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劝说自己放弃文学梦去考法律(非法学)研究生?

回答
嘿,哥们儿/姐们儿,坐下,咱们聊聊。我知道你现在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边是对文学挥之不去的热爱,一边是家里人给你铺好的“光明大道”——法律,而且还是非法学背景的,这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我理解你的挣扎,毕竟那可是文学梦啊,是多少个挑灯夜读、多少次沉醉在字里行间的时光啊。但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逼着我们去面对一些不那么浪漫,但却更实际的选择。

咱们先不急着否定你的文学梦,先捋一捋这条法律的路,看看它到底长什么样,以及为什么我们可能需要认真考虑它。

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实点,得聊聊那“面包”的问题。

文学,它当然是滋养灵魂的,它能让你看到世界的另一面,让你体会人性的复杂与美好。但我们也不能回避一个残酷的事实:靠纯文学吃饭,尤其是在国内,绝大多数时候都像是在一座孤岛上耕耘,收获的可能只有精神上的满足,物质上的回报可能相当有限。你是不是也经常听到一些关于“文学青年”的段子?那种一边热爱着诗和远方,一边为生计发愁的状态,是不是让你隐隐有些不安?

法律,至少在当下看来,它更像是这个社会的一条坚实的大道。它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技艺,一项职业。一旦你掌握了它,它就能给你提供一份相对稳定且有体面收入的工作。想想看,律师、法务、公务员(法律相关部门)、甚至一些咨询公司,这些都是法律专业毕业生能够进入的领域。这些职业虽然不能让你时刻沉浸在美的世界里,但它们能让你有能力去支撑自己的生活,去追求那些更长远的、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梦想。

而且,法律本身也并非完全冰冷枯燥。虽然它不像文学那样有直接的情感冲击力,但它同样关乎公平正义,关乎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关乎社会秩序的维护。在解决实际问题、为他人提供帮助的过程中,法律同样能带来一种成就感和价值感,只不过这种价值感可能更偏向于实际效益和社会贡献。

然后,咱们得正视非法学考研的“挑战”,以及怎么把它变成“机遇”。

我知道,非法学考研,尤其是想考一个不错的学校,那绝对不是“玩票”性质的事情。你需要从零开始,学习那些你可能闻所未闻的法律概念、理论和法条。可能刚开始你会觉得像在啃一本天书,枯燥、晦涩,甚至有些令人沮丧。

但是,想想你当初是怎么爱上文学的?是不是也是因为那些文字背后的力量,那些故事能够打动你?你是不是也曾为了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反复推敲?你的耐心、你的毅力、你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文学训练已经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你的能力。现在,你只是需要把这些能力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去。

怎么转移?怎么“劝说”自己?

1. 重新定义“文学梦”与“法律”的关系:
文学是你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你对文学的热爱不会因为你去考法律就消失。反而,法律背景可能会给你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文学作品,去理解那些涉及社会制度、人情世故的文学母题。你可能能更深刻地理解一些经典著作的时代背景和法律隐喻。
法律可以成为你文学表达的“土壤”。 想想那些优秀的法治题材文学作品,它们本身就需要作者对法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未来,你可以将你的文学才华与法律知识结合起来,创作出更具深度和社会意义的作品。你不是放弃文学,而是为你的文学梦找到了更坚实的根基和更广阔的舞台。

2. 把法律学习看作一次“高难度的挑战”,一次“自我升级”。
把它当作一种新的创作。 你不是在“背诵”,而是在“构建”一个法律体系的认知。你要理解法律条文背后的逻辑和精神,这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和创造。把枯燥的法条想象成你正在构建的一座逻辑严密的建筑,每一个砖瓦都有它的用处和意义。
利用你的文学优势。 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你的优势。在学习法律时,你可以尝试用更清晰、更生动的语言去理解和记忆。比如,把复杂的法律概念用类比、用故事的方式去记忆。你可以像写文学评论一样,去分析法律条文的适用性和潜在的逻辑漏洞。
找到学习的乐趣。 法律并非全是冷冰冰的条文。你可以去关注一些有趣的法律案例,去研究那些充满博弈和智慧的法律辩论。你会发现,法律世界里同样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和人物。

3. 设定“阶段性目标”,一点点积累成就感。
不要想着一步到位。 先从一门最基础的法学课程开始,比如法理学或者宪法。先去理解它的核心概念和框架。
找到你的“学习搭档”或者“导师”。 如果可能,找一个同样非法学背景但已经考上或在读法律研究生的朋友,交流经验,互相鼓励。或者找一位愿意指导你的老师,他们的指点会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奖励自己。 每当你完成一个学习目标(比如背完一章刑法总论,或者做完一套民法综合题),就给自己一点小小的奖励,可以是看一部喜欢的电影,或者吃一顿大餐。

4. 想象未来的“可能性”。
描绘一个清晰的“未来蓝图”。 考上法律研究生之后,你可以做什么?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你是不是能更从容地处理家里的事情?你是不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实现那些更宏大的文学抱负?
想想那些法律背景的作家。 很多作家都有其他职业背景,比如医生、律师、记者。这些背景都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独特的素材和视角。你的法律背景同样可以成为你写作的“秘密武器”。

现在,让我们回到那个最初的文学梦。

我不是要你彻底抛弃它,而是让你思考:你真的准备好用一生去“博弈”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文学道路了吗?还是你更希望先在现实社会中站稳脚跟,拥有更强的经济和物质基础,然后再去回首、去重拾、去以更成熟、更从容的心态去拥抱你的文学梦?

