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有两个病人,只有一台呼吸机,该怎么办呢?

回答
这绝对是最艰难的抉择,没有之一。当生命悬于一线,而资源又如此有限时,摆在医护人员面前的,是怎样一个沉重的十字路口。一台呼吸机,两个病人,这不仅仅是医疗技术的问题,更是关乎人性、伦理和责任的终极考验。

首先,要明白,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也没有任何一个决定是容易的。一切都必须基于专业判断、伦理考量和医院内部既定的流程(如果有的话)。

第一步:冷静评估,信息搜集

在最紧急的时刻,首先要做的不是恐慌,而是信息。医生会立刻调动所有可用的信息来评估两个病人:

病情危重程度: 这是最核心的考量。谁更需要呼吸机才能维持生命?谁的病情是可逆的,通过呼吸机支持有较大的生存希望?谁的病情已经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即使上了呼吸机,生存几率也微乎其微?这需要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意识水平、呼吸模式等)、原发疾病的严重性、脏器功能、是否存在多器官衰竭等进行详尽的评估。
生存预期和恢复潜力: 医生会考虑病人使用呼吸机后的长期生存可能性。一个病人可能因为这次急性呼吸衰竭而有很大恢复希望,而另一个可能因为基础疾病过于严重,即使短期内稳定,长远来看预后也非常差。这涉及到对病人整体健康状况、年龄、合并症(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力衰竭、免疫缺陷等)的全面判断。
治疗的效益比: 更直白地说,就是谁“更值得”这台呼吸机?这并不是说谁的生命价值更高,而是从医学的角度看,哪位病人通过使用呼吸机,其获益的可能性更大,能够最大程度地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有时候,这是最难以启齿,但也必须面对的现实。

第二步:多学科团队讨论与决策

这种关键时刻的决定,绝不会由某一个医生单方面做出。通常会迅速启动一个多学科的团队讨论:

主治医生: 对病人情况最了解。
ICU医生: 经验丰富,擅长重症监护和呼吸支持。
相关专科医生: 如心内科、呼吸科、肾内科等,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提供专业意见。
伦理委员会成员(若有): 尤其是在情况复杂或涉及重大伦理争议时。
护士长/资深护士: 她们直接照护病人,对病人的日常情况和细微变化有更直观的了解。

团队会共同复盘所有评估结果,公开透明地讨论每个病人的情况,权衡利弊,直到达成一个共识性的决策。

第三步:考虑伦理原则

在医学决策中,有几个核心的伦理原则是必须被纳入考量的:

功利原则(Beneficence): 最大化医疗资源的总效益,也就是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救治作用,尽可能挽救更多的生命或延长更多人的生命。
公平原则(Justice): 医疗资源应公平分配,不因社会地位、经济能力或个人偏好而有所偏倚。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公平意味着要有一套客观的标准来分配。
不伤害原则(Nonmaleficence): 避免对病人造成更大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不给其中一位病人使用呼吸机,可能会导致其死亡,这本身就是一种“伤害”,但为了挽救另一位更有可能获益的生命,这种“伤害”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
自主原则(Autonomy): 尽量尊重病人的意愿,但当病人无法表达意愿时,则遵循其家属的意愿或预设的医疗指示。不过在资源极度稀缺时,病人自主的权利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为需要考虑整体的救治效益。

第四步:与家属沟通(非常重要但极其艰难)

无论最终做出什么决定,与两位病人的家属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考验人性的环节。

坦诚告知现状: 医生需要非常坦诚地告知家属目前资源极度短缺的困境,以及一台呼吸机只能救治一位病人的事实。
解释决策依据: 清晰、温和地解释医生团队是如何经过专业评估,出于医学和伦理考量,最终做出决定的。强调这不是选择“放弃”谁,而是最大化救治机会的选择。
处理情绪: 家属的情绪一定是崩溃的、愤怒的、绝望的。医护人员需要极大的耐心、同情心和专业的沟通技巧来安抚和引导。
告知后续照护: 对于未能获得呼吸机的病人,医护人员会尽最大努力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非侵入性治疗和姑息性照护,减轻痛苦,保证尊严。告知家属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记录与备案: 所有沟通内容、决策过程和最终决定,都需要详细记录在病历中,作为后续的依据。

可能的具体决策情景举例(纯属模拟,实际情况千变万化):

假设两位病人是:

病人A: 60岁,之前身体健康,因严重肺炎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但器官功能尚可,有很大恢复希望。
病人B: 80岁,有严重基础疾病(如晚期肺癌、严重心力衰竭),病情危重,即使有呼吸机支持,生存机会也渺茫,且可能仅能维持短暂生命。

