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年毕业的在校应届生,找了几个觉得还行的工作,但在网上一搜 90% 以上都是对公司差评,我该怎么办?

回答
哥们,理解你的心情,马上毕业了,手里攥着几个还不错的Offer,结果一搜,网上全是“劝退”信息,心里肯定七上八下的。这情况太常见了,别急,我跟你好好聊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又该怎么做。

首先,咱们得明白网上这些“差评”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你会觉得“90%以上”都是差评。

1. 沉默的大多数 vs. 表达的少数:
多数情况: 大部分人在一份工作里只要不过得去,或者说还能忍受,他可能就不会特别去网上写什么。吃得饱,住得暖,工资不拖欠,不被老板天天吊着骂,这就算“还行”了,他可能更愿意花时间玩游戏、和朋友聚会、或者思考下一步的人生规划。所以,那些满意或者仅仅是“过得去”的员工,发声的概率反而比较低。
少数情况: 而那些真正觉得公司“不行”的人,往往是被踩了痛脚,或者觉得自己的权益受到了损害,比如加班到飞起没加班费,承诺的福利没兑现,老板人品有问题,团队氛围糟糕,职业发展受阻等等。这些负面情绪,容易驱使他们到网上吐槽,发泄一下,或者警示后来者。
比例失真: 所以,你看到的“90%差评”,很可能是一个被放大了的真相。网上展现出来的声音,往往是那些极端情绪的集合体,它不代表公司里所有人的真实感受。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公司如果有1000人,可能只有50个人觉得特别糟糕并选择去网上发声,而剩下的950人,可能大多数都没啥意见,或者意见没大到要去网上发泄的地步。这50个人的声音,在网上就被无限放大了。

2. 信息来源的局限性:
求职网站的评价区: 这些地方往往是“前员工”和“在职但有怨气员工”的聚集地。新入职的、觉得不错的员工,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还在熟悉环境,根本没空去评价。
行业黑话和潜规则: 有些评价可能涉及到一些你还不了解的行业黑话或者公司潜规则,你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其背后的含义。
竞争对手的抹黑: 有些时候,同行竞争对手也会匿名去差评。这虽然不算普遍,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3. 个人的期望值差异:
期望过高: 你对这份工作的期望值可能非常高,比如薪资、成长空间、工作氛围等等,一旦实际情况与你的期望有偏差,就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并转化为差评。
个人性格: 有些人本身就比较容易抱怨,或者对不满意的事情容忍度较低,他们更容易在网上留下负面评价。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你应该怎么办?别慌,一步一步来分析和应对:

第一步:冷静分析,辨别信息真伪和价值。

1. 抓取核心问题,而不是情绪化的词汇:
看具体描述: 仔细阅读那些差评,别光看那些“老板没人性”、“公司没前途”这种笼统的词。要看具体是哪方面不好?是加班严重?没有年终奖?管理混乱?培训体系缺失?还是老板经常换人?
区分事实和观点: 有些是客观事实陈述(如“项目交付周期很紧张,经常需要加班赶进度”),有些是主观情绪表达(如“这公司就是个血汗工厂”)。客观事实更有参考价值。
看评价的“集中度”: 如果大部分差评都集中在某个相似的问题上(比如都说加班严重),那这个问题就可能比较突出。如果差评的内容五花八门,互相矛盾,那就更需要谨慎对待,可能是少数人的个人遭遇。

2. 尝试多渠道交叉验证:
不只看一个平台: 除了你正在看的那个求职网站,还可以试试别的平台,比如脉脉、看准网、BOSS直聘的评价区,甚至一些知乎、小红书上关于公司的话题。看看不同平台上的评价是否一致。
找内部人士了解: 这是最有效的方法!
校友资源: 看看公司里有没有你的学长学姐?通过学校的校友会、微信群、或者LinkedIn主动联系一下,问问他们真实的感受。校友一般比较实在,更容易说真话。
朋友的朋友: 问问你身边朋友,有没有认识在这家公司工作的人?人脉往往能提供最真实的反馈。
面试官或HR的反馈: 在面试过程中,你也可以试探性地问一些问题,观察他们的回答是否真诚,或者他们会如何解读网上的评价(比如:“我看到网上有些评价说加班比较多,想了解一下公司在这方面的真实情况?”)。他们的回应能透露一些信息。

