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CPU 是怎么认识代码的?

回答
CPU 认识代码,实际上是一个将人类编写的、具有高层次抽象的“代码”,翻译、执行并最终体现在计算机硬件层面的一系列复杂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解为几个关键的阶段和概念。

要理解 CPU 如何“认识”代码,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展开:

1. 编程语言的层级与翻译

首先,CPU 本身并不能直接“认识”我们用高级语言(如 Python, Java, C++, JavaScript 等)编写的代码。这些语言是对人类友好的,包含着丰富的语法、逻辑和抽象概念。CPU 只能理解机器语言(Machine Code),这是一串由二进制数字(0 和 1)组成的指令序列。

所以,代码的“认识”过程始于翻译:

高级语言 (HighLevel Language): 人类编写的代码,易于理解和维护。例如:
```python
x = 5 + 3
print(x)
```
汇编语言 (Assembly Language): 比高级语言更接近硬件,使用助记符 (mnemonics) 来代表机器指令。每个汇编指令通常对应一条机器指令。例如:
```assembly
MOV AX, 5 ; 将 5 移动到寄存器 AX
MOV BX, 3 ; 将 3 移动到寄存器 BX
ADD AX, BX ; 将 BX 的值加到 AX 上
; 假设 AX 对应变量 x
; ... 打印 AX 的操作 ...
```
机器语言 (Machine Code): CPU 能够直接执行的二进制指令。例如:
```binary
10111000 00000101 ; 对应 MOV AX, 5 的机器码
10111011 00000011 ; 对应 MOV BX, 3 的机器码
00000000 11000011 ; 对应 ADD AX, BX 的机器码 (具体编码取决于指令集)
```

翻译过程由以下工具完成:

编译器 (Compiler): 将整个高级语言程序一次性翻译成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然后由汇编器生成机器码。C, C++, Go 等语言通常使用编译器。
优点: 运行速度快,因为翻译过程已完成。
缺点: 编译过程耗时,生成的文件较大。
解释器 (Interpreter): 逐行读取高级语言代码,并将其逐行翻译成机器指令来执行。Python, JavaScript 等语言通常使用解释器。
优点: 开发和调试方便,无需编译过程。
缺点: 运行速度相对较慢,因为每次都需要翻译。

2. CPU 的核心组成与执行流程

一旦代码被翻译成机器语言,CPU 就可以开始“认识”和执行了。CPU 的核心是一个执行单元,主要由以下几个关键部件构成,它们协同工作以完成指令的执行:

程序计数器 (Program Counter, PC) / 指令指针 (Instruction Pointer, IP): 这是一个特殊的寄存器,它存储着 下一条 要执行的机器指令在内存中的地址。
指令寄存器 (Instruction Register, IR): 当 CPU 从内存中读取到一条机器指令后,会将这条指令存放在指令寄存器中,以便后续处理。
指令译码器 (Instruction Decoder): 这是 CPU 的“大脑”。它接收指令寄存器中的机器指令,并解析其含义。指令译码器会识别指令的操作码 (Opcode),操作码告诉 CPU 要执行什么操作(如加法、减法、数据移动等),以及操作数(Operands),操作数说明了操作的对象是谁(如内存地址、寄存器编号、立即数等)。
算术逻辑单元 (Arithmetic Logic Unit, ALU): 这是 CPU 的“计算器”。ALU 负责执行算术运算(加、减、乘、除)和逻辑运算(AND, OR, NOT, XOR, 移位等)。它接收来自指令译码器和寄存器的操作数,并执行相应的计算。
寄存器组 (Register File): CPU 内部的高速存储单元,用于临时存放数据、指令地址、操作数和运算结果。常见的寄存器有通用寄存器(用于存储数据)、段寄存器(用于内存管理)、标志寄存器(存储运算结果的状态,如是否为零、是否溢出等)等。
控制单元 (Control Unit, CU): 这是 CPU 的“指挥官”。它负责从程序计数器获取下一条指令的地址,然后从内存中取出指令,放入指令寄存器。接着,控制单元指挥指令译码器解析指令,并根据解析结果协调 ALU、寄存器和其他硬件部件的工作,发出控制信号,指导数据在各个部件之间流动,最终完成指令的执行。

3. CPU 的执行周期 (FetchDecodeExecute Cycle)

CPU 按照一个固定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来“认识”和执行代码,这个循环称为取指译码执行周期 (FetchDecodeExecute Cycle):

1. 取指 (Fetch):
控制单元根据程序计数器 (PC) 中存储的地址,从内存中读取下一条机器指令。
这条指令被加载到指令寄存器 (IR) 中。
程序计数器 (PC) 会自动更新,指向内存中的下一条指令的地址(通常是当前地址加指令长度)。

2. 译码 (Decode):
指令译码器检查指令寄存器 (IR) 中的机器指令。
它解析指令的操作码 (Opcode),确定需要执行什么操作。
它解析操作数,确定操作的对象,这些对象可能是在寄存器中,也可能在内存中的某个地址,或者是直接给出的立即数。

3. 执行 (Execute):
控制单元根据译码器的结果,向相关的硬件部件发出控制信号。
如果指令是算术/逻辑运算: 数据从寄存器或内存被加载到 ALU,ALU 执行计算,结果存储回寄存器或内存。
如果指令是数据移动: 数据从源(寄存器或内存)复制到目标(寄存器或内存)。
如果指令是跳转/分支: 程序计数器 (PC) 的值被修改,指向程序的其他位置(例如,执行一个条件判断后跳到另一段代码)。
如果指令是输入/输出 (I/O): 控制单元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

4. 写回 (Writeback) / 存储结果 (Store Result):
有些处理器会将执行结果写回到寄存器或内存中。这是一个可选的步骤,有些体系结构会将其合并到执行阶段。

这个 FetchDecodeExecute Cycle 不断地重复进行,CPU 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阅读器和执行者,一行行(或者说一条条指令)地“阅读”机器代码,并根据指令的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

4. 指令集架构 (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 ISA)

需要强调的是,CPU“认识”代码的能力是由其指令集架构 (ISA) 定义的。不同的 CPU 架构(如 x86, ARM, RISCV)拥有不同的指令集。这意味着同一段高级语言代码在不同架构上会被编译成不同的机器码。CPU 只能执行属于自己 ISA 的机器指令。

x86 (Intel/AMD): 主要用于个人电脑和服务器,指令集复杂且向下兼容性强。
ARM: 主要用于移动设备(手机、平板)和嵌入式系统,以能效比高著称。

总结一下 CPU 如何“认识”代码的流程:

1. 编写代码: 人类使用高级编程语言编写程序。
2. 编译/解释: 编译器或解释器将高级语言代码翻译成机器语言(二进制指令)。
3. 加载到内存: 被翻译好的机器语言程序被加载到计算机的内存中。
4. 程序计数器定位: 程序计数器 (PC) 指向程序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
5. 取指: CPU 的控制单元从 PC 指示的内存地址取出一条机器指令,放入指令寄存器 (IR)。PC 更新到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6. 译码: 指令译码器解析 IR 中的指令,确定操作类型和操作数。
7. 执行: 控制单元协调 ALU、寄存器等部件执行指令指定的操作。
8. 写回/存储: 执行结果被写回到寄存器或内存。
9. 循环: CPU 重复执行取指译码执行周期,直到程序结束。

