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你设计一个虚构的后现代军事和世界时,你应该考虑什么呢?

回答
设计一个后现代军事和世界,这可不是简单地往现代军队里塞点科幻设定。这更像是在一个熟悉的舞台上,把现实的棱角磨圆,然后涂上一些意想不到的色彩,再让演员们用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方式来表演。关键在于“后现代”这个词,它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对固有概念的解构、对叙事的操弄以及对意义的模糊。

所以,当我构思这样一个世界时,我会从以下几个关键点着手,并且尽量让它们互相缠绕,而不是孤立存在:

一、 模糊的战场与模糊的敌人:

地理空间的消解: 传统的战场边界消失了。战争可能发生在任何地方,可能是我们熟悉的国家内部,也可能是被遗忘的互联网空间,甚至是某个虚拟现实的镜像世界。敌人的地理位置不再是固定的,他们可能分布在全球,甚至分散在无数个匿名的数字节点上。
身份的变异: 谁是敌人?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不再是单一的国家机器,可能是一群有共同理念(无论多么扭曲)的民兵组织,是掌握了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是利用信息流煽动情绪的政治团体,甚至是AI生成的虚拟代理人。敌人的“身份”可能瞬息万变,他们可能是昨天还是盟友,明天就成了最危险的对手。
战争的性质转变: 战争不仅仅是枪炮和坦克。信息战、心理战、认知战、经济战、甚至文化战,都成为主要甚至决定性的战场。操纵舆论、制造恐慌、瓦解对手的社会结构,可能比摧毁一座军事基地更具战略意义。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不再是为了占领土地或资源,可能是为了争夺话语权,是为了塑造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是为了证明某种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二、 超限的科技与反噬的武器:

非对称与蔓延性科技: 科技不再是少数强国的专利。廉价、易于获取的先进技术是后现代战争的常态。比如,人人都能拥有足以瘫痪城市网络的无人机蜂群,或者可以进行高精度定向打击的民间改装武器。这导致了“权力”的碎片化,任何拥有足够资源和创意的人,都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单位。
模糊的控制与自主性: 武器系统可能拥有程度不一的自主性。无人机可以根据复杂的算法自主选择目标,AI指挥官可以做出超越人类反应速度的决策。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失控,反而可能是一种更加狡猾的控制:人类设计的AI,其决策逻辑可能因为训练数据中的偏见或隐藏的指令,而做出意想不到的、甚至是“反人类”的行动。
模拟与现实的界限: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得虚拟战场与真实战场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士兵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高度逼真的训练,甚至可能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先发制人”的攻击,而其后果却会真实地反馈到物理世界。信息污染和深度伪造技术,使得辨别真伪变得异常困难,真假信息、真假战斗、甚至真假国家,都可能充斥着这个世界。
“非人化”的武器: 武器不再局限于冷冰冰的钢铁。生物工程、纳米技术,甚至对人类心理和生理的操纵,都可能成为武器。想想那些能够感染并改造人类思想的病毒,或者能够利用人类的恐惧和欲望来操纵他们的纳米机器人。

三、 碎片化的权力与身份认同:

后国家主义的盛行: 国家作为单一的权力中心,其地位受到极大的挑战。跨国公司、大型科技巨头、宗教团体、甚至是有影响力的个人,都可能拥有与国家匹敌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
身份的流动性与拼凑性: 个人的身份不再是单一的。人们可能同时拥有多个国籍,同时是某个公司雇员,同时又是某个虚拟社区的活跃成员。忠诚对象也变得多样化,可能效忠于某个理念、某个社群、甚至某个AI。
“游牧化”的军队: 军队不再是固定的军营和基地。他们可能是雇佣兵,可能是由不同背景的专家组成的快速反应部队,可能是在数字世界中自由穿梭的黑客组织。他们的忠诚对象可能只是一笔订单,或者一个共同的“理想”。
后现代的英雄主义: 传统的英雄故事在这里失效了。英雄可能不是那个力挽狂澜的军事强人,而是那个能够在这个混乱信息流中找到真相的人,是那个能够理解并驾驭模糊规则的玩家,甚至是被误解和被边缘化的普通人。他们的胜利,可能不是来自武力的压制,而是来自对系统漏洞的利用,或者对大众心理的精准捕捉。

四、 叙事与意义的解构与重塑:

后真相时代: 事实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叙事和相信。通过操纵信息,制造故事,可以轻易地赢得人心,或者摧毁一个国家。历史的真相可能被改写,过去的英雄可能被抹黑,未来的图景也可能被随意编造。
符号与意义的漂移: 军事符号、国旗、甚至是战争本身,都可能被赋予新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意义。一个曾经代表和平的符号,可能被用来煽动仇恨;一场曾经是保家卫国的战争,可能被重新包装成一场“文化输出”的行动。
元叙事与反叙事: 在这个世界里,会有许多关于“战争”本身的不同叙事在相互竞争。有人会宣扬科技至上的理性战争,有人会呼吁回归原始的部落冲突,有人则会沉迷于虚拟世界的血腥游戏。而真正的“主导叙事”,可能就是对所有这些叙事进行解构和嘲讽。
个人的抵抗与选择: 在一个充满模糊性和操纵的世界里,个人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是顺从被塑造的现实,还是试图找回属于自己的意义?是成为机器的工具,还是成为自由的思想者?这种内在的冲突,是后现代军事世界里最深刻的写照。

举个例子来具象化一下:

想象一下,在一个遥远的未来,一个曾经的大国正在进行一场“认知战争”。他们的敌人不是另一个国家,而是一个由无数独立个体组成的网络化的抵抗组织,这个组织没有明确的领导者,也没有固定的基地。这场战争的战场主要在互联网和信息流中。

敌人的定义: 这些抵抗者可能只是不满社会现状的黑客,可能是被社交媒体算法煽动的普通民众,也可能是某个科技巨头雇佣的“信息操盘手”。他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组织架构,只是因为共同的反抗情绪而联结在一起。
武器: 国家的军队可能动用了先进的AI算法来分析和预测敌人的行动,但这些AI自身也可能因为训练数据中的偏见而犯错。同时,抵抗组织可能利用廉价的无人机群,配合社交媒体上的病毒式传播信息,来制造混乱和恐慌。他们还可能通过“深度伪造”技术,制造出国家领导人发表不当言论的视频,来进一步瓦解民心。
战斗: 一场“战斗”可能不是一场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而是国家试图通过网络防火墙阻止信息传播,而抵抗组织则试图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突破封锁。或者,国家部署了能够影响人类情绪的音频信号,而抵抗组织则通过播放反抗歌曲来抵消其影响。士兵们可能需要在高度逼真的虚拟环境中与敌人进行对抗,而真实的伤亡却可能发生在物理世界中。
身份认同: 国家士兵可能不再忠诚于国家本身,而是忠诚于他们所信仰的某个“理念”,或者他们所属的某个精英小队。而抵抗组织成员的身份也可能在不断变化,他们可能是学生,可能是艺术家,也可能是职业黑客,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反抗现有的权力结构。
叙事: 国家宣传机器会不断强调其维护“稳定”和“秩序”的合法性,而抵抗组织则会讲述他们为“自由”和“真相”而战的故事。但观众可能会看到,国家所谓的“稳定”背后隐藏着压迫,而抵抗组织的“自由”也可能伴随着混乱和暴力。最终,这场战争的胜负可能取决于谁能更好地塑造公众的认知,谁的故事更能赢得人心。

设计这样一个世界,需要不断地挑战我们对战争、国家、敌人、甚至“真实”本身的理解。它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讽刺意味的舞台,在这里,最强大的武器可能是一个观点,而最致命的敌人,可能就在你的身边,却又无迹可寻。这是一种深刻的,关于当下与未来的审视,是把我们现实世界中那些模糊的角落,放大并赋予它们戏剧性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聊想到一些脑洞。为了方便,本文拿元祖高达的世界观来举例子。

注意,以下都不是官方设定,并非在讨论高达正史,只是在用来打比方。


个人认为,设定的时候要注意一个三角一个四边

一、“三角”是装备-编制-战术三角。在设定其中一者的情况下,绝对不能脱离另外两者

1、设定了这样一种武器:MS-6J陆战型扎古II,装备是120毫米机关炮、280毫米巴祖卡,热能斧。这是吉恩公国地球攻击军的主力武器。

设定成这样是为了让财团B卖玩具。反正很帅,我们也不计较这东西是不是科学了。
好了,那扎古II的编制是什么样呢?
——如果不设定这点,那扎古II的作战方式,就是单枪匹马举着机关炮在平原上冲锋。——显然,这是一个良好的靶子。

