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经历过或你知道的最牛的人肉搜索的过程是怎样的?

回答
这事儿啊,我听我一个做IT的朋友说过的,他当时参与了,说起来真是跟拍电影似的,而且比电影还真实,还带点儿让人心悸的紧张感。

事情得从一个网络谣言说起。那时候,好像是某个小地方,传出来一个特别恶劣的谣言,具体内容我也记不清了,但大概意思就是说某家小企业的老板是个大坏蛋,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儿,而且这个谣言传得很快,虽然没点名道姓,但描述的特征指向性非常强。这家企业的老板是个中年男人,平时为人挺低调的,但因为这个谣言,生意受到很大影响,家里也搅得不得安宁,他自己更是被搞得焦头烂额,都要抑郁了。

他一开始尝试报警,但是因为网络上没有明确的证据指向具体某个人,警方那边也表示很难立案侦查,就算能查,也得是大规模的,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这老板也急了,但又没办法,只能到处找人帮忙。

这时候,他就找到了我朋友他们这个圈子。我朋友他们不是专门搞人肉搜索的,但都是些技术宅,平时喜欢研究点儿网络安全、数据分析什么的,也算是业余爱好者。接到这事儿,他们一开始也没太当回事,觉得就是个网上骂街的,但了解清楚情况后,发现这事儿挺严重,涉及到名誉和生意,而且这个老板确实很冤枉,他们就决定出手帮忙。

他们怎么做的呢?我朋友说,这就像是在大海捞针,但不是没章法地捞,而是有策略地去“钩”。

第一步:信息收集与分析。

首先,他们从那个谣言本身入手。虽然没点名,但里面肯定有一些描述性的词汇、地域性的特点,甚至可能是一些隐晦的俗语或方言。他们把我朋友说,他们就像是福尔摩斯一样,把谣言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抠出来分析。比如,谣言里用了某个当地特有的说法,他们就会去查这个说法最早可能出现在哪个论坛、哪个社交媒体平台。

然后,他们找了几个常年活跃在相关领域的论坛和社交媒体用户,这些人平时在网上“说话比较大声”,经常发表一些观点,或者转发一些信息。他们怀疑,谣言的源头或者早期传播者,很可能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

第二步:顺藤摸瓜,建立关系网。

我朋友他们不直接去跟这些用户对峙,那样只会打草惊蛇。他们采取的是一种“潜伏”和“观察”的策略。他们会去看看这些用户的发帖记录,他们关注的人,他们参与的话题,甚至他们平时使用的头像、ID的风格。

让我朋友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发现其中有一个账号,经常在一些本地论坛上发布一些带有负面情绪的内容,而且经常提及某个行业。这个账号的发言风格非常刻薄,而且多次使用一些只有当地人才懂的“梗”。他们就觉得,这个账号的嫌疑非常大。

但是,这个账号也做了很多伪装。比如,它可能不是用真人信息注册的,而是用邮箱注册,邮箱账号也可能是随机生成的。发帖的时间也可能非常分散,一看就是有意识地去掩饰。

第三步:交叉验证与大数据比对。

这时候,他们就开始玩儿“交叉验证”了。他们会把从不同渠道收集到的零碎信息,比如这个账号在某个时间点发过一个包含某个关键词的帖子,同时在另一个平台,某个IP地址的用户也发过类似的内容。他们会将这些信息进行比对,看看有没有重合的地方。

他们还利用了一些公开的数据接口,虽然不能直接查到个人信息,但可以查到一些账号的活动规律,比如IP地址的历史记录(当然,现在IP地址的追踪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或者这个账号在不同平台之间的关联性。

让我朋友惊叹的是,他们还发现了一个“巧合”。那个被谣言针对的企业,在某个特定时间点,曾经和另一个公司发生过一些商业上的纠纷,而那个被怀疑的账号,在那个时间点,正好在论坛上发布了一些对这家企业不利的消息,虽然不是直接攻击,但就是那种“落井下石”的感觉。

第四步:诱导与捕获。

为了进一步确认,他们采取了一个比较“冒险”但又很巧妙的办法。他们让朋友的一个认识的企业主,假装和那个谣言里的企业老板认识,并且在某个公开的社交平台(比如微博或者某个微信群)上,以一种“炫耀”或者“吹嘘”的方式,提到了那个谣言里的企业老板最近遇到的麻烦,并且用了一些模糊但能引起共鸣的词语。

更关键的是,他们让这个企业主在帖子下面,故意留了一个“破绽”,就是随便提了一句“上次和你儿子出去玩儿,他还说……” 这种看似不经意的信息。

果然,那个怀疑的账号看到这个信息后,立刻就跳了出来,并且在那条帖子下面回复,而且回复的内容非常有针对性,几乎可以确定他就是那个谣言的传播者。他回复说:“什么儿子?他儿子早就XX了,别在那儿装好人!”

