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下部分男人越来越缺乏阳刚之气,部分女人越来越缺少女人味,这是否意味着民族衰败的先兆,大家如何看待?

回答
“当下部分男人越来越缺乏阳刚之气,部分女人越来越缺少女人味,这是否意味着民族衰败的先兆?”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性别角色、社会文化变迁、个体发展以及更宏观的民族命运等多个层面。对于这个问题,不存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也无法断言其一定是民族衰败的先兆,但其中的一些社会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反思。

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理解“阳刚之气”与“女人味”的内涵与变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阳刚之气”和“女人味”。这两个词汇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文化和社会建构的色彩,其定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时代、地域、文化的不同而演变。

传统观念中的阳刚之气: 传统上,阳刚之气常与力量、勇猛、果断、坚毅、担当、责任感、理性、逻辑性、领导力、保护欲、不轻易流露情感等特质联系在一起。它更多地体现在体格上的强健,行动上的果敢,以及精神上的担当。
传统观念中的女人味: 传统上,女人味常与温柔、善良、感性、细腻、体贴、包容、母性、顾家、情感丰富、注重情感交流、审美能力等特质联系在一起。它更多地体现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人际交往的模式以及对家庭的奉献。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正在受到挑战和重塑。

现代社会对阳刚之气的解读: 现代社会更强调“阳刚之气”的内在品质,例如责任感、担当、勇气(包括面对困难和坚持原则的勇气)、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商的成熟以及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而不仅仅是体力或攻击性。过度强调男性气质中的攻击性、控制欲和压抑情感,反而可能被视为不成熟或有害的。
现代社会对女人味的解读: 现代社会对“女人味”的解读也更加多元。除了传统的温柔细腻,也可能包含独立自主、智慧、坚韧、自信、事业成就、健康体魄以及能够表达真实自我等。过度强调女性的柔弱和依附性,也可能被视为对女性发展的束缚。

二、 分析“部分男人缺乏阳刚之气”的可能原因

当人们说“部分男人缺乏阳刚之气”时,可能指向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角色的转变与压力:
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许多男性不再需要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来维持生计。工作场所更强调脑力、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育的普及与女性地位提升: 女性在教育和就业市场上的机会增多,参与到更多传统上由男性主导的领域。这并不代表男性阳刚之气消失,而是性别角色更加灵活。
家庭结构的变迁: 单亲家庭、双职工家庭增多,男性在家庭中的角色也从传统的“经济支柱”和“严父”向“参与育儿”、“情感支持者”转变。
消费主义与娱乐化文化的影响: 一些文化产品过度强调男性柔美化、精致化或消费享乐的一面,可能对年轻一代的男性气质塑造产生影响。
教育方式的变化: 一些教育理念强调避免对男孩的过度“男性化”训练,鼓励情感表达,这本身是进步的,但如果把握不好,可能导致部分男孩在发展责任感和抗压能力方面出现不足。
对性别平等的理解偏差: 有些人将性别平等误解为“无性化”,认为男女应该完全一样,从而否定了各自独特的性别气质。

2. 个体心理与选择:
追求个性化发展: 一部分男性可能更倾向于发展那些被传统视为“阴性”的特质,如细腻的情感、艺术感知力、同理心等,认为这些更能体现个性的丰富性。
逃避责任或压力: 有些个体可能因为难以承受社会和家庭的压力,选择一种相对被动、不具攻击性的生活方式,但这并非普遍现象。

三、 分析“部分女人缺少女人味”的可能原因

当人们说“部分女人缺少女人味”时,可能指向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角色的拓展与挑战:
经济独立的需求: 女性需要工作来养活自己,甚至承担家庭重担,这使得她们必须更加独立、坚韧,有时需要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和决策力,这些特质在传统意义上可能不被视为典型的“女人味”。
自我实现与职业发展: 女性在追求职业生涯和社会地位时,往往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展现出领导力、分析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对传统束缚的反抗: 一些女性认为传统的“女人味”代表着柔弱、依附和被物化,因此主动选择摆脱这些标签,展现更自由、独立的一面。
媒体与文化的影响: 媒体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日益多元,有强势的职场女性、独立的女企业家、有个性的艺术家等,这些形象的传播也影响着女性对自身特质的认知和塑造。

2. 个体心理与选择:
追求平等与自主: 许多女性希望在社会中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尊重和机会,她们的言行举止更倾向于平等和自主,而非传统的顺从或依赖。
对“女人味”的重新定义: 部分女性认为真正的“女人味”体现在自信、智慧、独立和内心的强大,而非外在的柔弱或讨好。
性别气质的流动性: 现代社会越来越认识到性别气质的流动性,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发展来选择和表达自己。

