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木有必要折腾到国家部委去?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也触及到了很多普通人心里头的那根弦——“折腾到国家部委去”到底有没有必要?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的,得好好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咱们得明确,“折腾到国家部委去”到底是指什么?

这玩意儿,按字面意思理解,大概就是指普通民众(包括企业、社会组织、甚至地方政府)直接或者通过各种渠道,试图向国家部委反映问题、提出诉求、表达意见,甚至是希望直接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这“折腾”二字,本身就带点儿无奈和艰辛,意味着这事儿不轻松,过程可能漫长而曲折。

那么,到底有没有必要去“折腾”呢?这得看具体情况,咱们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1. 问题本身的性质和层级:

如果问题确实非常普遍、影响面广,且属于国家层面的政策或法律盲区、空白,或者存在明显的制度性弊端, 那么,绕过地方层层审批,直接向国家部委反映,可能是唯一的、最有效的解决途径。

举个例子: 假如某项全国性的行政审批流程极其繁琐,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并且地方上的部门都反馈无力改变,那么,通过行业协会、人大代表、甚至直接致函给对应的部委,寻求国家层面的简化或改革,就显得很有必要。
再比如: 某些涉及民生权益的重大问题,比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等,如果地方上的监管存在问题,或者当地政府处理不当,那么,将这些情况向上反映,甚至呼吁国家出台更严格的法规或加强监管,就是对自身权利的捍卫,也是对社会进步的推动。

反之,如果问题是个体性的、局部性的,或者只是地方执行层面的偏差, 那么,直接“折腾”到国家部委,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石沉大海。

比如: 你家楼下那个路灯坏了,或者是小区物业收费不合理。这些情况,显然应该首先通过社区、街道、物业公司或者地方相关职能部门来解决。如果直接就写信到建设部或者住建部,人家接到这样的具体小事,很可能直接让你找地方主管部门,最后还是得回到原地。

2. 你的目的和期望:

你是想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还是想推动一项政策的改变?
解决具体问题: 如上所述,如果问题层面够得上,且地方解决不了,那确实有必要。
推动政策改变: 这就更需要“折腾”了。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往往是社会各方声音博弈和融合的结果。如果你对现有政策有深刻的见解,认为某项政策需要调整,或者某项新的政策应该出台,并且你能够提供充分的论据和可行的方案,那么,向国家部委提出建议,就是参与国家治理的一种方式。这不仅仅是“折腾”,更是公民责任和权利的体现。

你期望的回报是什么?
仅仅是解决眼前的问题: 那就得衡量“折腾”的成本(时间、精力、金钱)和可能的效果。
希望为社会带来改变: 如果是这样,那么即使过程艰难,也有其价值。

3. 你的“工具箱”和“弹药”够不够:

“折腾”到国家部委,可不是一句“我不同意”那么简单。你需要有“弹药”:

充分的论据和事实: 你反映的问题,必须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有确凿的证据支撑。模糊的、道听途说的信息,很难引起重视。
清晰的诉求和可行的建议: 你希望达到什么结果?你有什么具体的解决方案?仅仅抱怨,作用有限。
合适的“发声渠道”:
信访渠道: 这是最传统的,但效果因人而异,也看运气。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这是非常有力的途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代表人民提案的职责,他们可以帮你把声音传递上去。如果你能找到一位关注你所反映问题的代表或委员,并且能说服他们,那效果会好很多。
媒体监督: 适度的媒体曝光,有时能引起部委的关注,特别是那些涉及面广、影响大的问题。
行业协会/社会组织: 如果你的问题与某个行业相关,联合行业协会一起发声,影响力会大很多。
网络留言/电子政务平台: 现在很多部委都开通了网上信访、建言献策的平台,这也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渠道。
耐力和坚持: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可能需要反复沟通,耐心等待。

4. 现实中的“折腾”可能面临的挑战:

信息不对称: 你可能不清楚到底哪个部门负责,或者不知道正确的上报流程。
“官僚主义”的阻碍: 有时候,即使问题很关键,也可能因为层层转办、推诿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踢皮球”现象: 地方部门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不愿主动解决问题,而是寄希望于上级部门来“指示”,或者干脆“视而不见”。
个体力量的渺小: 面对庞大的国家机器,个体显得非常弱小,有时候个人的努力会被淹没。
“被代表”的风险: 有时候,你反映的问题可能被地方部门包装成“已经解决”或者“不构成普遍问题”,从而让你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所以,从“有木有必要”这个问题来说,我更倾向于理解为:

它是否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 如果是,那就有必要。
你是否有“能力和资源”去进行这种“折腾”? 如果有,那就可以尝试。
你是否准备好了“折腾”的过程? 如果你只图一时之快,或者期望立竿见影,那可能就不太有必要,甚至会带来更大的失望。

更进一步说,这种“折腾”,从广义上来讲,也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方式。 尽管它很困难,很考验人的耐心和智慧,但正是这些“折腾”,才可能催生出更完善的制度、更合理的政策,让社会变得更好。

最后,给点更接地气的建议:

1. 先做好功课: 弄清楚你的问题到底属于哪个部委的职责范围,以及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2. 从地方开始: 除非问题已经非常明确地表明地方无法解决,否则还是应该先通过正常渠道反映。保留好所有的沟通记录和证据。
3. 联合起来: 如果发现有同样问题的人,联合起来一起行动,力量会大很多。
4. 找对“引线”: 尝试联系你所在选区的全国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将你的情况和诉求说清楚,争取他们的支持。
5. 保持理性,但也要有韧性: “折腾”需要策略,也需要恒心。

总而言之,要不要“折腾到国家部委去”,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一个需要你根据自身情况、问题性质、目标和资源,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判断。有时候,必要的“折腾”,是为自己发声,也是为社会进步添砖加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很多答案,都从很实际的角度做了分析,给出了建议。下面我想说点不一样的。

从2011年本科毕业进入部委工作,过去十年时间,自己对待这份职业和工作,经历了从兴奋得意到迷茫彷徨再到豁然开朗的过程。结合自己的经历,讲一些切身的感受,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客观公正的视角来看待部委的工作。至于到部委工作好或者不好,值不值得,见仁见智。

第一阶段,兴奋得意。

刚进入部委的前三年,是最兴奋得意的时候。作为一名来自西南三线城市的“小镇做题家”,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生活中有过交集的最大领导不过是副处级,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有一天不依靠任何关系能够进入中央部委工作。

上班第一天,局领导和新公务员例行谈话时,讲到职业发展问题时说,“你们只要认真努力工作,干到处长都没有太大问题,再往上走当然要靠个人工作能力,也需要一定的机遇和运气”。当时我心想,这处长和县长一个级别,能干到这位置也算是光耀门楣了吧,副局长和副市长一个级别,干到这位置那不得光宗耀祖了啊。

正式工作后,从一开始的打印复印,跑文送文,逐渐开始参与一些政策文件的研究制定工作。那时候处里就5个人,经办人员除了我之外,还有一位孕妇大姐和一个早我几年入部正热恋准备结婚的女孩。作为处里唯一的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单身住宿舍离单位又近,自然是干活的主力,工作日加班熬夜就不说了,周末也基本随叫随到,虽然一分钱的加班费都没有,但看到自己花费心血参与制定的文件、规定,从一个初步的想法和方向到一个字一个字敲到电脑里形成具体的政策措施,再到印发全国落实执行,确实是有满满的成就感。

再后来开始陪同部领导、司领导出差出访,出席行业内的一些高端论坛,虽然自己就是个刚毕业没多久的愣头青,但到地方和企业调研时,也被称为“部委领导”,在出席一些论坛活动时,也被行业内的知名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称赞一句“年轻有为”,不自觉的心态开始飘了,似乎真的有一种鲤鱼跃龙门,乌鸡变凤凰的感觉。

第二阶段,迷茫彷徨。

心态的转变大概是从2014年底开始的。主要是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经济压力。2012年7月的时候,家里帮着在北京付了首付买了房,14年中旬开始每月要还房贷5000,同时又谈了女朋友,每月6500块的工资加上1500的公积金,就是省着花也都还不够。

