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挺有意思,说说我的看法。
当代社会发展快,特别是资讯,只要你感兴趣,充一个爱学术的会员,几个礼拜,就可以对一个领域有深刻了解。但想真正从事这个东西,干这个东西,其实很难。举个例子,我个人感兴趣西夏,我买了些书,看看论文,很多来龙去脉也就清楚了。但要成为一个西夏学者,那需要很多年,不是谁都有时间和机会成为的。环球旅行就与这事很像。如今科技发达,自打地球出现人类以来,环球旅行第一次距离普通民众如此近。但这个近只是理论上,也就是客观可行具备了,但真要实现,还是有很多现实障碍要突破。首先是经济,虽然有个别例外,但多数实现全球旅行或半球旅行的人,都不是按部就班的上班族。简单说,想要环球旅行,基本需要你父母或你创业成功一次才行。如果只是白领或学者,其实有点难。学者能借田野调查,访学去一些国家,但那终归是工作,不是游。白领也能借开会项目去一些国家,但去与游,是两码事。要举例的话,旅行那对夫妇,他们属于自己创业成功。知乎上有个 @Chong ,属于赢在起跑线,我没记错的话,他父亲就已经出国留学了。我环球游过一次,但属于简略游,即便如此,能成行还是依仗了家人的创业成功。写到这,大家应该就明白了;一来,环球旅行,特别是年少时环球旅行,不是因为你想就能实现的,而是要依靠你的原生家庭,而这个你无法决定。二来,环游世界与博物馆修文物压根是两件矛盾的事。环球旅游需要时间经济自由,而博物馆修文物,是要按时上班,不能整天乱跑。当然,文物这个出发点不错,但要环球旅行,需要收文物艺术品,而不是修文物艺术品。收文物就如近墨堂的林霄,观远山庄的杨致远(雅虎创始人),何创时基金的何国庆,止观的李宏伟,龙美术馆的刘益谦等。到这里,话又说回来了,古代收藏可能是文人,商人,或官员。但当代收藏,明显是企业家们更加主导。也就是说,绕了一圈,还要先创业。
有了经济,还要有第二个条件,就是知识(文化)。没知识乱转,其实是件挺痛苦的事情,毕竟全世界的山川河流说不一样都不一样,说一样也都差不多。我在杭州有几位朋友,属于拆迁户,看我经常出门,他们也坐不住了。但出去了两趟后,就懒得动了,因为不知道看什么,没文化的人有个问题,就是艺术对他们的冲击力很低,譬如我们看嘉峪关,黑水城,甚至是大境门头脑中会展现出不同的景象,但他们无论看什么,脑中的反应就是土门楼子,土门楼子,土门楼子。。。。。。我们看正定隆兴寺,忻州佛光寺,大同善化寺,朔州崇福寺,芮城永乐宫,会尝试回到那个年代,有种“观其器,诵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遗风,如见其人”的感觉。但他们的感觉就是,这个好大,这个更大,这个太大了。。。。。。当深层次感觉不产生时,玩几天就觉得没意思了。我个人是英国研究生毕业后开始游走四方的,我觉得这个时间点合适也必须,一来,英国对世界最大的影响就是它的思想和制度,深入了解英国后,再去很多国家都感觉熟悉。二来,虽说不会英语一样能游,但英语好,明显收获多,收获多,就越发刺激你继续走下去。我身边具备经济的人多,但同时具备知识的就很少,这确实有些遗憾。
最后说人长大。中国人喜好文物,并不是今天才开始,古代就有,但全民喜好文物,全民收藏,全民鉴宝,我觉得就是北京申奥成功以后的事情。不往远说,就说清代民国,那时喜好文物的基本都是达官显贵,书家文人,例如早的邓石如,翁方纲,梁同书,何绍基,尹秉绶;往后还有赵之谦,翁同龢,吴大澂。距离我们近一些的,如王懿荣,罗振玉,卢芹斋,张伯驹,王世襄,陈梦家,吴湖帆,耿宝昌,翟健民,这里有些人或许出身稍逊,但只要和文化沾边的人,都有非常好的成长环境,不是巨富,就是大官,最差也是文人世家。如果没去张静江家,我估计这世界上也不会有卢芹斋,至少不是我们现在所知的卢芹斋。一言概之,不是人长大就放弃外面世界,安于柴米油盐了。而是外面那个世界,本就与你无关,和你有关的,就是柴米油盐。人要先看清自己手里的牌,再决定如何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