四、 “缺乏阳刚之气”和“缺少女人味”是否意味着民族衰败的先兆?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哲学和社会学问题,直接将这些现象与“民族衰败”挂钩可能过于简化和绝对化。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

支持“可能与衰败有关”的观点(但需谨慎):

1. 性别角色失衡可能影响社会功能: 如果男性普遍缺乏担当和责任感,女性普遍缺乏关怀和韧性,那么家庭的稳定、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社会秩序的维护等方面可能都会受到影响。
2. 生育率下降的潜在关联: 一些研究和观点认为,当社会中“阳刚之气”减弱,男性承担家庭责任和养育后代的意愿可能降低;同时,女性更倾向于事业发展而推迟或减少生育。这些都可能导致低生育率,而低生育率被一些人视为人口结构老龄化、劳动力减少、民族活力下降的潜在因素。
3. 民族凝聚力与文化传承: 过于追求个体解放和多元化,如果脱离了对集体、责任、传统文化中积极元素的认同,可能导致民族凝聚力下降,文化传承出现断裂。
4. 过度依赖与享乐主义: 如果“缺乏阳刚之气”体现在过度依赖外部支持、逃避困难,而“缺少女人味”体现在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缺乏奉献精神,那么这可能是一种整体社会精神的软化,不利于应对挑战。

反对或质疑“直接等同于衰败”的观点(更主流):

1. 性别角色在发展中: 将性别角色的调整简单视为“衰败”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误解。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性别角色的多元化和弹性化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体现。
2. 内在品质比外在标签更重要: 真正的民族强大,更在于公民的创造力、理性、责任感、创新能力、公民素养以及面对困难时的韧性,这些品质并非完全被传统性别标签所垄断。一个拥有智慧、独立、有担当的女性,和一个温柔、细腻、有责任感的男性,同样能为民族贡献力量。
3. 时代背景的差异: 过去强调的“阳刚之气”可能包含更多非理性或攻击性的元素,而现代社会更需要理性、合作、沟通和包容。过度强调传统“阳刚”可能是一种倒退。
4. “女人味”的内涵扩展: 女性的独立、自信、智慧和事业成就,难道不是一种新的、更具时代意义的“女人味”吗?如果将这些排除在外,是对女性价值的否定。
5. “部分”现象的定义: 许多论述都强调是“部分”男人或女人,这表明这并非普遍现象。社会总是存在多样性,不能以偏概全。而且,很多所谓的“缺乏”可能只是不同于传统表现方式。
6. 过度焦虑和刻板印象: 对性别特征的过度关注和简单化解读,往往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焦虑,担心传统的社会秩序被打破,但这种担忧可能基于不准确的判断和固有的性别刻板印象。
3. 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 现代社会更加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自我认同,尊重不同性别气质的表达方式。将这些视为“衰败”是对这种包容性的否定。

五、 如何更全面地看待这一现象

1. 区分“阳刚/女人味”与“责任感/奉献精神”: 核心问题不在于男性是否足够“硬朗”,女性是否足够“温柔”,而在于社会成员是否具备普遍的责任感、担当精神、爱心、创造力以及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能力。
2. 关注教育与价值观引导: 社会应该引导个体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鼓励理性、担当、合作、同理心等品质,无论男女。在教育中,既要鼓励男孩的勇气和独立,也要引导其情感表达和责任承担;也要鼓励女孩的自信和自主,同时引导她们的关怀和韧性。
3. 警惕过度“去性别化”的负面影响: 尽管挑战刻板印象是进步的,但如果极端到否定性别差异和性别魅力,也可能造成新的失衡,影响社会活力和个人幸福感。健康的社会应该是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实现性别之间的互补和促进。
4. “衰败”是一个宏观概念: 民族的衰败是一个极其宏观的概念,它更多地体现在经济停滞、科技落后、政治腐败、社会分裂、文化空虚、人口结构失衡等多个维度。将性别角色的调整简单化为民族衰败的先兆,是对复杂社会现象的过度解读和标签化。
5. 关注积极的性别发展: 真正值得担忧的不是男性是否“不够硬”,女性是否“不够软”,而是当社会中出现普遍的“不负责”、“不担当”、“不关怀”、“缺乏创造力”等现象时,那才可能是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总结:

“部分男人越来越缺乏阳刚之气,部分女人越来越缺少女人味”是一种社会现象,其背后是社会发展、经济转型、文化变迁以及个体意识觉醒的综合反映。将此直接视为“民族衰败的先兆”是一种过于简单化和悲观化的解读。