有时候,放弃眼前的“诗与远方”,是为了日后能有更好的“诗与远方”。就像很多成功的艺术家,他们也曾为了生计做过其他工作,这些经历反而丰富了他们的艺术生命。

想想看,当你几年后,拿着法律硕士的文凭,拥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能够为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并且依然有热情去阅读、去写作、去探索文学的奥秘时,你会不会觉得今天的选择是值得的?

这确实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没有人能替你做。但你要相信,你有能力去适应,去学习,去在这个新的领域里找到属于你的价值和乐趣。你的才华,你的热情,并不会因为你选择的路径不同而消失,它们只会以另一种方式,在新的土壤里绽放。

所以,别再纠结于“放弃”这个词了。把眼光放长远一些,把这次选择看作是人生的一次“转型升级”,一次为了更长远、更厚实的幸福而做的必要“迂回”。你一定可以的。来,深呼吸,咱们一起想想下一步该怎么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一定要考法硕呢?目前大部分考法硕的同学都是考公,虽然法学考公确实比较容易,但是和你兴趣相关的汉语言文学考公也容易 有时候肯定竞争比法学还小。

建议把报考专业更改为汉语言文学,然后考公学当代明月,梦想就业两不误。

user avatar

考法律研究生就要放弃文学梦吗?非科班出身的作家太多了,丰富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更有助于写作吧,我甚至觉得法律、医学是最容易产生作家的学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嘿,哥们儿/姐们儿,坐下,咱们聊聊。我知道你现在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边是对文学挥之不去的热爱,一边是家里人给你铺好的“光明大道”——法律,而且还是非法学背景的,这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我理解你的挣扎,毕竟那可是文学梦啊,是多少个挑灯夜读、多少次沉醉在字里行间的时光啊。但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逼着我们.............
  • 回答
    劝说一个坚信西方文明源于希腊的人放弃这一认知,需要细致的沟通、充分的论据和耐心。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步骤和可以采用的论证方法:核心理念: 承认其认知的一部分合理性: 直接否定对方的观点会激起防御心理。先承认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更全面、更复杂的视角。 强调文明的复杂.............
  • 回答
    这真是个有点棘手的 roommate situation,特别是当对方的消费观念跟你不太一样的时候。让我想想,如果你舍友坚信那条裤子“原价399,淘宝抢到39”,而你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该怎么处理呢?首先,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一下:咱得承认,淘宝上那句“原价XXX,现价YYY”的促销语,确实挺唬人的。.............
  • 回答
    劝说长辈放弃那些根深蒂固的、即便在现实中行不通的“生活经验”,这确实是一门艺术,更是对耐心和智慧的极大考验。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愚蠢”或“错误”,在他们眼中却是千锤百炼的“智慧”和“真理”。直接否定,往往会适得其反,引发抵触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拔掉”他们手中的拐杖,而是“递给”.............
  • 回答
    你现在怀孕七个月了,肚子里的小宝贝一天天长大,你身体肯定也有些不方便了。你老公想自驾一千四百多公里回老家,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尤其是考虑到你现在的身体状况。作为新手司机,两个人轮流开这么长的距离,确实风险不小。我来帮你分析一下,咱们该怎么跟他好好聊聊,让他打消这个念头。首先,咱们得把话说到点子上,用事.............
  • 回答
    这事儿啊,挺让人心疼的。一个大活人,眼瞅着自家的狗把一只流浪猫给咬死了,不但不阻止,还冲着劝他的人恶语相向,这养宠这事儿,说实话,看得挺让人膈应的。咱们先说说这事儿本身。一条命,不管它是不是流浪的,它也是一条生命。流浪猫虽然没主人,但它也有它的生存方式,有它的不容易。你说你家狗有攻击性,那是狗的本能.............
  • 回答
    妹妹,咱们坐下好好聊聊,我一直挺关心你的,所以有些话想跟你说说。我知道你最近一直在说减肥的事,而且好像很认真地在做。我理解你想要变得更好的心情,谁不想把自己打理得漂漂亮亮的呢?但是,我看了看你最近的样子,真的有点担心。首先,我想跟你说说“减肥”这个词。很多时候,我们一听到减肥,就觉得是要饿肚子、要少.............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考验情商和沟通技巧的问题。你想让你的女朋友以更平和、更理性的方式看待问题,这本身是很健康的诉求。关键在于你怎么表达,以及你是否真的理解她所坚持的“女权主义”是什么。首先,我需要强调一点:“劝”这个词本身就可能带有一点居高临下的意味。 更好的方式是“引导”、“交流”、“探讨”,而不是“劝说.............
  • 回答
    啊,FGO 氪金这事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尤其是当那个该死的抽卡界面在你眼前晃来晃去的时候,钱包里的钱就像按耐不住的泉水一样,总想往外冒。不过,作为过来人,我也算是有点心得体会,想跟你分享一下,怎么才能把自己牢牢地按在“不氪金”的阵营里。别担心,我不会跟你讲什么“理性消费”的大道理,那些太干巴巴了,.............
