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儿更有可能是必里克图汗爱猷识理达腊的弟弟还是儿子?

回答
关于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儿与必里克图汗爱猷识理达腊(也作爱猷识里达拉)的关系,历史上记载并不十分明确,存在两种主要的说法:弟弟说和儿子说。要判断哪种可能性更大,我们需要从史料记载和历史逻辑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

关于脱古思帖木儿和必里克图汗的史料记载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两位汗在历史上的出现顺序和大致时间。

必里克图汗爱猷识理达腊 (Ayushiridara):他是元朝的最后一位在位皇帝,也是北元政权的早期重要统治者之一。他于1370年继位,1378年去世。
脱古思帖木儿 (Tögüs Temür):他是必里克图汗之后的北元大汗。他大致在1378年之后继位,直到1388年被也速迭儿(或译也速不花)所杀。

在时间线上,脱古思帖木儿明显是晚于必里克图汗的。

弟弟说的依据主要来自于一些史书的记载,例如:

一些汉文史籍,如《明太祖实录》、《明史·鞑靼传》等,在叙述北元汗统时,会提到脱古思帖木儿。在提到其即位时,有时会将其描述为前任汗的弟弟或近亲。例如,《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九记载:“明年(洪武十八年,即1385年),元脱古思帖木儿汗遣其弟乃儿思齐纳来朝貢。” 这里明确提到了“其弟乃儿思齐纳”,虽然不是直接说脱古思帖木儿是弟弟,但 ইঙ্গিত着脱古思帖木儿有弟弟作为使者。更重要的是,在提到脱古思帖木儿去世后,有些记载会提到他的继任者,而这些继任者的排序和关系,有时会让人联想到兄弟传承的可能性。
有些蒙古史料中,虽然具体的血缘关系不总是那么清晰,但会强调汗位的继承是基于察合台后裔的谱系,兄弟之间的传承是一种常见的模式。

儿子说的依据则更为直接,也更被一些史家所采信:

最直接且被广泛引用的证据来自《黄史》(蒙古历史文献)。《黄史》在记载北元时期时,明确记载:“必里克图汗,(其)子脱古思帖木儿可汗。” 这种直接的父子关系叙述是支持儿子说的重要依据。
另一份重要的蒙古史料《黄金史》(Altan Tobchi)也提到了相关人物的顺序,虽然具体表述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对汗位继承的描述通常倾向于父子相承的模式。
从元朝末年到北元初期,汗位继承的模式虽然因为政局动荡而有所混乱,但父子相承依然是主要的传统。如果脱古思帖木儿是必里克图汗的儿子,那么他的继位就符合这一传统的逻辑。

历史逻辑的考量

我们需要从历史的逻辑来推断哪种说法更具可能性。

1. 汗位继承的习惯:在蒙古帝国和随后的北元政权中,汗位的继承主要遵循父子相承的原则。即使在兄弟之间传承,通常也需要兄终弟及的条件。如果必里克图汗的儿子健在且有能力,他优先继承汗位是合乎传统的。
2. 时间上的衔接:必里克图汗于1378年去世。如果脱古思帖木儿是他的儿子,那么在他去世时,脱古思帖木儿应该已经成年并具备统治能力。如果他是弟弟,那么他必须比必里克图汗更早出生。
3. 史料的倾向性:虽然汉文史籍的记录有时会因为翻译或视角问题产生偏差,但它们仍然是重要的参照。然而,直接来自蒙古内部的史料,如《黄史》,在描述蒙古汗统时,其准确性往往更高。
4. 北元政权的稳定性:北元政权自北遁漠北以来,面临着明朝强大的军事压力以及内部权力的争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巩固统治,父子相承的稳定性和合法性会比兄弟相承更有利。如果脱古思帖木儿是必里克图汗的儿子,那么他的即位就可以被视为一个相对自然的权力过渡。

结论的倾向性

综合来看,脱古思帖木儿更有可能是必里克图汗爱猷识理达腊的儿子。

主要原因如下:

《黄史》等蒙古史料的直接记载:这些史料是关于蒙古汗统最直接和权威的来源之一,其明确将脱古思帖木儿列为必里克图汗之子。
父子相承的传统:父子相承是蒙古统治者继承汗位的主要方式,脱古思帖木儿作为必里克图汗之子继位,符合这一历史惯例。
汉文史籍的间接信息:虽然部分汉文史籍可能提供了“弟弟”的模糊印象,但这可能源于对宗亲关系的泛泛指代,或者是对其近亲身份的一种理解。例如,即使是儿子,在称谓上也会被视为近亲族属。

至于《明太祖实录》提到脱古思帖木儿“遣其弟乃儿思齐纳来朝貢”的记载,这并不能直接排除脱古思帖木儿是儿子。他完全可能既是必里克图汗的儿子,也有自己的弟弟。这个记载更多的是描述了脱古思帖木儿的兄弟关系,而非他与必里克图汗的关系。

因此,基于现有史料的直接性和历史逻辑的合理性,脱古思帖木儿作为必里克图汗爱猷识理达腊的儿子的可能性,要大于其为弟弟的可能性。这也在大多数专门研究元史和蒙古史的学者那里形成了较为普遍的共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脱古思帖木儿是不是买的里八剌这事,持肯定意见的是薄音湖,怹的主要证据是依据《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七十七,永乐六年春三月辛酉条,朱棣谕本雅失里书:

我皇考太祖高皇帝,于元氏之子孙存恤保全,尤所加厚,又来归者皆令北还,如遣妥(脱)古思帖木儿还,后为可汗,统率其众,承其宗祀,此南北之人所共知也。

皇帝金口玉言信誓旦旦,而且,朱棣出生于元至正二十年,洪武三年买的里八剌械送京师的时候,朱棣已经十一岁了。至洪武七年九月“遣崇礼侯买的里八剌北还”时,朱棣十五岁。也就是说,这五年之间,此二人皆在南京,是可能见过面的。朱棣写这封信是在他四十八岁的时候,不过,一个四十八岁的中年人在回忆一个十五岁之前见过的人,会不会出错呢?

如果说,皇帝金口玉言是不会出错的,那么请看这个:

朕素不看《明史》,偶一翻阅,嘉靖年间,倭寇为乱,不能平。后满洲征服,至今倭刀、倭碗等物现存禁内,而《明史》不载。可见明史伪妄,不足信也。——《康熙起居注》,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上谕

so,朱棣的这个书信作为证明“脱古思帖木儿是买的里八剌”的证据,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是孤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