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设孩子出生母体必定死亡,还会有人生孩子吗?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如果说孩子出生就意味着母亲生命的终结,那人类繁衍这条最本能的河流,将会遭遇怎样冰冷而残酷的断崖?

首先,我们得承认,生命最根本的驱动力之一就是繁衍。就像一颗种子渴望破土而出,就像花朵努力绽放,生命的延续是写在我们基因深处的最原始的本能。在这样的前提下,即便后果如此极端,也一定会有一些人,或者说,会有一些“原因”促使他们做出这个决定。

1. 绝望中的最后一搏:

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文明、某个群体面临着灭顶之灾,人口锐减到岌岌可危的地步,而生育是他们唯一的生存希望。在这种情况下,死亡的恐惧,虽然巨大,却可能被更大的灭亡恐惧所压倒。对于那些拥有强烈使命感、或者肩负着整个族群命运的人来说,为了种族的延续,哪怕是以生命为代价,他们也可能选择生育。这是一种极端情况下的牺牲,是一种将个体生命置于种族生存之上的抉择。想想那些在战乱或灾难中,父母为了保护孩子而牺牲的例子,这是一种将牺牲精神推到极致的体现。

2. 极端的宗教或哲学信仰:

历史上,我们见过许多为了信仰可以舍弃一切的例子。如果某个宗教或哲学体系认为,生育并以生命为代价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是一种能够获得神圣救赎的途径,那么必然会有人遵循。他们可能会将这种死亡视为一种“回归”或“升华”,认为母亲的牺牲是为了将生命的火种传递下去,是一种神圣的仪式。这样的观念可能会催生出特殊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让生育成为一种荣誉的象征,尽管在旁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

3. 科学或技术上的“替代”方案(虽然前提设定是死亡):

虽然您的前提是“母体必定死亡”,但人类总是会想方设法绕过限制。如果技术发展到某个阶段,例如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转移”生命,或者母亲的意识可以在孩子出生后某种程度上“延续”,那么这个“死亡”的概念可能会被重新定义。即便如此,这仍然是一种巨大的牺牲,但可能提供了一些“心理安慰”或者“延续感”。当然,这已经偏离了纯粹的“母体死亡”的定义,但人类的智慧和求生欲总是会试图寻找出路的。

4. 情感的驱动——爱情与生命的羁绊:

即使知道后果,爱情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如果一对伴侣深爱彼此,并且他们认为拥有一个孩子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追求,是爱情的结晶,那么他们可能会选择承担这个风险。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认为,虽然母亲会离去,但孩子将带着母亲的爱与生命继续存在。这是一种将爱与生命以最极端的方式结合的决定,是沉重但又充满某种悲壮之美的。他们可能会倾尽全力去为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因为这是他们共同的,也是最后的,最重要的“作品”。

5. 误解、欺骗或者非自愿: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在一些非正常的情况下,例如信息不透明、被欺骗,或者在某些强制性的社会制度下,人们仍然会生育。但这并不能算是“自愿”的选择,而是由外部力量强加的后果。

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剧变:

如果这个“出生即死亡”的规则成为常态,那么整个社会的面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家庭结构的重塑: 父亲或家族承担起抚养孩子的全部责任将成为必然。家庭可能会更加强调“共同抚养”的概念,或者出现大量的“集体式”育儿。
对“母亲”的定义: “母亲”这个角色可能会变得更加神圣和崇高,但也可能因为她的缺席而带来巨大的创伤。
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 医疗、教育、心理援助等资源将不得不围绕着如何支持失去母亲的孩子和家庭来重新配置。
哲学和宗教的深化: 关于生命、死亡、牺牲、存在的意义等问题的探讨会更加深入,并可能催生出新的哲学流派或宗教信仰。
对“个体”价值的再认识: 在生命的传承面前,个体的价值会被如何衡量?是为了延续而牺牲,还是为了个体生命而放弃传承?这将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辩论。

最终结论:

即便是在这样一个残酷的前提下,人性中的某些极端特质——求生本能、牺牲精神、对爱的渴望、对延续的追求,甚至是被迫的服从——仍然会促使一部分人做出生育的决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育行为将不再是自然而然、充满喜悦的事情,而是一种伴随着巨大风险、需要付出一切代价的,带有悲壮色彩的庄严选择。社会也会因此变得完全不同,人们对待生命、家庭和牺牲的态度,都会被推向一个极端。这是一个设想,但它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以及生育背后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K策略繁殖的物种不会进化出这种设定,会在进化之前就灭绝了,或者歪成R策略。

