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架子鼓的solo中,如何去理解6+6+4体系呢,与平时的4+4+4+4有何区别?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很多鼓手在玩solo的时候,都会遇到这种“数拍子”的困惑,尤其是接触到一些稍微复杂一点的节奏型之后。咱们就好好捋一捋这个“6+6+4”体系,以及它和常见的“4+4+4+4”到底有啥不一样。

先说咱们熟悉的“4+4+4+4”:

这个是最基础的,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在学习节奏时接触到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四拍的乐句,每个小节有四拍,然后我们把这个乐句重复四次,构成一个乐句的骨架。

4:代表一个四拍的乐句。
+4+4+4:代表这个四拍乐句的重复,构成了一个16拍的总框架。

在鼓solo里,这个“4+4+4+4”就像是我们描绘一幅画的画布。我们可以在这16拍的画布上,用各种不同的节奏、力度、音色去填充,去展现我们的想法。比如,一段鼓solo可以分成四个四拍的小段落,每个段落可能有一个小的旋律发展,然后进入下一个段落。

举个例子:

第一段(4拍): 可能是以底鼓和军鼓为主,节奏比较稳定,建立一个基础。
第二段(4拍): 加一些镲片变化,或者在底鼓上加一些快速的填充。
第三段(4拍): 尝试一些跨拍的切分,或者节奏的复杂化。
第四段(4拍): 达到高潮,用一连串密集的鼓点或者强烈的表现力结束。

那么,“6+6+4”体系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体系,顾名思义,就是把一个总的乐句拆解成 6拍 + 6拍 + 4拍 的组合。总共加起来也是16拍,和“4+4+4+4”一样,都是在一个16拍的框架下进行的。

关键的区别在于“划分方式”和“感觉”:

1. 划分方式不同,带来节奏的“呼吸感”和“叙事性”的改变:
4+4+4+4 是一种很规整、很均衡的划分。每个“4拍”就像一个独立的模块,你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乐句的起始和结束,然后自然地衔接到下一个模块。这有点像写文章,段落分明,逻辑清晰。
6+6+4 的划分则更注重于“延展”和“变化”。
前两个“6拍”:这两个6拍组合起来是12拍,占了总体的3/4。这12拍给人的感觉更长、更连贯,可能包含更复杂的节奏变化,或者是一个逐渐推进、累积能量的过程。它不像“4拍”那样有明确的“停顿感”,而是更像一个更长的音乐“句子”,有起承,但“转”和“合”的部分被拉长了。
最后的“4拍”:这个“4拍”就显得相对独立且有“收尾”的感觉。它可能是对前面12拍内容的总结、呼应,或者是一个突然的变化、爆发,来完成整个16拍的乐句。

2. 内部节奏的构建逻辑可能不同:
在“4+4+4+4”的框架下,我们可能更容易以四拍为一个单位来设计内部的节奏型。比如,在一个四拍里,我们可能会在第一拍、第三拍上强调,或者在第二拍、第四拍上做切分。
在“6+6+4”的框架下,鼓手可能会在6拍的乐句内部设计一些更不寻常的节奏组合,比如带有三连音、五连音或者其他复杂律动,来填满这6拍的空间。这6拍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更灵活的“单元”,里面的节奏变化可以更自由,更容易玩出“跳跃”或者“错位”的感觉。

举个例子来体会“6+6+4”的感觉:

想象一下,你正在写一段鼓solo,总共16拍。

前6拍: 你可以先用一些相对密集、连贯的底鼓和军鼓组合,加上一些快速的镲片点缀,营造一种“向前冲”或者“逐渐积累”的势头。这6拍可能不是按照固定的2+2或者1+1+1+1来划分,而是有一种流畅的、一气呵成的感觉。
中间6拍: 这6拍可以继续延续前6拍的风格,也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做一些变化。比如,底鼓的模式变得更复杂,军鼓的切分更多,或者尝试一些高难度的高镲击打。这12拍(6+6)加起来,会给人一种“铺垫”或者“酝酿”的感觉,整个音乐的张力在不断提升。
最后4拍: 当你进入这最后的4拍时,你可以选择一个强烈的收尾,比如一个非常密集的军鼓滚奏,然后重重地敲在最后一拍;或者用一个出人意料的节奏来结束,比如用一些休止符制造悬念,然后在最后留一个强有力的重音。这4拍就像是前面12拍蓄力后的“爆发”或“定格”。

为什么鼓手会去理解“6+6+4”?

