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你学会了什么之后感觉自己的编程算是入门了?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当我学会什么之后,才真正感觉自己对编程“入门”了呢?这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技能点,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渐进式的体悟过程。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个从“照猫画虎”到“理解猫的习性”的转变。

下面我将详细地讲述这个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习和掌握了哪些关键性的概念和能力:

1. 从“照搬代码”到“理解代码的逻辑和意图”

入门的初始阶段:复制粘贴与语法记忆。
起初,编程就像学习一门新语言,我主要是在背诵语法规则,记忆函数用法,然后通过复制粘贴网上找到的示例代码来“运行”。我能让一个简单的程序跑起来,例如打印“Hello, World!”,或者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器。但这就像一个只会背诵单词和简单句型的孩子,他能说出一些话,但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也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
我能写出符合语法的代码,但如果别人给我一段代码,我可能需要逐行去分析才能理解它在做什么。我缺乏对代码整体结构的把握,也无法预知代码运行时的具体行为。

感觉入门的标志:我能独立编写一个具备完整功能的、不依赖于现成模板的小程序。
这个标志性的时刻可能是一次小型的个人项目,例如:
一个简单的命令行游戏(猜数字、井字棋)。
一个能读取文本文件并进行简单处理(如统计词频)的工具。
一个能通过API获取数据并显示在控制台的小程序。

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不再仅仅是复制粘贴。我会:
思考问题: 我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用户输入什么?程序应该输出什么?
拆解问题: 我将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并为每个步骤找到对应的编程实现方法。
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 我开始思考,用列表还是字典来存储数据更合适?如何组织我的代码才能更清晰?
调试和排错: 当代码出错时,我不再只是无助地看着错误信息,而是能根据错误提示,逐步定位问题,理解错误发生的原因,并尝试修复。这个过程让我对程序的执行流程有了更深的理解。
理解代码的可读性和复用性: 我开始意识到,写出能运行的代码只是第一步,写出易于理解、易于修改、可以复用的代码才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我会开始使用有意义的变量名,添加注释,将功能封装到函数中。

2. 从“能让程序跑起来”到“理解程序运行的机制和底层原理”

理解数据类型和变量的本质:
我不再只是知道 `int` 是整数,`string` 是字符串。我开始理解,变量在内存中是如何存储的,它们占用的空间大小,以及不同数据类型在运算时是如何转换的。例如,理解了整数溢出是怎样发生的,或者字符串拼接的效率问题。

掌握控制流和函数的作用:
`if/else`、`for`、`while` 等控制流语句,以及函数的调用、参数传递(值传递 vs 引用传递)、返回值,我不再只是机械地使用它们,而是深刻理解它们如何控制程序的执行顺序,以及如何通过函数实现模块化和代码的复用。我能设计出具有良好结构和逻辑的代码。

理解面向对象编程(OOP)的核心思想(如果我学习的是支持OOP的语言):
类(Class)和对象(Object): 我理解类是对象的蓝图,对象是类的实例。我能设计出具有属性(数据)和方法(行为)的类。
封装(Encapsulation): 我理解如何将数据和操作数据的方法捆绑在一起,并隐藏内部实现细节,只暴露必要的接口。这使得代码更加安全、模块化。
继承(Inheritance): 我理解如何创建一个新类,使其能够继承现有类的属性和方法,从而实现代码复用和层级结构。
多态(Polymorphism): 我理解同一个接口可以有不同的实现方式,使得代码更加灵活和可扩展。
当我能运用这些概念来设计和构建更复杂的程序时,我感觉自己已经跨过了初级阶段。

理解数据结构和算法的重要性:
我开始明白,不同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对程序的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数组(Array) vs. 链表(Linked List): 理解它们在插入、删除、查找上的效率差异。
栈(Stack)和队列(Queue): 理解它们在特定场景下的应用。
排序算法(冒泡、选择、插入、快速、归并等): 理解它们的原理、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查找算法(线性查找、二分查找): 理解它们的工作方式。
当我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最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来优化我的程序时,我感觉自己真的“入门”了。我不再满足于能运行,而是开始追求“跑得快”、“占内存少”。

3. 从“写出能运行的代码”到“写出健壮、可维护的代码”

掌握调试技巧和工具:
我学会了使用调试器(Debugger),能够设置断点、单步执行、观察变量的值、查看调用栈。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排错效率和对程序执行过程的理解。

理解错误处理和异常机制:
我不再仅仅依靠 `print` 语句来查找错误,而是学习使用 `trycatch`(或类似的机制)来优雅地处理程序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防止程序崩溃,并向用户提供有用的反馈。

