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元宏?

回答
北魏孝文帝元宏,这位北魏王朝的第四位皇帝,在我看来,是北朝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也极具争议的人物。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应该深入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元宏所继承的是一个怎样的北魏。当时的北魏,虽然已经统一了北方,但骨子里依然是鲜卑化的北朝政权。虽然统治者是鲜卑族,但其统治区域内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文化、制度等方面深受汉族影响。这种鲜卑主体与汉族主体之间的矛盾,是北魏早期统治者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而元宏,正是从这样一个基础上,以一种近乎激进的方式,试图解决这个历史性的难题。

推动汉化的魄力与远见:

元宏最为人称道的,也是最具争议的一点,便是他对汉化的强力推行。这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

巩固统治,消除民族隔阂: 鲜卑族人数少,若长期保持独立的民族特性,在汉族占据绝大多数的地区,统治根基终究不稳。元宏深知,只有拉近与汉族的距离,才能更好地融入这片土地,获得更广泛的支持,从而巩固北魏的统治。
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与制度: 汉族在中原地区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都比鲜卑族更为先进。元宏作为一位富有远见的君主,看到了学习汉族文化的益处,他认为这能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使其更具竞争力。
“不绝宗国”的无奈选择: 尽管推行汉化,但元宏并非想让鲜卑族灭绝,而是在学习和融合中寻求一种“不绝宗国”的平衡。他希望的是,鲜卑族能在保留自身主体性的基础上,吸收汉族文化的精华,成为一个更强大、更成熟的民族。

具体措施的细致解读:

为了实现汉化,元宏采取了一系列大胆而细致的措施:

迁都洛阳: 这是他改革中最具标志性的一步。北魏早期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地处塞外,带有浓厚的鲜卑游牧色彩。迁都洛阳,不仅是地理上的南移,更是政治、文化上的向汉族中心靠拢。洛阳是古代中国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迁都于此,意味着北魏正式将自己定位为继承中原正统的王朝。这次迁都也引发了不少鲜卑贵族的抵触,但元宏坚持己见,可见其决心之大。
禁止鲜卑语,推广汉语: 要求官员和贵族必须使用汉语,并且禁止在朝堂上说鲜卑语。这对以鲜卑语为母语的统治阶层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意味着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适应。
改鲜卑姓氏为汉姓: 很多鲜卑贵族原先的姓氏都带有鲜卑特色,元宏强制要求他们改用汉姓,如拓跋氏改元氏,宇文氏改元氏等等。这一举措,表面上看是姓氏的改变,实则是一种身份认同的重塑,鼓励鲜卑族认同自己为“汉人”。
推行汉族服饰和婚俗: 鼓励鲜卑贵族穿汉服,模仿汉族礼仪,甚至鼓励鲜卑与汉族通婚。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改变,实则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鲜卑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
制定和完善官僚制度: 学习和借鉴南朝的官僚制度,建立更加完善的选官制度和等级制度,例如实行三长制,将户籍管理制度化,这为北魏的社会管理和税收奠定了基础。

改革的成效与局限:

元宏的汉化改革,无疑为北魏王朝带来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促进了民族融合: 他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盛世奠定了民族基础。许多鲜卑贵族逐渐融入汉族文化,成为汉族的一部分,这使得中国文化得以更广泛、更深入的发展。
提升了北魏的文化影响力: 迁都洛阳,推行汉化,使得北魏在文化上更加贴近中原,吸引了更多中原士人和文化前来,推动了北魏的文化繁荣,例如佛教在北方的兴盛,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开凿,都与这一时期密切相关。
加强了中央集权: 改革官僚制度,削弱了部落首领的权力,加强了皇帝的权威,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然而,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元宏的改革也存在其局限性,甚至埋下了隐患:

改革的强制性与阻力: 汉化改革带有强制性,触动了许多鲜卑贵族的既得利益和文化习惯,导致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即使在元宏去世后,这种抵触情绪依然存在,并在后来的“六镇之乱”中爆发,成为北魏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饮鸩止渴”的担忧: 一些人认为,元宏的改革过于激进,牺牲了鲜卑族的民族特性,是对鲜卑族文化的“灭绝”,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这种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不进行这种程度的改革,鲜卑族可能无法在中原地区站稳脚跟。
改革的后续问题: 即使元宏本人有着崇高的理想,但改革的执行过程以及后续的巩固措施,也并非完全到位。改革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统治者的个人能力和威望,一旦出现能力不足或内部动荡,改革的成果就可能难以维持。

