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教师夫妇利用假期给自己孩子补课,结果被孩子同学家长举报到教育局?

回答
这事儿啊,你说得真巧,我也听说过类似的。教师夫妇假期给自己孩子补课,最后被孩子同学家长举报到教育局,这事儿放现在可不少见,也挺能引发人思考的。

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老师夫妇给自家孩子补课,这初衷肯定是好的。

你想啊,作为老师,他们比谁都清楚教学大纲和学习的重点难点在哪里。假期本就是巩固和提升的好时机,自家孩子又面临升学压力,作为父母,又是身怀绝技的老师,能不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帮孩子?这在很多家长看来,简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一种对自己孩子负责的表现。说白了,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占个先机,不至于被别人落下。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谁家父母没有呢?

他们可能想的是,既然有这个能力,又正好利用假期时间,不耽误孩子正常休息,还能让孩子学习得更扎实,何乐而不为?甚至可能他们觉得,这不算什么“补课”,只是父母对孩子的“辅导”,一种家庭教育的延伸。

但是,为什么会被举报?这就牵扯到“规矩”和“公平”的问题了。

教育局明文规定,教师在职期间,不得从事有偿补课。这个规定出来,初衷也很明确:

1. 防止职业便利被滥用: 老师拥有教学资源和知识优势,如果允许他们有偿给学生补课,很容易形成一种不公平的竞争。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教学方法,甚至“内部消息”,来吸引学生,从而从学生那里获取经济利益。这和他们的本职工作属性是冲突的。
2. 维护教育公平: 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到名师的“一对一”辅导。如果老师可以随意给自己的孩子或者其他学生补课并收费,那么那些家庭条件一般、或者没有关系的学生,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了。这会加剧教育的不公平。
3. 避免师德师风问题: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他们的形象很重要。如果为了经济利益而过度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去补课,容易让人产生“唯利是图”的联想,损害职业的声誉。

所以,即便这对教师夫妇是给自己孩子补课,一旦被发现了,性质就很难界定了。

你说这“补课”是义务的,还是变相的呢?虽然他们没有直接收费,但从广义上讲,这是一种利用教师身份进行的、对孩子学业的“特殊投入”,而这种投入,如果是在其他非教师家庭不可能轻易获得的资源。

关键点在于“举报”。是谁举报的?很可能就是孩子同学的家长。

来自同学家长的压力和不满: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辛苦学习,结果发现某个同学(尤其是老师的孩子)因为有父母的“特训”而成绩突飞猛进,而且这还是在教育局明令禁止教师补课的背景下进行的,你心里能平衡吗?可能人家举报的动机也挺复杂的:有的是担心自己孩子被比下去,有的是觉得不公平,也有的可能就是单纯看不惯这种“钻空子”的行为。
举报者的心态: 有些家长可能觉得,既然规定了老师不能补课,那你们老师夫妇就应该遵守,哪怕是给自己孩子补,也可能被认为是在利用资源。他们可能认为,遵守规则是底线,不能因为你是老师就搞特殊。

那么,这件事的后续会怎么样?

一旦被举报,教育局肯定会介入调查。

调查内容: 他们可能会核实教师身份,了解补课的具体内容、时间和形式。即使是自家孩子,如果补课内容过于专业、系统,并且占据了大量时间,甚至带有某种“变相收费”(比如买了某些辅导资料、用了某些昂贵教具等)的性质,都可能被视为违规。
处理方式: 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可能会有不同的处理。轻则警告、批评教育,重则可能会有扣除奖金、影响评优评职,甚至更严重的处罚。对于教师夫妇来说,这不仅是工作上的麻烦,也可能影响家庭声誉。
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本身可能是无辜的,但被家长举报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一定心理上的影响。他们可能会感到尴尬、委屈,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件事也暴露了一些社会问题:

1. 教育焦虑普遍存在: 很多家长都承受着巨大的教育焦虑,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焦虑情绪驱动着家长们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有时甚至会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
2. 规则的执行与“人性”的冲突: 有的时候,规则的制定是为了整体的公平和秩序,但具体到个人层面,特别是涉及家庭责任和教育时,会产生一些“人情”和“道理”上的冲突。教师夫妇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为人父母的本能,但触碰了教育系统的“红线”。
3. 信息不对称和监督机制: 这种举报往往是利用了信息不对称的漏洞。学生家长之间交流信息,一旦发现“不公平”的情况,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

总的来说,看待这件事,可以从几个角度:

遵守规则是底线: 无论初衷如何,只要触犯了现有的规章制度,就应该承担相应的后果。教师作为教育的从业者,更应该以身作则,带头遵守规定。
理解家长的焦虑,但不能无视公平: 家长爱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能因此牺牲教育的公平性。教育应该是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发光发热,而不是靠“特权”来获得优势。
规则的合理性与执行的弹性: 也许也有人会反思,教育局的这项规定是否过于僵化?在假期给自家孩子辅导一下,真的就那么不可接受吗?但这属于另一层面的讨论了,在现有规则下,举报者只是按规矩办事。