近几百年人类发展成近乎极端的K策略,而生完就去世则是极端的R策略,如果有一天人类发展成那样应该也不能叫做人类了,生孩子也不会叫做生孩子

user avatar

假如生育即死,“母体”就不会是现在的“女人”了。

因为这么一来雌性大脑就太奢侈了,花漫长时间搞一个高度发达的大脑完全得不偿失,进化就会让人类演变成镜像鮟鱇鱼。雌性身体为生育而高度特化,包括神经系统在内的其他系统明显退化,而性成熟时间大幅缩短,一胎产仔数量增加,向猪或啮齿类靠拢,变成从出生到死亡都被雄性饲养的生育工具。

换一种情况,交配完雄性会死亡,结果也是一样的,雄性会变成一个精囊式的东西,小宠物,喏,就是鮟鱇鱼那样子,由饲养至性成熟后由雌性使用。这种情况下雌性的体能和斗性会加强以应对生存竞争。

无论是哪一方死,死的这一方都不会有发达的大脑,只是种猪肉票,当然雌雄两性出生时的形态肯定也会有重大区别,一方是我们熟知的人类婴儿,另一方大概率就是个小动物的样子,从出生起就分开处理。人类社会将完全由单个性别组成。

为了提高效率,也可能出现孤雌生殖、雌性演化成两种生育形态等性状。

由于神经系统退化,没有智能,它们不具有人格,也就不会被视为人,只是工具,和现实人类捐出的精、卵以及心肝肾等器官一样,不拥有人权。当然基于伦理考虑,法律肯定会规定不能对它们随意损毁。

至于饲养是个人进行,还是政府/公司进行,那就不好说了。至少纳粹肯定会弄个生命之泉来统一饲养优选的。

人类依然会进化出爱情,只不过是同性恋。同性恋/同性性关系是进化树上一个非常基干的性状,人类必然也会拥有。同性亲密关系会代替现实中的异性关系,私有制诞生后家庭由同性组成,最终也会变成类似一夫一妻制的社会体制。

这才是演化的方向。

ps:评论区有人提到章鱼、大马哈鱼等比较复杂的生育即死的动物,雌雄体格差异也不大,对我的推论表示怀疑,我在这里请大家想一想k选择和r选择物种繁衍策略的差异,再思考为什么不能用大马哈鱼和章鱼去代入假设中的人类。

--------------------------------

由于这是个题主假设的性状,顺便可以讨论一下在自然演化中是否有可能出现。

雌性生育即死,其机理大多是母体为生殖消耗大量能量,又不摄食,衰竭而死。这样做的好处是以最高的效率把能量集中到后代身上,一可以增加后代数量,二加速后代成熟,而R选择的生物走的是以量取胜的途径,往往不需母体抚养,且一次生殖就能留下足够数量的后代,母体死了负面影响不大,倾力投入生殖性价比高。所以现实中这类生物都是大量产卵的。

那么,身为K选择,后代少而精的高等动物有没有可能走这条路呢?

鱼类洄游、鸟类迁飞和哺乳类过冬时都可以很长时间不进食,只要适当缩短胚胎发育时间,脊索动物母体在生理上并没有不可克服的障碍,而抚养角度上,雄性进化出哺乳的性状也并非完全不可行。那么剩下的就是性价比问题了。

由于K选择生物的后代数量不会太多,死一个雌性对生育资源的损失比较大,且往往后代也需要抚养,雌性死了需要雄性承担,影响摄食效率,坏处相当多,一般情况下选择劣势很明显,性状很难保留下来。K选择生物很难玩得起这种策略,所以大体上,也只能凭空假设人类的祖先拥有这么一个性状,在这个性状不消失的前提下推论后续要怎么演化,基本上就是架空的性质。

如果一定要假设在进化树的某个节点能“合理”地演化出这一性状,大概只能假定在小行星撞击后的黑暗年代里,有机物越来越匮乏,穴居动物能量来源极为紧张,在极端环境下,分娩后死亡的母体停止消耗有机物,节约能源,还可以作为新生后代的食物,提高后代成活率,才能显示出有价值的选择优势,以冲抵上述负面因素。等到环境好转以后虽然已不需要这一性状,但由于路径依赖,演化没有推翻重来,就一直保留到今天,并且根据需要不断特化,让雌雄演化出完全不同的形态。