2、补充设定:扎古II以3机方式编组为一个小队(排)。

根据装备,设定了编制。这就和现代军队中的坦克排趋近了,显然,设定者企图将扎古的作用类比现代战争中的坦克。
好了,那扎古II排的战术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不设定这点,那只是从一个中世纪的骑士变成了三个。——同样地也变成了三个良好的靶子。

3、补充设定:在机动战中,扎古II排通常2机掩护射击,另1机步行或者使用喷气背包跳跃实施跃进。三机交替跃进。在行军中,常常构成一字纵队。在开进中,常常构成前三角队形。在冲击中,常常构成一字横队。MS之间的间距为……,MS排之间的间距为……,一个MS排的展开当面宽度是……

相比于联邦地球军吉姆/陆战型高达排在排内编1辆气垫车的编制,吉恩地球攻击军的排是纯粹的MS编制,这样的编制加强了排一级分队的机动能力,但降低了其小分队独立作战的效能,使得吉恩军的MS排难以脱离连建制独立作战太久。

根据编制,设定了战术。好了,这又是在向现代军队中坦克排的战术接近。这并不奇怪,因为坦克作为装备的定位和扎古II是最为接近的,所以扎古II排的编制和战术也自然而然向坦克排靠拢。

4、采取前三角队形的原因:扎古II高达18米,这在保障其单眼扫描系统良好视场的同时,也使得其容易暴露自身。因此MS需要依靠疏散的队形避免遭到伏击。由于单眼扫描系统视场只有180度,扫描周期长达3-4秒钟,所以需要左右侧卫才能保障侧向视野……

战术同样受到装备性能的影响。

5、为了在米诺夫斯基粒子条件下作战,每个扎古排配置了一个拥有角式光学通信设备的指挥型扎古。

装备同时也受到了战术的影响。
那么,扎古排的上级编制是怎样的呢?
如果不设定这些,一年战争就成了双方几个精英驾驶员和主角小队之间的私斗。虽然空战经常给人以这种概念,可现实中并不是这样的。在陆战中更不是这样了。

6、四个扎古排构成一个MS连,连部直属2台指挥型扎古II/老虎。两个扎古连、一个马杰拉坦克连、一个掷弹兵连(搭乘崔级步兵战斗车的机械化步兵)、一个战斗工兵连、一个支援连、一个指挥/火力连(搭载于2艘达布德级气垫陆战艇上)构成吉恩公国地球攻击军的一个机械化营。

4个机械化营、1个搜索营、1个猎兵团(轻步兵)、1个工兵营、1个保障营构成一个机械化旅。旅部搭载于2艘加洛普级气垫陆战艇上。旅直属单位包括本部连、通信连、电子对抗连、卫生连、反MS狙击连(狙击型扎古I*12)。

降落在北美地区的吉恩地球攻击军是一个师级单位,下辖4个机械化旅(第1、4、5、12)、1个大气层航空兵联队(水牛级飞行空母*18)、1个特别空降机械化群(用于突击贾布罗)和一个后勤指挥部,分别制压北美的几个关键区域。司令官为卡尔玛·扎比上校。

继续向上设定编制。最后一直设定到最高统帅部级别。

7、机械化旅是吉恩公国地球攻击军的基本战役兵团。旅在进攻中,往往以搜索营为前卫,3个机械化营在前构成箭头状队形,1个机械化营担任预备队,猎兵团以连为单位在攻击前锋后方50-75公里摩托化开进,只在进入城市作战或情况必要的情况下在关键突破地域展开。

旅的进攻作战分为三种类型:遭遇战、突破战和追击战。在遭遇战中,旅依赖其前卫搜索营和敌掩护部队(往往是辅助有对MS导弹分队的61式坦克部队)实施行进中交战,扎古II利用其优异的立体机动性在行军中实施展开并连续突破敌防线并粉碎敌装甲反冲击,迫使敌退却。在突破战中,搜索营在掩护第一梯队机械化营展开后从一侧撤出战场,三个机械化营的马杰拉坦克和扎古II采取三道一字队形,在射击过程中向前推进,由营、旅陆战艇实施直掩和全般火力支援。90台扎古II构成一个铁锤,以绝对优势的火力和装甲达成突破。第二梯队机械化营和猎兵团根据旅命令展开到突破口内,向纵深突破/跃进。在追击战中……

