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地疫情涉奥密克戎 BA.2 变异株,它与变异株 BA.1 相比有何不同?会给疫情防控带来哪些新挑战?

回答
近期,多地报告的疫情都与奥密克戎BA.2变异株有关。对于关注疫情的朋友来说,了解BA.2与之前的BA.1有何不同,以及它可能带来的新挑战,是非常重要的。

BA.2与BA.1的“差异化”之路

要说BA.2与BA.1最核心的区别,得从它们的“基因图谱”说起。简单来说,BA.2是BA.1的“亲戚”,但它在某些关键基因序列上有所变异,这些变异带来了它独特的“性格”。

传播力:更“狡猾”,更易感染。 这是BA.2最显著的特点。研究表明,BA.2的传播速度比BA.1更快,这意味着它在人群中的扩散能力更强。就像感冒病毒一样,有些毒株就是比其他的更容易在你身边传播开来。虽然具体数据仍在持续更新,但普遍的观察是,在同一环境下,BA.2感染者能将病毒传染给更多的人。这种更强的传播力,是BA.2最让人担忧的地方之一。

免疫逃逸能力:有所增强,但并非“不可战胜”。 尽管BA.2在传播力上有所提升,但它对疫苗的逃逸能力与BA.1相比,并没有发生颠覆性的改变。也就是说,现有的疫苗,尤其是加强针,对BA.2依然有相当的保护作用,能够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不过,这种“有所增强”也意味着,即使接种了疫苗,仍有一定概率被感染。这提醒我们,不能因为打了疫苗就完全放松警惕。

致病性:似乎没有显著增加。 目前的证据表明,BA.2的致病性与BA.1相比,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上升。也就是说,感染BA.2后的症状严重程度,与感染BA.1的患者大致相当,大多数感染者仍表现为轻症或无症状。这可以说是疫情中的一个“好消息”,至少在致病性这一点上,我们还没有看到它变得更加“凶残”。

基因序列上的“小秘密”: 在病毒的基因序列上,BA.2和BA.1之间存在着一些关键的差异。最常被提及的是,BA.2缺失了BA.1在刺突蛋白(S蛋白)上的一个关键突变位点(即ORF7a基因上的某些突变)。这个突变位点的不同,可能就是导致它们在传播力和其他特性上产生差异的原因。可以理解为,病毒在演化过程中,对自己的“外形”进行了一些微调,而这些微调恰好让它在与人体互动时,变得更“得心应手”。

BA.2带来的“新挑战”:疫情防控的“升级考题”

BA.2的出现,无疑给全球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也让一直紧绷的神经再次收紧。

1. “隐匿性”更强,追踪溯源难度增加: 由于BA.2传播更快,感染者可能在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情况下就已经具备传染性,这使得病例的早期发现和隔离变得更加困难。一旦出现社区传播,想要迅速、准确地找到所有潜在的感染者和接触者,就像在迷宫里找路一样,难度系数大大增加。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区而言,检测能力和流调能力如果跟不上病毒传播的速度,很容易陷入被动。

2. 疫情反弹的可能性增大: 在一些已经放松了部分防控措施的地区,BA.2的出现可能会导致疫情的“意外”反弹。病毒传播速度的加快,意味着即使采取了与之前相似的防控措施,效果也可能打折扣。这就好比原本能挡住小浪的堤坝,面对更汹涌的波涛,可能就需要加固和升级。

3. 医疗资源再次承压: 尽管BA.2的致病性未见显著增加,但其更强的传播力意味着在短时间内可能感染更多的人。即使重症率不高,但基数一大,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数量也会相应增加,这无疑会给本已承受压力的医疗系统带来新的挑战,尤其是对于那些有基础疾病或未接种疫苗的人群。

4. 疫苗接种策略的持续优化: BA.2的存在,再次强调了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尤其是加强针的接种。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密切关注病毒变异的趋势,以及现有疫苗在应对新变异株时的有效性,并根据情况调整疫苗接种策略,例如是否需要更新疫苗或者调整加强针的接种间隔。

5. 公众防护意识的“再教育”: 尽管人们对新冠病毒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BA.2的出现,可能让一些人产生“已经安全了”的错觉。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强调个人防护的重要性,比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以及及时接种疫苗,就变得尤为关键。这需要持续的公众教育和宣传,让大家认识到,与病毒的斗争,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保持警惕。