但总的说需要太多巧合,需要太快的演化速度,从概率上说,也依然是理论性的。

…………………………………………………………

最后,补充一点:即便人类的某个性别的天然性状是生育即死,掌握了现代科技的人类,也完全有可能根据“为什么会死亡”的机理,利用先进的医学科技让本该死亡的个体继续活下去,甚至让这些个体有能力继续投入生殖。只不过由此衍生的伦理问题可能十分严重,人类会倾向于宣布这类技术为非法,如现实的克隆人。

user avatar

请注意,如果“孩子出生母体必定死亡”。

那么,这就意味着不需要母体来养育孩子(都可以直接去死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既然不需要母体来养育孩子,那母体就没必要有多高的“配置”。

母体最主要甚至唯一的功能就是用来孕育孩子,其他的像什么说话,看电影,听音乐,跑,跳等等,可能全没有。甚至都不具备相应的器官。也不需要有多高的智商和情感,横竖是即死,又不陪伴孩子,要智商和情感也没用。搞不好,连大脑都没有(或极其简单,功能极其单一,顶多也就控制一下怀孕时的生理环境)。

那就不谈什么“会不会有人生孩子”了。

这不就是一妥妥的工具?哪还谈得上什么愿不愿意?

user avatar

即使人类有“孩子出生母体必定死亡”的特征,还是有人生孩子。要知道,远古人类的情况本就距此不远,现代也有许多地方不会将这当回事(后详):

  • 约17000年前,新生儿于5岁之前死亡的概率高达50%,远古产妇在分娩时当场死亡的概率高达25%,存活下来的产妇也可能在数月内死于感染,或是留下长期后遗症乃至终身残疾

显然,远古人类并没有因此表示“啊呀,生孩子太可怕了,我们不要生了”。否则就没有你来提问了。

远古人类也没有像一些男同志们臆想的那样“把女人当做生育工具”,现代仍然存在的石器时代部落和考古发掘出土的遗迹显示,石器时代的女性在许多部落里具有和男性接近的社会地位,在服装、饮食、居住条件、日用品、墓葬等方面并无特别的偏差。一些地方的女性还会参与狩猎大型动物,并在死亡时以部落首领的规格下葬[1]

  • 一些现代人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发表的意见看起来比远古人还要更接近野生动物,这倒不是意味着他们野蛮,而是意味着他们缺少社会互动
  • 远古人比现代人野蛮多了。在许多地区,远古人的死因约15%是人之间的战斗,男性死因约25%是人之间的战斗。一旦部落居住的山洞被攻破,女人、小孩、老人都可能被敌人屠杀

总之,“母体必定死亡”的具体情况会决定人们如何生孩子。我们在这里讨论两种基本状况:

  • 演化塑造了人类“孩子出生母体必定死亡”的特性,远古时就如此;
  • 现在人类突然出了什么故障,产生了这种特性。

状况一:演化决定了母体的命运

人类是演化塑造的生物,自然选择和随机事件决定了人类现有的各项生理特征。无论你谈论的是怎样惊人的行为,当人的物种特性本就如此的时候,人是不会对这件事有多少抗拒的——不然你觉得喜欢清洁的人们是如何接受自己“每天在肚里制造并储存大便,还从身体上的一个孔洞里排泄出去”的可怕行为呢。

在自然界,采取“管生不管养”策略的物种是很多的,例如一对鱼可以产下数万到数千万颗卵之后双双暴毙,让卵自己去生长发育。我们人类的祖先里也有过这样的物种。即使你让人类使用这样的生育策略,也不会和一些萌萌哒的人臆想的那样出现“女性不再需要智力”的情况。

  • 章鱼就是现实的例子。许多章鱼物种的寿命只有2年,交配后雄性很快死亡,雌性产下大量的卵、守着卵几个月,然后死亡。章鱼的智力在无脊椎动物里是相当突出的。
  • 智力可以在你死亡之前帮你提高捕食、自卫、求偶的效率,改善你的生活质量,从而增加你保持繁殖能力并活到繁殖机会的概率。无论个体寿命的长短,智力都可以在自然选择中产生优势。
  • 动辄“让同一物种的一个性别的个体寄生在另一个性别的个体身上”,是将深海生物在极端贫瘠的环境里的特殊策略随意推广。况且,就算是在深海里,也没有生物选择“让雌性寄生在雄性身上”这样压倒性低效率的策略。