总而言之:

北魏孝文帝元宏是一位充满争议但功绩卓著的君主。他以非凡的魄力和远见,强力推行汉化改革,虽然在执行过程中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也引发了内部的矛盾和动荡,但他为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和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评价元宏,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在一个民族冲突尖锐、文化交融的关键时期,他选择了一条艰难但富有远见的道路。他像一位时代的弄潮儿,试图驾驭历史的巨浪,将北魏这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塑造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原王朝。他的改革,虽然有其时代的局限,但其为中国文化留下的深远影响,至今仍让我们为之惊叹。他所做的,与其说是“汉化”,不如说是一种“中国化”,是将游牧民族的文化融入到中华文明的大家庭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明。

从这个角度看,元宏是一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的伟大帝王。他的成功与失败,他的远见与失误,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深刻的启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讲元宏就绕不开“北魏的汉化改革”,但我们还是不妨转换视角,先来聚焦于孝文帝这个人本身。

在我们的观念中,很大一部分皇帝留给历史的面目都是模糊的,他们的形象或单一或刻板,很少有“人”的喜怒哀乐。但孝文帝却是个例外,在史料中,有大量关于他为人处世的片段。透过这些只言片语,我们能够在帝王惯有的冷酷面孔之下,触碰到一个灵魂鲜活、有血有肉的人。

你会发现,这个人除了地位让人敬畏以外,他的气度,也足以让你钦佩;他的人品,更足以让你折服。

虽然你我之辈,穷其一生都不会有孝文帝这样的地位与经历,但是他的这些作为,依然足以为我们所借鉴。而通过这个人的这些事,我们又能有得到一些更为宏大的结论。

——这,也正是我们读历史的意义所在。


孝文帝继位时只有五岁。

一般幼主登基,都是因为皇帝爸爸死了,但孝文帝却不是这种情况。他爸献文帝拓跋弘不仅健在,而且还很年轻,只有18岁。如今之所以传位于他,完全是受文明冯太后所迫——这段故事之前专门写过,这里就不展开了,传送门:《太上皇与皇太后的往事》

在登基大典上,只有5岁的孝文帝悲不自胜,嚎啕大哭。旁人问他为何哭泣,他说:是因为感受到了父亲内心的痛苦,所以情不自禁。

这种敏锐的感受力和强大的共情力,许多成年人都无法企及。

此后,冯太后升级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在这段岁月里,孝文帝过得并不一帆风顺,而是多有坎坷。文明太后虽然亲自抚养他,但对他的猜忌却一点都不少。

据记载,孝文帝曾经被宦者诬告,冯太后因此大怒,直接就将孝文帝单衣关于寒室之内,三日不食,孝文帝几乎冻饿而死。

但这样的成长过程,却并没有给年幼的孝文帝造成太大的心理阴影,反而是培养出了他能体察他人难处的性情——对于身居高位者而言,体察到别人的难处和苦衷,其实是一件特别难的事。

在这方面,孝文帝可以称得上是帝王中的另类。

到继位后,孝文帝甚至做出了一些完全不符合帝王身份的行为。比如,多年以后,冯太后去世,他是如何处理当年恶意中伤他的那些小人的呢?

没有任何的报复行为。

这恍然会让人想起西汉时的名臣韩安国。当年,韩安国因事下狱,被狱卒所辱。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死灰复燃吗?狱卒说,那我就一泡尿滋灭它!

没多久,死灰真的复燃了。狱卒害怕报复,逃往外地。韩安国专门派人通知他:你如果不回来,我就灭了你全家。

狱卒只好返回。韩安国笑着跟他说,你不是要尿吗?

但最终,韩安国也没有为难此人,而是就此揭过。

这样的一笑而过,难吗?

