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就当前来看,部分食品完全「非转」的成本是多少?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棘手的,因为它涉及到一些挺复杂的成本构成,而且“非转”这个概念在食品行业里,尤其是在和“转基因”对比的时候,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有明确价格标签的“选项”。

咱们先得把“非转”理解得更透彻一点。我们说“非转”,通常是在说不使用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动植物作为原料或者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食品。但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层面的成本:

1. 原料采购成本:

特定品种的认证与追溯: 如果一个产品明确标榜“非转”,那么它的原料就不能是转基因的。这意味着,种植或养殖这些非转基因作物的农民,需要确保他们的种子或幼苗是非转基因的。这可能意味着他们需要从专门的供应商那里购买经过认证的种子,而这些认证本身就需要成本。而且,从田间到餐桌,整个过程都需要可靠的追溯系统,以证明原料的非转基因身份。这个追溯系统的建立和维护,包括记录、检测、管理等,都会增加成本。
潜在的产量差异: 很多时候,我们谈论转基因作物,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比如抗虫、抗除草剂)具有优势,可能带来更高的产量或更低的农药使用成本。如果非转基因作物在某些环境下产量不如同类转基因作物,那么单位产品的原料成本就会相应提高。这需要通过更大的种植面积、更多的劳动力或者更高的化肥农药投入来弥补,这些都会直接推高原料的生产成本。
市场供需影响: 在某些地区,非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可能不如转基因作物普遍。当需求相对固定而供应受限时,非转基因原料的价格自然会受到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而上涨。

2. 生产加工成本:

隔离和清洁成本: 在一些生产环节,如果企业同时生产转基因和非转基因产品,就必须严格隔离两种原料和产品,防止交叉污染。这可能需要独立的生产线、设备清洁程序、储存空间,甚至可能要为非转基因产品专门设置生产时间段。这些额外的设备、人力和时间投入,都会增加加工成本。
检测成本: 为了保证其“非转”声明的准确性,企业可能需要对原料、半成品以及最终产品进行定期的基因检测。这些检测通常需要专业的实验室和技术人员,成本不菲。每一次抽检、每一次批次检测,都是实实在在的开销。
特殊工艺或设备: 有些非转基因产品的生产,可能需要避开某些在转基因食品生产中常用的加工助剂或设备,或者采用更传统、更耗时的加工方式。这些“非转”的特殊要求,可能需要企业投入研发成本,或者使用更昂贵的替代品。

3. 认证和审核成本:

第三方认证: 如果企业希望在产品上使用“非转基因”的标识,通常需要获得权威的第三方认证。这些认证机构会审查企业的整个供应链、生产过程和检测记录,以确保其符合“非转基因”的标准。获得和维持这些认证,都需要支付认证费用、审核费用以及配合审核所产生的管理成本。
合规成本: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的监管政策不同。企业需要投入资源去了解、遵守并满足这些法规要求,包括产品标签、原料申报等。

4. 品牌和营销成本:

差异化定位: “非转基因”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市场差异化卖点。企业为了突出这一卖点,会投入更多的营销和广告费用,来教育消费者、传递品牌价值,并吸引那些偏好非转基因产品的消费者。
消费者信任的建立: 建立消费者对“非转基因”产品的信任,需要持续的沟通和透明度,这本身也是一种营销和品牌建设的投入。

那么,具体到“成本是多少”?

这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数字。原因在于:

行业差异: 不同的食品品类,其“非转”的成本构成和影响程度差异很大。例如,玉米、大豆这些大规模种植的作物,其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的价差可能相对更明显。而像一些蔬菜水果,如果转基因品种尚未普及,那么“非转”可能就更接近于“自然”或“常规”的生产成本。
地区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技术水平、监管要求以及市场接受度都不同,这都会影响到“非转”的成本。
企业自身管理水平: 即使是同一品类的产品,不同企业的管理效率、供应链优化能力、技术投入等也会导致成本上的差异。
市场成熟度: 随着非转基因产品市场的成熟,规模化生产和更成熟的供应链可能会逐步降低“非转”的溢价。