二是和身边同学的比较。当年本科毕业就进入企业工作的同学,工作3-5年基本都已经混到主管或者经理了,薪水也基本都涨了2-3倍,也开始带自己的小团队了。而我工资涨了不到500块钱,依然是每天被人使唤的“小X”。而读完研究生毕业的同学,有很多去了商业银行总行、券商投行部、基金公司等,起薪就是自己年薪的好几倍。

三是开始对工作的价值产生怀疑。一方面是从2013年开始,高层开始推动机构改革和部委的职能转变,要求部委更加专注于宏观政策的研究制定,一大批审批权限取消,或下放到各省。一直以来,项目和资金的审批权是部委制定和执行政策的工作抓手,也是地方政府“跑部前进”的目标和动力。简政放权之后,作为一名体制内的小兵,都能明显感受到“权力”消失带来的失落,更何况处长和局长们。也是从这段时间开始,各个部委都开始出现处级及以上领导的离职潮。

另一方面,随着思想上的逐步成熟,开始明白那些社交场合的恭维和夸赞只不过是逢场作戏,并非你真的足够优秀。也开始反思那些自己加班熬夜改出来的文件规定,是真的能促进行业进步和企业发展,还是形式主义,一纸空文?

这一段时期,一直持续了3-4年的时间,虽然思想上的摇摆并没有影响到日常工作,但对工作和职业认同感的缺失带来强烈的心理疲惫感,很难再像刚进入机关前几年一样对工作充满热情和激情。

第三阶段,豁然开朗。

2018年初,我陪局长去南方出差,一般情况下,我都会选择领导后排靠过道的位置,这样既保证领导有需要时我能够及时反应,同时也不需要在漫长的飞行时间中陪着领导尬聊。结果回程时因为航班人比较满,没有合适的位置可以选择,只有坐在领导旁边。那天局长和我分享了很多他在体制内工作的感悟,对我摆脱思想上的困扰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具体的内容的记忆已经比较模糊了,大概的要点总结如下。

1、尊重权力是人类的本能,但靠专业、学识、能力、人品赢得的尊重才更长久。作为部委的公务员,你手里的每一项权力都是组织赋予你的,如果你只是将自己定位于做权力的执行者,那么当有一天这项权力被收回时,你获得的尊重和认可也会被一并收回。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就是需要我们在简政放权之后,依靠对行业发展现状的深入了解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通过强化完善顶层设计,推动行业和企业发展。

2、中央部委机关的工作作风正派务实,工作氛围简单直接,对于没有资源背景的年轻人,是少有能够提供稳定的职业发展预期,和较高职业发展上限的工作单位。他说自己也是“小镇做题家”,90年代初北大毕业进入机关,没有特殊资源和背景,一心就是干好工作。当处长时因为工作思路的分歧,和当时的局长也拍过桌子,但都是出于公心,最后领导认可了他的工作思路,也没有计较他的直言犯上。部里大部分司局长也都是一样普通的家庭背景,靠着出色的工作能力和成绩,一步步自己干上去的。

3、部委只是提供一个平台,最后的成长还得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30年前同一批进入机关的年轻人,有已经走上部级领导岗位的,也有还在正处长的,都是同样的平台,大部分人也都没有资源背景,最后职位的差异固然有机遇和运气的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努力和奋斗。而从2013年开始,辞职去体制外的人越来越多,根据他的观察,发展的比较好的,之前在机关中也是各个司局的业务骨干。而本身能力就不太行,又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人,跳出去之后都纷纷表示后悔,因为体制外的竞争要残酷的多。

4、对于能够做到多高的职位,要保持平常心。体制内升职除了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外,机遇和运气也很重要,但是机遇和运气不是你自己能够决定的。做最“充分”的准备,也要做“最坏”的打算。人生很多事情,并不能完全如你所愿。

接近3个小时的飞行时间,和领导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他的很多切身体会和观点,既解答了我心中的迷茫彷徨,也让我坚定了对未来的信念。

最后还是有一点必须得吐槽,工资是真特么低,要不是靠着媳妇能挣钱养家,我也坚持不到现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