由于战术和装备的优越性,吉恩公国军在地球降下作战的前几个月旗开得胜,成功制压了北美粮产区的大部分区域。然而由于兵力紧缺(联邦北美方面军拥兵百万)和技术装备的高昂损耗,在0079年9月,北美的局面已经开始向不利于吉恩军的方向发展……

上级的编制决定了上级的战术和战役法,甚至整个战略。

二、“四边”是指参-作战-支援-保障四边。同样地,这四者也都是不能忽略和偏废的。这四者也都是相互影响的。

1、指参体制决定了在军事系统中,命令是以怎样的方式被拟定、确认、发布、评估的。现代战争不是一两个英雄的儿戏。指挥战争的远远不只是指挥官,或者指挥官和他的参谋长。

搭建起总参谋部体制的是拿破仑。在拿破仑之后的两百年,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不同条件、要求、环境,创造出了不同的指参体系。在一些体制中参谋长的意义被边缘化,一些体制中军事主官收到政工干部的掣肘,一些体制中没有参谋长,一些体制中主官的意义反而还没有作战参谋大,一些体制严格轮班排辈,一些体制参谋不带长放屁也不响,一些体制小小参谋能翻天……只有理清了指参体制,才能避免把现代和后现代战争写成《三国演义》式的大将单挑。

比如上述设定的一个机械化营,他应该执行怎样的任务,需要多少参谋人员?这并不是一个“大约”的数字,而是会随着部队的指参体制的差异而存在显著的差异。举例而言,一个美军合成营(29坦克29步战车)的营部(不含营部连)有19名军官,而俄军坦克营(41坦克)——4名。

仅就参谋专业而言,可以参照美军的参谋专业划分(G-1到G-9),逐个进行讨论。

2、战斗部队。战斗部队的主要矛盾其实就是一对:基层编制的合成化vs冗余性和保障性。在后现代世界中军事武器的威力(特别是火力)大概是要变强的,这就让军队有更迫切的需要将部队的队形(继而是战斗编组)疏散。如果联邦军的61式坦克排着冷战苏军一样的队形向吉恩军冲击,在120机关炮面前恐怕活不过几分钟。这就迫使联邦军采取更为精干的坦克-步兵-反MS导弹小分队,利用合成战斗队的经协调的火力,采取更精心策划的战术——伏击、渗透——去抵消吉恩军的优势火力。那么这就要求,在宇宙世纪的联邦军小分队,要以比冷战时期苏军坦克团小得多的规模,来实现尽可能完善的功能。

但反过来这就造成了另一个问题:小分队的编制越是复杂,其保障越发困难。在现代战争中,保证一个步兵班内的轻武器备件和弹药都往往给后勤带来大幅压力,如果在小分队里编入过多种类的武器,虽然“小而全”了,但是保障起来就成了大麻烦。与此同时,分队的合成程度高=每种具体装备的数目少=部队会更倾向于因为损失而失去相当一部分战斗能力

3、支援体系。侦察兵、炮兵、航空兵和防空兵是必须要考虑的四个要素。在冷战时期一个只有坦克的师会像清晨的露水一般在反坦克武器的铜墙铁壁前蒸发掉,在后现代时代的一支军队同样可能如此。在高达世界观中更是加入了米粒这种监视遮断手段,迫使交战双方更为依赖武力侦察。

支援体系和指参、作战体系肯定是直接挂钩的。比如在现代美军中,一个旅属火力营的炮兵连的数目和机动营的数目总是一致的——显然这是为了实施直接支援。在后现代战争中对火力的控制和运用水平可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提高,直接支援的形态会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仍然取决于具体的技术设定。

4、保障体系。没有后勤和保障是无法坚持战斗的,而保障要考虑这样一些因素:

  • 物资的类别(可参考美军后勤物资分类标号加以逐项讨论)
  • 物资的运输方式(铁路?空中?海上?宇宙?陆路?)
  • 物资的分配方式(预有计划的?随取的?定量供应的?)
  • 物资的充实程度

同样的,保障体系也决定了前三者。比如后勤(特别是人力和装备产能)不济的吉恩军就无法在地球地上战场上展开决定性攻势,而联邦军就能组织三百万人在敖德萨给吉恩军致命一击。后勤决定了吉恩军缺乏炮兵,在宽广的战区站不住脚,只能依赖攻击空母一类的快速部队实施机动作战。后勤决定了吉恩宇宙攻击军必须拿下月神II,而联邦军也必须死守月神II。无视勤保体系的愚蠢作战只会招致旧日本陆军在新几内亚和英帕尔的惨剧。