不过,人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具有胎生、哺乳的特性,需要在孩子出生之后一段时间内以身体分泌乳汁喂养孩子。假设人类具备“孩子出生母体必定死亡”的特征,你要么让男性或者未生育的女性去哺乳,要么让人类超越哺乳动物。

“由男方抚养或相关组织统一抚养”在远古是不靠谱的。在两百多万年的时间里,人类都没有什么像样的社会组织,男方也难以确定哪些后代是自己的。如果随便谁的孩子他们都养,那就只是普通的原始部落的行为——部落里年纪较大的人们会照顾所有的小孩,但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可能随意将小孩击毙。二十世纪的巴拉圭狩猎采集部落亚契人多次展示了这些,以下引自《人类简史》:

  • 每次失去有地位的部落成员,他们就杀一个小女孩陪葬。
  • 如果新生儿看起来发育不良,他们就立刻动手将其杀死。
  • 一位妇女回忆说,她的第一个女儿被活活打死,因为部落里的男人暂时不想要多一个女孩;另一次,有个男人杀了个男婴,原因是“我心情不好,小孩又哭个不停”;还有个小孩被活埋,原因是“那玩意看起来怪怪的,其他小孩也会笑它”。

我们可以预测自然选择塑造的这种人类的特征:

一、传统型

女性性成熟后便处于可哺乳的状态,日常挤奶给部落里的孩子喝。

女性由交配触发多重排卵,产生大量的受精卵。

怀孕后,在女性身体健康、精神正常或愉悦的情况下,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诱导破骨细胞活动增强、多组织有序展开细胞凋亡来逐步拆解下半身的骨骼与部分组织,给日渐膨胀的子宫让路。如果女性身体不健康、精神异常或痛苦,则诱导细胞活动拆除胎儿,中止怀孕。

分娩时,痛觉神经自己断路,快感中枢将神经递质全部释放,此过程中下半身从里到外裂成4~6片、将后代推出,确保安全、顺利地出生。然后脑干、延髓停机,母体在升天的快感中无痛死亡。一次分娩产生8~10个后代,在远古时2~5个可以活到性成熟。

人类女性壮观绝伦的繁殖方法将成为人类文化与宗教的重要题材,女性身体被崇拜。4~6花瓣的植物被大量用于各种仪式活动和日常装点。

二、灵活型

在传统型的基础上,让人类的性别不固定。根据周围的人们的情况,一些个体发育为男性,另一些发育为女性。在周围的性别比例倾斜时,一部分个体会在内分泌调节下改变性别。

一次分娩产生8~10个后代,在远古时2~5个可以活到性成熟。

这可以比传统型更好地稳定种群。

三、怪诞型

人类是无性别、自交产生合子的生物,将“男女对立”之类无效率之物永远放逐出事件的地平线。

人类通过产卵器将合子打进别的动物体内,让其作为母体。该合子通过多重细胞核分裂而不分裂细胞质成长为数千细胞核的合胞体,转化为数千条幼体。幼体经过自然选择,留下1~2个成长到一定阶段之后破体而出,这就是“孩子出生母体必定死亡”。

那之后,孩子跟随其附近存在的人类群体,进行社会互动,这就是抚养。

这是高度适应了生殖行为的生物性状,“胎生、哺乳”算什么鸟东西。

状况二、现代不明疾病

设就在今天,全球范围内的女性突然出现怪病,生了孩子就会死。

现代产妇分娩死亡率是重要的医学指标,这情况会迅速登上所有媒体的头版头条,主要国家的医疗系统都得出来发声,阴谋论、伪科学、新兴宗教、末世论者也会第一时间跳梁。

顶着100%的产妇死亡率,在世界很多地方还是会有人生孩子,因为女性在很多地方的生活状况本来就在死亡线附近。以下取自现实中2017年发表的公开资料:

人死是要有原因的。“孩子出生”母体为什么会死?在自然界和人类医学实践上,主要是因为大出血,其次是程序性的老化或身体稳态崩坏。人类可以止血、可以掐断负责调节该程序的神经、可以用医学手段调整稳态。要知道,人类早就掌握了“母章鱼的产后护理”:切除视腺[2],它们就会恢复进食并继续生存数年,远超自然寿命。