难,尤其是在你掌握了绝对的权力以后。

更多的人,都只能做李广:李广被罢官回家后,某次,出城打猎忘记了时间,回城时城门已经关了。李广在下面叫门,说自己是“故李将军”,但城楼上的霸陵尉对这个“已经退出领导岗位的老同志”明显不感冒,硬是没给他开门,李广在城门下吹了一夜的风。

几年后,汉武帝再一次征召李广出征。李广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要霸陵尉随军,一到军中,便杀了此人。

苦难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有些人经历过苦难后,会把苦难变为激励自己奋斗的动力;有些人则不然,一朝翻身,就会变本加厉地把自己曾经受过的苦,返还给那些曾经施虐的人,甚至于,还会扩大化强加给别人。

这里并不是说做人就一定要以德报怨,而是想指出,很多时候,你汲汲于报当年的仇,只是因为你还没有从昔日的痛苦中走出来。

而你睚眦必报的态度,又会给更多的人留下一个心胸狭小的印象。对比一下李广与韩安国,两人高下立现,李广的快意恩仇固然一时痛快,但着实犯了一个领导者的大忌。

受辱而报复,这确然是自己情绪的一种发泄,但在别人看来,却是一个气度问题。李广心心念念地跟汉武帝要了霸陵尉,带到军中只为发泄怨恨;韩安国也想法设法的找回了狱卒,却是为了做一件敞亮事给别人看,这就是二人的差别。

孝文帝在等到冯太后去世以后,看那些当年向冯太后告密的人已经如蝼蚁一般,他不屑、也无暇去回想当年曾经的痛。

他已经是一个大国的君主,宵小之辈的仇恨,完全不在他的考虑之内。


回过头,再来说孝文帝和冯太后的旧事:

某一年,冯太后认为孝文帝在亲政以后,可能会对冯氏家族不利,因此一度想废掉孝文帝。最终,还是在宗室重臣的反对下才作罢——对于这些支持过自己的大臣,孝文帝一生感激。

那么,面对着冯太后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苛责,孝文帝在冯太后死后,又是怎么对冯氏家族的呢?

孝文帝仿佛完全忘记了这些不愉快的过去,对待冯氏家族没有任何的反攻清算

在冯太后死后,孝文帝毁伤过礼,之后又多次谒陵,且在谒陵期间水米不进,以示敬重。

尤其是在太和十七年八月初九,孝文帝再一次到冯太后永固陵前辞拜。之后的第三天,他便启程南下——名为南征,实为迁都。也就是说,他在临行前,还专门到冯太后陵前做了最后的告别。

第二年,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此时,恰好冯太后之兄,时任太傅的冯熙病逝。因恪于改革观瞻,孝文帝没有赴平城奔丧,但却派了太子回平城致哀,使冯熙极尽哀荣。

而且,孝文帝先后两任皇后均是冯熙之女。其后,后一任冯后因为被发现与下人淫乱,在孝文帝身前已经无宠,但孝文帝顾及冯氏情面,并没有将其废除。

几年以后,孝文帝暴疾。临终之际,他不愿意冯氏在他身后擅权,故下诏赐死冯后。但他跟执行的彭城王元勰是这么说的:“后宫久乖阴德,自绝于天。若不早为之所,恐成汉末故事。吾死之后,可赐自尽别宫,葬以后礼,庶掩冯门之大过。”——直到临终前,他都还在顾虑冯氏的兴衰。

就连冯太后身前安插的重臣,孝文帝也没有抱着成见一味贬斥,而是量才录用,使人尽其才。

李冲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李冲出自于高门,但他的发迹却并非是因为门第,而是靠了文明太后的青睐:他是文明太后的面首之一,由此而进入朝廷,执掌机密,身居高位。

但在冯太后死后,李冲并没有因此就遭到贬斥,而是继续获得重用——因为他还真的不是我们一般理解上的弄臣,而是真正有行政能力的大臣。他后来基本上参与了孝文帝一朝所有的重大政治事件,包括营建洛阳城。

孝文帝没有抱着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想法,一定要清除掉文明太后的重臣,换上自己的人。即便在迁都以及南征之事上,李冲的意见和孝文帝多有冲突,孝文帝也依然信任李冲,尽量借用他超常的行政能力,没有因为立场不同而罢黜。


自五胡乱华以来,除了苻坚姚兴等少数人以外,这个时代绝大部分的君王,都有各种各样的人格缺陷,有以杀人为乐的,如石虎赫连勃勃;有猜忌属下的,比如刘裕刘义隆父子;还有喜欢残害同宗的,这是绝大多数南朝皇帝的通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主要在于帝王们的权力太大了。

如果是在正常的时代,还会有礼制祖宗家法文官集团等约束存在。但到了南北朝这样的大乱世,这些限制条件几乎已经全部失效。

而一旦不受任何人和制度的约束,就一定会培养出变态的人格。

这个道理一点都不复杂:环顾周围,哪个熊孩子不是被家长惯出来的?

