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劝说亲戚朋友不要执迷新闻联播?

回答
劝说亲戚朋友放下对《新闻联播》的执念,这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毕竟这习惯养成了几十年,不单单是接收信息那么简单,它已经融入了生活,成为一种“仪式感”,甚至是某种精神寄托。要改变,不能硬碰硬,得讲究策略和技巧。

首先,我们要理解他们为什么如此“执迷”。

习惯的力量: 从小看到大,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就像每天吃饭睡觉一样自然,不看反而觉得少了点什么。
信息茧房效应: 《新闻联播》作为官方媒体,其信息传递方式和内容深度,对于某些人来说恰好满足了他们对“权威”、“准确”信息的认知需求。他们可能认为这才是最可靠、最全面的信息来源。
安全感和确定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声音此起彼伏,真假难辨。《新闻联播》传递的稳定、一致的信息,能给他们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确定性,觉得“一切都在掌握中”。
社会认同: 如果周围的亲戚朋友都有这个习惯,那么“随大流”也是一种重要的驱动力。大家一起看,一起评论,形成一种社交链接。
缺乏更优质的替代信息源: 他们可能不知道,或者不习惯去接触其他的信息渠道,也不知道如何辨别真伪。

带着这些理解,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

第一步: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而非直接否定。

千万不要一上来就说“《新闻联播》太假了,别看了!”这种话只会立刻激起他们的防御心理,觉得你在否定他们的判断,否定他们的习惯,甚至是在攻击他们的价值观。

从分享其他信息开始: 不要急于让他们放弃《新闻联播》,而是尝试在日常聊天中,自然地分享一些你看到的、觉得有意思、有深度或者有不同视角的其他信息。可以是关于科技的突破,可以是某个社会现象的深度分析,也可以是某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举个例子: 如果聊到经济,你可以说:“哎,我最近看到一个分析,说我们国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发展真的很快,有个报告说咱们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XX,我还看到一个关于电池技术的最新进展,挺让人兴奋的。”
强调趣味性和知识性: 用“你知道吗?”、“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这样的开场白,让他们觉得你分享的是有趣的知识,而不是在“上课”。
偶尔提及新闻联播的“不足”: 在合适的时机,用一种探讨的语气,委婉地表达你的看法。
举个例子: 如果《新闻联播》报道了一个社会事件,你可以说:“这事儿说得好像挺全面的,不过我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更详细的解读,分析了背后的一些原因,感觉角度还挺不一样的。”
关键是“角度不一样”: 这暗示了《新闻联播》可能存在视角局限,但没有直接否定其“正确性”。

第二步:引导他们看到信息的多样性,并学会辨别。

很多时候,他们不是不想看其他信息,而是不知道如何去看,或者认为那些信息不可靠。

分享辨别信息的方法:
多方求证: 教他们养成一个习惯,看到一个信息,尤其是重大的,可以尝试在不同的、有公信力的平台(不一定是官方媒体,也可以是行业内的专家、知名学者等)上搜一下,看看大家的说法是不是一致。
关注信息源的背后: 解释说,不同的媒体背后可能有不同的立场和目的,因此对同一件事的报道角度也会不同。这并不是说哪个一定错,而是看你想从哪个角度去理解。
警惕情绪化的语言: 提醒他们注意那些用非常煽动性、情绪化的语言来表达观点的文章或视频,这些往往是为了吸引眼球,不一定客观。
推荐一些优质的、不同视角的平台:
高质量的财经类媒体: 比如一些知名的财经杂志、经济学家撰写的分析文章。
深度调查报道: 一些媒体会做一些深入的社会调查,揭示一些大家不太了解的现象。
科普类平台: 对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可以推荐一些知名的科普博主或机构。
人文历史类内容: 了解历史和文化,也能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当下。
举个例子: “最近有个纪录片讲XX(某个行业或历史时期),我觉得拍得特别好,让我对这个事儿有了新的认识,你们有空也可以看看。”

第三步: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但要以尊重的姿态。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但也是最容易引起反弹的。