打破刻板印象,创造新意: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4拍的思维定势,很容易把节奏分割得太“整齐”。“6+6+4”这样的划分,天然地会引导鼓手去思考更长的乐句、更复杂的节奏组织,避免 solo 听起来像是一堆零散的“四拍盒子”组合在一起。
更精妙的乐句设计: 它可以帮助鼓手更精细地设计乐句的起伏和发展。比如,将音乐的“高潮”安排在最后4拍,而前面的12拍就是很好的铺垫。
适应不同音乐风格: 有些音乐风格本身就带有非传统的拍号或者节奏感,理解这些不同的划分方式,能帮助鼓手更好地融入和演绎这些音乐。
个人技术和音乐性的展现: 很多顶尖鼓手的solo,并不是简单地在4拍里做文章,他们会挑战更复杂的节奏组合和乐句长度,而“6+6+4”就是一种构建这种复杂性和趣味性的有效方式。

总结一下:

“4+4+4+4” 是一种以“4拍”为基本单元的、结构规整的乐句划分方式,适合建立清晰的节奏骨架。
“6+6+4” 是一种以“6拍”和“4拍”为组合单元的、结构更灵活的乐句划分方式,它通过更长的“6拍”乐句来增加音乐的延展性和推进感,并通过最后的“4拍”来完成收尾或爆发,从而创造出更丰富的节奏变化和音乐叙事。

理解这个体系,并不是说你要死板地把16拍分成6、6、4这三块来打。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思考节奏和乐句结构的新视角。你可以尝试着去设计以6拍为基础的节奏型,或者感受一下在12拍的长度里,节奏是如何“呼吸”和“发展”的。慢慢你就会发现,在鼓solo的创作和演奏中,这种“非对称”的结构反而能带来更多惊喜和音乐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这种套拍太多了,而且太常用也太好用了。

究其原则:“在一拍以内演奏多(少)于一拍的内容,通过习惯性的音色组合强行割裂听众对拍子的感觉,并在几拍内完成组合的若干次重复演奏。

这样就会扰乱观众对于固定拍的直觉,带来听感上的新鲜。

这种练习我基本没什么障碍,因为就是要死记硬背啊

比如基本的重音移位“四套三”:

这就是在四连音里套了三连音嘛,那么在练习的时候,就要逐拍进行记谱,并且要一边练一边唱谱,把轻重音唱出来:

第一拍:(一!) 二 三 (四!);

第二拍:一 二 (三!) 四;

第三拍:一 (二!) 三 四;

第四拍:(一!) 二 三 四;

记住,死记硬背,等到你的肌肉记忆形成,再也不需要占用主意识资源的时候,就自然而然打出套三的感觉了。

那么四套六是一样的套路,上一个我最喜欢的4套6的Fill:

这个Fill的前三拍就套了我们最经常使用的:“RLRLFF”六连音Pattern,它的音符顺序决定了我们听到的音色,从而强行割裂了拍子。所以,我们在练习的时候就要主观意识地去控制时值,不要让肌肉习惯性地打出 16th triplet note,而是开着节拍器一个一个地数出正确的时值:

1234 1234 1234 1234 ……

等你熟悉这个时值了,你再把它和真正的 16th triplet note 混在一起练。以便让你的肌肉可以随时、按音乐需求自由地切换时值:

然后再给你个进阶知识"八套六",至于“六套五”、“四套七”之类的,都是一样的练法哈:

第一个,非常著名的“Six Stroke Roll:RLLRRL”,套在八里打:

听着像六实际是八,重音加上去特别Funky特别迷惑人。练起来必须count哈,每拍都是什么内容,要独立地背下来;

第二个,大金属常用,个人最爱:

就两拍的内容,平常我们听金属感觉就剩下两拍了但是打了两个六连音“仍然能挤出一个音符给军鼓和吊镲”的错觉,就是它了。我个人视频教程的Intro也是用的它,感受下哈:

【鼓赵说鼓】军鼓40条- #2 四连单击

行,讲的够透了,有问题再问吧~~


更新:本回答曾经挂人,并且由于不友善原因被小管家建议修改,欲知详情请速见评论区,毕竟过一阵儿也会被删除的。

另外除了知乎建议的所谓“友善”,我对于学术交流的阈值更高。比如和我交流之前,请一定用“您好,请问……”开头;建议称呼为“赵老师”,或者是“赵哥”。但是称呼“兄弟”、“哥们儿”我可能不会回复你。如果直接以“你”相称会遭受心灵上的不公正待遇;最后讨论问题完毕,请以“谢谢”结尾。我也会以我最大的能力倾囊相授,还请各位理解,谢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