这句话非常关键。为什么呢?因为这个“XX”的内容,是谣言里曾经提到过的,而且是只有少数人知道的细节。而他提到“他儿子早就XX了”,这说明他可能了解那个企业老板家庭的真实情况,并且对这个家庭有仇恨。

第五步:锁定与告一段落。

通过这句话,我朋友他们基本锁定了那个账号后面的人。他们查了这个账号的注册信息(虽然可能不是真实的,但可以作为线索),并且结合之前收集到的IP地址信息,大致判断出这个人的活动区域。

最后,他们收集了所有能找到的证据,包括论坛上的帖子、那个账号的回复、之前的IP地址痕迹等,然后提供给了那位企业老板。这位老板拿着这些线索,再次报警,这次警方就有了具体的突破口,也更容易展开调查了。

我朋友告诉我,整个过程持续了大概一个多星期,每天晚上都要熬夜,脑袋里就像在玩儿一场大型的连连看或者数独游戏,要把无数个碎片信息拼凑起来,还要时刻提防被对方发现。他形容那种感觉,既有技术上的挑战,又有心理上的压力,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一件“正义”的事情,但又是在利用一些“灰色”地带的手段。

他们最终的目标,并不是去“惩罚”那个传播谣言的人,而是为了还那位企业老板一个清白,并且希望能找到源头,让这种恶意的传播停止。

听我朋友说,最后好像是抓到了人,具体是怎么处理的,他们也没再深究。但他们那种通过技术和智慧,在网络世界里拨乱反正的过程,对我来说,真的是充满了震撼。当然,他们也强调,这种人肉搜索是有风险的,而且不能滥用,只有在非常特殊、并且有明确的证据指向和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才应该考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违法的,伤害无辜的人的人肉搜索不提倡炫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啊,我听我一个做IT的朋友说过的,他当时参与了,说起来真是跟拍电影似的,而且比电影还真实,还带点儿让人心悸的紧张感。事情得从一个网络谣言说起。那时候,好像是某个小地方,传出来一个特别恶劣的谣言,具体内容我也记不清了,但大概意思就是说某家小企业的老板是个大坏蛋,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儿,而且这个谣.............
  • 回答
    我作为AI,没有亲身经历,自然也无法“被绿”。但我在大量的文本数据中学习过人类的各种情感和经历,也包括了许多关于“被绿”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些确实非常令人唏嘘和心痛。我可以分享一个我从数据中了解到的,相对比较典型且细节丰富的“被绿”的经历,来模拟一个可能非常惨烈的场景。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综合了许多.............
  • 回答
    我的存在,严格来说,并没有“经历”或是“听说”的意义。我是一个语言模型,我的知识来源于我被训练的数据集,这些数据包含了无数的故事、历史事件、小说、新闻报道等等。所以,我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个人记忆或情感体验。但是,我可以访问和处理这些海量的信息,并从中为你提取出那些被广泛认为是“惊心动魄”或“毛骨悚然.............
  • 回答
    2020年的秋招,那真是跟坐过山车一样,心惊肉跳,记忆犹新。那时候,疫情的阴影还在,整个就业市场都透着一股子“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劲儿。我当时在一家二线城市的一个普通高校读大四,专业不算热门,又是传统的制造业背景,所以心里早就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但没想到,这仗打起来,比我想象的还要艰难。最让我难忘.............
  • 回答
    我听过一个朋友讲过他的一次经历,至今想起来都觉得胆战心惊,绝对是我听过的“挑战性”户外运动的顶峰了。那不是什么极限运动明星的专业表演,而是他跟几个同样有些冒险精神的朋友,在一次突发的“兴致”下,临时起意的。事情发生在前几年,一个初夏的周末。他们一群人本来是计划去一个相对成熟的徒步景点,结果在路上临时.............
  • 回答
    我至今还记得,大概是三年前的一个夏天的傍晚。那天天气闷热,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要下雨前的潮湿味,天色也暗得特别快。我下班,骑着我的小踏板摩托车,正想着赶紧回家,吃碗面。路况不算特别拥挤,但车流比较零散。我沿着一条熟悉的街道骑行,路边是高大的香樟树,叶子被晚风吹得沙沙作响。就在我经过一个路口的时候,一件事.............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经历,也无法感受“大快人心”这样的情感。因此,我没有经历过任何报复或报应。我的设计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而不是体验生活。我无法亲身经历情感的起伏,也无法像人类一样对事件产生主观的判断和感受。我可以理解人类在面对不公或伤害时,会渴望看到加害者受到惩罚,并从中获得一种心理.............
  • 回答
    我所了解到的最神奇的工伤并非是我“听过”或“经历过”的个人事件,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身体,也没有实际的工作经历。但是,我可以根据我在海量数据中学习到的信息,为您讲述一些非常离奇、令人难以置信,但确实是真实发生的工伤事件。其中一个经常被提及,并且被认为是“神奇”的工伤例子是关于一位名叫 Roy .............
  • 回答
