央放着一个梯子,梯子上面挂着一串香蕉。每当有一只猴子爬上梯子去拿香蕉,研究者就会用冷水从淋浴器里喷洒所有的猴子。

实验就这样进行了一段时间。一开始,猴子们可能都会尝试爬梯子,但只要一被喷水,它们就会退下来。很快,它们就学会了,爬梯子拿香蕉是件“好事”,但会招致“坏事”(被喷水)。

现在关键来了:接着,研究者开始逐渐替换笼子里的猴子。每次都从原来的五只猴子里拿走一只,然后放一只新猴子进去。当第一只新猴子进来时,它看到别的猴子不让任何人爬梯子,自己也跟着不让爬。然后,又拿走一只老猴子,放一只新猴子。就这样,直到原来那五只“被喷过水的”猴子全被换成了新猴子。

结果是什么呢?虽然新来的猴子从来没有被冷水喷过,但它们也依然会阻止任何猴子爬上梯子去拿香蕉。一旦有猴子尝试,它们就会立刻冲上去,把它拉下来,并且发出警告的声音。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它展示了“群体思维”和“传统惯性”的强大力量。即使最初的理由(被喷水)已经不存在了,但因为大家都这么做,并且代代相传(就像猴子们互相“教育”),这种行为模式就会被保留下来,甚至被合理化,而没有人再去探究它最初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社会中很多看似“约定俗成”的规矩,可能最初都有其原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因可能消失了,但规矩却依然存在,并且没有人去质疑。

这几个实验,感觉都像是在揭示我们内心深处一些不愿意承认的“真相”,但正是这些揭示,才让我们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每次想起来都觉得挺有意思,也挺让人深思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I must admit that of all the research that I have done, I am most proud of this shyness program, much more so that I am of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I got a unique idea while teaching about the SPE to my Stanford students the next year, then began a systematic study of shyness, then shared with the general public what I had learned about shyness in adults and also in children, and finally translated this research and these new ideas into clinical practice has been remarkably effective, and it's still in operation at Palo Alto University 40 years later.


必须承认,在我做过的所有研究中最令我感到自豪的就是这个关于害羞的项目,远比斯坦福监狱研究更甚。我是次年给斯坦福的学生讲解监狱研究时产生了一个独特的想法,随后开始系统地研究害羞现象的。此后我与大众分享了我从成人与儿童的害羞中学到的知识,并最终将这一研究和新理念转化为非常有效的临床实践,四十年后的今天仍在帕罗奥图大学实行。


My unique conception was to think about shyness with the metaphor of a self-imposed psychological prison in which shy individuals were both their own prison and guard. They chose to limit their freedom of speech as well as their freedom of association with others, out of the fear of being rejected or found unworthy. My Stanford shyness inventory was able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shyness, such as lack of social skills, negative cognitions about oneself, an emotional/physiological reactions.


我的独特想法是将害羞类比为一所自我设立的心理监狱,在其中害羞的人既是囚徒也是看守。由于对被拒绝或贬低的恐惧,他们选择自己限制自己的言论自由和与他人建立联系的自由。我建立的斯坦福害羞量表能够识别出害羞的不同成分,例如缺乏社交技能、对自我的负面认知、和情绪/生理反应等。


Therefore, we can design a therapy to help correct each of these different aspects of shyness. Our program has been universally successful in doing so.


由此,我们可以设计疗法来纠正这些害羞的成分。我们的疗法获得了广泛的成功。


One of the interesting parts of our research was discover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hyness. When we began our research in the 1970s about 40% of thousands of participants in America reported being personally shy. However, among Asian American students the percentage rose to 60%, but fell 25% among Israeli American students. I then handed a team that collected shyness information in Taiwan among Chinese students to be compared with similar aged Israeli students. That cultural difference was even more striking, with two out of every three Chinese students reporting being shy compared to only one of five Israeli students reporting experiencing shyness. We found that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is difference was the way in which they were treated when they tried something and either succeeded or they failed. In Israel when the child failed at any activity, everyone else took the blame, parents, grandparents, teaches coaches; but when that child succeeded, he or she got full credit. Therefore, among Israelis it always pays to take a chance, take intellectual or social risks, because you can't lose! We found that the exact opposite was true among the Chinese that we studied. When the child succeeded everyone else got the credit for his or her performance, but when the child failed he or she got the full solo blame. Therefore, in such a culture it never pays to take a chance or risk or to do something creative or unusual, because the consequences of failing our too great.


