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一下在中央破四唯以后,各个高校和研究所在评职称时有变化吗?

回答
中央“破四唯”以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职称评审确实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在探索中逐步深入的过程,涉及评审导向、评价标准、评审流程等多个层面。总的来说,核心在于从过去过于侧重“论文数量”、“帽子数量”、“奖项数量”和“学历资历”的“唯论文、唯帽子、唯项目、唯奖励”转向更加注重科研的原创性、实际贡献、同行认可和社会影响。

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这一变化,并尽量贴近实际情况,避免生硬的AI痕迹:

一、 评价导向的根本性转变:从“数量”到“质量与价值”

这是“破四唯”最核心的变化。过去,很多评审体系会将论文发表在SCI期刊的数量、获得的科研项目经费、获得的奖项等级等作为硬性指标,甚至将这些指标进行量化打分。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评审,但也导致了科研人员为了迎合指标而进行“短平快”的研究,甚至出现“论文工厂”的乱象。

现在,评审的重点悄然发生了转移。更加强调:

原创性和创新性: 评价你提出的研究问题是否重要,你的研究思路是否新颖,你的研究成果是否能突破现有认知,是否具有真正的理论价值或技术突破。不再是简单地看论文发表在哪本期刊,而是看论文是否代表了你在该领域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贡献。
研究成果的实际价值和影响力: 你的研究成果是否解决了实际问题?是否在产业界、社会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是否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认可和引用?对于应用型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一项技术如果能成功实现产业化,哪怕论文数量不多,其价值可能远超大量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
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 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容忍度大幅降低。评审过程中,对研究过程的严谨性、数据的真实性、论证的可靠性更加关注。

二、 具体评审标准的变化:更加多元化和精细化

为了体现评价导向的转变,各个高校和研究所在具体评审标准上也进行了调整,这体现在:

1. 论文评价的深化:
不再“唯SCI数量”: 虽然SCI论文仍然是重要的评价依据,但其地位被调整。评审更看重论文的质量,包括期刊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学科内的认可度)、论文的引用情况、作者的贡献度等。
论文的原创性、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受重视: 即使是普通期刊上的文章,如果能提出原创性观点、解决关键科学问题,同样会得到高度评价。而对“水刊”、“特刊”的论文,或者学术含量不高的论文,权重会相应下降。
期刊分区等“硬杠杠”弱化: 虽然分区仍然被参考,但不再是决定性因素。一些学科领域内公认的、具有较高学术声誉的期刊,即使在某些分区排名中不高,其论文也可能获得很好的评价。
论文之外的成果形式: 一些高校开始探索将专著、教材、高质量的学术报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普著作等也纳入评价体系,以更全面地反映学者的学术产出。

2. “帽子”和“项目”的评价:
“帽子”不再是唯一的通行证: 各类人才计划(如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的称号仍然是重要的标志,但评审时更加看重其背后所代表的实际科研能力和贡献,而不是仅仅拥有一个称号。
项目评价更注重质量和影响力: 对科研项目而言,评价的重点从项目经费的多少,转向项目的科学价值、创新性、研究成果的质量、对学科发展的贡献以及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情况。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研项目等虽然仍是亮点,但项目的执行过程和实际产出也成为评审的关键。
个人在项目中的贡献度: 过去可能更侧重项目负责人,现在更强调项目组成员的实际贡献,尤其是骨干成员在项目中的作用和产出。

3. 教学和育人评价的比重增加:
许多高校和研究所在“破四唯”的背景下,更加重视教师在教学、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教学质量、指导学生的情况、培养出优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等,都可能成为职称评审的重要考量因素。这尤其体现在教学型岗位和一些对教学有明确要求的职称层级上。

4. 同行评价的权威性加强:
评审专家库的质量和评审专家的权威性受到更大重视。评审过程更加强调同行的高度认可,专家的评审意见分量更重。
在一些领域,可能会引入更多来自产业界或实际应用领域的专家参与评审,以更全面地评价研究成果的价值。

三、 评审流程和制度的优化

为了更好地落实“破四唯”的精神,许多单位在评审流程和制度上也进行了一些改进:

更加科学的同行评议: 评审专家构成更加多元化,评审的程序更加规范,对专家评审意见的采信机制也更加明确。
增加考察期或试用期: 对于新晋升的职称,可能会设置一定的考察期,通过实际工作表现来检验其是否真正符合晋升要求。
更清晰的申报指南: 各单位会发布更详细、更具操作性的职称申报指南,明确评价标准和要求,避免过度依赖主观判断或模糊指标。
信息公开和申诉机制: 加强评审过程的透明度,建立有效的申诉机制,保障申报人的合法权益。