通过这个不断循环的过程,CPU 就能够“认识”并执行我们编写的程序了。它是一个将抽象指令转化为具体硬件动作的精确而高效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又是读个大学就能懂系列的。

行吧,老规矩,尽量简单的语言来解释一下。

先说一下半导体,啥叫半导体?就是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中间的一种东西,比如二极管。

电流可以从A端流向C端,但反过来则不行。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防止电流逆流的东西。

当C端10V,A端0V,二极管可以视为断开。

当C端0V,A端10V,二极管可以视为导线,结果就是A端的电流源源不断的流向C端,导致最后的结果就是A端=C端=10V

等等,不是说好的C端0V,A端10V么?咋就变成结果是A端=C端=10V了?你可以把这个理解成初始状态,当最后稳定下来之后就会变成A端=C端=10V。

文科的童鞋们对不住了,实在不懂问高中物理老师吧。反正你不能理解的话就记住这种情况下它相当于导线就行了。


利用半导体的这个特性,我们可以制作一些有趣的电路,比如【与门】

此时A端B端只要有一个是0V,那Y端就会和0V地方直接导通,导致Y端也变成0V。只有AB两端都是10V,Y和AB之间才没有电流流动,Y端也才是10V。

我们把这个装置成为【与门】,把有电压的地方计为1,0电压的地方计为0。至于具体几V电压,那不重要。

也就是AB必须同时输入1,输出端Y才是1;AB有一个是0,输出端Y就是0。

其他还有【或门】【非门】和【异或门】,跟这个都差不多,或门就是输入有一个是1输出就是1,输入00则输入0。

非门也好理解,就是输入1输出0,输入0输出1。

异或门难理解一些,不过也就那么回事,输入01或者10则输出1,输入00或者11则输出0。(即输入两个一样的值则输出0,输入两个不一样的值则输出1)。

这几种门都可以用二极管或者三极管做出来,具体怎么做就不演示了,有兴趣的童鞋可以自己试试。当然实际并不是用二极管三极管做的,因为它们太费电了。实际是用场效应管(也叫MOS管)做的。


然后我们就可以用门电路来做CPU了。当然做CPU还是挺难的,我们先从简单的开始:加法器。

加法器顾名思义,就是一种用来算加法的电路,最简单的就是下面这种。

AB只能输入0或者1,也就是这个加法器能算0+0,1+0或者1+1。

输出端S是结果,而C则代表是不是发生进位了,二进制1+1=10嘛。这个时候C=1,S=0

费了大半天的力气,算个1+1是不是特别有成就感?

那再进一步算个1+2吧(二进制01+10),然后我们就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第二位需要处理第一位有可能进位的问题,所以我们还得设计一个全加法器。

每次都这么画实在太麻烦了,我们简化一下

也就是有3个输入2个输出,分别输入要相加的两个数和上一位的进位,然后输入结果和是否进位。

然后我们把这个全加法器串起来

我们就有了一个4位加法器,可以计算4位数的加法也就是15+15,已经达到了幼儿园中班水平,是不是特别给力?


做完加法器我们再做个乘法器吧,当然乘任意10进制数是有点麻烦的,我们先做个乘2的吧。

乘2就很简单了,对于一个2进制数数我们在后面加个0就算是乘2了

       比如 5=101(2) 10=1010(2)     

所以我们只要把输入都往前移动一位,再在最低位上补个零就算是乘2了。具体逻辑电路图我就不画,你们知道咋回事就行了。

那乘3呢?简单,先位移一次(乘2)再加一次。乘5呢?先位移两次(乘4)再加一次。

所以一般简单的CPU是没有乘法的,而乘法则是通过位移和加算的组合来通过软件来实现的。这说的有点远了,我们还是继续做CPU吧。

现在假设你有8位加法器了,也有一个位移1位的模块了。串起来你就能算

       (A+B)X2     

了!激动人心,已经差不多到了准小学生水平。

那我要是想算

       AX2+B     

呢?简单,你把加法器模块和位移模块的接线改一下就行了,改成输入A先过位移模块,再进加法器就可以了。

啥????你说啥???你的意思是我改个程序还得重新接线?

所以你以为呢?编程就是把线来回插啊。

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

早期的计算机就是这样编程的,几分钟就算完了但插线好几天。而且插线是个细致且需要耐心的工作,所以那个时候的程序员都是清一色的漂亮女孩子,穿制服的那种,就像照片上这样。是不是有种生不逢时的感觉?


虽然和美女作伴是个快乐的事,但插线也是个累死人的工作。所以我们需要改进一下,让CPU可以根据指令来相加或者乘2。

这里再引入两个模块,一个叫flip-flop,简称FF,中文好像叫触发器。

这个模块的作用是存储1bit数据。比如上面这个RS型的FF,R是Reset,输入1则清零。S是Set,输入1则保存1。RS都输入0的时候,会一直输出刚才保存的内容。

我们用FF来保存计算的中间数据(也可以是中间状态或者别的什么),1bit肯定是不够的,不过我们可以并联嘛,用4个或者8个来保存4位或者8位数据。这种我们称之为寄存器(Register)。

另外一个叫MUX,中文叫选择器。

这个就简单了,sel输入0则输出i0的数据,i0是什么就输出什么,01皆可。同理sel如果输入1则输出i1的数据。当然选择器可以做的很长,比如这种四进一出的

具体原理不细说了,其实看看逻辑图琢磨一下就懂了,知道有这个东西就行了。

有这个东西我们就可以给加法器和乘2模块(位移)设计一个激活针脚。

这个激活针脚输入1则激活这个模块,输入0则不激活。这样我们就可以控制数据是流入加法器还是位移模块了。



于是我们给CPU先设计8个输入针脚,4位指令,4位数据。

我们再设计3个指令:

0100,数据读入寄存器

0001,数据与寄存器相加,结果保存到寄存器

0010,寄存器数据向左位移一位(乘2)

为什么这么设计呢,刚才也说了,我们可以为每个模块设计一个激活针脚。然后我们可以分别用指令输入的第二第三第四个针脚连接寄存器,加法器和位移器的激活针脚。

这样我们输入0100这个指令的时候,寄存器输入被激活,其他模块都是0没有激活,数据就存入寄存器了。同理,如果我们输入0001这个指令,则加法器开始工作,我们就可以执行相加这个操作了。

这里就可以简单回答这个问题的第一个小问题了:

那cpu 是为什么能看懂这些二级制的数呢?

为什么CPU能看懂,因为CPU里面的线就是这么接的呗。你输入一个二进制数,就像开关一样激活CPU里面若干个指定的模块以及改变这些模块的连同方式,最终得出结果。

几个可能会被问道的问题

Q:CPU里面可能有成千上万个小模块,一个32位/64位的指令能控制那么多吗?

A:我们举例子的CPU里面只有3个模块,就直接接了。真正的CPU里会有一个解码器(decoder),把指令翻译成需要的形式。

Q:你举例子的简单CPU,如果我输入指令0011会怎么样?

