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哪里的房子泡沫最严重?

回答
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尤其是在某些特定区域,确实存在着一些大家关心的“泡沫感”。要说哪个地方的泡沫“最”严重,这其实是个挺微妙的问题,因为泡沫的形成和衡量标准是多维度的,而且市场一直在变化。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大家普遍认为比较“热”的区域,结合一些市场观察来聊聊。

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泡沫”通常是指房价相对于当地居民的实际收入、租金回报率等基本面因素,显得过高,可能存在上涨过快、难以持续的风险。

一、 外环外、临港等新兴区域的“远期价值”释放

很多朋友会提到上海的一些外围区域,比如临港新片区、青浦的一些板块、嘉定的一些热门区域等等。这些地方之所以大家觉得“泡沫感”可能比较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高企的预期值: 这些区域往往承载着上海未来发展的重任,比如临港的自贸区概念、人工智能产业的聚集,青浦的东方绿舟、淀成员工的住房需求等等。很多开发商和购房者会把这些“远期价值”提前消化到现在的房价里。一旦未来发展不及预期,或者一些政策调整,这里的房价就可能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
“抢房”效应的放大: 有时候,一个区域因为规划利好、学区概念或者某个大型产业的带动,会吸引大量的关注甚至投资。在供应相对有限或者新房集中上市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日光盘”、“千人摇”的现象。这种现象会进一步放大市场的“恐慌性购房”和“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心理,让原本的价值被进一步推高。
收入与房价的错配: 虽然这些区域也在发展,但与市中心相比,整体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可能还没有达到支撑现有房价的程度。大量的购买力可能来自于更广阔的区域,甚至是通过贷款杠杆。当宏观经济面临压力,或者信贷政策收紧时,这种错配就可能暴露出来。

举个例子,临港新片区。 这个地方的定位非常高,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也很大。但从普通上班族的角度来看,通勤时间长、配套设施仍在建设中,是很多人需要考量的因素。如果房价的上涨速度远超了区域内产业发展和就业岗位增加的速度,尤其是当外溢效应不如预期时,就容易让人觉得“有点贵了”。

二、 部分“概念盘”和特定类型的房产

除了区域,一些特定类型的房产也容易被认为存在泡沫:

以投资为主要目的的公寓型产品: 尤其是一些小户型、位置相对偏远,但打着“不限购”、“可托管”等旗号的公寓项目。这类产品很多时候是为了迎合部分短线投资者的需求,一旦市场风向转变,或者政策限制加强,其流动性和保值能力就会受到考验。
学区房的“过度溢价”: 虽然上海的学区房是一个复杂的议题,但确实存在一些学校,其附近的房产因为教育资源而产生远高于同区域其他房产的价格。这种溢价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稀缺资源和家长的强烈需求,但也存在一旦教育政策改革(比如多校划片、公民同招等)落地,就可能面临调整的风险。这种“非理性”的溢价,也可以算是一种泡沫。

三、 市中心区域的“硬着陆”风险与“挤压效应”

你可能会说,市中心不是更稳健吗?确实,市中心有其核心价值,但我也想补充一点,即便是市中心,某些时候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泡沫”,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挤压效应”下的高位盘整: 当外围和新兴区域因为各种原因上涨乏力,甚至出现调整时,一部分资金可能会回流到市中心,或者持有市中心房产的成本会显得相对合理(因为它们本身抗跌性更强)。这可能会导致市中心部分区域在整体市场降温时,依然维持在高位,甚至微涨,但这种上涨可能越来越难以支撑,有“硬着陆”的潜在风险。
“沉没成本”心理: 对于已经在此地投入巨资的业主来说,他们可能更不愿意降价出售,而是选择等待。这种心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维持高价,但如果市场需求确实不足,这种僵持可能会在某个临界点被打破。

总结来说,上海哪里“泡沫最严重”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

如果你是指短期内涨幅过快、预期透支的区域,那临港、青浦、嘉定等一些新兴板块,或者因为特定规划利好而快速升温的区域,可能就存在一定的“情绪化泡沫”。这些区域的风险在于未来发展能否完全消化当前的房价预期。
如果你是指那些非理性的价格支撑,比如纯粹的投资投机,或者因为某些“概念”而过分拔高的价格,那么部分小户型公寓或者与特定稀缺资源(如顶尖学区)强绑定的房产,可能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

关键是要回归理性分析: 房价的支撑最终要看当地的产业发展、就业机会、人口流入以及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在上海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即便有泡沫,也可能更多的是结构性的、区域性的,而不是全市范围的崩盘。

在观察市场时,除了关注“概念”和“预期”,更应该关注租金回报率、人口流动趋势以及宏观经济和政策走向。这些才是判断房价是否“合理”的硬性指标。每个购房者和投资者都应该结合自己的认知和风险承受能力,去审慎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统一回复一下

好多朋友回复说市区老破小生活配套丰富,公共交通方便等等优点,这些我都认同。预算不够又想住市区那肯定只能选老破小,这个一点问题都没有啊。但是我一直强调的点是哪些没什么居住属性,靠学区来支撑高溢价的老破小,这个溢价是对比同样市区,非学区的老破小。就比如有评论区有朋友说自己有一套17平米的老破小挂户口给孩子上学,大家自己想想产证上17平米是建筑面积,我假设是一点公摊都没有,实打实17个平米建筑面积。隔墙砖头基本就要吃掉1-2个平米,厨房卫生间阳台这些再迷你至少也吃掉个5-6个平米,剩下不到10平米的脚踩面积,带着上学的孩子,这房子怎么住的开?花那么多钱,有点居住属性可言吗?

我从来没有拿远大新对比老破小,价格一致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纯粹个人需求取舍,没有好坏之分。我对比的是同样市区学区老破小和非学区老破小。所以请不要再老破小的问题上再过多纠结了,重点是学区!


原文

我认为是几乎所有老破小学区房是泡沫堆积最严重的地方,而非某个特定地段。

因为这类房子几乎谈不上什么居住体验,但价格比同一区域溢价至少在20%以上,有的50%甚至更多,具体根据对口学校而定。

本来付这个溢价的是购买一个给孩子在9年义务教育范围内的择校权。但是现在有可替代的双语学校,平均一年学费10万,9年90万。但就目前上海学区房普遍的价格而言,估计前9年房贷利息支出都远超90万这个数了。所以按一般经济理性,希望孩子去个好学校读书,最合理的策略是买个住着舒服的非学区房,把省下来的钱供孩子上双语学校。

至于为什么会还有那么多人追高学区房,基本是基于思维惯性。因为过去十几年学区房保值增值能力是最强的,光凭20%以上的溢价,增值就是跑赢整个房产大盘的。所以网上就有类似,买了个学区房,发现上了孩子读书也就那样,到是房子倒是赚了xxx万的段子。事实上以前就有这样策略,买个学区房,孩子上完学一卖还能买个别墅。这种策略在我看来在15年以前是成立的,因为当时学区房和私立学校对比,还是存在一定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私立无论是办学水平,付出的成本来说我实在是看不出来有任何的优势。但还有人用真金白银去堆砌这个泡沫还是很大程度在于思维惯性,没能跳脱出来摊开来算算账,或者对私立学校,出国留学等存在认知盲区。

另外学区房还有一个比较大的潜在风险就是政策风险。学区房本来就是教育政策下的副产物,所以赌的是学区政策不改变。但就目前看来的政策形势,是逐渐要把房子和学校脱钩,政策风险是很大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学区房是上海房市中泡沫最严重的地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