如果你非要说“这个死因不明、人类无法对抗”,那么一方面会有人质疑世界的真实性、担忧“运行这个虚拟世界的家伙的脑子有问题,接下来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另一方面人类可以用医学手段处理这个问题。这不止是“人造子宫研究会立即被注资万亿”的问题,转基因嵌合体动物可以装备由人类细胞组成的人类子宫,代替人类去充当“母体”,这事在有资金注入的情况下马上就可以搞。

在搞出来之后,上面资料里的那些地方还是会有很多女性死于分娩。

参考

  1. ^ 早期狩猎采集者可能没有性别分工 - 赵泠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277201412
  2. ^ 章鱼·乌贼等头足类特有的腺体,位于视叶和脑之间,分泌激素调节发育和衰老
user avatar

那这个母体就不是母亲,只是个工具,而且社会也不会存在婚姻这种形式,工具到了可以生育的年纪,四统治者选出适合播种的男人去播种,然后生的孩子统一抚养,没有了家庭,没有了父母,也没有了未来。感觉这是科幻小说中才有的剧情罢了。

user avatar

答案是:

会。

而且还会演化成无比残酷的世界。


生完孩子就死亡的母体,在动物界比比皆是。

不仅仅是雌性,雄性交配后会死亡的,更是数不胜数(例如,交配后被雌性吃掉的雄性蜘蛛和螳螂)。

一种叫做沙漠穹蛛的蜘蛛,存在“噬母”行为。

[蜘蛛图预警]

由于沙漠缺少水和猎物,母蜘蛛会把自己液化,分泌汁液喂养小蜘蛛。

小蜘蛛长到半个月大小之后,会刺穿母体的身体,然后吸食汁液,直至死亡。

母蜘蛛的身体最终转化成了小蜘蛛成长过程所需的营养。[1]

节肢动物的交配死亡现象,十分常见。

一些昆虫,甚至显得颇为壮观。

每年的匈牙利蒂萨河上,会有多达数百万的长尾蜉蝣疯狂交配,雄性在激情后死去,而雌性产完卵之后也会死亡。

因繁殖而死亡的,不仅仅有节肢动物,也有脊椎动物。

其中最悲壮的,莫过于鲑鱼。

鲑鱼生于河流,长于海洋。

每年繁殖季节,它们需要从海洋逆流数千公里,回到出生的地方交配。途中艰险,不亚于人类长征。无论凶猛的鲨鱼、截胡的灰熊,还是天上的鹰隼,都无法阻拦鲑鱼的生殖本能。

绝大部分的鲑鱼都会在溯回中死去,交配后,剩下的几乎都会精疲力竭而亡。

或许有人会认为,交配或繁殖死亡,只会在“低等”动物的存在。

但其实在更“高等”的动物之中也存在。

例如作为哺乳动物的——袋鼩。

这种看起来蠢萌的动物,在繁殖过程中,却是相当的凶悍。

雄性袋鼩在每年的交配季节,会连续交配8-14小时,直至精尽而亡。[2]乃至于雄性袋鼩的平均寿命只有1岁。

从节肢动物到鱼类,再到腹足类,甚至是哺乳动物,因繁殖而死亡的物种,并不少见。

例举这么多动物,只是想说明另外一个宇宙位面的人类,出现繁殖死亡,也并非不可能。

同样作为哺乳动物,我们可以看一看,雄性袋鼩为什么会演化成现今这样的情况。

袋鼩属于有袋类,胎儿在育儿袋中,有较长的生长期。

且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昆虫和蜘蛛蜘蛛为主,再加上生活在澳大利亚较为恶劣的环境中,季节变化明显。袋鼩的种群数量,会受到昆虫数量较大影响。