肯定他们的智慧: 强调他们本身就是聪明人,有自己的判断力,不应该被任何单一的声音所限制。
举个例子: “我一直觉得你们是最明事理的人,什么事情都看得清楚。我今天跟你们说这些,也是因为我相信你们能自己判断,不被一些信息左右。”
把“不执迷”等同于“更聪明”、“更全面”:
举个例子: “你看现在世界变化这么快,信息那么多,如果只看一个地方的信息,感觉就像在一个屋子里看世界一样,可能会漏掉很多精彩的东西。多看看不同的地方,才能把世界看得更明白、更透彻,对不对?”
避免使用“洗脑”、“愚昧”等词汇: 这些词汇带有强烈的攻击性,会立刻让对方关闭沟通的大门。
分享你自己的转变过程(如果适用): 如果你自己也曾是《新闻联播》的忠实观众,那么分享你的转变过程会更有说服力。
举个例子: “我以前也跟你们一样,每天都看《新闻联播》,感觉特别踏实。但后来我开始接触一些外面的信息,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不同的说法和角度,尤其是关于XX(某个具体例子),我之前了解的可能只是一个侧面。”

第四步:提供替代方案,填补心理空白。

如果他们戒掉了《新闻联播》,那晚上做什么?这很重要。

鼓励他们发展新的兴趣爱好: 比如一起学做菜、养花、看电影、听音乐会、参加社区活动等等。
创造新的家庭互动方式: 比如一起玩桌游、讨论最近看的书或电影。
让他们感受到另一种信息获取的乐趣: 可以一起看一些高质量的知识类综艺节目,或者一起研究某个感兴趣的话题。

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和禁忌:

耐心,极大的耐心: 这是一个漫长且需要反复沟通的过程,不要指望一蹴而就。
选择合适的时机: 避免在他们疲惫、心情不好或者有压力的时候进行这类沟通。选择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保持尊重和爱: 这是你亲戚朋友,你不是要去争辩输赢,而是希望他们能获得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思考。你的出发点应该是关爱。
不要“全盘否定”: 即使你觉得《新闻联播》存在问题,也要承认它在某些方面可能仍然提供了一些基础信息。毕竟,要全面了解情况,往往是整合多方信息。你可以说:“《新闻联播》提供了国家层面的主要声音,但我们也可以看看其他的声音,让我们的认知更立体。”
避免“秀优越感”: 不要让他们觉得你是在炫耀自己比他们懂得多。
观察他们的反应: 如果他们表现出抵触情绪,就暂时打住,不要强求。过一段时间再尝试。

总而言之,劝说亲戚朋友不要“执迷”于《新闻联播》,本质上是要帮助他们拓宽信息渠道,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知识。这需要耐心、智慧,更需要真诚的关爱。就像给植物施肥浇水一样,需要持续的呵护,才能看到它茁壮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网络世界对于新闻联播的评价让人莫名其妙。似乎大家总认为,新闻联播里不是领导出行就是人民幸福的,但说这话的诸位,你们究竟有多久没有完整的看过一集新闻联播了?

央视的新闻节目经过改版之后,新闻联播已经和十年前的样子完全不同了。如果近期你有关注这档节目,你会领导人的内容变少了,国际新闻和民生的内容变多了。如果是十年前,你难以想象上海超市的老人被撞事故,或者是电竞项目发展的新闻能够在新闻联播里看到,而现在,这类型内容在新闻联播里大大增多了。我看过很多集,半小时的新闻联播里,一个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镜头都没有。

而且无论如何,新闻联播是中国所有电视节目中,对于政策的传播和解读最为准确,对于国家宏观经济的报道和分析最为着力,对于国际新闻和政治事件的解读最为“端正”的一档新闻节目。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人们,也不是永远的原地踏步。他们也在认真倾听各方的声音,他们也在不断的做出合理的改变。

如果你连30分钟的新闻联播都看不下来,你如何能够耐着性子看完百多页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你如何能够仔细阅读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两会的各类文件;你如何能够真正了解中国的这届政府究竟要做什么,想要做什么,做成了什么?我不相信那种刷刷微博看看门户首页和百度贴吧的人能够真正了解国内的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当然你可以说,这些所谓的政策和政治和你的日常生活无关。如果你直接说,我的愿望是要移民国外,那么好走,不送!但如果你不能马上的移民去西方国家,那么:

