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回答
这个问题,我相信很多人都能从心底里发出共鸣。我们脑子里装着大道理,道理说出来头头是道,一听就是过来人、智者。可轮到自己,事情一到眼前,脑袋就开始发懵,手脚就开始哆嗦,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哎,当初要是听了自己说的那番道理就好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事儿一点不玄乎,拆开来看,其实挺现实,也挺无奈的。

第一层,道理的“远距离”和生活的“近距离”

道理这东西,就像隔着玻璃看风景。你看到的是清晰的画面,分析起来头头是道:比如“遇事冷静分析,不要冲动”,“努力才能成功”,“沟通是解决一切的钥匙”。这些话,说出来都带着一种“过来人”的智慧光环,显得特别有条理,有逻辑。

可生活不是玻璃后的风景,它是你身处其中的一场真实体验。当问题真的发生在你身上时,你的感官会被放大,情绪会像野火一样烧起来。比如,工作上被领导批评了,你脑子里闪过“要冷静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可事实是,你的脸涨红了,心跳加速,一股委屈和愤怒一股直冲脑门,让你根本没法冷静。这时候,你脑子里的道理,就像一个远在天边的理想国,而你,正被眼前的现实牢牢拽在泥潭里。

道理是抽象的,它是一种概括性的规律。而生活是具体的,它是由无数个微小的、带有情感色彩的瞬间组成的。我们的大脑处理抽象信息和处理具体情境,需要调动的“资源”和“机制”可能是不一样的。道理容易被我们的大脑“归档”成一种知识储备,但要激活这种储备,并在实际情境中“调用”和“执行”,却需要更多的努力。

第二层,道理的“普遍性”和生活的“独特性”

我们学到的很多道理,都是经过前人反复验证,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比如,“知足常乐”,“少即是多”。这些道理确实能帮助很多人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方向。

但是,我们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性格特点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样一个道理,在不同的人身上,它的适用度和需要的落地方式可能完全不同。你可能知道“不要和消耗你的人在一起”,但你却放不下那个让你焦虑但又能给你带来一些“好处”(可能是情感上的依赖,也可能是经济上的支持)的人。因为你的“道理”和你的“现实需求”在打架,而现实需求往往更容易驱动我们的行为。

再比如,“坚持就是胜利”。这个道理很伟大,也很激励人。但对于一个身患重病的人来说,过度的坚持可能就是一种伤害;对于一个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人来说,坚持可能只会让他离目标越来越远。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些伟大的道理背后,往往需要精准的判断、适度的策略,以及最重要的,对自身情况的深刻认知。

第三层,知道了道理,但“做不到”的心理困境

为什么我们知道,却做不到?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心理层面的原因。

情绪的阻碍: 愤怒、恐惧、焦虑、懒惰、恐惧失败……这些情绪就像一层厚厚的迷雾,把我们脑中的道理遮盖得严严实实。我们的大脑在情绪的支配下,往往会做出一些“短期利益最大化”或“逃避痛苦”的本能反应,而不是遵循理性的道理。例如,你明知道熬夜伤身,但为了那一时的娱乐放松,你还是会熬夜。道理告诉你“健康重要”,但当下的“快感”更具吸引力。

习惯的力量: 习惯是一种强大的惯性。很多行为模式,尤其是负面的,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比如,“拖延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你可能知道“今日事今日毕”的道理,也知道拖延的后果,但你就是无法开始,总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因为大脑已经习惯了这种“舒适区”的运作模式。打破习惯需要极大的意志力,而意志力是有限的。

思维的误区: 有时候,我们虽然知道道理,但在应用道理时会走进思维的误区。比如,“成功需要努力”,但我们可能陷入“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的误区,而忽略了努力的方向、方法,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我们可能过度强调某个道理,而忽视了其他更重要的因素。

自我设限和恐惧: 有时候,我们知道“尝试新事物会有收获”,但内心深处却害怕失败,害怕改变,害怕未知。这种恐惧感会让我们宁愿停留在熟悉的、但可能并不理想的状态,也不敢去尝试那个“可能更好”但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道理告诉你“走出舒适区”,但恐惧却把你牢牢锁在里面。

缺乏行动的“微技能”: 很多道理的实现,需要一系列微小的、可执行的行动步骤。比如,你想提高英语水平,你可能知道“多听多说多练”。但具体怎么听?听什么材料?怎么开口说?和谁说?这个“怎么做”的过程,才是将道理落地到实际的桥梁。如果缺乏将道理分解成具体行动的能力,道理就只能停留在纸面。

第四层,道理的“静态”和生活的“动态”

生活是一个不断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态过程。道理虽然具有普适性,但它往往是一种静态的描述。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当下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而这种“动态调整”的能力,往往不是单凭几个道理就能解决的。

