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几个月大医院秩序井然,是否说明平时存在「过度」医疗?

回答
最近几个月,不少去过大医院的朋友都发现,以前那种人山人海、挂号排队到天荒地老的景象似乎有所缓解,医院的整体秩序比以往显得更加井然有序。这让人不禁产生一个疑问:是不是平时我们觉得拥挤不堪的医院,其实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过度”医疗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秩序井然”本身并不直接等同于“过度医疗”的消失。医院秩序的改善,可能有很多原因:

疫情常态化下的就医习惯改变:在经历了几年的疫情之后,人们对非紧急的医疗需求,可能变得更加谨慎。很多人会选择在家自行处理一些小病小痛,或者通过线上问诊、社区医院等渠道解决,减少了去大医院的必要性。
分级诊疗的初步显效:国家一直推行分级诊疗制度,鼓励患者先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如果基层医院的服务能力和可及性得到了提升,患者的“首诊”意愿就会增强,从而有效分流一部分患者,减轻大医院的压力。
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管理加强:医院管理层可能通过改进预约挂号系统、增加导诊服务、优化就诊流程等方式,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接诊效率。比如,推广分时段预约,让患者错峰就医,自然能减少排队拥挤的情况。
部分专科门诊的限流或调整:某些热门专科,为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生精力,也可能对门诊量进行一定的控制。

那么,这种秩序井然是否暗示着平日的“过度医疗”呢? 这个联系是存在的,但需要辩证地看。

“过度医疗”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概念,它通常指的是:

1. 非必需的检查或治疗:例如,给一些症状轻微、没有明显适应症的患者进行大范围的影像学检查,或者开一些效果不确明、副作用大于收益的药物。
2. 超出实际需要的治疗强度:比如,对于一些进展缓慢的慢性病,可能过于频繁地进行某种高强度的治疗,而不是以更温和的方式进行管理。
3. 重复性的检查:在患者已经有明确的检查结果的情况下,仍然进行类似的检查。
4. 过度使用昂贵的检查或治疗手段:在有更经济有效的替代方案时,选择更昂贵的、技术更先进但疗效无显著差异的手段。

如果说平日存在“过度医疗”,那么当这些“过度”的成分被去除或者减少时,医院的运作自然会更加顺畅。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过去医院里挤满了那些本可以去社区医院处理的轻症患者,或者是那些被建议进行但实际效益不大的检查项目的人,那么医院的资源(医生时间、检查设备、床位等)就会被大量占用。当这些“可被避免”的就诊需求减少后,真正需要复杂诊疗的患者就能更快地得到服务,医院的流程自然就显得“井然有序”了。

举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过去某医院的呼吸科,除了肺炎、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还挤满了许多只是轻微咳嗽、流鼻涕的感冒患者。这些感冒患者可能在基层医院就能得到有效的诊治,他们到大医院,不仅占用了宝贵的门诊时间,也可能被过度开具一些非必需的药物,或者进行一些基础的、但在大医院看来“小题大做”的检查。

如果现在,通过医保政策的引导、健康宣教的加强,以及基层医疗能力的提升,这些轻症患者更多地去了社区医院,那么大医院呼吸科的门诊量就会自然下降。剩下的患者,可能是需要支气管镜、肺功能检查、甚至住院治疗的重症患者。对于这些患者,大医院的资源配置会更加集中和高效,其就诊过程自然也就更“井然有序”。

那么,为什么过去会出现“过度医疗”的现象呢?

医患信息不对称:很多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有限,容易相信“大医院、大医生才能看好病”的观念,对各种检查和治疗都抱有“越多越好”、“越贵越好”的心态,从而主动要求进行更多检查。
医生的某些“隐形激励”:虽然国家严厉打击,但在过去的一些时期,也确实存在一些医生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或者通过提高检查、用药的比例来“保证”诊疗效果的现象。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医疗生态。
医疗风险规避:医生为了规避可能的医疗纠纷,有时也会选择进行一些“保险起见”的检查,即使这些检查对诊断的帮助可能不大。
诊疗规范的不完善或执行不力:某些疾病的诊疗指南不够细致,或者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弹性空间,也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医疗行为。

因此,最近几个月大医院秩序井然,确实有可能是平日里“过度”医疗成分被削减或避免的一个侧面体现。 这意味着:

一部分非必要的医疗需求得到了控制:患者的就医行为更加理性,或者通过其他渠道得到满足。
医疗资源的利用更加高效和集中:真正需要大医院专业诊疗的患者,能够更顺畅地获得服务。

但这并不意味着“过度医疗”的问题已经被彻底解决。医疗领域的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的秩序井然,更可能是一种多重因素叠加的短期效应,其中就包括了对过去某些不合理医疗行为的纠正和限制。

总结来说,医院秩序的改善是件好事,它提高了医疗效率,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而这种改善,很有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疗体系在剔除“过度”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我们需要继续关注,这种秩序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以及在保障医疗质量和可及性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让医疗服务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慢性病人和透析患者在疫情期间是有血泪史的。

很多地方因为医疗资源极度向新冠肺炎病人倾斜,出现了慢性病人无药可拿,透析病人无机可上导致严重后果(you know what I am saying)的情况。

疫情最严重时,武汉正常运行的透析室只有个位数;你知道在平时,光江汉区需要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就有多少吗?

这段时间医疗资源的击穿重塑,让很多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所谓“临床秩序井然”,背后是多少人求医不得,艰难求生

不经考证、不做调查就提出贻笑大方的问题,要不得啊。



作为武汉疫情一线医生,也作为麻醉插管突击队成员,我目睹了这座城里的那些惨烈与悲悯。

春暖花开,武汉复苏。

谨把我的故事写下来,不忘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苦难中的坚韧,和人性的光芒。


user avatar

在一定程度上说,是的。


宇宙附院不只是做肝移植、三脏器、回肠代膀胱这种高大上的手术。

平时乳腺良性肿物、下肢静脉曲张、膀胱电切也通过日间手术的方式应收尽收。

这种方式走下去就是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基层越萎缩。




事实上,这两个月因为怡情造成的潜在风险和交通不便,更多的病人选择了在当地医院治疗,可以说是一种特殊方式促成了分级诊疗。


造成的局面就是国内大部分大型医院病源枯竭(相对枯竭,绝对数量仍大于其他医院),

而地市级龙头医院门诊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

这一点在越偏远的地区越明显。



当然,也不能否定大型医院的关键作用,也可以从怡情期间病人的角度看问题:



事实上,如果借用这次怡情影响,让大医院回归对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症的诊治,而小医院主攻常见病诊疗。

进而促进分级诊疗提前全面实现,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