四、 实际执行中的挑战与趋势

尽管“破四唯”的改革方向明确且深入人心,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四唯”的惯性思维难以彻底打破: 长期以来形成的评价模式,其惯性仍然存在。一些评审者和申报者可能仍然会不自觉地参照旧有的评价体系。
“破四唯”后的“新唯”的出现: 在打破旧的评价体系后,新的评价标准如何被准确理解和执行,避免出现新的“唯某某”倾向,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例如,过度强调某一种“质量”指标,也可能导致新的局限。
评价标准的具体量化难题: 如何将“质量”、“价值”、“影响力”等更为主观的评价因素,以一种相对公平、客观的方式进行量化或评价,仍然是评审机构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学科差异性: 不同学科的评价标准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如何制定普适性强又兼顾学科特色的评价体系,也是一个复杂的挑战。

总而言之, 中央“破四唯”并非否定论文、帽子、项目、奖励本身,而是要破除的是对这些评价工具的过度依赖和简单化解读。各高校和研究所在职称评审上的变化,核心在于构建一套更加科学、多元、注重实效的评价体系。这意味着,科研人员的评价将更加立体化,不仅要看“写了多少”,更要看“写得有多好”、“解决了什么问题”、“带来了什么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但极其重要的转型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引导科研人员回归初心,潜心研究,产出更多高质量、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变化很大,以前是只看教学、文章和纵向项目,其他的都是锦上添花,必要条件只有教学文章项目这3项。

现在又多了个企业横向项目要求和学生培养评优的要求。

破五唯之后,成了五个全唯了。以前可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现在只要全才。

而且职称只要评上就是终身的,现在评副高的要求都要超过前几年评正高的要求了。

现在生不逢时,正赶上内卷,太惨了。评不上副高,中级职称的收入就非常低。国内房价物价都这么高,真是全靠情怀活着。

现在就是那些前几年比较容易的时候评上的既得利益者抱团,打压现在的基层研究人员,把墙垒高,他们自己好多分蛋糕。

再补充更新一点吧。—————————

其实破五唯之前,我也申请过副高,之前的关我都过了,最后一步学校高评委就是不给过。说什么我不接“地气”,咱也不知道暗示我接啥“地气”。反正很多水平不如我的或者和我差不多的反而评上了,就我没评上。

后来破五唯之后,新的评审文件出台,要求突然大幅提高,我就又不够条件了,又没法申报了。

我们这种不接“地气”的,在国内真的很难。

user avatar

只知道个别学校的情况,有如下变化:

1.原来省和国家人才项目入选者,根据政策或惯例,是可以单列指标参加职称评审的,当然,达到职称评审所要求的业绩数量是前提条件。基本上入选了人才项目就进入绿色通道,不必pk每个学科组的少量名额。破四唯后,入选省级国家级人才项目者,入校定级(比如讲师、副教授)以后再参与评审下一级别不再能享受单列指标评审的优待,必须和其他人一样竞争少量名额,变数就比较大了,不见得赢得过其他资深讲师、副教授。

实例,国家级青年人才(主要是青千)过去给有编制正教授流程:入校定级先给副教授,最近一次评审单列指标评正教授,也没有教学相关的硬性要求,基本必过。但现在入校定级还是给副教授,最近一次评审就不再能单列指标参加(省里还有绿色通道的政策,但学校不执行了),只能参与竞争。最要命的是有几个教学条款现在是硬性要求,根本不是刚入职一两年所能达到的。当然,唯一一种例外,学科急需人才可以打报告,但这个不是学科说了算,是学校综合所有学科来审核是否算“急需”,算是帽子选手内卷。

2.原来的评审办法中,关于论文数量和分区是有明确规定的,比如参评门槛10篇一作或通讯sci,那么1篇一区可以顶5篇,二区顶3篇等等,都说明白了。破四唯后,新评审办法只笼统说提供x项代表作,这个代表作范围就很广了,教学成果、论文、科研奖励都可以算,但不再明确列出分区、项目的三六九等,描述性文字很多,类似于“具有领域内公认的xxx”,“解决了xxx难题”等等。

3.提升了对教学的要求,比如要求的x项代表作中,必须有1项教学类代表作。值得玩味的是,哪些教学成果够得上“代表作”,倒是给了一些较为明确的参考,比科研代表作细致很多。虽谈不上变成“唯教学”,但“数据化”倾向是存在的。

4.评审时,虽然评委还是看重文章刊物级别和项目级别,但同时也开始考量参评人对学科发展的历史贡献和未来潜力,除了最顶尖的好论文和大项目之外,有一些非顶尖的好文章和项目不再那么无往不利。比如,就有文章很好的讲师评副教授时败给了教学贡献大但文章很一般的同龄讲师。

总之,各个学校都还在摸索,这个时期的职称评审文件可能会经常变动,做好本职工作,获得校内或领域内好评,注意信息搜集很重要。

user avatar

基准评价没有任何变化。入围还是一样的。

而变化的是教授会讨论变成了保人大会,其实以前也是保人大会,但不好说,现在可以公然说,这人虽然文章不行,但有潜力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