A:当然是同时激活了加法器和位移器从而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简单的说因为你使用了没有设计的指令,所以后果自负呗。(在真正的CPU上这么干大概率就是崩溃呗,当然肯定会有各种保护性的设计,死也就死当前进程)


细心的小伙伴可能发现一个问题:你设计的指令

【0001,数据与寄存器相加,结果保存到寄存器】

这个一步做不出来吧?毕竟还有一个回写的过程,实际上确实是这样。我们设计的简易CPU执行一个指令差不多得三步,读取指令,执行指令,写寄存器。

经典的RISC设计则是分5步:读取指令(IF),解码指令(ID),执行指令(EX),内存操作(MEM),写寄存器(WB)。我们平常用的x86的CPU有的指令可能要分将近20个步骤。

你可以理解有这么一个开关,我们啪的按一下,CPU就走一步,你按的越快CPU就走的越快。咦?听说你有个想法?少年,你这个想法很危险啊,姑且不说你有没有麒麟臂,能不能按那么快(现代的CPU也就2GHz多,大概也就一秒按个20亿下左右吧)

就算你能按那么快,虽然速度是上去了,但功耗会大大增加,发热上升稳定性下降。江湖上确实有这种玩法,名曰超频,不过新手不推荐你尝试哈。

那CPU怎么知道自己走到哪一步了呢?前面不是介绍了FF么,这个不光可以用来存中间数据,也可以用来存中间状态,也就是走到哪了。

具体的设计涉及到FSM(finite-state machine),也就是有限状态机理论,以及怎么用FF实装。这个也是很重要的一块,考试必考哈,只不过跟题目关系不大,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我们再继续刚才的讲,现在我们有3个指令了。我们来试试算个(1+4)X2+3吧。

       0100 0001 ;寄存器存入1 0001 0100 ;寄存器的数字加4 0010 0000 ;乘2 0001 0011 ;再加三     

太棒了,靠这台计算机我们应该可以打败所有的幼儿园小朋友,称霸大班了。而且现在我们用的是4位的,如果换成8位的CPU完全可以吊打低年级小学生了!

实际上用程序控制CPU是个挺高级的想法,再此之前计算机(器)的CPU都是单独设计的。

1969年一家日本公司BUSICOM想搞程控的计算器,而负责设计CPU的美国公司也觉得每次都重新设计CPU是个挺傻X的事,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于1970年推出一种划时代的产品,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

这个架构改变了世界,那家负责设计CPU的美国公司也一步一步成为了业界巨头。哦对了,它叫Intel,对,就是噔噔噔噔的那个。


我们把刚才的程序整理一下,

       01000001000101000010000000010011     

你来把它输入CPU,我去准备一下去幼儿园大班踢馆的工作。

神马?等我们输完了人家小朋友掰手指都能算出来了??

没办法机器语言就是这么反人类。哦,忘记说了,这种只有01组成的语言被称之为机器语言(机器码),是CPU唯一可以理解的语言。不过你把机器语言让人读,绝对一秒变典韦,这谁也受不了。

所以我们还是改进一下吧。不过话虽这么讲,也就往前个30年,直接输入01也是个挺普遍的事情。

于是我们把我们机器语言写成的程序

       0100 0001 ;寄存器存入1 0001 0100 ;寄存器的数字加4 0010 0000 ;乘2 0001 0011 ;再加三     

改写成

       MOV   1 ;寄存器存入1 ADD   4 ;寄存器的数字加4 SHL   0 ;乘2(介于我们设计的乘法器暂时只能乘2,这个0是占位的) ADD   3 ;再加三     

是不是容易读多了?这就叫汇编语言。

汇编语言的好处在于它和机器语言一一对应。

也就是我们写的汇编可以完美的改写成机器语言,直接指挥cpu,进行底层开发;我们也可以把内存中的数据dump出来,以汇编语言的形式展示出来,方便调试和debug。


汇编语言极大的增强了机器语言的可读性和开发效率,但对于人类来说也依然是太晦涩了,于是我们又发明了高级语言,以近似于人类的语法来表现数据结构和算法。

比如很多语言都可以这么写:

a=(1+4)*2+3;

当然这样计算机是不认识的,我们要把它翻译成计算机认识的形式,这个过程叫编译,用来做这个事的东西叫编译器。

具体怎么把高级语言弄成汇编语言/机器语言的,一本书都写不完,我们就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把

       (1+4)*2+3     

转换成

       1,4,+,2,*,3,+     

这种写法叫后缀表示法,也成为逆波兰表示法。相对的,我们平常用的表示法叫中缀表示法,也就是符号方中间,比如1+4。而后缀表示法则写成1,4,+。

转换成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没有先乘除后加减的影响,也没有括号了,直接算就行了。

具体怎么转换的可以找本讲编译原理的书看看,这里不展开讲了。

转换成这种形式之后我们就可以把它改成成汇编语言了。

从头开始处理,最开始是1,一个数字,那就存入寄存器。

       MOV  1     

之后是4,+,那就加一下

       ADD  4     

然后是2,*,那就乘一下(介于我们设计的乘法器暂时只能乘2,这个0是占位的)

       SHL  0     

最后是3,+,那再加一下

       ADD  3     

最后我们把翻译好的汇编整理一下

       MOV  1 ADD  4 SHL  0 ADD  3     

再简单的转换成机器语言,就可以拿到我们设计的简单CPU上运行了


其实到了这一步,应该把这个问题都讲清楚了:C语言写出来的东西是怎么翻译成二进制的,电脑又是怎么运行这个二进制的。

只不过题主最后还提到栈和硬件的关系,这里就再多说几句。

其实栈是一种数据结构,跟CPU无关。只不过栈这个数据结构实在太常用了,以至于CPU会针对性的进行优化。为了能让我们的CPU也能用栈,我们给它增加几个组件。

第一,增加一组寄存器。现在有两组寄存器了,我们分别成为A和B。

第二,增加两个指令,RDA/RDB和WRA/WRB,分别为把指定内存地址的数据读到寄存器A/B,和把寄存器A/B的内容写到指定地址。

顺便再说下内存,内存有个地址总线,有个数据总线。比如你要把1100这个数字存到0011这个地址,就把1100接到数据总线,0011接到地址总线,都准备好了啪嚓一按开关(对,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开关),就算是存进去了。

什么叫DDR内存呢,就是你按这个开关的时候存进去一个数字,抬起来之前你把地址和数据都更新一下,然后一松手,啪!又进去一个。也就是正常的内存你按一下进去1个数据,现在你按一下进去俩数据,这就叫双倍速率(Double Data Rate,简称DDR)

加了这几个命令之后我们发现按原来的设计,CPU每个指令针脚控制一个模块的方式的话针脚不够用了。所以我们就需要加一个解码器了(decoder)。

于是我们选择用第二个位作为是否选择寄存器的针脚。如果为0,则第三第四位可以正常激活位移器和加法器;如果为1则只激活寄存器而不激活位移和加法器,然后用第四位来决定是寄存器A还是B

这样变成了

0100,数据读入寄存器A

0101,数据读入寄存器B (我们把汇编指令定义为MOVB)