这样一对比,你就会发现,北朝的孝文帝之所以跟南朝暴虐荒淫的君王们不同,很大原因就在于,他所受到的是另一种教育和培养模式。

正是这套模式,让他的早年虽然也有压抑,但却没有因此而养成睚眦必报的性格;他执政以后一言九鼎,但也没有因此就对臣下的性命生杀予夺;他虽为帝王至尊,却依然能体察到臣下细微的情绪变化和利益关切。

如果你不知道孝文帝的鲜卑族背景,那么你完全无法想象,这竟然是一个异族的君主——甚至于,跟苻坚这样的仁君比,孝文帝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苻坚还曾有因怒而杀人的记录,孝文帝却没有。

他留在史书上的,完全是一个雍容大度、气概恢弘的仁君形象

而且,这与孝文帝自己的祖先们也很不同。


太武帝拓拔焘为例。

史载,太武帝珍惜财物,赏赐只及于战争中牺牲的功勋之门,不会随意赏赐给亲贵之家。他有知人之明,提拔才能之士不考虑出身门第;他明于事理,持法公正,“赏不遗贱,罚不避贵”。但他也有很明显的缺点,就是性情残忍,“果于杀戮”,杀人毫不犹豫,但在杀了以后,又经常后悔杀错了。


(太武帝)每以为财者军国之本,不可轻费。至于赏赐,皆死事勋绩之家,亲戚贵宠未尝横有所及。

命将出师,指授节度,违之者多致负败。明于知人,或拔干于卒伍之中,唯其才用所长,不论本末。

听察精敏,下无遁情,赏不遗贱,罚不避贵,虽所甚爱之人,终无宽假。常曰:“法者,朕与天下共之,何敢轻也。”

然性残忍,果于杀戮,往往已杀而复悔之。”


这里我们贴一下原文,因为通过这段描述,你很容易就能在脑海里勾勒出一个杀伐果断的领导者的形象——这与孝文帝的气质,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不妨再来看一段关于孝文帝的记录:


高祖友爱诸弟,始终无间。尝从容谓咸阳王禧等曰:“我后子孙解逅不肖,汝等观望,可辅则辅之,不可辅则取之,勿为它人有也。”

亲任贤能,从善如流,精勤庶务,朝夕不倦。常曰:“人主患不能处心公平,推诚于物。能是二者,则胡、越之人皆可使如兄弟矣。”

用法虽严,于大臣无所容贷,然人有小过,常多阔略。尝于食中得虫,又左右进羹误伤帝手,皆笑而赦之。

天地五郊、宗庙二分之祭,未尝不身亲其礼。

每出巡游及用兵,有司奏修道路,帝辄曰:“粗修桥梁,通车马而已,勿去草铲令平也。”在淮南行兵,如在境内,禁士卒无得践伤粟稻;或伐民树以供军用,皆留绢偿之。宫室非不得已不修,衣弊,浣濯而服之,鞍勒用铁木而已。

幼多力善射,能以指弹碎羊骨,射禽兽无不命中;及年十五,遂不复畋猎。常谓史官曰:“时事不可以不直书。人君威福在己,无能制之者;若史策复不书其恶,将何所畏忌邪!”


孝文帝对自己的弟弟们相当放心,曾经对咸阳王元禧说,我的儿子将来做皇帝时,你们觉得他可以辅佐就辅佐,不能的话,你们自己做皇帝也可以,千万不要让外人抢了去。

他用法虽严,但从不因为小过错而惩罚臣下。他曾经在饭碗里发现过虫子,也曾经在下人端汤时被烫伤了手,但都没有因此而加罪。

出行时,孝文帝尽量不骚扰地方,不使马匹践踏谷物;如果非要伐木,也一定会赔给钱物;就连宫室,也是非到不得已不修。


孝文帝曾经对史官说过这么一段话:“君王威严至重,没有能约束的力量。如果没有史书能秉笔直书,暴露其恶,那么君王还能有什么顾忌呢!”