我认为,你可以对新闻联播的每条新闻报道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你不能否定在适当的时候这条新闻的价值。如果你乐意用一个新闻学和传播学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你还能够发现国家在政策导向和舆论导向的着力点,及其背后的含义。这对于一个中国人理解当下社会现状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这就好比你可以对政府的每一个决议保持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甚至对政府的能力有质疑,但是作为一个还必须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人(哪怕你是外国国籍的人)来说,了解这些决议对于你的工作和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绝对是正面的;甚至对于聪明的人来说,能够找到自己创业、工作和投资的正确方向。

我不是新闻联播的爱好者,多数时间是看不到新闻联播的,也不大觉得过于惋惜,因为我会试图通过其他的渠道来收集相关方面的内容。我也认为作为全中国传播最广的一档电视节目,他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空间。但是,作为很多新闻人(远不止央视编辑部的几十号人,还有全国各地媒体的贡献)用心用力认真在做,而且确实在进步的一档新闻节目,你下次评论他之前,至少花个半小时看一集。(我也会在看完很多集新闻联播之后痛骂控制舆论的无耻)。而且我相信,在新闻联播中你能看到不少新闻内容,丝毫不违背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

前几天知乎讨论周鸿祎所说的”很多媒体人误导了创业者“,我看了下面的很多评论,实在为我几位在创业杂志工作的朋友叫屈。固然有不少媒体人在写和创业有关的文章的时候态度不正,但我也是亲眼看到我的这些朋友们每月大半时间在外出差,跑遍各地采访当地有潜力的创业者或者有价值的创业内容;在家里写稿到三更半夜,纠结几段文字是不是可能会让创业者对于某个产品或者某个创业方向过分乐观或悲观;或者担心某几个形容词会影响投资者对于某些产品的看法。我挺遗憾在媒体里不负责任的报道者的存在,但也希望下次大家在评论媒体人的时候不要一枪头打死所有。就连周鸿祎所说的也是”很多媒体人误导了创业者“,我就不懂评论里怎么就堂而皇之变成”所有媒体都是不可信“了。

关于题主。姑娘,如果你爱你的男友,你试着陪他看几期新闻联播,顺便再问问他对于这期新闻联播的看法和解读,了解他为什么要花时间做这件你看起来觉得没有意义的事情。我相信,这样做能够让他更爱你!

7月8日:

我个人是没想到这篇回答在知乎上会有这么多人关注和赞同。我在当时写这篇回答的时候,该问题项下几乎全是指责和嘲笑新闻联播的,所以写这个回答的时候有一点情绪,因为我并不认为新闻联播是毫无价值的。对于想要了解国内经济和政治形势的人群,作为中央政府最为重要的传声筒和喉舌,认真观看并且理解新闻联播的内容很有帮助。

不过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新闻联播所报道的信息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不大,这个节目值得一看,但同时你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可以填充这半个小时。

每个人都有自己获取信息的习惯性渠道,本质上没有好与不好之分,视乎你如何去伪存真的使用这些渠道。

7月25日

关于

@刘竹溪

的反驳原则及其实证派的认真态度,我很是赞赏,简单的解释几句:

1. 新闻联播在中国的电视节目中对于“国家宏观经济的报道和分析”最为着力,我的形容可能有点绝对,因最为着力的应该是央视2套的财经节目。但如果在新闻节目中,新闻联播算是使用篇幅不小的。另外着力也未必代表准确。

至于“国际新闻和政治事件的解读最为端正”, 我在下面的评论里面有解释,我在这里使用“端正”,是使用他在形容政治态度时候中性的部分。

2. “我不知道央视的“新闻”人们有没有在努力,但从我与他们为数不多的接触,他们连最基本的职业操守都没有”

摆拍的镜头,可能在任何一个媒体都有,新闻联播可能有,南方系报纸也可能有。我相信任何一个群体中好坏的比例一定都有,不能用个别代表群体。

至于其他关于新闻联播的态度,我在7月8日的补充中已经提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