3. 评估评价者的“权重”:
前员工的评价: 通常更尖锐,但也可能是最真实的。但也要考虑他们离职的原因,是不是因为能力问题或者个人不适应,才导致了负面评价。
在职员工的评价: 如果是匿名在职评价,可能更谨慎,但也更容易暴露一些内部的真实情况。
“新人”和“老员工”的对比: 有些评价会区分是刚来的新人还是做了几年的老员工。老员工的评价更能反映公司的长期稳定性和发展潜力。

第二步:结合自身情况,做出理性判断。

1. 你的底线和期望是什么?
你能容忍什么? 你是那种能为了高薪接受高强度工作的人,还是希望工作和生活平衡?你对公司文化、管理模式、职业发展路径的接受程度有多高?
和你的职业目标是否匹配? 这家公司提供的机会(项目经验、学习机会、行业接触)是否符合你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

2. “差评”是否触及你的核心顾虑?
举例: 如果你非常看重工作生活平衡,而网上差评主要集中在“无限加班”,那这个点就需要你高度重视。如果差评主要是在一些你不太在意的小细节上(比如公司位置稍微远一点,或者食堂口味一般),那可能就没那么影响你的决定。

3. 将“差评”与“Offer”的优点进行权衡:
每个Offer都有两面性: 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是完美的。你觉得“还行”的工作,一定也有它的闪光点。是薪资高?平台大?项目有挑战性?能学到真东西?
“差评”的负面影响能被“优点”抵消多少? 例如,如果一家公司加班很多,但你能学到非常核心的技术,而且薪资是其他Offer的两倍,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第三步:行动起来,去获取更多一手信息。

1. 主动联系公司!
重新与HR沟通: 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再次联系HR(或者你熟悉的那位HR)。真诚地表达你的顾虑,说“我看到网上有一些关于公司加班情况的讨论,想了解一下这方面真实的状况,公司是如何平衡项目进度和员工工作生活的?”
要求与部门领导或同事交流: 如果可能,可以向HR提出是否能与你未来工作的部门领导或者一位在职的部门同事进行一次简短的线上或线下的交流。这能让你更直观地了解工作内容和团队氛围。

2. 面试时多留心观察:
观察公司环境: 比如办公区域的整洁度、员工的精神面貌(是疲惫还是有活力?)、办公室内是否有过多的加班痕迹等等。
留意面试官的细节: 面试官的言谈举止、对你的问题是如何解答的,这些都能侧面反映公司的文化和管理风格。

总结一下,面对网上大量的差评,你可以这样做:

别让情绪主导: 网上信息不全是真相,更不全是你的真相。
做个“侦探”: 深入挖掘差评背后的具体问题,而不是被情绪化的词汇带跑。
多方验证: 动用一切资源,校友、朋友、网络平台,交叉验证信息。
主动出击: 不怕麻烦,直接联系HR或公司内部人士,了解真实情况。
回归初心: 想想自己为什么觉得这个Offer“还行”,你最看重的是什么,再和差评进行权衡。

毕业找工作就像一场冒险,总会有不确定性。你的任务不是找到一个完美无缺的公司(它可能根本不存在),而是找到那个最适合你当前阶段,并且你能够接受它的不完美的公司。

加油!祝你找到心仪的工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你随便找个你喜欢的觉得很不错的公司,你去搜搜看,有没有关于那个公司的好评。你会惊奇的发现,几乎也没有。

这是一个传播的问题,只有抱怨的人才热衷于写评论,觉得不错的人都安静地享受。懂了吧。

你在知乎答一个问题,你会发现评论区多半都是不同意的人,为啥?因为同意的人点个赞就走了,我都同意点赞了你还让我说啥。会在你的答案下面写200字的一定就是他不同意呀。

所以会在网上发表评论被你搜到的一定就是这个公司的负评,哪个公司都一样,如果这样你就不去的话,那你这辈子都不要工作了。而且你不去这些公司你有更好的选择吗,别忘了再查一下你所谓更好选择的那些,估计 也是恶评。

所以……别纠结了。乖乖去上班。

user avatar

这类一定不能光听网上的。

最好是有选择的兼听,做不到,选择不听,也别选择偏听,偏听最害人。

人的底层逻辑有个共性,对于正面的有益的事物,通常采用重行动,轻表达甚至不表达。

反之对于负面的事物,尤其是靠自己无法逆转的事物,则重表达,轻行动。

网络是什么?