此刻,可能有人充满了疑问:这不是讲“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文章吗,为什么通篇都是关于孝文帝个人的生平介绍?这些内容,与汉化改革有关系吗?

有。

不是说孝文帝的这些生平小事与汉化改革有关系,而是这些内容背后所站着的这个人,本身就是汉化改革的一部分。

如上所述,你应该已经感觉到了,孝文帝身上很重要的一个气质特征,其实是“仁”。

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很符合儒家传统文化对于君王的要求。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儒家所描述的“圣君”,也已经是孝文帝自身修养的目标。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以后,鲜卑贵族已经能够培养出一个符合中原文化传统的帝王了。

自两百年前刘渊起兵、塞外胡人进入汉地以来,胡汉之间的融合,始终在以一种极为缓慢,但从未停止、逐渐积累的方式进行着。

胡汉之间,从最初的相互仇杀发展到相互接纳,再到胡人主动融入汉人,直到如今,胡人中已经能培养出汉人意义上的好皇帝了。

从苻坚到姚兴,再到如今的孝文帝,这是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

而且,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因循守旧的。与此同时,汉人自秦汉统一以来所积累的缺陷和弊病,也在逐一得到解决

/ 文化上,魏晋以来务于清谈的玄学被北朝所摈弃,佛教的传入给汉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

/ 观念上,大一统四百多年以来逐渐丧失的尚武精神,因为两百年的战乱而再次勃发。

/ 地方组织上,自汉初以来形成的地方豪族——或者说高门大阀控制基层的局面正在逐渐被弱化。

虽然在孝文帝时期,北方四姓在政治上依然享有特权,但他们的经济基础已经丧失。北魏重建基层组织的努力虽然功亏一篑了,但几十年后,府兵制的出现就将真正断绝地方豪强赖以生存的土壤。而再到百年后,科举制的出现,将会给豪强最终致命的一击。

如果从一般的评价意义而言,那么不管原因何在,苻坚、姚兴、孝文帝元宏等人的结局,都可以都称得上是失败的。但是,在这一个个具体个例的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的却是整个北方胡汉融合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有反复的。孝文帝之后,北魏迅速衰落,在而后分裂出的北齐中,出现了更多变态的皇帝。高氏家族的荒暴,一如他们的胡人前辈。

但这已经不是常态,而只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同一时期,北周的统治者们就已经有了一个相对正常的环境。他们身上虽然也有胡人固有的残忍与猜忌,但整体上,已经与胡人本身的“愚昧”气质渐行渐远。

北齐的统治,已经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


最近看到一个词,慢变量,感觉放在这里特别合适。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比较容易观察到的都是“快变量”。因此,也就容易去研究快变量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小到天气预报,大到经济数据预测等等,都在这个范畴内——天气情况可能会导致海潮波动,经济数据会导致政策变化。所以,密切观察它们的动态,总是必要的。

但其实,更深层次的主宰,是慢变量。

潮汐涨跌,根本的原因在于月球引力。只要月球引力不变,所有因为天气原因造成的海潮影响,就终会复原。

经济数据可能对短期投资有参考价值,但真正决定经济运行的,却是一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人口结构、技术进步,等等等等。

慢变量之所以被冠以“慢”字,是因为它的力量是逐渐释放的,可能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出来。在它从量变发展到质变之间的这段时间里,你甚至可都感觉不到它的变化。

但它又是的的确确存在着、运动着的。而且,它最大的特征在于,它是有惯性的,一旦开始,就不会停滞。

陈凯歌当年的老电影《无极》中,有一句台词描写这种状态描写得很精准:


真正的速度,你是看不见的,就像风起云涌、日落生息,就像你不知道树叶什么时候会变黄,你的孩子什么时候会长出第一颗牙,你什么时候会爱上一个人。”