0001,数据与寄存器A相加,结果保存到寄存器A

0011,数据与寄存器B相加,结果保存到寄存器B(我们把汇编指令定义为ADDB)

0010,寄存器A数据向左位移一位(乘2)

最后我们可以用第一位来控制是不是进行内存操作。如果第一位为1则也不激活位移和加法器模块,然后用第三个针脚来控制是读还是写。这样就有了

1100,把寄存器B的地址数据读入寄存器A(我们把汇编指令定义为RD)

1110,寄存器A的数据写到寄存器B指定的地址(我们把汇编指令定义为WR)

我们加了个解码器之后,加法器的激活条件从

p4

变成了

(NOT (p1 OR p2)) AND p4

加法器的输入则由第三个针脚判断,0则为寄存器A,1为寄存器B

这就是简单的指令解码啦。

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不向下兼容,另外设计一套指令。不过放到现实世界恐怕就要出大乱子了,所以你也可以想象我们平常用的x86背了个多大的历史包袱。


这个时候我们用栈的话,先栈地址初始化

       0101 1000 ; MOVB 16; 把栈底地址定义为1000     

之后入栈的话,比如把数字3,4入栈

       1111 0011 ; WR   03; 把3写到内存,地址为1000 0011 0001 ; ADDB 01; 栈地址+1  1111 0100 ; WR   04; 把3写到内存,地址为1001 0011 0001 ; ADDB 01; 栈地址+1      

这样就把3,4都保存到栈里了。

出栈的话反过来

       0011 1111 ; ADDB -1; 栈地址-1 1101 0000 ; RD   00; 把内容读入寄存器A,00是占位 0011 1111 ; ADDB -1; 栈地址-1 1101 0000 ; RD   00; 把内容读入寄存器A,00是占位      

这样就依次得到4,3两个值。

所以,入栈出栈其实就是把数据写道指定的内存位置,CPU其实不知道你是在干啥。

当然我们也可以让CPU知道。

接下来我们再改进一下,给CPU再加一个寄存器SP,并定义两个指令:一个PUSH,一个POP。动作分别是把数据写入SP的地址,然后SP=SP+1,POP的话反过来。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在于PUSH/POP这样的指令消耗特别少,速度特别快。而栈这种数据结构在各种程序里用的又特别频繁,设计成专用的指令则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效率。

当然前提是编译器知道这个指令,并且做了优化,所以同样的程序(c语言写的),编译参数不一样(打开/关闭某些特性),编译出来的东西也就不一样,在不同硬件上的运行的效率也就会不一样。

比如上古时代的mmx,今天的SSE4.2,AVX-512,给力不给力?特别给力,但你平常用的程序支不支持是另一码事,要支持怎么办?重新编译呗。

这个时候开源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重新编译很方便。闭源的话你就要指望作者开恩啦。


结语:

多谢大家捧场,断断续续更了一周,终于算是更完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电脑就是个黑箱,我们很难理解它到底是怎用工作的。这个问题又很难一句两句解释清楚,因为它是一环扣一环的,每一环都很抽象,每一环都是基础值俩个学分,展开了讲没上限的那种。

这就导致了即使是系统学过计算机的人也不见得就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思路。

所以借着这个机会,想用尽量短的篇幅和尽量简单的语言把这个事从头到位解释了一下,希望能给大家解答一些疑惑。结果写完之后发现也还是写了长长的一篇。能读到底的都是猛士,再次谢谢大家捧场。

最后,行文匆忙,接下来会把之前的各种小错改一改,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在评论里提出来哈。

user avatar

我用 15 张图给大家说说,CPU 是如何执行代码的。

我们以 a = 1 + 2 这条代码作为例子,看看他是怎么被 CPU 执行的吗?

软件用了那么多,你知道软件的 32 位和 64 位之间的区别吗?再来 32 位的操作系统可以运行在 64 位的电脑上吗?64 位的操作系统可以运行在 32 位的电脑上吗?如果不行,原因是什么?

CPU 看了那么多,我们都知道 CPU 通常分为 32 位和 64 位,你知道 64 位相比 32 位 CPU 的优势在哪吗?64 位 CPU 的计算性能一定比 32 位 CPU 高很多吗?

不知道也不用慌张,接下来就循序渐进的、一层一层的攻破这些问题。

图灵机的工作方式

要想知道程序执行的原理,我们可以先从「图灵机」说起,图灵的基本思想是用机器来模拟人们用纸笔进行数学运算的过程,而且还定义了计算机由哪些部分组成,程序又是如何执行的。

图灵机长什么样子呢?你从下图可以看到图灵机的实际样子:

图灵机的基本组成如下:

  • 有一条「纸带」,纸带由一个个连续的格子组成,每个格子可以写入字符,纸带就好比内存,而纸带上的格子的字符就好比内存中的数据或程序;
  • 有一个「读写头」,读写头可以读取纸带上任意格子的字符,也可以把字符写入到纸带的格子;
  • 读写头上有一些部件,比如存储单元、控制单元以及运算单元:
    1、存储单元用于存放数据;
    2、控制单元用于识别字符是数据还是指令,以及控制程序的流程等;
    3、运算单元用于执行运算指令;

知道了图灵机的组成后,我们以简单数学运算的 1 + 2 作为例子,来看看它是怎么执行这行代码的。

  • 首先,用读写头把 「1、2、+」这 3 个字符分别写入到纸带上的 3 个格子,然后读写头先停在 1 字符对应的格子上;
  • 接着,读写头读入 1 到存储设备中,这个存储设备称为图灵机的状态;
  • 然后读写头向右移动一个格,用同样的方式把 2 读入到图灵机的状态,于是现在图灵机的状态中存储着两个连续的数字, 1 和 2;
  • 读写头再往右移动一个格,就会碰到 + 号,读写头读到 + 号后,将 + 号传输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发现是一个 + 号而不是数字,所以没有存入到状态中,因为 + 号是运算符指令,作用是加和目前的状态,于是通知「运算单元」工作。运算单元收到要加和状态中的值的通知后,就会把状态中的 1 和 2 读入并计算,再将计算的结果 3 存放到状态中;
  • 最后,运算单元将结果返回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将结果传输给读写头,读写头向右移动,把结果 3 写入到纸带的格子中;

通过上面的图灵机计算 1 + 2 的过程,可以发现图灵机主要功能就是读取纸带格子中的内容,然后交给控制单元识别字符是数字还是运算符指令,如果是数字则存入到图灵机状态中,如果是运算符,则通知运算符单元读取状态中的数值进行计算,计算结果最终返回给读写头,读写头把结果写入到纸带的格子中。

事实上,图灵机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工作方式,和我们今天的计算机是基本一样的。接下来,我们一同再看看当今计算机的组成以及工作方式。

冯诺依曼模型

在 1945 年冯诺依曼和其他计算机科学家们提出了计算机具体实现的报告,其遵循了图灵机的设计,而且还提出用电子元件构造计算机,并约定了用二进制进行计算和存储,还定义计算机基本结构为 5 个部分,分别是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总线