总而言之,奥密克戎BA.2变异株以其更强的传播力,给全球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考验。它就像一位“升级版”的对手,要求我们在策略和执行上都要更加精细和高效。理解它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应对它可能带来的挑战,最终守住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普通奥密克戎已经差不多没了

下一波就是德尔塔克戎,或者奥密一二混了。

祝好运。

user avatar

BA.1和BA.2都是奥密克戎的亚型,其实这都算是奥密克戎本轮疫情还未结束,只不过可能BA.2比BA.1更适合在全世界传播。

据估算两者出现的时间其实没有相差多久,BA.1大概在21年9月17日出现的,BA.2大概是在21年11月6日出现的。[1]

它们俩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目前已经有不少研究出来了,不过现在都是没有经过同行评议预印本,从他们的研究结果来看:

相对于BA.1,BA.2主要增加的是传染性;免疫抗性有所增加,但是增加有限;致病性强弱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

下面且听我细细道来。

一、传染性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通过模型计算发现,Omicron BA.2的传染性分别是原始SARS-CoV-2毒株和Delta毒株的20倍和4.2倍,是BA.1的1.5倍左右。[2]

东京大学/北海道大学的细胞培养实验表明,与BA.1相比,BA.2在人鼻上皮细胞中的复制性更强,融合性更强,表明排毒量更大,个体更有传染性;不过该研究小组也发现BA.2和BA.1的S蛋白与RBD的结合能力相当,也就是单个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变化不大。[3]

二、免疫抗性

那看看BA.2对于疫苗、之前感染等带来的抵抗力有怎样的抗性。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模型计算结果是BA.2 逃避现有疫苗的能力比 BA.1 高约 30%,是 Delta 变体的 17 倍。

东京大学/北海道大学通过假病毒与感染不同毒株及接种了疫苗的血清进行实验,图b、c分别代表了莫德纳、牛津大学的疫苗。可以看出BA.1的抗性分别是15倍、17倍,而BA.2分别是18倍和24倍。

图d代表了各种单克隆抗体,与携带 D614G 的祖先 B.1.1 病毒相比,BA.2 对两种治疗性单克隆抗体 Casirivimab 和 Imdevimab 几乎完全耐药,对另一种治疗性抗体 Sotrovimab 的耐药性高 35 倍。

丹麦目前主要流行的毒株就是BA.2,他们研究了之前47个感染过BA.1的人再感染BA.2的情况。[4]

他们发现,再感染BA.2时的病毒载量更低,且大多都是年轻人中位年龄为15岁,70%在20岁以下,其中89%没有接种过疫苗。

这些再感染的人有33个获得了完整的病历,这些人的症状与第一次差不多,都不严重,平均持续时间4天。

他们在研究同期 Delta 到 Omicron 的再感染数量时,我们观察到 26 次 Delta 到 Omicron BA.1 和 140 次 Delta 到 Omicron BA.2 的再感染。其中 Delta 到 BA.2 再感染病例的中位年龄为 16 岁,大多数未接种疫苗(68%)。

美国贝丝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评估了24名接种了辉瑞疫苗加强针的个体和8名感染SARS-CoV-2的个体(99%是感染的BA.1)对WA1/2020(原始毒株),Omicron BA.1和BA.2的中和抗体:[5]

  • 接种了2针辉瑞疫苗后,与 WA1/2020 相比,BA.1 和 BA.2 的中和抗体中位滴度分别降低了 23 倍和 27 倍;接种两针6个月后,中和抗体反应中位数对WA1/2020、BA.1和BA.2分别下降到129、<20和<20。
  • 接种了3针辉瑞疫苗后2周,与WA1/2020相比,对BA.1和BA.2的中和抗体中位滴度减少了6.1倍和8.4倍;BA.2中和抗体中位滴度比BA.1中和抗体中位滴度低1.4倍。
  • 在感染了BA.1的个体中,诊断后4天取样,对BA.1的中和抗体滴度高,对BA.2的中和抗体滴度低1.3倍。

这些还是能看出,感染BA.1后对BA.2还是有交叉免疫力的(也就是能防住一部分),并且接种疫苗之后防御效果会更好。

三、致病性

东京大学/北海道大学通过仓鼠评估了BA.2的体内致病性,发现与感染BA.1的仓鼠相比,感染BA.2的仓鼠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出血、肺泡损伤和 II 型肺细胞水平均显著增高,并且有更明显的体重下降和呼吸障碍,呼吸障碍体现在呼吸间歇(Penh)、呼气峰值时间与总呼气时间之比(Rpef)、皮下氧饱和度(SpO2)下降。