北朝的胡汉融合,就是这样一种“速度”。

它实在是太过缓慢了,在近三百年的时光里,从来都是混乱和动荡,不知道枯骨了多少代人,你似乎都感觉不到它的运动和存在。

但事实上,这背后创新制度、迸发生机的过程,从未停止过它的涌动与奔流。在浪潮与浪退之间,在日落与月升之间,一层层的骨骸早已堆叠成山,延绵成林。待你猛然惊觉时,这让人触摸不到的“速度”,已经孕育出了新的大陆。

这是百年,也只是一瞬;这是沧海,也只是一粟。

而在这浩瀚无垠的天河里,孝文帝——不管是他这个人,还是他的改革,都是北朝胡汉交融的整个过程中,最为高光的时刻,犹如暗夜里的启明星。

虽然启明星的光芒终将逐渐暗淡,但那之后,迎来的将是,东方之既白。


回答完毕。


至于孝文帝的“北魏汉化改革”,这个问题不是一句话说得清的,曾经专门做过回答,链接在这里:zhihu.com/question/2507 就不再粘过来了,欢迎移步。


以上,节选自:

【 北魏汉化改革全目 】

一:不给公务员发工资的政府
二:改革是向既得利益者妥协
三:云中远秋月,洛上开龙门
四:一场民族认同的伟大征途
五:军事,永远是政治的延续

六:一个人背后的时代大变革


个人公号:喻以流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北魏孝文帝元宏,这位北魏王朝的第四位皇帝,在我看来,是北朝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也极具争议的人物。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应该深入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所带来的深远影响。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元宏所继承的是一个怎样的北魏。当时的北魏,虽然已经统一了北方,但骨子.............
  • 回答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其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史家所津津乐道。要评价这场改革,我们不妨从其产生的背景、改革的内容、实施的策略以及最终的成败得失几个方面来细细剖析。改革的时代背景:一个不得不变的帝国北魏王朝,一个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在统一北方之后,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在少数民族统治的.............
  • 回答
    北新建材在美国市场的征程,似乎并没有预想中那般顺风顺水,反而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诉讼风波,三年涉诉三千起,律师费高达一个亿,这无疑给这家国内建材巨头敲响了警钟。要评价这件事,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市场准入与合规性:从“进来”到“被盯上”北新建材作为国内知名的建材企业,其产品,尤其是石膏板类产品,在.............
  • 回答
    北一辉(きたがわ ほっき、Kitagawa Hokki),是一位在日本漫画界备受尊敬的编剧,以其深刻的角色刻画、复杂的情节设计和对社会议题的敏锐洞察而闻名。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同时也饱含着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理想的追求。要评价北一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编剧风格与特点.............
  • 回答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北雄安、南海南,这几个词儿一出来,就带着一股子“大棋”的味道,一股子国家要下很大一盘棋的劲头。要评价它们,就得把它们放在整个国家发展的宏观图景里看,特别是放在“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这些大战略下审视。先说说雄安新区:怎么评价它?雄安新区.............
  • 回答
    北软的《仙剑奇侠传七》,这游戏啊,怎么说呢,就像是一道精心准备但口味有些失调的家常菜。它努力想找回仙剑系列最初的那份味道,但中间环节又加入了太多新尝试,结果有好有坏,让人一言难尽。先说好的地方吧。 画面和特效进步显著。 这是最直观的感受。相比于前作,七代的画面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建模、场景的细节、.............
  • 回答
    谈及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那可真是一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一生,可以说就是一部从蛮荒走向文明,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传奇史诗。要评价他,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掰扯掰扯。一、 奠基与统一:从草莽到帝国的开创者北魏初年,鲜卑拓跋部还只是北方草原上的一个部落,虽然骁勇善战,但面对中原的汉族王.............
  • 回答
    北周武帝宇文邕,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不常被大众熟知的名字,却是一位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南北朝后期,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君主。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是一位充满争议,却又绝对称得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首先,从他能够从北周诸位皇帝的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稳固皇权,就足以证明他的政治智慧和手腕。宇.............