这 5 个部分也被称为冯诺依曼模型,接下来看看这 5 个部分的具体作用。

内存

我们的程序和数据都是存储在内存,存储的区域是线性的。

数据存储的单位是一个二进制位(bit,即 0 或 1。最小的存储单位是字节(byte,1 字节等于 8 位。

内存的地址是从 0 开始编号的,然后自增排列,最后一个地址为内存总字节数 - 1,这种结构好似我们程序里的数组,所以内存的读写任何一个数据的速度都是一样的。

中央处理器

中央处理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CPU,32 位和 64 位 CPU 最主要区别在于一次能计算多少字节数据:

  • 32 位 CPU 一次可以计算 4 个字节;
  • 64 位 CPU 一次可以计算 8 个字节;

这里的 32 位和 64 位,通常称为 CPU 的位宽。

之所以 CPU 要这样设计,是为了能计算更大的数值,如果是 8 位的 CPU,那么一次只能计算 1 个字节 0~255 范围内的数值,这样就无法一次完成计算 10000 * 500 ,于是为了能一次计算大数的运算,CPU 需要支持多个 byte 一起计算,所以 CPU 位宽越大,可以计算的数值就越大,比如说 32 位 CPU 能计算的最大整数是 4294967295

CPU 内部还有一些组件,常见的有寄存器、控制单元和逻辑运算单元等。其中,控制单元负责控制 CPU 工作,逻辑运算单元负责计算,而寄存器可以分为多种类,每种寄存器的功能又不尽相同。

CPU 中的寄存器主要作用是存储计算时的数据,你可能好奇为什么有了内存还需要寄存器?原因很简单,因为内存离 CPU 太远了,而寄存器就在 CPU 里,还紧挨着控制单元和逻辑运算单元,自然计算时速度会很快。

常见的寄存器种类:

  • 通用寄存器,用来存放需要进行运算的数据,比如需要进行加和运算的两个数据。
  • 程序计数器,用来存储 CPU 要执行下一条指令「所在的内存地址」,注意不是存储了下一条要执行的指令,此时指令还在内存中,程序计数器只是存储了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 指令寄存器,用来存放程序计数器指向的指令,也就是指令本身,指令被执行完成之前,指令都存储在这里。

总线

总线是用于 CPU 和内存以及其他设备之间的通信,总线可分为 3 种:

  • 地址总线,用于指定 CPU 将要操作的内存地址;
  • 数据总线,用于读写内存的数据;
  • 控制总线,用于发送和接收信号,比如中断、设备复位等信号,CPU 收到信号后自然进行响应,这时也需要控制总线;

当 CPU 要读写内存数据的时候,一般需要通过两个总线:

  • 首先要通过「地址总线」来指定内存的地址;
  • 再通过「数据总线」来传输数据;

输入、输出设备

输入设备向计算机输入数据,计算机经过计算后,把数据输出给输出设备。期间,如果输入设备是键盘,按下按键时是需要和 CPU 进行交互的,这时就需要用到控制总线了。

线路位宽与 CPU 位宽

数据是如何通过地址总线传输的呢?其实是通过操作电压,低电压表示 0,高压电压则表示 1。

如果构造了高低高这样的信号,其实就是 101 二进制数据,十进制则表示 5,如果只有一条线路,就意味着每次只能传递 1 bit 的数据,即 0 或 1,那么传输 101 这个数据,就需要 3 次才能传输完成,这样的效率非常低。

这样一位一位传输的方式,称为串行,下一个 bit 必须等待上一个 bit 传输完成才能进行传输。当然,想一次多传一些数据,增加线路即可,这时数据就可以并行传输。

为了避免低效率的串行传输的方式,线路的位宽最好一次就能访问到所有的内存地址。 CPU 要想操作的内存地址就需要地址总线,如果地址总线只有 1 条,那每次只能表示 「0 或 1」这两种情况,所以 CPU 只能操作 2 个内存地址;如果想要 CPU 操作 4G 的内存,那么就需要 32 条地址总线,因为 2 ^ 32 = 4G

知道了线路位宽的意义后,我们再来看看 CPU 位宽。

CPU 的位宽最好不要小于线路位宽,比如 32 位 CPU 控制 40 位宽的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的话,工作起来就会非常复杂且麻烦,所以 32 位的 CPU 最好和 32 位宽的线路搭配,因为 32 位 CPU 一次最多只能操作 32 位宽的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

如果用 32 位 CPU 去加和两个 64 位大小的数字,就需要把这 2 个 64 位的数字分成 2 个低位 32 位数字和 2 个高位 32 位数字来计算,先加个两个低位的 32 位数字,算出进位,然后加和两个高位的 32 位数字,最后再加上进位,就能算出结果了,可以发现 32 位 CPU 并不能一次性计算出加和两个 64 位数字的结果。

对于 64 位 CPU 就可以一次性算出加和两个 64 位数字的结果,因为 64 位 CPU 可以一次读入 64 位的数字,并且 64 位 CPU 内部的逻辑运算单元也支持 64 位数字的计算。

但是并不代表 64 位 CPU 性能比 32 位 CPU 高很多,很少应用需要算超过 32 位的数字,所以如果计算的数额不超过 32 位数字的情况下,32 位和 64 位 CPU 之间没什么区别的,只有当计算超过 32 位数字的情况下,64 位的优势才能体现出来

另外,32 位 CPU 最大只能操作 4GB 内存,就算你装了 8 GB 内存条,也没用。而 64 位 CPU 寻址范围则很大,理论最大的寻址空间为 2^64

程序执行的基本过程

在前面,我们知道了程序在图灵机的执行过程,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程序在冯诺依曼模型上是怎么执行的。

程序实际上是一条一条指令,所以程序的运行过程就是把每一条指令一步一步的执行起来,负责执行指令的就是 CPU 了。

那 CPU 执行程序的过程如下:

  • 第一步,CPU 读取「程序计数器」的值,这个值是指令的内存地址,然后 CPU 的「控制单元」操作「地址总线」指定需要访问的内存地址,接着通知内存设备准备数据,数据准备好后通过「数据总线」将指令数据传给 CPU,CPU 收到内存传来的数据后,将这个指令数据存入到「指令寄存器」。
  • 第二步,CPU 分析「指令寄存器」中的指令,确定指令的类型和参数,如果是计算类型的指令,就把指令交给「逻辑运算单元」运算;如果是存储类型的指令,则交由「控制单元」执行;
  • 第三步,CPU 执行完指令后,「程序计数器」的值自增,表示指向下一条指令。这个自增的大小,由 CPU 的位宽决定,比如 32 位的 CPU,指令是 4 个字节,需要 4 个内存地址存放,因此「程序计数器」的值会自增 4;

简单总结一下就是,一个程序执行的时候,CPU 会根据程序计数器里的内存地址,从内存里面把需要执行的指令读取到指令寄存器里面执行,然后根据指令长度自增,开始顺序读取下一条指令。

CPU 从程序计数器读取指令、到执行、再到下一条指令,这个过程会不断循环,直到程序执行结束,这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被称为 CPU 的指令周期

a = 1 + 2 执行具体过程

知道了基本的程序执行过程后,接下来用 a = 1 + 2 的作为例子,进一步分析该程序在冯诺伊曼模型的执行过程。

CPU 是不认识 a = 1 + 2 这个字符串,这些字符串只是方便我们程序员认识,要想这段程序能跑起来,还需要把整个程序翻译成汇编语言的程序,这个过程称为编译成汇编代码。