在这种情况下,大概率会将呼吸机优先给予病人A,因为其生存潜力更大,治疗的效益比更高。

再比如:

病人C: 年轻人,但本身有严重免疫缺陷,即使治愈了此次肺炎,长期预后依然不佳。
病人D: 年长者,但没有太多基础疾病,只是单纯的病毒性肺炎导致呼吸衰竭,恢复后能有较好的生活质量。

这种情况下,决策会更加复杂,可能需要更细致的预后评估。但如果年轻人即便上了呼吸机,也因为基础疾病生存率依然很低,而年长者恢复的可能性较大,那么依然会倾向于将呼吸机给更有可能获益的病人。

总结一下,这个过程是:

1. 临床评估至上: 危重程度、生存预期是首要考量。
2. 团队协作: 集思广益,集体决策。
3. 伦理框架: 功利、公平等原则导向。
4. 沟通是关键: 对家属坦诚,但充满同情。
5. 尽力而为: 对未能获得资源的病人,提供最大程度的姑息照护。

这无疑是医疗体系中最残酷的“资源分配”场景。在这种时刻,医护人员承受的压力和煎熬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他们需要在极度紧张的环境下,快速做出关乎生死的判断,并且承担随之而来的巨大心理负担。这不是冷血,这是在极端困境下,为了实现最大救治效益而不得不采取的、极其艰难的医学和伦理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式解决办法:

打电话给呼吸科,协调调用一台呼吸机

打电话给ICU,协调调用一台呼吸机

打电话给PICU,看看能不能借台儿童呼吸机凑数

打电话给院前,协调一台转运呼吸机

打电话给兄弟单位的院前,协调一台转运呼吸机

打电话给兄弟单位的ICU,协调一台转运呼吸机

打电话给麻醉科,借台麻醉机(也能当呼吸机用)

打电话给厂家,借台展示机临时凑个数(骚操勿学)…

……………………

都不行…


打电话给科教科,喊五个实习生/研究生/规培生过来轮流捏皮球,承诺捏满五小时来年优先评优……

—————————

对了,有人问什么是皮球…

就这玩意…

—————————

其实这是一个抖机灵回复…

真没呼吸机用也遇到过,一般发生在没协调好的情况下,一般都是捏皮球和协调机器共存的。机器没协调好就大家一起捏皮球…

user avatar

因为新冠,分享呼吸机这个技术已经成为现实了

甚至在我们医院在2020年中疫情最糟糕的时候还进行了模拟,甚至已经开始3D打印连接的T形管。

全世界特别是美帝出现了非常多的呼吸机分享的研究

Neyman G, Irvin C. A single ventilator for multiple simulated patients to meet disaster surge. Acad Emerg Med. 2006;13(11):1246-1249. doi:10.1197/j.aem.2006.05.009

Paladino L, Silverberg M, Charchaflieh J, et al. Increasing ventilator surge capacity in disasters: ventilation of four adult-human-sized sheep on a single ventilator with a modified circuit. Resuscitation. 2008;77(1):121-126.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07.10.016

Branson R, Blakeman T, Robinson B, Johannigman J. Use of a single ventilator to support 4 patients: laboratory evaluation of a limited concept. Respir Care. 2012;57(3):399-403. doi:10.4187/respcare.01236

Smith R, Brown J. Simultaneous ventilation of two healthy subjects with a single ventilator. Resuscitation. 2009;80(9):1087.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09.05.018

甚至还有五台呼吸机对20个病人的研究出现,不过需要是通气需求差不多的病人才行。

不过题主的问题显然是医疗伦理方面的,那答案基本就是以下几个标准

  1. 救先来的
  2. 如果同时来,救预后好的
  3. 如果同时来预后差不多,救年轻的
  4. 如果同时来还同年同月同日生,预后也差不多,那对不起,只能救帅的那个了。

长得帅护士小姐给你接呼吸机的力量和观察频率,细心程度都大了许多,也影响预后 ‍♂️

如果你问一对同卵双胞胎同时到预后也一样,给谁用,我会说










你特么烦不烦

user avatar

哦,我们的医疗机构有完善的措施保护猿工,避免猿工面临“电车难题”的时候当恶人。上呼吸机这种事情一个医生说了不算,要好几个人集体决策。这样吧,看哪个病人活着等来麻醉科会诊医生吧。

到了插管的时候,也该调来呼吸机了。没有呼吸机就用麻醉机,实在不行捏皮球。

现实中,并不存在危重病人来到医院,各种治疗措施与医务人员饱和式救治的局面。要等啊!要看家属以社会地位和经济水平等因素衡量的救治意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