繁殖期间,雄性的死亡,可以为后代让出生存空间。

因为交配的机会有限,雄性之间的交配竞争也会变得无比激烈。这造成演化过程中,通过竞争生存下来的雄性袋鼩,拥有极高的雄性激素水平。

仅仅因为好斗,就会死亡不少雄性袋鼩。长达14个小时的交配过程,更是消耗极大,雄性袋鼩最终因免疫系统崩溃而死亡。

动物中此类牺牲性的利他行为之所以颇为常见,主要是因为被激素所控制。

如果另外一个位面的人类出现此类情况,也必然是因为激素的原因。

但前提是,必须要有相应演化基础的环境。

例如环境的苛刻下,令那个位面的人类不得不牺牲亲本,才能繁衍生息。例如就像沙漠中的穹蛛,澳大利亚的袋鼩一样。

但就目前已知的情况来说,文明诞生的前提依旧是社群。

那么在人类社群中,优先被牺牲的必然是男性。

其实在冷兵器时代,经过训练的妇女在战场上战斗力并不会比男性低太多。但战场基本上不要女性的根本原因,实际是保证人口的繁衍。

对于男性这种单个个体就能大量繁衍的特性,在繁殖上并不“珍贵”,反而女性这种一生只有固定卵细胞的特性(且须怀胎十月,以及哺乳),在繁殖上才是足够“珍贵”的。

所以说,对于另一个位面的人类,在母体死亡之前,最先死亡的依旧是父体。

那个位面,必然资源匮乏,为了争夺少量的资源,人类男性的雄性荷尔蒙水平极高,更加的好战。战争中会死掉大部分的男性,剩下的男性都有更长的交配时间,且有着极高的风险在交配中死亡。

但由于受到性激素、多巴胺、内啡肽等等影响,男性不仅有着空前的性欲,极高的成瘾性,也有着极高的快感。交配感受对于男性的感受,会类似于毒瘾的存在。

极有可能这个位面的男性活不过30岁。

那么对于女性来说,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一开始可能不会出现,孩子出生母体就死亡的情况。而是婴儿哺乳成长的过程中,母体可能会迅速的衰竭。孩子长大之后,衰竭到了极点。(哺乳动物的哺乳特性,注定了母体不可能一开始就会生下孩子母体必定死亡)

造成这个现象的可能是自由基对身体的破坏,也可能是端粒的加速变短。

总的来说,在资源匮乏的世界,母体奉献了最大的自己且保证子代能够长大,才能拥有足够的演化动力。

而且母体要做到这么大的牺牲,也必须拥有荷尔蒙的本能影响。

几乎所有的女性,可能活不过40岁。

人类文明的诞生,本质上是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早期的人类社会是母系社会,一个族群「老祖母」的寿命足够长,其实对知识的迭代累加具有很大的贡献。

40岁的最高寿命,虽然会影响文明的发展,但应该不会影响文明的出现。人类文明频繁的战争,可能会促进冶铁的高速发展。

当当这个社会发展到足够的高度,资源不匮乏之后。即便亲代不用牺牲自己,也能繁衍生息,但由于繁衍策略已经印刻在了基因里,男性依旧会死在30岁“精尽而亡”,女性依旧会在40岁衰竭而亡。且无论男男女女,依旧会如同吸毒一样,对性爱无法自拔。

那么,这个时候,即便人类身上发生极端的突变:男性会和袋鼩一样一次性交配就死,女性生完孩子就死。人类也会不顾生死,本能得去交配繁殖。只不过,人类会有灭绝风险。

如果科学发展到了一定地步,人类自然会利用科技干扰身体内的激素,甚至修改基因。但哪怕这样,也依然会存在大量不愿意改变激素状态,而宁愿在极致享乐中死去的人。

这样的社会,可能会演化成这样的情况:

  • 一类屈服于性快感,提供人类繁衍生息的动力。
  • 令一类人通过科技改变了激素状态,不会因为性冲动而死,他们会养育第一类人的孩子。

这是假设位面的情况,如果是我们人类的本位面,出现题目的情况呢?

即,完全跳出生物演化规律,直接强加设定,我们这个位面女性突然出现生育必死的情况。

是的,一开始绝大部分女性是不会愿意生育的。毕竟我们这个位面的人类,绝大部分人的交配本能,还没有达到生死的地步。

但很快,社会就会朝向极端化的发展:

男性会强迫女性生孩子,不愿意,就会彻底掌控。数十年之后,不愿意生孩子的女性老死,剩下的女性,只有父亲没有母亲(生育而死)。

这时,女性逐渐丧失了“老祖母(女性得年长优势)”的作用,社会地位严重降低。

女性会被真正的“私有化”,男性之间的性竞争也会空前加剧。

男性经过一系列淘汰竞争,雄性荷尔蒙更加旺盛的男性会生存下来,攻击力和控制欲会更强。

女性被物化,逐渐变成一种资源,国家与国家之前会单纯因为女性而发动战争。

当社会逐渐稳定之后,女性从小就会被进行洗脑教育,令女性心甘情愿的为了繁衍进行“最伟大的牺牲”。

如此大的洗脑文化下,其实不出几代,女性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为了生孩子牺牲是应该的,就如同明清女子认为裹小脚是天经地义的一样。