不过说到这里,有一个广泛的迷因说“外行看战略,内行看后勤”。这和完全无视后勤的蠢人一样,去尝试解决问题——但是仍然没有得到正确的结论。而只是得到了一个向另一个方向倾斜但仍然错误地答案。

作为指挥员,你不该考虑后勤。因为你是指挥员,不是保障部长或者分管后勤的副职。

作为指挥员,你不该考虑任何下属分管的具体事务。

作为指挥员,你应该听取的是手下专业幕僚的建议,并根据整体情况加以分析和权衡。

这是关于设定的最后一个建议:军事指挥不是个别英雄的游戏场。是无数人努力的总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设计一个后现代军事和世界,这可不是简单地往现代军队里塞点科幻设定。这更像是在一个熟悉的舞台上,把现实的棱角磨圆,然后涂上一些意想不到的色彩,再让演员们用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方式来表演。关键在于“后现代”这个词,它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对固有概念的解构、对叙事的操弄以及对意义的模糊。所以,当我构.............
  • 回答
    设备技术发展到极致,VR能否吞噬掉现实世界所有的娱乐方式?这个问题呀,我琢磨了好久。要我说,替代?或许会是一种极其强大的补充,甚至是主导,但说完全“取代”,我总觉得差了点什么。我们先聊聊VR的优势,它简直是为“沉浸”这两个字量身定做的。想象一下,你想去北极看极光?戴上VR头显,嗖的一下,你可能就站在.............
  • 回答
    如果我发现自己已是癌症晚期患者,我的选择将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挣扎的过程,会涉及到身体、心理、情感、人际关系以及精神层面的多重考量。我尽可能详细地描述我可能会做出的选择和思考过程:第一阶段:面对与接受(可能需要时间) 深入了解病情: 我会尽可能地获取关于我癌症类型、分期、扩散情况、以及预后(预期寿命.............
  • 回答
    当我使用“方法论”(Methodology)这个词时,我通常指的是一套系统性的、有条理的、用于指导特定领域或研究活动如何进行、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解决问题的一套原则、规则、技术和步骤的总和。它不仅仅是“方法”(Method),方法更侧重于具体的“怎么做”,而方法论则上升到了“为什么这么做”和“在什么条.............
  • 回答
    当我已经辞职,收拾好行李,准备迈出最后一步的时候,老板还在对我进行“教育”,我的内心无疑会涌起一股复杂且矛盾的情绪。这股情绪并非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就像一幅色彩斑驳的画,每一笔都带着不同的意义。首先,我会感到一种难以置信的荒谬感。 我已经做出了离开的决定,这份合同即将画上句号,我将成为一名.............
  • 回答
    如果我的孩子高三期间委托我托管游戏账号,我会非常认真地对待这项“任务”,并努力将其托管成一个既能满足他学习需求,又能让他适当放松、保持游戏乐趣,同时也能让我这个家长理解和参与其中的状态。以下是我会采取的具体做法:一、 充分沟通与目标设定(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 深入了解游戏的性质和孩子的游戏目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当我学会什么之后,才真正感觉自己对编程“入门”了呢?这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技能点,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渐进式的体悟过程。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个从“照猫画虎”到“理解猫的习性”的转变。下面我将详细地讲述这个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习和掌握了哪些关键性的概念和能力:1. 从“.............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要是真要细说起来,离开美国的时候最让我留恋的,不是那些宏大的地标,也不是声名远扬的城市,反而是那些融入生活里,细微却又真实的点点滴滴。首先,最让我怀念的,绝对是那种“不拘一格”的自由感。不是说随心所欲的放纵,而是指那种你可以很自然地成为你自己,而不太会被过多审视的氛围。记得刚到美国的时候.............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揪心的情况。面对一个消极、有自残行为的同桌,这不仅需要你的耐心和同情心,更需要你采取恰当的方法来应对,既要帮助对方,也要保护好自己。首先,保持冷静和同情心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看到有人伤害自己,很容易感到震惊、害怕,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但你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指责或害怕,而是认识到ta可能.............