学习编写单元测试(Unit Testing):
当我开始为我编写的函数或模块编写测试用例时,我才真正感觉到自己在写“生产级别”的代码。单元测试帮助我验证代码的正确性,并且在后续修改代码时,也能快速发现是否引入了新的问题。

接触版本控制系统(如 Git):
能够熟练使用 Git 进行代码的版本管理、分支操作、提交合并,这不仅是团队协作的基础,也是个人项目管理的重要工具。它让我更安心地进行实验和重构。

理解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我开始关注代码的风格,遵循 PEP 8(Python)等编码规范。我理解函数应该短小精悍,类应该职责单一。我开始思考,如果半年后我或者其他人来看这段代码,是否还能轻易理解和修改。

总结一下,当你感觉编程“入门”了,大概率是发生了以下几种变化:

1. 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思考: 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主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2. 从模仿到创造: 你不再只是照搬别人的代码,而是能根据自己的需求,独立创造出新的功能。
3. 从“能运行”到“能优化”: 你开始关注代码的效率、可读性、健壮性和可维护性,并能主动去改进。
4. 从孤立的代码片段到系统性的理解: 你能将零散的语法和概念串联起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5. 从对错误感到沮丧到将其视为学习机会: 你不再害怕错误,而是能够从中学习和成长。