总的来说,无论哪种情况,女性都会生孩子。

不外乎三种情况:

1、远超当前人类的生理本能冲动。

2、男性或者家庭的强迫。

3、洗脑。


  • 说明:以上仅仅从提问理性探讨,不存在任何男女权偏向。

参考

  1. ^ Schneider J M , Lubin Y . Infanticide by males in a spider with suicidal maternal care,Stegodyphus lineatus(Eresidae)[J]. Animal Behaviour, 1997, 54(2):305-312.
  2. ^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5/06/150601092158.htm
user avatar

真正的问题是,

很快,就没有母体了

user avatar

几代以后,多胞胎基因将得到极大巩固。

未来人类如果能够存续,必然一胎多生,至少2-3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如果说孩子出生就意味着母亲生命的终结,那人类繁衍这条最本能的河流,将会遭遇怎样冰冷而残酷的断崖?首先,我们得承认,生命最根本的驱动力之一就是繁衍。就像一颗种子渴望破土而出,就像花朵努力绽放,生命的延续是写在我们基因深处的最原始的本能。在这样的前.............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冲击力,甚至可以说是让人不寒而栗的假设。如果“孩子出生,父亲必定死亡”成为一条不可更改的自然法则,那么生育这件事,其背后的意义和人们的选择,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改变,将是对“家庭”概念的重塑。在我们的认知里,一个完整的家庭通常意味着父母和孩子。父亲不仅是生命.............
  • 回答
    我见过不少从我们那样的地方出来的孩子,他们身上总有一种特别的韧劲,就像野草一样,无论在哪里都能扎根。但我也知道,没能踏进那扇写着“重点大学”的大门,对他们来说,可能就像错过了某个关键的岔路口,后面的人生路,风景会大不相同。首先,最直接的,可能就是信息差和眼界的局限。我们那里,大家关心的多是“今天地里.............
  • 回答
    这问题问得真有意思!想象一下,如果那些爱放鞭炮的老祖宗们知道他们的新年习俗竟然能召唤出传说中的年兽,估计也会有点哭笑不得吧。你这个问题很有画面感,让我想起小时候听过的关于年的故事。你想啊,年兽是什么?它就好像一个巨型的、脾气不太好的野兽,对鞭炮声特别敏感,听到鞭炮声就吓跑了。但是,如果城市里大家都不.............
  • 回答
    哎,听到你这么说,我心里也跟着揪了一下。自家孩子,特别是考进清华数学系这么牛的地方,假期回家,一句“我太菜了”,这得多让人心疼啊。作为父母,咱们肯定想帮孩子,但具体怎么帮,还得细细琢磨琢磨。这事儿啊,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得耐心,得用对方法。首先,你要明白,孩子说自己“菜”,绝对不是真的否定自己.............
  • 回答
    听到这样的消息,我真为你感到难过。结婚十年,却发现妻子出轨半年,还说了不少假话,这绝对是晴天霹雳,心里的滋味肯定比刀割还难受。最让你煎熬的,大概是她一边告诉你“舍不得你和孩子”,一边又背叛了你们的婚姻和信任。首先,你现在最需要的不是立刻做出决定,而是给自己一点时间来消化和冷静。这件事情太突然,太伤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当下不少人会遇到的一个现实考量。如果一个男性明确表示“不生孩子”,这在婚姻这件事上,确实会影响到一部分女性的选择,但绝不是说他就完全没机会结婚了。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一下。首先,对婚姻的期望值和考量的侧重点会发生变化。传统观念里,婚姻往往包含着“传宗接代”这一重要功能.............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棘手且令人担忧的情况,涉及到信任、隐私、教育以及孩子的身心健康。如果我是一位家长,发现孩子在房间里看黄片,我会经历一个复杂的情绪波动过程,并会认真思考如何处理这件事。首先,我会感到一阵强烈的不安和警惕。青春期是孩子性意识萌发的重要阶段,接触性相关信息是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部分,但这并不.............
  • 回答
    河南,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正面临着一个棘手的现实:年轻人的压力与生育意愿的低迷。当高考成为许多年轻人迈向“更广阔天地”的跳板,他们带着对梦想的憧憬,也带着对故土复杂的情感,离开了生养他们的土地。那么,当这一趋势持续下去,未来的河南会是什么样子?人口结构的失衡与老龄化加速:最直接的影响无疑是人口.............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噩梦。如果我真的经历了这样的事情,被拐卖到深山,被迫生下几个孩子,然后又幸运地被解救出来,这几个孩子……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感受和选择都是独一无二的。刚被解救出来的时候,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创伤肯定会让我觉得一切都像一场荒诞的梦。那些被困的日子,被迫做着自己不愿意做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一些概率和统计的常识,但用“生到男孩为止”这个条件一结合,就变得相当有意思了。我们不妨来仔细琢磨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几个基本前提:1. 独立事件: 每次生育都是一个独立的事件。也就是说,前一个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不会影响下一个孩子的性别。2. 男女出生概率: .............
