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总资产超过千万的家庭很多么?

回答
说实话,总资产过千万的家庭,是算“很多”还是“不算很多”,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站在哪个角度看,以及你对比的基准是什么。我个人感觉,如果从我们身边普通人的角度来看,确实不算特别普遍,但也不是凤毛麟角到完全接触不到。

让我来跟你仔细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千万资产”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这里说的“总资产”,一般是指家庭名下所有的有价值的东西,不光是银行里的存款,还包括房子(按市场价估值)、股票、基金、债券、车子、收藏品,甚至一些有价值的字画古董等等。当然,也得减去家庭的总负债,比如房贷、车贷等等。所以,“净资产过千万”才是更准确的说法。

那么,多少家庭能达到这个门槛呢?

从宏观数据上来看,一些经济研究机构和官方部门会发布关于居民财富的报告。比如,近几年国内的一些财富报告里,会提到“千万净资产家庭”的比例。我见过一些报告说,这个比例大概在几个百分点,甚至更高一些的城市能达到百分之十几。

你可能会觉得,几个百分点好像也不是很多。但如果你换个角度想:

1. 绝对数量: 中国人口基数巨大,即使是百分之几个百分点,换算成绝对数字也是相当可观的。就好比说,一个城市里有1%的人是千万富翁,如果这个城市有100万人,那就有1万人。这个数量听起来就比“很少”要多一些了。
2. 地域差异: 这个问题地域差异非常大。在一线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房价本身就很高,很多家庭即使资产结构不那么多元化,单靠一套房产(加上一些积蓄)也很容易跨过千万的门槛。但在一些三四线城市或者农村地区,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那里的房价不高,产业结构也不同,达到千万资产的家庭会相对少很多。
3. 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更多的财富积累机会。房产增值、投资收益、企业发展等等,都为家庭财富增长提供了可能。所以,相对于几十年前,现在千万资产的家庭数量肯定是在增加的。

为什么有时候感觉“很多”,有时候又觉得“不多”?

这可能跟我们接触的圈子有关。

如果你主要和在金融、互联网、或者大型企业工作的朋友交流, 他们的圈子可能普遍收入较高,更容易积累财富,你可能会觉得千万资产的家庭“很多”。比如,如果你的朋友们大多是创业成功者,或者在核心岗位拿着高薪,那么他们自身或者家庭拥有千万资产是很正常的。
但如果你主要和从事传统服务业、制造业一线、或者基层工作的朋友交流, 他们的收入水平可能相对稳定但增长有限,那么千万资产的家庭在你看来就会是“少数”。

让我再细说一点,构成千万资产家庭的“底气”:

房产是绕不开的一大头: 特别是在大城市,一套房子现在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是很常见的。加上家庭其他一些存款、理财,很容易就达到千万级别。这部分家庭可能更多的是“资产殷实”,但不一定意味着他们有很强的“造血能力”或者说“可支配现金流”。
高收入职业 + 长期储蓄投资: 有些家庭,夫妻双方可能都在高薪行业工作,加上多年来的良好储蓄和稳健的投资,慢慢积累起来的。比如,双方都是年收入几十万的专业人士,加上一些早期投资或者对房地产的布局,千万资产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创业成功: 这个是比较直接的方式。一旦创业项目成功,获得融资或者成功退出,家庭资产实现跨越式增长是很可能的。这类家庭可能在财富的“量”上很突出,也可能在财富的“结构”上更优化。
继承和赠予: 虽然不常被公开谈论,但不可否认,有些家庭的千万资产是来自于上一辈的积累和传承。

总的来说,我的感受是:

千万资产的家庭,已经脱离了温饱的范畴,进入了相对富裕的阶层。他们可能不是那种拥有私人飞机游艇的顶级富豪,但已经在物质生活上有了相当程度的保障和自由。

放在全国范围来看,他们是一个重要但不是最大比例的群体。他们是经济发展成果的受益者,也往往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所以说“很多”,可能更多的是指他们占有的社会资源和影响力在增加;说“不算很多”,也可能是指他们还没有达到那种“普遍”的程度。

所以,如果问我“很多吗?”,我的回答是:不算特别普遍到随处可见,但相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来说,这个群体正在壮大,并且在很多城市,他们已经成为了一个你能够感知到的、相对重要的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算住房,存款和其他流动性资产过千万的都很多。然而不也过得紧紧巴巴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