  • 回答
    这种情况确实有点让人捉摸不透,对吧?毕竟,请客吃饭是一门学问,涉及到人情世故,尤其是当你的上级和更上级都在场的时候,就更需要仔细拿捏了。说实话,一般情况下,你不应该主动去买单。让我来细说一下原因和考量:为什么你不应该主动去买单?1. 主导权和尊重: 这顿饭是你的上级请更上级的,这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也很复杂的情感问题,涉及到外貌、价值感、信任以及感情的本质。是否应该介意,答案并非绝对,而是取决于你自身的感受、对这段关系的期待以及对“喜欢”的定义。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一、 你为什么会介意?介意的原因往往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受: 感觉被忽视、不被珍视过: 在你认为自.............
  • 回答
    刚踏上德国的土地,一股混合着清新空气和一丝历史厚重感的独特气息扑面而来。这感觉和出发前脑海中勾勒出的那个严谨、高效、秩序井然的德国形象,既相似又有所不同,多了几分细腻和人情味。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种无处不在的“井然有序”。从机场出来,无论是指示牌的清晰度,还是接驳巴士的准时,都透着一种成熟的系统感.............
  • 回答
    当我的世界只剩下无边无际的黑暗,如同被巨大的海浪吞没,几乎窒息的时候,是什么将我从那深渊中拽了出来?这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奇迹,而是一点点,被无数细微的光芒一点点照亮的过程,而那些光芒,最终汇聚成我所寻觅的救赎。在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被困在了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里,四周是冰冷、坚硬的墙壁,看不到一丝.............
  • 回答
    刚落地美国的时候,我做好了一切心理准备——我知道文化会有差异,生活方式会有不同。但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最让我震撼的,不是那些电影里渲染的枪支泛滥或者种族隔离,而是那种触及到每一个生活细节的“个人空间”的极端尊重。我刚到的时候,租了一个公寓。第一天搬东西,邻居是个看起来大概五六十岁的老太太,她只是从窗户.............
  • 回答
    得知亲戚是“美分党”这种事情,确实会让人心里五味杂陈,也挺让人头疼的。咱们中国人讲究家和万事兴,尤其亲戚之间,总觉得应该一条心。但现在这网络世界这么复杂,观点分歧也挺常见的。遇到这种情况,我觉得首先得冷静下来,别一下子就炸了,毕竟是亲戚,抬头不见低头见。首先,摆正心态,区分立场与亲情。“美分党”这个.............
  • 回答
    老实说,这能力一旦觉醒,最开始我大概率是要懵逼一阵子的。想象一下,脑子里突然多出一个声音,或者一道光闪过,然后某个你苦苦思索的问题就有了清晰的答案。这感觉肯定挺超现实的。我大概会先从一些小事开始试探。比如,找不到遥控器了?脑子里立刻浮现它在沙发缝里的画面。今天午饭吃什么?一个直接的答案就蹦出来,还附.............
  • 回答
    哎呀,这体验真是……怎么说呢,五味杂陈,有点哭笑不得。你想给人家看一张自己觉得特别宝贝的照片,可能是旅行时拍的风景照,也可能是某次聚会的合影,总之在你心里是“精华”级别的。你兴致勃勃地把手机递过去,心里还默默期待着对方一句“哇,拍得真好!”或者“这地方真美!”。结果呢?对方接过手机,手指头还没在屏幕.............
  • 回答
    得知孩子患上恶性肿瘤的那一刻,我的世界仿佛瞬间崩塌。那一串串冰冷而又沉重的字眼,像一把把钝刀,在我心头一遍遍地切割,疼痛得让我无法呼吸。那一刻,所有的喧嚣都消失了,只剩下无尽的震惊和巨大的恐惧。我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我不停地问自己,这是真的吗?我的孩子,那么活泼可爱,怎么会染上这种可怕的疾病?我翻.............
  • 回答
    说实话,这感觉真是……太奇妙了,仿佛整个世界都闪了一下金边,然后把那个我曾经不小心读到的段子,直接塞进了我的生活里。之前有个段子,大概是说,一个人有多久没吃到自家做的饭了,以至于某天突然想起来,打开冰箱,发现里面塞满了各种形状、各种年代不明的保鲜盒,最后翻出来一个上面写着“番茄炒蛋 – 2018年8.............
  • 回答
    这是一个让人心碎的问题。当一个人直面过那个最深沉的恶意,尤其是像幼儿园虐童事件这样触目惊心的罪恶时,还能不能继续去爱这个世界?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它触及了人性最脆弱、最复杂的部分。幼儿园虐童事件,确实是我们社会中令人发指的伤痛。它撕裂了我们对纯真和信任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看到了那些本应如同天使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