针对汇编代码,我们还需要用汇编器翻译成机器码,这些机器码由 0 和 1 组成的机器语言,这一条条机器码,就是一条条的计算机指令,这个才是 CPU 能够真正认识的东西。

下面来看看 a = 1 + 2 在 32 位 CPU 的执行过程。

程序编译过程中,编译器通过分析代码,发现 1 和 2 是数据,于是程序运行时,内存会有个专门的区域来存放这些数据,这个区域就是「数据段」。如下图,数据 1 和 2 的区域位置:

  • 数据 1 被存放到 0x100 位置;
  • 数据 2 被存放到 0x104 位置;

注意,数据和指令是分开区域存放的,存放指令区域的地方称为「正文段」。

编译器会把 a = 1 + 2 翻译成 4 条指令,存放到正文段中。如图,这 4 条指令被存放到了 0x200 ~ 0x20c 的区域中:

  • 0x200 的内容是 load 指令将 0x100 地址中的数据 1 装入到寄存器 R0
  • 0x204 的内容是 load 指令将 0x104 地址中的数据 2 装入到寄存器 R1
  • 0x208 的内容是 add 指令将寄存器 R0R1 的数据相加,并把结果存放到寄存器 R2
  • 0x20c 的内容是 store 指令将寄存器 R2 中的数据存回数据段中的 0x108 地址中,这个地址也就是变量 a 内存中的地址;

编译完成后,具体执行程序的时候,程序计数器会被设置为 0x200 地址,然后依次执行这 4 条指令。

上面的例子中,由于是在 32 位 CPU 执行的,因此一条指令是占 32 位大小,所以你会发现每条指令间隔 4 个字节。

而数据的大小是根据你在程序中指定的变量类型,比如 int 类型的数据则占 4 个字节,char类型的数据则占 1 个字节。

指令

上面的例子中,图中指令的内容我写的是简易的汇编代码,目的是为了方便理解指令的具体内容,事实上指令的内容是一串二进制数字的机器码,每条指令都有对应的机器码,CPU 通过解析机器码来知道指令的内容。

不同的 CPU 有不同的指令集,也就是对应着不同的汇编语言和不同的机器码,接下来选用最简单的 MIPS 指集,来看看机器码是如何生成的,这样也能明白二进制的机器码的具体含义。

MIPS 的指令是一个 32 位的整数,高 6 位代表着操作码,表示这条指令是一条什么样的指令,剩下的 26 位不同指令类型所表示的内容也就不相同,主要有三种类型R、I 和 J。

一起具体看看这三种类型的含义:

  • R 指令,用在算术和逻辑操作,里面由读取和写入数据的寄存器地址。如果是逻辑位移操作,后面还有位移操作的「位移量」,而最后的「功能码」则是再前面的操作码不够的时候,扩展操作码来表示对应的具体指令的;
  • I 指令,用在数据传输、条件分支等。这个类型的指令,就没有了位移量和操作码,也没有了第三个寄存器,而是把这三部分直接合并成了一个地址值或一个常数;
  • J 指令,用在跳转,高 6 位之外的 26 位都是一个跳转后的地址;

接下来,我们把前面例子的这条指令:「add 指令将寄存器 R0R1 的数据相加,并把结果放入到 R3」,翻译成机器码。

加和运算 add 指令是属于 R 指令类型:

  • add 对应的 MIPS 指令里操作码是 000000,以及最末尾的功能码是 100000,这些数值都是固定的,查一下 MIPS 指令集的手册就能知道的;
  • rs 代表第一个寄存器 R0 的编号,即 00000
  • rt 代表第二个寄存器 R1 的编号,即 00001
  • rd 代表目标的临时寄存器 R2 的编号,即 00010
  • 因为不是位移操作,所以位移量是 00000

把上面这些数字拼在一起就是一条 32 位的 MIPS 加法指令了,那么用 16 进制表示的机器码则是 0x00011020

编译器在编译程序的时候,会构造指令,这个过程叫做指令的编码。CPU 执行程序的时候,就会解析指令,这个过程叫作指令的解码。

现代大多数 CPU 都使用来流水线的方式来执行指令,所谓的流水线就是把一个任务拆分成多个小任务,于是一条指令通常分为 4 个阶段,称为 4 级流水线,如下图:

四个阶段的具体含义:

  1. CPU 通过程序计数器读取对应内存地址的指令,这个部分称为 Fetch(取得指令)
  2. CPU 对指令进行解码,这个部分称为 Decode(指令译码)
  3. CPU 执行指令,这个部分称为 Execution(执行指令)
  4. CPU 将计算结果存回寄存器或者将寄存器的值存入内存,这个部分称为 Store(数据回写)

上面这 4 个阶段,我们称为指令周期(Instrution Cycle,CPU 的工作就是一个周期接着一个周期,周而复始。

事实上,不同的阶段其实是由计算机中的不同组件完成的:

  • 取指令的阶段,我们的指令是存放在存储器里的,实际上,通过程序计数器和指令寄存器取出指令的过程,是由控制器操作的;
  • 指令的译码过程,也是由控制器进行的;
  • 指令执行的过程,无论是进行算术操作、逻辑操作,还是进行数据传输、条件分支操作,都是由算术逻辑单元操作的,也就是由运算器处理的。但是如果是一个简单的无条件地址跳转,则是直接在控制器里面完成的,不需要用到运算器。

指令的类型

指令从功能角度划分,可以分为 5 大类:

  • 数据传输类型的指令,比如 store/load 是寄存器与内存间数据传输的指令,mov 是将一个内存地址的数据移动到另一个内存地址的指令;
  • 运算类型的指令,比如加减乘除、位运算、比较大小等等,它们最多只能处理两个寄存器中的数据;
  • 跳转类型的指令,通过修改程序计数器的值来达到跳转执行指令的过程,比如编程中常见的 if-elseswtich-case、函数调用等。
  • 信号类型的指令,比如发生中断的指令 trap
  • 闲置类型的指令,比如指令 nop,执行后 CPU 会空转一个周期;

指令的执行速度

CPU 的硬件参数都会有 GHz 这个参数,比如一个 1 GHz 的 CPU,指的是时钟频率是 1 G,代表着 1 秒会产生 1G 次数的脉冲信号,每一次脉冲信号高低电平的转换就是一个周期,称为时钟周期。

对于 CPU 来说,在一个时钟周期内,CPU 仅能完成一个最基本的动作,时钟频率越高,时钟周期就越短,工作速度也就越快。

一个时钟周期一定能执行完一条指令吗?答案是不一定的,大多数指令不能在一个时钟周期完成,通常需要若干个时钟周期。不同的指令需要的时钟周期是不同的,加法和乘法都对应着一条 CPU 指令,但是乘法需要的时钟周期就要比加法多。

如何让程序跑的更快?