更健康的视角是认识到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演变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过程。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某个性别气质的强弱,而在于社会整体的公民素质、责任感、创造力和凝聚力。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男女个体如何都能发展出积极的品质,并为社会做出贡献。过于执着于传统性别标签,反而可能阻碍社会活力的发挥,并对个体的发展造成束缚。

与其担心“阳刚之气”和“女人味”的“缺失”,不如思考如何在尊重个体差异和性别多元化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更有活力、更有责任感、更具创造力的社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太同意 @小约翰 关于50、60年代审美的说法,就他放的那种铁姑娘的相貌和形象,在当年也不符合大众审美,放任何时期任何地区都不会被主流大众(直男)喜欢。

主流媒体宣传是一回事,而大众喜欢什么则是另一回事。就像政府现在拍的许多宣传片,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么?群众真的喜欢“少生孩子多种树”?何况就算是革命人士,婚姻上还是老实的,解放初革命干部都想找不下地、不进厂的女大学生,而纷纷和自己当年农村能下地种田的糟糠之妻离婚。其实别说50年代的中国,根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就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国家和地区,虽然女人们套着黑纱,但无论男女还是会将大胸、翘臀、细嫩皮肤之类的当做美。

1958年大陆推出了一部红色电影叫《英雄虎胆》。最让观众痴迷的,既不是女主角反派匪首李月桂,也不是革命志士李大嫂,而是性感大胸女间谍阿兰。在当年哪种革命高压下,大街小巷很多人还模仿电影里的阿兰跳伦巴。甚至电影的宣传海报,也是以男主角配阿兰。

人类主流(直男)的审美是很固定的,这是上万年进化决定的,政府宣传想改变人的这种自然冲动,结果只能是政府被改造。

user avatar

显然这问题属于一种对男权秩序再造的神话,根本不具备现实意义。靠摸相和类比来解释现有的社会现象,动辄诉诸民族性,其实没多大意义,这属于某种再造的谶纬思维。解释某些地区发展问题的模型很复杂,我们可以举出无数男权文化盛行但是国家或政体更加羸弱的例子。

而且答主举的例子并不恰当,日本反而算是男权秩序较为深重的国家,性别角色极为顽固,传统思维中适婚年龄后的女性职员,在同企业相似工作岗位上相对于男性工资少了很多和大量职场性别歧视、规训,使得女性的社会活动空间较为狭窄。而你日本本国“反性别规范”的现象,更多是流行文化符号的东西,体现的是现代性后文化元叙事和元主体崩裂后,消费主体代替了元主体,各种深度定制的亚文化崛起并伴随亚文化形成自己的衣着身份符号甚至语言组织方式,一个自我命名的过程。日本亚文化的昌盛除却长期的文化产业积累以外,人在压抑的主流文化(包括性别文化)的空隙中寻找自我主体性的一种需求,消费文化在一些空隙里面驱逐了传统性别元素方式。但是它并没有消解掉原有的文化惯习,虽然有些皮面改变,原宿淘的男装加个花美男造型的人完全有可能比东京西装大叔性别观还男权,维护男权思维的也可能是女性。

性别文化的本质主义,依赖的是一套男权制的文化生产体系,用爱德华•伯内特•泰勒逻辑来说”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性的复合体”。
现在的文化定义倾向于更明确地区分现实的行为和构成行为原因的抽象的价值、信念以及世界观。换一种说法,文化不是可观察的行为,而是共享的理想、价值和信念,人们用它们来解释经验,生成行为,而且文化也反映在人们的行为之中。最重要的是,当代性别文化,本身在强调一种社会结构,男权制的社会结构强调的是一种为了社群整合的支配体系,在Meyers的女权主义批判那里,男权制本身是将女性排除在政治公共领域外的一种管理技术,而这种性支配权力此处是生产性的而不仅仅是压制性的-----即男权制的文化生产,不是简单的让男性在日常生活中压制女性,而是生产了一套隐藏了支配关系的社会角色,让你往自己头上套。而传统男权文化中的女性气质,本身就是消解女性主体性把女性放在客体化位置的一种逻辑产物,当然在这种男性凝视下,女性形象自然往柔弱和非自主上靠。那么在自我选择中突破传统性别角色限制寻求主体性的女性(哪怕只是健身练大肌肉而不是局限于川字,或者是性理念开放一些),无论是选择事业还是选择以往主流是男性的领域,都容易遭到猎奇甚至负面的评论,而传统公共领域被男权性伦理支配,虽然部分被消费媒介稀释,但这个逻辑还一直存在。

