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雅的爱好是不是只有高雅之人才能品析?自己可否培养?

回答
关于“高雅的爱好是否只有高雅之人才能品鉴,个人能否培养”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首先,我不太认同“高雅的爱好”天然就属于某个特定群体,仿佛有一道看不见的门槛,只有被贴上“高雅”标签的人才能跨越。在我看来,任何爱好,一旦投入了真心、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和体会,都可以升华为一种“高雅”的境界。这种“高雅”并非与生俱来的特权,而是后天通过学习、感悟和实践所获得的。

我们常常用“高雅”来形容一些似乎更偏向于艺术、文化、精致生活方式的爱好,比如古典音乐、书法、绘画、品茶、鉴赏古董等等。这些爱好之所以被冠以“高雅”之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通常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审美能力,以及对细节的敏感度。例如,欣赏一首贝多芬的交响乐,如果只是听个响,那可能与听任何流行歌曲没有本质区别;但如果你去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生平、音乐的结构和技巧,甚至能辨析出不同乐器的演奏特色,那么你所获得的体验和感悟,自然就提升了一个层次,这时候,你对音乐的品鉴,就可以称得上是“高雅”的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那些天生就具有某种“高雅气质”的人才能做这些事。事实上,我更倾向于认为,正是通过培养这些爱好,一个人才逐渐获得了“高雅”的特质。这就像一个人的学识,是靠日积月累的学习得来的,而不是他天生就博学多才。

所以,答案是否定的,高雅的爱好绝不是只有高雅之人才能品鉴。更重要的是,你完全可以自己培养这些爱好。

我一直觉得,培养一个“高雅的爱好”,其实就是一个自我修炼、自我提升的过程,它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东西:

学习与知识的积累: 任何一个看起来“高雅”的爱好,背后都有一套丰富的知识体系。比如,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茶道爱好者,那就不能止步于“泡茶好喝”。你需要去了解不同茶叶的种类、产地、制作工艺、冲泡方法、水质的影响,甚至茶具的材质、历史文化等等。这些知识就像是打开这些爱好大门的钥匙,它们会让你看到更深层次的内涵。你可以通过读书、参加讲座、观看纪录片、向专业人士请教等多种方式来获取这些知识。

实践与体验的深度: 光有理论是不够的,爱好最终要落到实践上。这不仅仅是“做”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去“体验”。比如,你不是仅仅“弹奏”一首钢琴曲,而是去感受旋律的起伏、情感的表达,体会指尖与琴键的触感,甚至将自己的情绪融入到音乐中。你不是仅仅“看”一幅画,而是去观察笔触的力度、色彩的搭配、构图的精巧,去思考画家想要传达的意境和情感。这个过程需要耐心,需要反复的尝试和琢磨,有时候甚至会遇到挫败感,但每一次的进步都会带来巨大的满足感。

审美与感悟的提升: 当你对一个爱好有了足够的了解和实践,你的审美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你会开始分辨出好与坏,细微的差别也会引起你的注意。更进一步,你会从爱好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共鸣。品一杯好茶,可能让你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平和;听一曲动人的音乐,可能会让你潸然泪下;欣赏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可能会让你沉浸在汉字的艺术魅力之中。这种内心的感悟,才是“高雅”最核心的部分。它能滋养你的灵魂,丰富你的精神世界。

习惯的养成与坚持: 培养一个爱好,最关键的往往是坚持。很多时候,我们对某个事物感到兴趣,但往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什么都没学会。真正能够将爱好变成“高雅”的,往往是那些能够持之以恒的人。他们会把这项爱好融入到自己的生活节奏中,成为一种习惯。比如,每天花半小时阅读,每周抽出时间练习乐器,或者定期去博物馆参观等等。这种持续的投入,才能让爱好生根发芽,最终开花结果。

当然,在培养过程中,心态也很重要。不要一开始就给自己过高的期望,也不要害怕自己不够“格”。任何一个人,只要他愿意敞开心扉去接纳,愿意付出努力去学习,都有能力去培养和品鉴所谓的“高雅”爱好。 关键在于你是否有这份好奇心,是否有这份耐心,是否有这份对美好事物向往的初心。