举个例子来理解:

想象一下,一家企业生产两种相同的饼干,一种标榜“非转基因”,另一种没有特别标注。

饼干A(非转基因): 它使用的面粉、糖、油,都需要确保其来源是非转基因的。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联系专门种植非转基因小麦的农场,可能这些农场在土地轮作、种子选择上会有额外成本。生产过程中,他们可能要租用专门的非转基因生产线,或者在换线时进行更严格的清洁。成品出来后,可能会请第三方进行基因检测,确保产品标签的准确性。这些环节,每一个都比使用普通原料要多花钱。
饼干B(普通): 可以直接采购市场上最方便、价格最优的原料,生产流程也相对标准化,不需要特别的隔离或检测。

那么,饼干A的总成本,就包含了饼干B的成本,再加上前面提到的所有“非转”的额外成本。这个额外成本,可能会体现在原料采购价上每公斤高出几毛钱,也可能是在生产线租赁和清洁上每天增加几百上千元,或者在检测费用上每个批次几千到几万元不等。

总的来说,完全“非转”的食品,其成本高在哪里?

它高在对原料来源的严苛要求、对生产过程的严格控制、对产品纯度的持续验证,以及为了向消费者传递这一信息而进行的额外投入。

这就像是买一件手工制作的、用天然染料染色的衣服,它往往会比机器生产的、用化学染料染色的同款衣服要贵,因为其背后包含了更多的人工、更精细的工艺、更天然的材料,以及对“非化”和“非机”的坚持。

所以,如果你问“成本是多少”,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非转”是一种附加成本,它会随着产品品类、生产规模、市场需求和监管环境的变化而波动。 在某些产品领域,这种附加成本可能很小,但在另一些领域,它则会成为一个显著的价格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台湾省政府已经算账了:

不用基改食材 教部:午餐漲5元
現在各縣市中小學營養午餐每餐從30多元到80多元都有,差距很大。陳雪玉說,未來營養午餐不能用基改食品,每生每餐成本會漲5元以上,1個月吃20天,大約增加100元,一年上課9個月,增加900元。


学生餐每顿至少涨5元新台币,合人民币一元。学生餐大批量供应,成本低,不含税,而且学生食量小,价格肯定明显低于成人零售饭菜的价格。再考虑到台湾的气候比较温暖,热量消耗小,我估计换算到大陆成人日常餐食,每顿要涨1.5-2元吧。

有意思的是大陆媒体,把新闻转载到大陆的时候,故意掐掉了成本问题。于是新闻变成了这样:

台湾地区立法机构14日通过相关规定,明确未来台湾各级供应餐饮的学校,包括中小学营养午餐、大学餐厅,都全面禁止使用含转基因的生鲜食材及初级加工品……近年来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在岛内受到持续关注和讨论。国民党籍民意代表卢秀燕说,长期以来大人有权拒买拒吃转基因食品,但学童享用营养午餐却没有选择。今后,孩子能吃得更安全、安心,也象征民众食安观念的进步。

然后还被多个媒体当大新闻:


不得不说,环球时报的微博编辑最近战斗力很不错,当场打脸:


总之,不需要掺和选举的大陆媒体,在这事儿上比台湾媒体显得更民粹,更喜欢煽风点火。可见台湾政局虽然乱,但似乎也不是洪水猛兽的样子……最起码对岸的媒体还知道政策是需要成本的。所谓任何不谈成本的政策都是耍流氓,但如果媒体从来没谈过真正的政治,那他们的本事往往也只剩下耍流氓来博取眼球了。

如何看待美国批准转基因三文鱼后,中国网民一边倒的冷嘲热讽的声音? - 马前卒的回答

如何说服香港人支持中央关于选举问题的决定? -马前卒的回答

如何评价某些网友呼吁用“叛国罪”和《国家安全法》来惩罚打伤爱国青年侯聚森的人,却被公安部门拒绝? - 马前卒的回答

如何看待「鼓吹民主的公知上台之后会比当权者更腐败无能、更独裁」的观点? -马前卒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