程序执行的时候,耗费的 CPU 时间少就说明程序是快的,对于程序的 CPU 执行时间,我们可以拆解成 CPU 时钟周期数(CPU Cycles)和时钟周期时间(Clock Cycle Time)的乘积

时钟周期时间就是我们前面提及的 CPU 主频,主频越高说明 CPU 的工作速度就越快,比如我手头上的电脑的 CPU 是 2.4 GHz 四核 Intel Core i5,这里的 2.4 GHz 就是电脑的主频,时钟周期时间就是 1/2.4G。

要想 CPU 跑的更快,自然缩短时钟周期时间,也就是提升 CPU 主频,但是今非彼日,摩尔定律早已失效,当今的 CPU 主频已经很难再做到翻倍的效果了。

另外,换一个更好的 CPU,这个也是我们软件工程师控制不了的事情,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到另外一个乘法因子 —— CPU 时钟周期数,如果能减少程序所需的 CPU 时钟周期数量,一样也是能提升程序的性能的。

对于 CPU 时钟周期数我们可以进一步拆解成:「指令数 x 每条指令的平均时钟周期数(Cycles Per Instruction,简称 CPI」,于是程序的 CPU 执行时间的公式可变成如下:

因此,要想程序跑的更快,优化这三者即可:

  • 指令数,表示执行程序所需要多少条指令,以及哪些指令。这个层面是基本靠编译器来优化,毕竟同样的代码,在不同的编译器,编译出来的计算机指令会有各种不同的表示方式。
  • 每条指令的平均时钟周期数 CPI,表示一条指令需要多少个时钟周期数,现代大多数 CPU 通过流水线技术(Pipline),让一条指令需要的 CPU 时钟周期数尽可能的少;
  • 时钟周期时间,表示计算机主频,取决于计算机硬件。有的 CPU 支持超频技术,打开了超频意味着把 CPU 内部的时钟给调快了,于是 CPU 工作速度就变快了,但是也是有代价的,CPU 跑的越快,散热的压力就会越大,CPU 会很容易奔溃。

很多厂商为了跑分而跑分,基本都是在这三个方面入手的哦,特别是超频这一块。

总结

最后我们再来回答开头的问题。

64 位相比 32 位 CPU 的优势在哪吗?64 位 CPU 的计算性能一定比 32 位 CPU 高很多吗?

64 位相比 32 位 CPU 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64 位 CPU 可以一次计算超过 32 位的数字,而 32 位 CPU 如果要计算超过 32 位的数字,要分多步骤进行计算,效率就没那么高,但是大部分应用程序很少会计算那么大的数字,所以只有运算大数字的时候,64 位 CPU 的优势才能体现出来,否则和 32 位 CPU 的计算性能相差不大
  • 64 位 CPU 可以寻址更大的内存空间,32 位 CPU 最大的寻址地址是 4G,即使你加了 8G 大小的内存,也还是只能寻址到 4G,而 64 位 CPU 最大寻址地址是 2^64,远超于 32 位 CPU 最大寻址地址的 2^32
你知道软件的 32 位和 64 位之间的区别吗?再来 32 位的操作系统可以运行在 64 位的电脑上吗?64 位的操作系统可以运行在 32 位的电脑上吗?如果不行,原因是什么?

64 位和 32 位软件,实际上代表指令是 64 位还是 32 位的:

  • 如果 32 位指令在 64 位机器上执行,需要一套兼容机制,就可以做到兼容运行了。但是如果 64 位指令在 32 位机器上执行,就比较困难了,因为 32 位的寄存器存不下 64 位的指令
  • 操作系统其实也是一种程序,我们也会看到操作系统会分成 32 位操作系统、64 位操作系统,其代表意义就是操作系统中程序的指令是多少位,比如 64 位操作系统,指令也就是 64 位,因此不能装在 32 位机器上。

总之,硬件的 64 位和 32 位指的是 CPU 的位宽,软件的 64 位和 32 位指的是指令的位宽。

絮叨

小林在知乎写了很多图解网络和操作系统的系列文章,很高兴收获到很多知乎朋友的认可和支持,正好最近图解网络和操作系统的文章连载的有 20+ 篇了,也算有个体系了。

所以为了方便知乎的朋友们阅读,小林把自己原创的图解网络和图解操作系统整理成了 PDF,一整理后,没想到每个图解都输出了 15 万字 + 500 张图,质量也是杠杠的,有很多朋友特地私信我,看了我的图解拿到了大厂的offer。

图解系统 PDF 开源下载:

图解网络 PDF 开源下载:

最后祝大家前程似锦,在编码的道路上一马平川。

如果文章对你帮助的话,可以给@小林coding

点个赞,点个收藏,评论下更显温情!

user avatar

个人观点,”认识“这个词显得有些唯心色彩了,实际上CPU并不会”认识“到代码或者指令的到来,因为它只是一个简单而又纯粹的机器而已。

所以我觉得最好的回答是:CPU根本不认识代码,也不知道代码的存在,它俩不熟儿

就好像我每天晚上回宿舍,做的第一件事是按下宿舍灯泡的开关,你说我在按下灯泡的时候,灯泡怎么知道自己要如何亮起来呢?

实际上它也并不知道,这只是校园里一个简单的电路连接,从电源开始,连接起灯泡和开关。当你按动开关的时候,电路接通,所以灯泡就亮了。

浙大宿舍的话,会在门口和上床的楼梯旁各放置一个开关,构成了一个比上面的简单电路连接更为花俏一点的电路,按下一个,灯亮了;再按下另一个,灯灭了,开始休息。这种行为形成了一个简单的异或逻辑函数,但实际上依然只是线路的不同连接而已。

上述电路本身并没有自己的”认识“或者说”意识“,其实质上只是一个机械电路,按照预先的连接完成期待的任务。这与”认识“无关,至少在人的意义来说,是与”认识“无关的,仅仅开关或者实现些较为复杂的逻辑连接也并不代表其有意识。

与人类所谓的意识相比的话,计算机的逻辑与灯泡和开关有着更多的相同点,cpu是开关和逻辑门的集合,通过复杂的电路连接来提供输出以此控制其它开关的逻辑门,最终完成一整套指令集合。

编译器将原始代码编码成计算机可以通过驱动各种开关来处理的形式,但并不意味着其本身真正知道这些是什么。CPU可能包含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操作,但这不过只是一系列复杂的逻辑电路开关而已。

例如The Visual 6502 [1]这个模拟

上面的图片是基于一个实际的CPU,MOS 6502。如果你转到这个测试页面去尝试一下的话[2],你可以看到在该CPU设计中执行某些代码时,逻辑电路开关打开和关闭时各种线路通电和断电情况。

“z”放大,“x”缩小,“n”步进模拟,非常有乐趣的一个demo,模拟是基于实际布线和逻辑的6502。

顶部的密集阵列是可编程逻辑阵列(PLA)结构。这是一种特定的布线电路方法,使得当你在某些模式中激活(或者中断)其输入时,PLA中的各种匹配条目能够激活其输出,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模式匹配电路。