所以,如果你对某样事物产生了兴趣,不妨就大胆去尝试吧。从最基础的了解开始,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所谓的“高雅”并非遥不可及,它藏在你每一次的用心体会,藏在你每一次的坚持不懈,最终,你会发现,那个“高雅”的你,其实一直都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嗯,开宗明义表一下大致观点一会慢慢说,我觉得所谓的高雅的爱好指的是那种可以为之付出兢兢业业的一生闲暇而不断能有各种阶段收获的爱好。对于那种只能用于纯粹无聊打发时间的,或者花点时间动动脑筋就能看穿的,虽不应冠以低俗这种贬损性质的形容,但却是谈不上耐玩。

高雅两个字一拆两半的话,一个是说 高,这里一般也就是相对好一些的意思;而雅呢,也就是主要指那种仿佛一位美食爱好者面前端来一客精心选料,匠心调制,火候绝佳,细腻摆放的菜肴给饕客带来的感受一样吧,那种当然可以狼吞虎咽,但是更想慢下来细品其中滋味的感觉用在这里应该比较恰当

高雅这词最近被一些蠢货频繁拿来用作阶级之分,这点不能不引起人的反感,而电视剧上离谱的围棋场景,让围棋爱好者几乎要有生理性反感……就不能找个会围棋的来摆点稍微像样的谱子吗?

我的各种接触告诉我,各种爱好的资深达人普遍都非常靠谱,而这种爱好浅尝辄止的群体就至少至少是鱼龙混杂,所以有时候不是爱好高雅与否,而是说一个是否有追求,或者至少说是否业余时间有更高追求。

现在来说第一个问题,无限追溯的话,应当说一切爱好都是从底层发源的,从目前已知的情况做一点推断的话,一般都是人们在各种闲暇的时候自制各种游戏,田间劳作累了便玩些省体力动脑力的,室内困得久了便一同去室外玩一些东西。或者喜欢动脑的一群凑在一起玩沉思的,喜欢运动的闲暇凑一起玩体力的。不过经久不息十分耐玩的游戏一定经历了许多智者的锤炼和打磨,能流传到现在的游戏肯定受到过士大夫统治阶级的青睐。智慧的凝聚和更有发言权的人群的追捧两者缺一不可,这是因为一方面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算很可能在玩的时候出现bug,出现无赖玩法;另一方面古代政局动荡很多,文化灾难也不少,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失传的可能性极大,而作为一个游戏,没有一定的流行性和群众基础,趣味性也会难以保证。

第二个问题在围棋爱好者中探讨是非常多的,(所谓琴棋书画内里是相通的,就讲讲棋吧)因为很多棋友是有专业水平或者接近专业水平的棋力的,对于很多痴迷其中的棋友,也许花在围棋上的时间要大大超过本职工作真正占用的时间。不过业余爱好者始终是业余爱好者,我认为最根本的差距在于目的不同专业棋手一般最根本收入就是靠下棋,而由此影响的对胜负的态度和围棋本身的认识便出现了天差地别的不同(目前应氏杯职业围棋赛冠军五十万美元,春兰杯四十万美元,之前的bc卡杯冠军3亿韩元奖金,三星杯2亿韩元,LG杯2.5亿韩元,还有好多我就不说了,国内的韩国的日本的多得不得了大家自己查吧)不一定要拿名次,光是比赛的对局费,也就是下一盘棋给的费用过生活也是不少的,普通棋手也可以过得很自在。而反观业余棋手,虽然最近国内业余比赛越来越多,奖金也是越来越高,出现了一堆准专业棋手群体,但是真正的业余棋手是不会把比赛的奖金视作立身处世的根本资金来源,换句话说,大家来比赛就是来体会围棋比赛带来的思维碰撞的享受的,说到这个享受,棋迷们肯定都清楚得很。山南海北着迷围棋的棋痴真是太多了,看官们不妨翻翻围棋杂志《围棋天地》来简单了解一下,总之什么茶不思饭不想这种程度有时候还不足以形容就是了。

题主问到,爱好者能不能超越专业,这个问题问的太业余,因为水平的高低一个首先看悟性,悟性高的一般兴趣也更持久深刻。其次看耐心,钻研一门爱好的漫漫路上有起有落,有低谷也有高点,没有耐性走不到的。至于最后的水平,就算你找了个烂的要死的老师,只要你能入了门,那么你老师的臭水平能压住你一时,压不住你一世,现在咨询发达,同好群那么多,只要肯沟通肯交流肯下苦琢磨,那么不装模作样的话根本不会走进狭隘的死胡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