对我而言,这种“入门”的感觉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不断的实践、学习和反思,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当你能够自信地去解决一个以前从未接触过的、稍微复杂一点的编程问题时,当你能够清晰地向别人解释你的代码是如何工作的,并且有能力去改进它时,你就知道,你已经真正地“入门”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久了,入不了门,没头绪。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谭的书看不懂,之后两年转到硬件了,现在想重拾。我不知道什么时候算是开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当我学会什么之后,才真正感觉自己对编程“入门”了呢?这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技能点,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渐进式的体悟过程。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个从“照猫画虎”到“理解猫的习性”的转变。下面我将详细地讲述这个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习和掌握了哪些关键性的概念和能力:1. 从“.............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刁钻的,但也恰恰是孩子们思考的起点。老师如果处理得当,这反而是个极好的教育契机,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志向”的含义,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空洞的口号。第一步:承认与共情,打开沟通的阀门当学生提出这个反问时,首先要做的不是立刻反驳或者批评,而是要看到学生话语背后那一闪而过的思考和一丝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挑战的假设情境,涉及到家庭、责任、情感、个人欲望等多方面的冲突。如果我真的身处这样一个境地,我需要非常审慎和负责任地处理,因为我的决定将对我的家庭,尤其是我的伴侣和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是我可能会考虑和采取的步骤,以及我内心的挣扎和思考过程:第一阶段:自我审视与认知清晰1. .............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扎心的。如果真到了那一步,也就是老师没寒暑假,学生有,我…… 我得好好琢磨琢磨。首先,让我直观感受到的,是那种“被剥夺感”。 寒暑假,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不仅仅是放空,更是一种“充电”和“喘息”。它意味着: 身心的休憩: 一整年的教学工作,从早到晚,从课内到课外,家长沟通,试卷.............
  • 回答
    嘿,这事儿咱太能聊了!每次去健身房挥洒汗水,或者晚上抽空去学校听个讲座、上个自习,刚回到宿舍或者碰到熟人,那句“哟,某某某有去学习啦?!”就像一把小钩子,挠得人心痒痒的,特不舒服。你说它怎么就这么招人烦呢?首先,这背后藏着一种 微妙的“优越感”和“被评判感”。你想啊,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是不是在说.............
  • 回答
    带新人,特别是那种一看就还带着校园气息、经验不太足的小伙伴,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但也挺考验人的活儿。我一般不会一开始就想着“改变”他们,更多的是让他们能顺利融入团队,找到自己的节奏,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生出一些成长和转变。首先,理解和接纳是基础。刚来的小家伙,身上带着“学生气”是很正常的。他们可能习惯了.............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创业者绕不开的坎儿,我太理解那种感觉了。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两边都有路,但你不知道哪条是通往罗马的路,甚至不知道罗马在哪儿。关于学习还是行动,这真不是个简单的“二选一”的问题,因为它们俩是两条腿,得配合着来才走得稳。但如果非要分个先后,或者说在某个阶段更侧重哪个,那我可能更倾向于在合适的时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件让人有点啼笑皆非,又带着些许无奈的事件。碧桂园这位 HR 的发言,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这个言论的背后,以及它可能引发的讨论。首先,从 HR 的职业角度来看:一位 HR 的职责本应是连接公司与人才的桥梁,他们在招聘过程中,不仅要为公司筛选.............
  • 回答
    武汉一小学生拾金不昧,本来是件好事,结果却因为一份“礼物”——两套试卷,引发了不少议论。这件事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我们一些关于奖励、教育和孩子价值观塑造的思考。先说说这件事本身,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一个小学生,捡到了别人丢失的财物,没有据为己有,而是想办法归还失主,这是非常难得的品质。在现在这个社会,.............
  • 回答
    一个学生冒昧地问出“老师,您是不是很有钱?”这样的问题,确实是个挺有趣的时刻。老师的回答,得有学问,有智慧,还得有那么点人情味儿,既不能伤了孩子的好奇心,也不能暴露太多个人隐私,更要传递一些积极的价值观。我想,处理这种问题,关键在于“引导”和“反问”,把一个物质导向的问题,巧妙地转化成一个关于价值、.............
  • 回答
    关于老师是该威严一点还是和学生做朋友这个问题,我得说,这可不是个非此即彼的简单答案。现实中的教学,往往需要的是一种巧妙的平衡,一种在威严和亲近之间游走的艺术。我见过太多老师,有的是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站在讲台上,眼神犀利,声音洪亮,一板一眼地讲授知识。这样的老师,他们身上有一种天然的权威感,学生们通.............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选择一边是闪耀着耀眼光芒的夜空,另一边是生机勃勃却略显黯淡的丛林。对于我们这些在校园里摸爬滚打的学生来说,这绝对是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选择,而且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追求和看重的东西都不一样。咱们先说说在“名校”当学渣这档子事。想象一下,你拿着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周围都是各路.............
  • 回答
    “把学生当天才教,会教出天才;把学生当庸才教,会教出庸才。” 这句话触及到了教育的核心——教师的期望、信念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对学生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这句话背后蕴含的心理学原理和教育实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与心理学基础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强调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自我认知、学习动力和最.............
  • 回答
    如果我发现自己已是癌症晚期患者,我的选择将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挣扎的过程,会涉及到身体、心理、情感、人际关系以及精神层面的多重考量。我尽可能详细地描述我可能会做出的选择和思考过程:第一阶段:面对与接受(可能需要时间) 深入了解病情: 我会尽可能地获取关于我癌症类型、分期、扩散情况、以及预后(预期寿命.............
  • 回答
    当我使用“方法论”(Methodology)这个词时,我通常指的是一套系统性的、有条理的、用于指导特定领域或研究活动如何进行、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解决问题的一套原则、规则、技术和步骤的总和。它不仅仅是“方法”(Method),方法更侧重于具体的“怎么做”,而方法论则上升到了“为什么这么做”和“在什么条.............
  • 回答
    当我已经辞职,收拾好行李,准备迈出最后一步的时候,老板还在对我进行“教育”,我的内心无疑会涌起一股复杂且矛盾的情绪。这股情绪并非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就像一幅色彩斑驳的画,每一笔都带着不同的意义。首先,我会感到一种难以置信的荒谬感。 我已经做出了离开的决定,这份合同即将画上句号,我将成为一名.............
  • 回答
    如果我的孩子高三期间委托我托管游戏账号,我会非常认真地对待这项“任务”,并努力将其托管成一个既能满足他学习需求,又能让他适当放松、保持游戏乐趣,同时也能让我这个家长理解和参与其中的状态。以下是我会采取的具体做法:一、 充分沟通与目标设定(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 深入了解游戏的性质和孩子的游戏目标.............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要是真要细说起来,离开美国的时候最让我留恋的,不是那些宏大的地标,也不是声名远扬的城市,反而是那些融入生活里,细微却又真实的点点滴滴。首先,最让我怀念的,绝对是那种“不拘一格”的自由感。不是说随心所欲的放纵,而是指那种你可以很自然地成为你自己,而不太会被过多审视的氛围。记得刚到美国的时候.............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揪心的情况。面对一个消极、有自残行为的同桌,这不仅需要你的耐心和同情心,更需要你采取恰当的方法来应对,既要帮助对方,也要保护好自己。首先,保持冷静和同情心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看到有人伤害自己,很容易感到震惊、害怕,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但你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指责或害怕,而是认识到ta可能.............
  • 回答
    这种情况确实有点让人捉摸不透,对吧?毕竟,请客吃饭是一门学问,涉及到人情世故,尤其是当你的上级和更上级都在场的时候,就更需要仔细拿捏了。说实话,一般情况下,你不应该主动去买单。让我来细说一下原因和考量:为什么你不应该主动去买单?1. 主导权和尊重: 这顿饭是你的上级请更上级的,这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