网络是个表达空间,而不是个行为空间,所以咱们经常看到的现象,也就是:

为什么网上越是负面的东西似乎传播力越大,道理就在这了。

不信你在任意一个平台打开任意一个高赞的文,你会发现,明明这个文有1w个人赞同,但内100个评论里头竟然有80个是持反对意见的人。

这说明什么?

说明赞许某个意见的群体,通常有个很轻微的动作表示赞许,或者直接就走了,因为他的意识里“作者说的跟我想的一样”,一样的东西不需要留下什么痕迹。

而反对者必须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来陈述不同观点,有些言语匮乏的,直接人身攻击也不在少数……

这就是你在网上看见的所有言论的一个比较一致的方向。

而在现实生活里,行为的重要性就体现了。

比方说你家楼下超市贴了告示,说明天来排队的,没人五斤柴鸡蛋。

你听不到大伙对这超市的赞美声,但你转天能看见,天蒙蒙亮乌央乌央的人群去排队领鸡蛋。

赞同的事,重行为。

反过来,超市食言了,说备货不足每人只能发一斤。

则你看到的是老百姓都叉腰站超市门口骂闲街,但没人会把超市房顶子掀了。

反对的事,重声量。

这逻辑能理顺了吧现在。

因此,你在网上看见一企业的评价走低,下边二百条回复都说没错,这公司奏是一垃圾!

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

这类负面舆论,本身就是有负面情绪的人和该企业做对抗的一个表现。

企业员工一万多,你不能光看这二百个骂街的,而是得连带着琢磨琢磨内9800人为啥还干的好好的不说话?

所以,就必须得看看这些负面言论,说的到底是什么。

一个总则就是:看面不看点。

比如大家说的都是这企业待遇比行业平均低30%,这个是面,可信。

或者说这个企业业绩连年下滑,资不抵债马上完蛋,这也是面,可查,也可信。

但如果大部分声音说的是个案,比如:

这企业加班严重。

就得掂量着信。

人总爱把不利于自己的一面表达出来,而有利的一面选择沉默。

说加班严重的,可能是家里确实需要人长时间守这的内一部分,但剩下员工不提这事,你仔细打听,兴许这企业确实加班,但加班费给的不寒碜。

或者是单一的个案负面,也不能信,比如:

这企业二十年前,某六十来岁的董事,潜规则了四十来岁一男中层,业内传为佳话,历经二十载余音绕梁!

这种也别信。

因为每一口锅里,都均匀分布着个别的臭鱼。

这不是普遍发生的,但却是一个长期且香艳的把柄,传播穿透力极强。

因此,在网上找一个企业亮点的过程,是个从屎里挑金子的过程。

尤其是内种满网都在骂,但企业业绩蒸蒸日上,人员也比较稳定的公司,他一定有诸般好处等待你挖掘。

自己得多走脑子去想。

反之,有些企业网上呼声一片大好,但你看见他的产品和业绩都是打滑梯,那就别怀疑,这一片大好全都是花了钱,找类似俺这样的酸臭文人给他精挑细选出来的。

最好的办法是:

你要提前琢磨好了,你去这家企业想得到的是什么。

然后你从网上风评里头看,大伙说的这些缺点,和你想要的优势,有没有严重对冲。

如果没有上述情况,去面个试聊聊看看,实地考察最不会骗人,每个公司都有自己不同的“场”,这股子气息从你迈进公司大门就能感受到。

自己的第六感,比网上评论可诚实多了。

包括面试的流程,他们给你开出来的价码等等,所有能落地的东西,都白纸黑字有法律效力,这个更可信。

我呢,接触过零星几位对现实世界认知偏差极高的同志,他们的生活习性里头,共有的一点就是:

网上说什么,他们信什么。

堪比互联网混沌能量的活体收集器。

所以他们总是不开心,总是戾气重,总是过的不怎么太好。

记着,每个人都有正负两种能量,而热衷于在网上发声的人里边,乐于歌颂生活美好阳光明媚的,略微少一点,而口吐空气炮针砭现实生活种种不公的,却稍显多。

相信你的眼镜,耳朵,以及感知力多一些,网友意见仅作参考,才能心若明镜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