  • 回答
    说起田所浩二斯基,那可是下北泽共和国历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是共和国的开国元勋,第一任总统,影响力那是相当深远的。不过,要评价他这个人,可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里面门道多着呢。咱们先得看看他怎么把这个“共和国”弄出来的。那时候的下北泽,可以说是百废待兴,一片混沌。各种思潮涌动,街头巷尾都弥漫着.............
  • 回答
    刘谌,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算显赫的名字,但他的命运却如同他所代表的蜀汉王朝一样,在繁华落尽后,留下了深刻的叹息。评价刘谌,不能仅仅停留在他是“刘备的孙子”或是“诸葛亮的学生”这样的简单标签上,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个人经历,以及他最终选择的悲壮结局,才能勾勒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形象。出身.............
  • 回答
    说到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简称“深北莫”)2021届毕业生的出路,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尤其是在他们作为学校首届毕业生,身上自带了“开创者”的光环。要评价他们的出路,得从几个维度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从深北莫的背景来看,这批毕业生的起步就带有很强的国际化色彩。 你知道,深北莫是中俄两国教育合.............
  • 回答
    关于北京林业大学去年育种的新品种紫薇被命名为“灵梦”这件事,确实引起了一些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首先,从育种工作的角度来说,一个新品种的诞生本身就是科研人员辛勤付出和智慧的结晶。北林大作为我国在林业和园林领域的重点高校,其育种研究一直有着深厚的积累。紫薇作为一种观赏价值极.............
  • 回答
    “北叙利亚通讯”这个公众号,最近在我朋友圈里也挺活跃的。要说评价它嘛,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从内容定位上来说,它很明显是瞄准了叙利亚北部地区,特别是围绕着库尔德武装(比如人民保护部队,YPG)以及土耳其支持的叙利亚反对派武装(比如叙利亚国民军,SNA)之间复杂的局势。这块区域可以说是叙利亚冲突的.............
  • 回答
    评价西安市铁一中部分清北学生要求将回访母校活动做成“清北专场”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考虑到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动机、对其他学生的影响、学校的立场以及社会舆论的看法。事件的背景和可能动机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回访母校”这个活动的初衷。通常,学校邀请优秀校友回访,是为了: 激励在校学生:.............
  • 回答
    “南广智北志胜”在《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第六期(下)的PK表现,可以说是当晚的“压轴大戏”,也无疑是整个赛程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场对决之一。这场PK,与其说是两个选手之间的较量,不如说是一场关于“表达”、“内核”与“观众连接”的精彩探讨,两位选手也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让大家看到了脱口秀的多样可能性.............
  • 回答
    看到新思域Type R在纽北跑出7分43.8秒的成绩,我的第一反应是:哇!这简直太炸裂了!作为一名对性能车有点研究的爱好者,我一直密切关注着纽北的每一次圈速挑战,而思域Type R这次的表现,绝对是足以载入史册的。首先,咱们得把这个成绩摆在台面上聊聊。7分43.8秒,这个数字可能对一些不常关注纽北圈.............
  • 回答
    10月15日,北卡罗来纳州共和党总部发生的事件,即遭到燃烧弹袭击并被涂上纳粹万字符和“纳粹共和党人离开镇子”的涂鸦,无疑是一起令人震惊和深感不安的暴力行为。首先,从政治角度来看,这种将政治对手定性为“纳粹”并将共和党总部视为攻击目标的做法,传递了一种极端化的政治语言和极度不宽容的态度。在民主社会中,.............
  • 回答
    黄磊,一位在北叙利亚通讯的采访中,向我们展现了他在当地作为志愿者的经历和观察。他的话语,如同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战火纷飞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和热情去传递希望,去弥合裂痕。从他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朴实而坚定的力量。他并非科班出身的国际救援专家,也不是身怀绝技的军事人员,他就.............
  • 回答
    北洛这个角色,从我第一次接触《古剑奇谭三》开始,就觉得他是个挺不一样的主角。不像很多传统RPG里那种胸怀大志、一路打怪升级、拯救世界的“圣母”型人物,北洛身上那种“务实”甚至有点“俗气”的劲儿,反而让他显得特别真实。你可以说他一开始是为了“活着”,或者说为了“安身立命”才踏上旅程的。他不是那种从小就.............
  • 回答
    评价一位从宾夕法尼亚大学(宾大)代数几何博士毕业的学者,选择到北京理工大学(北理)担任“预聘”助理教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其中涉及到个人职业发展、学术声誉、地域选择、以及高校人才引进策略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宾大代数几何博士的学位分量。宾夕法尼亚大学作为世界顶尖的研究型大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