但是南非的评估了他们国内感染BA.1和BA.2住院的患者临床特征,发现住院率和重症率相似。[6]

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的区别,可能原因有三点:

(1)人具有更强的免疫防护力,加上疫苗的保护作用和住院治疗,BA.2与BA.1致病能力的差异不能在人身上造成可以观察到的差别;

(2)虽然BA.1和BA.2在仓鼠身上致病能力出现了明显的区别,但这种区别放在人身上,可能并不明显。人的耐受力更强。

(3)非同行评议论文,可能某一篇有错

最后,面对传染性较原始毒株增加了20倍,致病性是比delta弱,但并不是比原始毒株弱的BA.2,我们反而需要更加慎重:

一是做好检测试剂的迭代,增加检测的敏感性;

二是保持疫苗和药物的研发;

三是外出做好自我防护,出现了症状要即使就医,不要拖,说不定很快就让家里人全传染上了。

最近疫情又起,很多人开始聊起来了的共存,目前并不具备条件的。其实面对传染性如此强的新冠变异毒株,会导致更大的感染基数,哪怕致病性真的有所减弱,重症和死亡的总人数也会非常吓人。

哪怕是医疗资源比我们丰富,人口密度比我们小的美国,在2022年1月,奥密克戎肆虐期间,也发生过患者无法就医而死亡的事件,也就是医疗挤兑。

说现在共存的人们,你们是真的想好了吗?