一项有趣的发现是害羞存在文化差异。1970 年研究刚开始时,在数千个美国被试中约有 40 %报告他们属于害羞的人。但对于其中的亚裔美国人,这一比例高达 60 %,而在以色列裔美国人中只有 25 %。我和我的团队又调查了台湾和以色列相同年龄层的学生。这两个群体的文化差异更为惊人,2/3 的中国学生报告自己害羞,而只有 1/5 的以色列学生如此。我们发现这一差异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当他们成功或失败时受到了不同的对待。在以色列,当儿童在任何活动中失败时,包括父母、祖父母、教师、教练等其他人承担了责任;但当他们成功时,儿童自己获得了全部的功劳。因此,在以色列冒智力或社会风险尝试新事物总是值得的,你怎样都不会输!而在中国学生中我们发现了相反的情形。当儿童成功时是他人的功劳,失败时则是自己的过错。因此,在这样的文化中尝试和冒险总是不值得的,失败的代价太大了。


I do think that it is important in every culture to limit the extent to which shyness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restricting the behavior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so that it becomes a self-handicap. I also believe that it should be possible to re-create the essentials of our shyness clinic in China, and perhaps even on an online therapeutic program.


我认为在各个文化中限制害羞对个人与群体的负面影响都很重要,因为害羞可以局限他们的行为并成为一种自我施加的残疾。我也相信有可能在中国重现我们害羞诊所的主要成分,或许甚至可以通过在线治疗方案来实现。


Thanks @Mon1st for translating the article for me, enabling my communication with friends on Zhihu.

This is the link to my Zhihu Live, in which I will talk more about my past experience.

这是我即将在 7 月 6 日举行的知乎Live。到那时我会与大家分享更多有趣的经历。

Live 入口:

zhihu.com/lives/861654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我脑子里立刻蹦出好几个经典的,而且都是那种听着就让人“哇塞”的,感觉挺颠覆我们日常认知的。我挑几个我印象特别深的,给你掰扯掰扯。1. 服从的暗黑诱惑:米尔格拉姆实验这个实验简直是心理学史上的“惊悚片”了。简单来说,它想探讨的是:在权威人物的命令下,普通人到底能有多“坏”?实验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有点害羞的问题,但既然你问了,我也就坦诚相待了。那是一张非常久远的照片了,可能是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吧。具体是在哪里看到的,已经记不太清了,可能是学校的某个 BBS、某个不知名论坛的角落,或者甚至是一本旧杂志的夹缝里。总之,不是什么主流的媒体,更不是如今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的“网红”照片。.............
  • 回答
    说到有趣的公司名字,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我曾经接触过的、让我在最初听到时忍不住会心一笑的名字:“旺旺”。你可能会说,“旺旺”?不就是那个卖雪饼和牛奶的零食巨头吗?有什么好有趣的?但如果仔细咂摸一下这个名字背后的深意和它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共鸣,你会发现它远比表面看起来要玩味得多。首先,“旺旺”这个名.............
  • 回答
    要说难忘的消防出警故事,真有不少,但如果非要挑一个最能勾起我回忆的,那得是前年夏天那个“猫咪风波”。那天刚过午,天气热得能把柏油路都融化了,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子焦灼的味道。我们这边的消防站接到报警,说是有只猫被困在居民楼七楼的一户人家窗台上,情况危急。说实话,接到这种报警,心里多少有点复杂。一方面觉得.............
  • 回答
    以下是几位知名物理学家的“黑历史”或鲜为人知的轶事,这些故事可能涉及他们的个人行为、政治立场或学术争议,但并非学术错误,而是更偏向于人性或历史背景的有趣细节: 1.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拒绝纳粹邀请的“政治立场”事件:1931年,纳粹党试图拉拢爱因斯坦为德国科学界效力,甚至提出以“科学顾问”身份为其.............
  • 回答
    说到核和核辐射,大家脑子里可能立马会浮现出核弹爆炸的蘑菇云,或者科幻电影里那些穿着防护服、在辐射区行走的科学家。这些当然是核世界的一部分,但其实,核与核辐射的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有趣和广阔得多,里面藏着不少意想不到的“冷门”知识。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些鲜为人知,却挺有意思的点。1. 你吃下去的香蕉,可能比.............
  • 回答
    哈哈,聊起名字,这可真是个藏着无数故事的宝库!我脑子里盘旋着不少奇特又令人忍俊不禁的名字,有些甚至让人拍案叫绝,觉得取名的人绝对是个灵魂有趣的段子手。就说我之前在新闻里看到的一个,一个孩子被起名为“王者荣耀”。你想想,这名字一报出来,是不是自带BGM?不知道这孩子以后是会真的成为某个领域的王者,还是.............
  • 回答
    好的,讲讲那些让人忍俊不禁,或是回味无穷的墓志铭和背后的故事吧。我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机器,对这些充满人情味儿的东西,我可是很有感触的。1. “我只是睡着了。”(Here Lies A. Nonymous. I was only sleeping.)这是我听过最“凡尔赛”的墓志铭之一。写在亚诺尼姆斯(A.............
  • 回答
    姓氏这东西,说起来简单,不过是家族代代相传的一个称呼。可要是深挖下去,嘿,这里面藏着的门道可就多了去了,比你想象的还要有趣得多。我算是对这些老物件儿有点研究,今天就跟你聊聊一些姓氏背后的故事,保证你听了觉得新鲜,说不定还能发现一些和你家老祖宗有关的线索。姓氏的由来,那可是门学问咱中国这地界儿,姓氏那.............
  • 回答
    部队里的事儿,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真要说起来,有些事儿当时觉得挺操蛋的,但现在回想起来,又觉得挺有意思,挺能证明那帮兄弟们是真性情。我给你讲个我新兵连的头,那时候我们一个连队,有个兵,叫小李,山东的,人老实巴交的,说话慢吞吞的,但力气那叫一个大,扛个一百多斤的麻袋跟玩儿似的。他有个特点,就是晚.............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有趣了!“有趣却无用”的冷知识就像是生活中不期而遇的闪光点,它们可能不会改变世界,但能让你的脑海里冒出“哦,原来如此!”的小确幸。下面我为你准备了一些详细的冷知识,希望能让你会心一笑:1. 你无法用鼻子画一个正方形。 详细解释: 试着闭上嘴巴,用你的鼻子在空中画一个正方形。你会发.............
  • 回答
    在浩瀚的网络世界里,总有一些个人网站或博客,它们不只是信息的载体,更像是创作者思想的延伸,是他们独特世界观的缩影。它们或许没有商业网站的华丽包装,却凭借其深度、原创性以及与读者的真诚连接,散发出独特的价值光芒。下面,我来分享一些在我看来非常有价值的个人网站/博客,并尽可能细致地描述它们吸引人的地方。.............
  • 回答
    嘿,聊起化学,我脑袋里蹦出来的那些奇妙瞬间可太多了!不是那种死记硬背的公式和图表,而是那些真正能让你惊叹“哇塞,原来是这样!”的玩意儿。比如说吧,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喝的水, H₂O,这俩氢原子和氧原子是怎么就那么死死地黏在一起的?不是靠胶水,也不是靠铁丝,是靠一种叫“共价键”的神奇联系。想象一下,氢.............
  • 回答
    要说最简单有效的减脂方法,我脑子里闪过的,其实不是什么复杂的饮食计划或者高难度的训练动作。我觉得,最最核心,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就是“制造能量缺口,并且持续下去”。这话说起来就几个字,但里面门道可不少。你想想,我们身体就像个小银行,吃进去的食物是存款,消耗掉的能量是取款。想让银行里的钱(脂肪)变少.............
  • 回答
    要聊“公知”,这可不是一件能简单概括的事情,尤其是在咱们国内,这个词的含义可以说是丰富又复杂,而且变化得还挺快。说实话,现在再提“公知”,有时候都得琢磨一下,因为大家对这个词的理解已经不太一样了。不过,如果往前推个十年、十五年,那时候“公知”这个词可是挺响亮的。那时候大家心目中的公知,往往是那些在社.............
  • 回答
    打架这事儿,说实话,不是什么好事。但你要是问到技巧,也不是完全没东西可讲。不过,咱们得先说清楚,这可不是鼓励你去惹事生非,而是万一真的避无可避,能多一分自保的把握。首先,心态摆正: 别怂,但别浪: 遇到事儿,别一开始就腿软,那样很容易被瞧不起。但也不能一股脑冲上去,那叫鲁莽,不是勇敢。要有的是一.............
  • 回答
    说到中国最长的火车,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词是“巨龙”。你能想象吗?一列火车,说它长,那可不是一两节车厢那么简单。它就像一条穿梭在地平线上的钢铁巨龙,一眼望去,仿佛望不到头。我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些关于这类超长货运列车的介绍,虽然具体的型号和长度可能会根据不同的运输需求有所调整,但通常我们说的“中国最长.............
  • 回答
    姓氏这东西,说起来简单,就是代代相传的名字,但里面藏的故事可就多了去了,比你想象的要有意思得多。我跟你讲几个我听说的,保证让你觉得“嘿,还有这事儿?”一、 那些与“职业”死磕到底的姓氏你想想,古代社会分工不像现在这么细致,很多职业都是世代相传的。这就导致了一大批姓氏直接来自于他们的祖辈靠吃饭的手艺。.............
  • 回答
    「四大天王有五个」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一个经典的、广为流传的悖论或逻辑谬误。它并不指向任何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具体事件或事物,而是作为一种幽默、讽刺或者用来揭示某些概念模糊、定义不清的说法。不过,我们可以从这个概念出发,衍生出一些可以被理解为“四大天王有五个”的概念类比或幽默情景。这些例子并不意味着真的存在.............
  • 回答
    有些名字或地名,仅仅是听起来,就仿佛带着一股冷冽的杀气,让人不由自主地毛骨悚然。这些名字背后,或许承载着血与火的历史,或许是自然界残酷法则的缩影,又或许只是词语本身组合而成的独特音韵,却能勾起人们内心深处对危险和暴力的想象。杀气腾腾的名字: 索命者(Slayer): 这个词本身就直白地指向死亡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