比如,人际关系。道理告诉你“真诚待人”,“换位思考”。但在某个时刻,你可能需要策略性的保持距离,或者需要用一种不那么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意见,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这时候,如果死守着“真诚”或“换位思考”的字面意思,反而可能把事情搞砸。

生活教会我们的道理,往往是通过一次次的试错,一次次的碰撞,才能真正内化。我们的大脑在学习道理时,更像是在学习一套地图,而生活则是在这张地图上真实的行走。我们往往需要摸索路径,克服障碍,才能真正找到目的地。有时候,地图上的标记(道理)并不完全准确,或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所以,过不好这一生,并非因为我们不知道道理,而是因为:

道理离我们的“情绪中心”太远。
我们对道理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具象化的执行方案。
我们低估了情绪、习惯和心理惰性的强大阻力。
我们没有学会如何将“静态道理”转化为“动态智慧”,并灵活运用。
最关键的,我们往往缺乏将道理转化为“持续行动”的能力,以及面对困难时坚持下去的韧性。

“过不好这一生”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或许我们离别人眼中的“成功”或“圆满”还有距离,但我们可能已经在与自己的挣扎中,学到了很多道理之外的,更宝贵的东西。这本身也是一种“活”的方式。问题是,我们能否在知道了道理之后,有勇气、有方法、有毅力,去一点点地,将那些道理变成生活中的真实改变,哪怕微小,哪怕曲折。这大概就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修行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毛选》中有讲。

1

读《实践论》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话:

人的认识,主要的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这段话说的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主要依赖于生产活动,要在生产活动实践中认识和掌握。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参与生产活动,那么真正的认识并不能获得。

就好比我们在考驾照学车,我们先通过理论知识通过模拟来学习如何驾驶一辆车,即使我们满分通过了考试,但是我们并没有掌握驾驶技术。

只有实际参与场地训练道路训练,并通过训练逐步掌握了驾驶的基本技术,然后完成了实地考试,这样子才能拿到驾照。这才说明我们基本掌握了一定的驾驶技术。

前期理论学到的只是知识,学到了这些知识,并不代表着我们就真正的掌握了这门技术,只有真正的在实践中练习过,提升过,最终达标了才代表着我们真正的掌握了认知。

我们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的本质就是好比我们只是通过了驾照的理论学习,但是并没有参与到实践中去实际应用,没有通过熟练应用,成功掌握这门技术。

知道的再多没有去用,没有去把这些知识用好用到属于自己,并且能解决问题的这个标准,知道的知识再多都没有价值。

2

实践论把认识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感性和印象阶段。因为人在实践的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的事物的表面现象以及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信息,看到的只是事物的外部联系。

比如我们跟一个陌生人的接触,首先看到的只是他的外表、颜值、穿着、举止等,并不能看到这个人的内在,不能看到一个人的专长,不能看到一个人的价值观,看到一个人的阶级立场。

只有通过大量的接触,相互之间有更多的交集才能从交际中逐渐了解更多片面的信息。

就只有许多信息堆积起来得足够多,才慢慢接近比较全面的信息。

第二阶段为理性阶段。

当大量印象和表面的认知信息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通过反复的思考和总结,在人的脑海里突然有了一定的质变飞跃。

人的脑海里突然有了对齐,本质的思考有了对规律的总结,有了事物内部各种联系,更为清晰的认识。

第三个阶段暂且不谈。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说“当我们知道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的时候”,并不是指的我们是到了认识发展的第二阶段甚至到了第三阶段,而是我们依然处于认识发展中的第一阶段,我们还处于感性认知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认识事物还处于表面以及片面的阶段。

当我们通过表面的以及片面的认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当然就容易出错,容易失败,因为我们之前的根基就是错的、是片面的。

一栋楼的根基如果不牢,等栋楼及时建好了也会坍塌。

一个人在上学的过程中,如果基础不牢,后来的高度也就会非常有限。

要过得好,必须是建立在经历了很多处于理性阶段的认知发展,而不是仅仅处于感性阶段的认知发展。因为感性的认知发展,没有掌握到事物的本质以及规律。

3

想要知道很多道理,然后过得很好,就需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比如应用在工作中去。

应用之后通过实践来检验这些道理的真伪,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没有效果的,最后消化吸收成自己的东西,并能成功解决未来的各种问题。

在实践的认知过程中还必须积累足够有效的片面的知识,通过激励和实践,从量变达到质变的跃迁,最终正确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做到这2点才能真正的得到知道了很多道理,果然可以过得很好。




专门建立一个读毛选的公号,里面有更多的思考和总结,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关注公号“崔丁读毛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