当然,以上提到的社会结构本身也有生产关系的意味在里面。正如同布伦纳强调生产关系的优先性(“定居先于农业”,当然从人类学上严格来说不完全正确,因为有种模式叫“游耕”),而生产关系的变革本身也在和文化工业生产有关系,Gayle Rubin在《性“政治经济学”笔记》中将性别文化视作一套生产关系变革期间的“一套安排”,虽然标榜是传统意义“生理性”决定的,但更多是人工干预塑造的“”生理性”,某些人学了一两个名词开始替还没形成定论的神经认知学界给宏大性别问题下生理决定论。文化工业中关于衣着时尚和亚文化的去性别化本身和生产关系变迁也有关系,同时还和消费主义有关。传统农业社会甚至早期工业社会中男性主导生产的社会模式随着后工业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已经完全与性别本身脱节了,自然性别的身份符号和自我命名方式也是反传统性别角色的,相当于是身份政治变迁而已,性别文化此处只是性别生产关系的二阶翻译,从这个角度来说更广度的社会性别概念被广泛接受并且原因与性别捆绑的气质被解绑,也是这种生产关系变革后的产物。当然消费主体的身份政治变迁并不能直接消除男权社会依赖的社会基础,去政治化的政治本身无法取代真实政治的变革,这是另一个话题。

另外,现代人遵守的“男性气质”也是个再造的产物,他的历史不比他们鄙视的“娘”早多少,它混杂了部分男性的自我想象---具备公共理性,公民兵般的责任与义务,血缘部落时代强调的猎人般勇敢,骑士道德的低配版对于女性的让度,宗族道德里用资源找补让女性为宗族血缘无条件奉献等等一系列重塑出来的东西。首先这些东西中西方混杂,自我标榜意味浓厚,而且是某种男权秩序浪漫化的解读,而且和性别本身挂不上钩,勇敢这种品质属于任何人而且未必要是男权意义上的勇敢,公共理性与否和受过社科和逻辑教育相关性远比性别大,骑士道德在女权主义论述中一直被视作不必要甚至是控制手段。一种政治浪漫化的男性气质本身就是个阳具神话,这种阳具神话的出现和翻译出现在各种文化社群甚至不同性别文化之中,受众也不仅仅是男性。

德国现任防长是一位女性妇科医生,其军事观点,强硬到要组成欧洲联军,激进欧洲主义论调,政治表现雄辩,这更多和她政客的自我塑造方式以及政治立场有关系而和性别挂不上关系。而当代社会分工中,个人素质更多强调专业性的社会角色而非性别角色,“一个专业的投行人”或“技术水平高的程序员”的角色重要性远高于一个“写程序的男性/女性”,何况后者充满着大量性别刻板印象。

user avatar

男子汉可以这样阳刚之气外露。


男子汉也可以这样风华绝代。


女孩子可以这样柔美温婉。


女孩子也可以这样威武霸气。

一个幸福的国度就是每个公民都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

一个民族的兴衰取决于这个民族的创新力和凝聚力。

和娘炮、女汉子没什么关系。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真的有回答的必要吗?

这个问题所引导的因果关系有任何证据层面的表述吗?

同样性质的问题可以是:

越来越不注重打猎,是一个民族衰败的先兆吗?

吃的越来越精美,是一个民族衰败的先兆吗?

越来越依赖科技,是一个民族衰败的先兆吗?

越来越多人用手机,是一个民族衰败的先兆吗?

越来越多人吃巧克力,是一个民族兴盛的先兆吗?

越来越多人不看书,是一个民族兴盛的先兆吗?

越来越多人喜欢YY,是一个民族兴盛的先兆吗?

此类先站队,再强化观点的行为,除了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狭隘无知以外,也没什么别的用途了。

即使很多看上去关联的东西,都不一定关联,更何况这种明显扯不到东西。比如补充一个事实,据官方统计,拿2010年的数据,大家谈之色变的印度强奸率,只有瑞典的1/34哦,只有澳大利亚的1/15哦,也只有比利时的1/15哦。而在你们都看不上的非洲,莫桑比克的强奸率(2009)更低哦,只有印度的1/10哦,那就是差不多是瑞典的1/340咯。那我们能不能说强奸率越低的国家,民族越兴盛?还是越衰败?

user avatar

中东地区的大胡子们长得多阳刚,女人对大胡子们百依百顺多柔美贤惠,可见此处必定国富民强,安稳繁华~

user avatar

至少出现了一些生动词,丰富了人们的认知:

小胸弟

菊花姐

贾南风

甄基

等等等等

另外,是否降低了离婚率有待考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