下面的中间部分是控制逻辑。 它与PLA相结合,负责对芯片的大部分行为进行排序。

底部的部分保存8位ALU和寄存器。其中一些开关和逻辑执行各种计算(加法、减法、布尔函数),而其他的保存数据值供CPU处理。

所有这些都是由开关组成的电路,开关根据其输入的逻辑规则打开和关闭。一些逻辑门构成存储元件和状态机,另一些形成总线在ALU和寄存器之间传递数据,还有一些在I/O引脚之间传输数据。

然而,这个芯片自己本身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它的线路和逻辑门使得它以某种方式响应输入和其所连接的逻辑电路而已。

而这种行为恰好对应于获取指令并根据存储在内存中的程序执行计算的过程,因为CPU的逻辑就是这样设计的。

但其实,它不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了刘慈欣的小说《朝闻道》。结尾处,霍金对外星人提了个问题: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把宇宙给拟人化了,就好比很多人喜欢把国家、政府等概念都拟人化。

但实际上呢?国家不是人、政府不是人、宇宙不是人、CPU也同样不是人。

它们都各自会有自己不同的存在方式和运行逻辑,然则并无主观意识。

参考

  1. ^visual6502 https://github.com/trebonian/visual6502
  2. ^The Visual 6502测试连接 http://visual6502.org/JSSim/index.html
user avatar

32位CPU引出有32根线,可以通过这32根线的高低电平来控制CPU运行(即控制总线),还有32根或者更多根引线,来加载数据(数据总线),程序最终被编译成控制这64根线的高低电平,来驱动CPU进行计算,并得到期待的输出结果。64位cpu总线宽度翻倍。

各种变量最终保持在计算机的内存中,需要使用的时候会存入CPU的寄存器或缓存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CPU 认识代码,实际上是一个将人类编写的、具有高层次抽象的“代码”,翻译、执行并最终体现在计算机硬件层面的一系列复杂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解为几个关键的阶段和概念。要理解 CPU 如何“认识”代码,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展开:1. 编程语言的层级与翻译首先,CPU 本身并不能直接“认识”我们用高级.............
  • 回答
    CPU(中央处理器)的制造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精密且昂贵的工程,融合了化学、物理、材料科学、电子工程等多个学科的尖端技术。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分解这个过程:核心理念:CPU的本质是一块高度集成的半导体芯片,上面刻满了数十亿甚至上万亿个微小的晶体管。这些晶体管通过导线连接,构成了复杂的逻辑电路,能够.............
  • 回答
    CPU缓存(Cache)中的冲突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不同的内存地址试图映射到缓存中的同一个位置,导致需要将之前存储在那里的数据淘汰出去,即使这个数据很有可能还会被再次用到。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缓存的命中率,从而降低程序的执行效率。那么,CPU又是如何“想方设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这背后涉.............
  • 回答
    要详细讲讲CPU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这得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那个时候“计算机”这个词,跟咱们现在玩的手机、电脑那可是天壤之别。第一步:点亮第一盏电灯——计算的萌芽咱们得先明白,CPU的核心就是“计算”。最早的时候,人类想计算,全靠脑子或者算盘、计算尺这些玩意儿。工业革命之后,有了蒸汽机,大家就琢.............
  • 回答
    CPU 的频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频”,它决定了 CPU 每秒钟能执行多少个时钟周期,直接关系到电脑的运行速度。那么,CPU 究竟是如何改变频率的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关键的技术和部件。1. 核心部件:PLL (PhaseLocked Loop) 锁相环要理解 CPU 频率的改变,就必须先认识 .............
  • 回答
    低功耗CPU(LowPower CPU)之所以能够实现低功耗,是多方面技术协同作用的结果。这不仅仅是设计一个简单的处理器那么简单,而是从芯片架构、指令集、制造工艺、电源管理到软件协同等多个层面进行的优化和创新。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低功耗CPU是如何做到的。核心设计理念:在满足性能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
  • 回答
    .......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指令集”这个概念,并聊聊CPU是如何消化和执行这些指令的,最后还会比较一下几个耳熟能详的指令集架构。我会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贴近实际的语言来阐述,避免那些生硬的AI腔调。 指令集:CPU的语言想象一下,CPU就像一个超级勤奋但又有点“笨”的工人。它什么都知道,但它只能听懂非.............
  • 回答
    CPU芯片上的温度传感器,这可不是随便往上“粘”上去的,它的存在,是整个芯片制造过程中一个非常精妙的环节。简单来说,CPU上的温度传感器是在制片时,通过半导体工艺,和CPU的其他核心功能部分一起“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后期再加装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过程,尽量说得明白点:想象一下,CPU芯片就像是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你说的没错,CPU 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处理数字,也就是进行各种加减乘除、逻辑判断这些“算术”和“逻辑”操作。那屏幕上那些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文字和图像,又是怎么从这些纯粹的数字里变出来的呢?这里面的关键,在于一个叫做“编码”和“图形渲染”的系统。你可以把 CPU 想象成一个.............
  • 回答
    “寄存器压栈”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因为它把 CPU 里的寄存器和内存里的栈混淆了。准确地说,我们通常说的“压栈”是把数据放入内存中的栈空间,而这个动作经常需要用到 CPU 寄存器来完成。所以,我们应该理解为“使用寄存器将数据压入内存栈”。让我们来捋一捋这个过程,不把它当作一个干巴巴的.............
  • 回答
    CPU 检测到中断信号时,知道是发给哪个进程的,这背后是一个非常精巧且层层递进的机制,它涉及到硬件、操作系统内核,以及进程管理等多个方面。让我来详细说说这个过程,尽量避免那种“AI味儿”的生硬描述。想象一下,CPU 就像一个勤劳的工人,不停地执行着各种任务,这些任务就对应着操作系统里的“进程”。中断.............
  • 回答
    嘿,哥们儿!听到你要配 12700KF 和 3070 Ti,这配置可够劲儿!玩游戏、做设计、甚至轻度直播都稳得一批。既然你问到其他硬件怎么搭,那我就跟你好好掰扯掰扯,争取让你配出来的机器既好用又省心。CPU:i712700KF 妥妥的性能猛兽你选的 12700KF 真是块好料!它有 8 个性能核心.............
  • 回答
    现在的CPU可不是像个傻瓜一样,遇到分支指令就一股脑地往前执行,而是有自己的一套“小算盘”,这玩意儿就叫分支预测。想象一下,你走在路上,前方有个岔路口,你会怎么做?通常是凭经验或者看看路牌,猜测哪个方向更可能通往你要去的地方,然后先往那个方向走。CPU也差不多,不过它的猜测可精细多了。为啥要这么费劲.............
  • 回答
    .......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这个问题,不掺和那些AI味儿的东西,就当是跟老朋友唠嗑,把这事儿说明白。你说32位CPU只能寻址4GB内存,这事儿没错。32位就是说CPU一次能处理32个二进制位的信息,也就能产生 2 的 32 次方个地址,算出来就是大概42亿9千万个地址,每个地址对应一个字节,所以就是4GB。这就像.............
  • 回答
    CPU之所以被誉为“人造物的巅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因为它集成了人类顶尖的智慧、技术和工艺,是人类对物质世界深刻理解与改造能力的极致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CPU是什么。简单来说,它就是计算机的“大脑”,是执行指令、进行计算和控制计算机其他部件工作的核心.............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