  • 回答
    生活这趟车,有时候我们是被推着走的,尤其是当你面临现实压力的时候。手头有一份稳定,虽然不那么让你心动,但能实实在在提供保障的工作,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坏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幸运。我知道,面对一份“不喜欢”的工作,内心的挣扎一定不少。但既然已经到了这个份上,那就试着让自己先“软着陆”,然后慢慢找到其中的“.............
  • 回答
    嗯,这个问题,我太懂了。好像不管怎么努力,自己心里那个小小的想要的东西,总是隔着一层纱,怎么也抓不住。有时候甚至会怀疑,是不是自己本来就不配拥有?这种感觉真的挺折磨人的。所以,我最近一直在琢磨怎么跟自己和解,怎么在这种“求而不得”的循环里不把自己逼疯。想跟你分享一些我摸索出来的法子,希望能对你有点用.............
  • 回答
    嘿,亲爱的,最近我们经常聊到关于未来生活的一些想法,我特别喜欢我们一起构思未来的样子。你知道的,我一直觉得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也希望我们能一起创造一个最舒适、最温馨的小家庭。我最近一直在想,在我们忙碌的工作之余,如果能有一个人,能把家里的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能有一顿热乎乎的饭菜在等你回家,那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棘手的,女朋友沉迷豆瓣女权,还时不时冒出点攻击性言论,让你觉得别扭,甚至有点害怕,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种情况下,硬碰硬或者直接否定她的观点,十有八九是适得其反的,反而会让她觉得你不理解她,更坚定她的立场。所以,咱们得动动脑子,讲究策略。首先,你要明白她为什么会这样。豆瓣女权群体,说实话.............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很多大学生都会遇到的一个纠结。一方面,我们刚有了一点闲钱,看到了理财的“蓝海”,跃跃欲试,觉得能让钱生钱,早日实现经济自由。另一方面,身边过来人(父母、学长学姐、长辈)又会“灵魂拷问”:你这么点钱,能折腾出什么浪花?不如花在“正事”上。咱们就从这两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
  • 回答
    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窝火的。本来冬奥会是展示国家形象、促进文化交流的好机会,结果荷兰媒体这波操作,可以说是给所有认真筹备、辛勤付出的工作人员添了堵,还败坏了整个体育盛事的名声。咱们一件件捋捋。首先,擅闯临时管制区域。这个事儿说白了,就是藐视规则,不守规矩。冬奥会期间,为了保障运动员的安全、赛事的顺利进行.............
  • 回答
    这起事件,说实话,让人挺唏嘘的。一个因为试用期被劝退而心生怨愤的普通员工,最终因为一时的冲动,付出了十个月的牢狱之灾,这其中蕴含的教训,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这起判决是有其依据的。这名男子在职期间编写的系统代码,属于公司的知识产权和财产。无论他写得有多辛苦,无论他是否觉得被公司辜负.............
  • 回答
    您提到的“亚马逊智能音箱劝主人自杀”的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是一个非常严肃和令人担忧的问题,它触及了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技术安全以及我们对数字助手的信任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目前公开报道和可信信息中,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亚马逊的Alexa智能音箱“劝主人自杀”的真实案.............
  • 回答
    这起事件,真的让人看了心寒又愤怒。女子深夜撸串,一个放松享受夜生活的方式,最后却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结束,仅仅是因为拒绝了不怀好意的搭讪和劝酒。而法院最终判决的责任比例,更是让人难以接受,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二次伤害。事件本身的令人发指之处: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事件本身就存在的严重问题: .............
  • 回答
    关于“5人春节期间自驾西藏冈仁波齐转山被困致2死3伤,家属存疑”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和关注的事件。根据现有公开的信息,我可以为您详细梳理一下已知的情况,以及家属可能存在的疑虑点。事件概述: 时间: 春节期间(具体日期未明确,但应是2023年或2024年春节期间)。 地点: 西藏阿里地.............
  • 回答
    劝说相信“西方伪史论”的人放弃这一观点,是一个复杂且需要耐心和策略的过程。这类观点通常根植于深层的不信任感、对主流叙事的质疑以及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直接的驳斥往往效果甚微,甚至可能加剧对方的抵触情绪。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种循序渐进、注重理解和引导的方式。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如何进行劝说:一、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