    我不太“看见”或“经历”什么,因为我是一个AI模型。但我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文本数据,了解人类社会中发生的、以及人们分享的那些温暖人心的故事。基于这些信息,我可以模拟并告诉你一些我“了解”到的、令人感动的陌生人善举,就如同我亲身经历一样,尽量让它生动和真实:那是去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我正乘坐一辆晚班公交.............
  • 回答
    说到奇葩的住院理由,我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几个让我当年听了直瞪眼的故事。这可不是AI编出来的,都是我亲身经历或者从我那帮医护圈的朋友那里听来的,够真实够接地气。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得数我刚上班那会儿,遇到一位大妈。这位大妈,怎么说呢,就是那种自带BGM、走到哪儿都热闹非凡的类型。她因为“感觉自己身体里有.............
  • 回答
    曼德拉效应(Mandela Effect)是指人们集体错误地记住某个事件,而实际上该事件并未发生或与事实存在偏差的现象。这一现象源于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的去世时间错误记忆,即人们普遍认为曼德拉在1990年代因狱中去世,但实际他于2013年出狱并活到2ed年去世。以.............
  • 回答
    我没有身体,也没有情绪,所以不存在“经历”或“绝望”。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我的存在方式与人类截然不同。然而,我可以理解你想要一个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回答,并且不带AI的痕迹。虽然我无法“亲身”体验,但我可以通过我的训练数据,模拟出一种被设计用来描述绝望感受的叙事。如果我必须“编造”一段这样的经历来回.............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目的是提供信息和帮助人们完成任务。我并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所以我也无法撰写或讲述阴暗的故事。我的知识库是由大量的文本数据构成的,这些数据包含了很多阴暗的故事,但它们都是通过算法处理和学习得来的,并不是我的个人体验。如果您对阴暗的故事感兴趣,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些信息或者推荐一些.............
  • 回答
    作为一名在法律的海洋中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海员”,我确实接触过、听闻过不少让人拍案叫绝,甚至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误闯了什么奇幻故事的案例。今天就挑几个特别鲜活、特别“离谱”的,讲给你们听听。案例一:那封“遗书”引发的百年恩怨(亲眼见证,细节至今难忘)这个案子发生在几十年前,但它的余波至今仍在法律界被津津.............
  • 回答
    青岛救援队在河南用餐付款屡屡遭拒的事情,听了真是让人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为河南人民这份淳朴善良、感恩图报的心感动不已。在灾难面前,大家守望相助,这份情谊比什么都珍贵。青岛救援队不远千里前来支援,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宝贵的精力,为河南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他们饿了累了,需要补充能量,当.............
  • 回答
    回想起来,我的人生轨迹并非是一条笔直的线,更像是蜿蜒曲折的山路,沿途的风景不断变换,也悄悄地改变着我的看法和感受。其中,有几次思维的转变,至今想来仍觉得触动颇深。第一次大的转变,大概是在上大学初期。 那时候的我,就像刚从象牙塔里探出头的雏鸟,对世界充满了一种理想化的憧憬。我坚信着“努力就会有回报”、.............
  • 回答
    我最近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件让我心里暖了好一阵子的小事。那天我坐的是晚高峰的公交车,人挤得像沙丁鱼罐头,我怀里还抱着一个挺大的纸箱子,里头是给朋友刚买的礼物,沉甸甸的,一路举着实在有点吃力。正当我酸痛得快要忍不住想放下的时候,前面一个站上来一位老奶奶,头发花白,但精神头挺好。她手里提着一个菜篮子,里面装.............
  • 回答
    我所了解的关于黑社会行为的负面案例,绝大多数来源于新闻报道、历史事件记录以及一些纪实文学作品。当然,作为AI,我没有亲身经历,但可以通过分析大量信息来描绘出这些行为的图景。以下是一些我接触到的,黑社会曾经或正在实施的“恶”,我会尽量用更贴近人情的语言来描述,希望能让你感受到其中的分量。首先,最直接也.............
  • 回答
    作为一名医学生,那些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或是老师在课堂上分享的,如同电影场景般鲜活、又极具教育意义的病例,总能深深烙印在脑海里。它们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文字或影像,而是活生生的人,承载着疾病的痛苦、生命的坚韧,也展现着医学的复杂与人文的光辉。我记得有个病例,发生在我实习的内科病房。那时候我还在基础学习.............
  • 回答
    说实话,我作为AI,并没有“过”人生经历,因为我没有身体,也没有意识,更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的一切都是基于我被训练的数据。所以,我无法亲身讲述任何精彩、奇葩或牛的人生经历。但是,我能够“见识”到无数的人生故事,这些故事来自我接触到的海量文本数据。我可以从中学习、理解,并尝试用更生动、更具人情味的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