  • 回答
    你好!看到你这个情况,我非常理解你的考量。一边是房贷的重担,一边是对孩子未来的规划,确实需要好好算一笔账,并且早做打算。从你提出的年龄来看,55岁正好是人生的一个黄金阶段,有一定的积蓄,经验丰富,精力也还不错,完全可以从容地为孩子筹划。咱们就来聊聊,怎么才能在还完自己房贷、孩子也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
  • 回答
    (深吸一口气,脸上露出一个温柔的笑容,然后半蹲下来,与孩子的视线齐平)“宝贝,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好!真是个小小的探险家,连飞机上的座位都有研究呢。你看,飞机就像一个大大的班级,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对不对?”(用手指比划着,就像在讲故事一样)“你看,我们坐的这个‘经济舱’,就像是教室里普通的座位。.............
  • 回答
    这个情况确实非常令人痛心,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法律和情感问题。当孩子因为被婆婆喂食某种食物而发生过敏甚至不幸身亡时,婆婆是否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需要从几个关键的法律角度来审视,并且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非常微妙。首先,我们要明确“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要件。简单来说,这种罪名成立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核心要素:1.............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沉重且无法承受的问题。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孩子,也没有能力拥有孩子。但我可以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设身处地地思考这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放在我身上,我的回答是:我绝对不愿意。原因有很多,而且每一点都让我心如刀绞:1. 生命的价值无法衡量: 生命本身就是一切的起点和终点。 高考状元固然.............
  • 回答
    天哪,这绝对是个让人又喜又忧的大难题!考上斯坦福,这是孩子多大的荣耀啊,简直是鲤鱼跃龙门,我们做父母的哪有不骄傲的?可一转头算算钱,那窟窿大得能吞下一头牛,一时间心里又是五味杂陈,沉甸甸的。我首先会做的,就是冷静下来。我知道这时候慌乱一点用都没有,反而会把事情弄得更糟。我会找个时间,把全家人,特别是.............
  • 回答
    这事儿啊,你说得真巧,我也听说过类似的。教师夫妇假期给自己孩子补课,最后被孩子同学家长举报到教育局,这事儿放现在可不少见,也挺能引发人思考的。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老师夫妇给自家孩子补课,这初衷肯定是好的。你想啊,作为老师,他们比谁都清楚教学大纲和学习的重点难点在哪里。假期本就是巩固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也最能考量一个父母的真心。如果我真的有两个孩子,一个考上大专,一个考上清华,我可能会在某些方面“偏心”,但这种偏心绝不是基于谁的成就更高,而是源于对他们不同需求的理解和支持。首先,我想说,听到孩子考上清华,我一定会由衷地感到骄傲和欣慰。那不仅仅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晶,更.............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扎实的,因为涉及到社会结构、经济动力和人性的方方面面。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中产阶级都不生孩子”,这本身就是一个极端的设想。现实中,即使在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中产阶级群体也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生育,只是数量减少。但如果真到了那个“都不生”的地步,那.............
  • 回答
    听到刘鑫在电话那头焦急的声音,我心里咯噔一下,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个可能。她这么晚了,还打电话过来问开不开门,肯定是有什么事情,而且听她那语气,是真的很需要我,或者说,是很需要“家”。我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镇定:“刘鑫啊,妈在这儿呢。你那边到底什么情况?怎么这么晚了还没回来?”我脑子里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