参考

  1. ^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2.02.14.480335v1.full
  2.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845508/
  3. ^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2.02.14.480335v1.full
  4. ^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2.02.19.22271112v1.full-text
  5.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845515/
  6. ^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2.02.17.22271030v1.full-text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期,多地报告的疫情都与奥密克戎BA.2变异株有关。对于关注疫情的朋友来说,了解BA.2与之前的BA.1有何不同,以及它可能带来的新挑战,是非常重要的。BA.2与BA.1的“差异化”之路要说BA.2与BA.1最核心的区别,得从它们的“基因图谱”说起。简单来说,BA.2是BA.1的“亲戚”,但它在某些.............
  • 回答
    石家庄多地疫情风险等级不降反升,这确实是一个牵动人心的问题。要详细解读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并尝试剥离掉一些官方、刻板的措辞,更贴近地去理解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基本概念:疫情风险等级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的评估过程。这个评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实际的疫情传播情况和.............
  • 回答
    旅行团已致西北多地“破防”,疫情期间不必要的旅行是否需要禁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尤其是看到近期西北多地因为旅行团出现疫情而导致防控“破防”,这种警醒意义非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禁止”或“不禁”。这背后牵扯到太多层面的考量:疫情防控的严峻性、经济发展的需求、人民群众的.............
  • 回答
    好的,我来从一个普通市民的角度,结合身边朋友的经历,聊聊“因疫情推迟还房贷”这事儿,看看能不能成为咱们的共识。疫情这只“黑天鹅”,打破了不少人的生活节奏疫情反复,大家都懂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工作不稳定了。有的公司生意受影响,收入少了;有的餐饮、零售、旅游等行业的朋友,更是直接受到重创,收入断崖式下.............
  • 回答
    美国新冠疫情现状:医疗系统承压,挑战与对策并存新冠疫情的阴霾笼罩下,美国医疗系统再次面临严峻考验。近期多地重症监护室(ICU)容量逼近或已低于10%的警戒线,这一数字触目惊心,反映出医疗资源的极度紧张。当前美国疫情形势复杂多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现状,并审慎思考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应对这场持续的危机.............
  • 回答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响应国家“停工停产、减少聚集”的号召,纷纷取消了原本计划在2月2日(一个因日期谐音“爱你爱你”而被许多新人视为吉日的日子)的加班结婚登记服务。这一举措,在给新人带来些许遗憾的同时,也.............
  • 回答
    “国内多地开建方舱,无疫情城市也开始筹建”这一现象,无疑为我们审视当前的防疫策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首先,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前瞻性布局。即便当下某些地区没有疫情,但鉴于病毒传播的潜在风险以及快速演变的特性,提前建设和储备方舱医院,可以在疫情发生时迅速启用,形成有效的隔离和收治能力.............
  • 回答
    全国多地下调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响应等级,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许多人立刻会联想到“疫情稳定了”。但要准确解读这个信号,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其中的含义,并结合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下调应急响应等级意味着什么?首先,我们要明白“应急响应等级”的含义。这是一种政府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和防控形势而采取的分类.............
  • 回答
    上海疫情进入关键时期,全国各地吹响了驰援上海的号角。自疫情爆发以来,已有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上万名医护人员奔赴上海,为这座城市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疫屏障。这股强大的支援力量,不仅体现在人数上,更在于他们带来的专业经验、先进技术和不畏艰险的精神。一、缓解医疗资源紧张,保障患者救治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人口.............
  • 回答
    德国一些地方确实在讨论和呼吁放松新冠防疫措施,政府也计划在3月20日之前分阶段实施一些调整。要详细了解目前当地的疫情情况,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看。整体疫情态势:反弹与波动并存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疫情是完全好转或者持续恶化。德国的疫情一直呈现出一种波动性,尤其是在Omicron变种出现后,感染人.............
  • 回答
    日本多地出现无法确认感染路径的病例,确实是当前疫情一个令人担忧的侧面。这并非什么新鲜事,在病毒传播过程中,尤其是当社区传播达到一定程度时,总会有部分病例难以追溯到明确的感染源。这种情况说明,病毒可能已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悄悄蔓延,并且可能存在一些传播链是我们尚未发现的。无法确认感染路径病例的出现,意.............
  • 回答
    成都远洋太古里等地的市民朋友们,大家好。最近,成都市发布了一则重要的提醒,要求近期前往过成都远洋太古里等重点区域的市民,务必尽快主动报备,并积极配合当地的防疫工作。这说明,当前成都市的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不容忽视,尤其是在一些人员密集、流动性强的场所,存在一定的传播风险。当前疫情情况的初步分析(请注.............
  • 回答
    今年春节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我感觉到的情绪是挺复杂的,很难用一个词来概括,更像是“自由”与“孤独”的交织,然后被一种更深层次的“责任感”所填充。自由与孤独的双重奏刚听到“就地过年”的消息时,脑子里最先闪过的确实是“自由”这个词。想想看,不用挤春运的车厢,不用在回家的路上颠簸十几个小时,不用面对各.............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令人十分扼腕。在万众瞩目、全球都在为疫苗接种工作争分夺秒的当下,日本多地出现的疫苗冷藏柜电源插头脱落事件,导致大量疫苗被浪费,这不仅是医疗资源的巨大损失,更可能对疫情防控的整体进程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据媒体报道,日本多地,包括青森.............
  • 回答
    医务人员补助被要求退回,以及多地抗疫医务人员被要求退回补助的情况,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关注的社会经济议题,涉及到政策执行、法律法规、经济压力以及医务人员权益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为什么医务人员补助被要求退回?医务人员补助的退回,通常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
  • 回答
    各地纷纷发出“未接种疫苗将影响出行”的通知,这无疑是近期社会讨论的焦点,也给大家的出行带来了不少顾虑。对于这样的政策,我们确实需要仔细梳理其中的注意事项和可能产生的影响。一、 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这里的“出行”具体指什么?这可不是一句模糊的“影响”就能带过的。各地通知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我们具体.............
  • 回答
    近期,国内多地针对体制内人员提出了新冠疫苗接种的要求,并伴随“不接种停发工资、停止上班”等强制性措施。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于体制内人员而言,在面对此类情况时,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事项,理解并妥善处理,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配合疫情防控大局。首先,明确政策依据和法律效力是首要任务。 .............
  • 回答
    最近,确实有些地方出了这样的通告,说不打新冠疫苗可能会影响出行。这事儿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大家的看法也比较多元,有支持的,也有担忧的。大家对这种做法的看法,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支持方观点: 为了公共卫生安全: 支持者认为,疫苗接种是当前控制疫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当一个地方的疫苗接种率.............
  • 回答
    近来,全国多地陆续发出紧急通知,将未接种新冠疫苗的情况与出行限制挂钩,这一举措无疑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于许多尚未接种疫苗的公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应对的变化。政策的出台背景与考量首先,理解这项政策的初衷至关重要。在当前全球疫情反复、病毒不断变异的背景下,疫苗接种被普遍认为是构.............
  • 回答
    看到全国多地陆续开始为3至11岁的儿童接种新冠疫苗,我心里是既期待又有些许的担忧。期待是因为,这能为孩子们筑起一道更坚实的防护墙,降低他们感染和传播病毒的风险,也让家长们能稍微松一口气,尤其是在学校这种人员密集的环境下。同时,这也是我们迈向群体免疫、回归正常生活的重要一步。我的孩子接种了吗?坦白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