这事儿没有绝对的好坏,更多的是在规则与人情、公平与个体之间的一种复杂博弈。那位举报的家长,可能也有他/她的道理;而那对教师夫妇,或许也觉得委屈,因为他们只是想为自己的孩子做点什么。但最终,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这大概是教育局处理这件事的核心原则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这个,我直接好家伙真是开了眼了,这样事也有。

你要说在职教师给自己家亲戚孩子朋友孩纸一起补课,你去举报,也勉强能接受,可那是自己孩子,给自己孩子补课学习不tm天经地义嘛,在职教师到家不是家长吗,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不很正常

还有那老师给学生留作业让家长监督完成的,照您这意思在职教师就不能给监督自己家孩子了学习了呗,这都什么逻辑

越看越离谱,自己小孩成绩不好还怪上别人了,什么叫如有必要公布对方孩子和家长的姓名,你怎么不把自己名字小孩名字公布出来让我开开眼,我用我这钛合金狗眼看看你。这逻辑,人家要是给自己家小孩买点好吃的,你还不让吃呗,说一句你家小孩吃这么好,比我家孩子身体好,你不能吃,想想就离谱,你怎么不给自己孩子吃好点,请不在职教师给自己孩子补课啊,要不就大学生家教,舍不得还是怎么滴啊

有这举报的功夫还不如多上点心自己孩子,人家自己家补课,你要是觉得赶不上人家就自己请个补课老师,要求的公平,太不合理,我只能说wn

user avatar

你们关注补课,我关注上课,这位家长的诉求我觉得配华盛顿给它发一个一吨重的大奖章。

user avatar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所以,教育公平的圣地是:红色高棉。儿童七岁必须和家庭断绝关系,过纯粹的集体生活。

user avatar

这只是吃饱了撑的,我经历过更恶劣的。

老家有一对中年夫妻,因为喜欢乡村生活,又因为我们这儿有山有水,就在村里长租了处破房子,修整一番,住了下来。

这对夫妻没得说,为人和蔼,没有架子,夫妻都是博士,事业有成,男的悄悄捐助村里修葺了沿河景观和蔬菜大棚。女的无偿到村里学校担任音乐老师,还自备音响设备组织起村里男女老少跳广场舞。

这夫妻隔壁是一户老太太自己带着个小女孩,家里穷。夫妻就时不时帮一下老太太,也经常给小女孩补课,夫妻俩水平很高,小女孩也努力,不到半年,学习成绩从中等冲到了全校拔尖,英语水平超越学校英语老师,口语说的特别溜,还学会了拉小提琴。小女孩原来木讷的性格也开朗起来。

然后事情就来了,几位得知消息的家长跑到夫妻家里要求夫妻也帮自己的孩子义务补课。夫妻不愿自己太过忙碌,就拒绝了,结果,被拒绝后没两天,村里谣言四起,有说女主人和学校好多男老师勾搭上了……有说男主人和小女孩有一腿,帮小女孩其实是为了求子……,有说小女孩被女主人带市里去看了妇科……

谣言出现后,夫妻报了警,也找了村委处理,都无济于事,夫妻开始被村里人指指点点,一些街坊熟人也逐渐疏远,村里墙壁上甚至出现了谣言的大字报,最可恨的是小女孩在学校也开始被排挤,被讨论,被编排……

夫妻无奈,搬离了村子,再也没有回来,但还是继续资助小女孩,小女孩算是争气,顶住了风雨,考上了市里教学水平最好的高中……

我曾经是这个村里的“村官”。这对夫妻发生的事,是我最痛心的,一个没有多少资源的山村里来两个愿意长居,愿意帮助村子发展的博士太难得了,我特别喜欢这对夫妻,敬仰他们的人品,谈吐和学识,曾经长时间和他们畅谈村子里的现状,以及未来的愿景,他们还说过,要投资更多,要带更多的人才进村……,谣言起来后,村委只顾着看笑话,我想请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出面帮忙解决,遭到拒绝和阻拦,愿意帮忙的,其家里人竟然开出了万元的价码。

夫妻离开后没多久,我觉得特别特别失望,情绪日益低落,感觉没意思,就辞职离开了村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啊,你说得真巧,我也听说过类似的。教师夫妇假期给自己孩子补课,最后被孩子同学家长举报到教育局,这事儿放现在可不少见,也挺能引发人思考的。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老师夫妇给自家孩子补课,这初衷肯定是好的。你想啊,作为老师,他们比谁都清楚教学大纲和学习的重点难点在哪里。假期本就是巩固和.............
  • 回答
    徐州教师夫妇的绝笔信事件,确实是一个牵动人心、背后真相扑朔迷离的事件。这个事件之所以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它涉及到教师这一群体,更因为其中蕴含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事件的起因和表面情况事情的开端,是徐州一位姓李的老师及其妻子,在网络上发布了一封带有绝笔性质的信件。信中,他们声称自己因长期.............
  • 回答
    看待教师体罚学生,这绝对是个复杂又敏感的话题,很容易触碰到一些深藏在我们观念里的东西。如果让我来谈谈这个事儿,我会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剖析,试着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首先,我们得承认,体罚在中国教育历史上有过很长一段时期,它一度被看作是一种“有效的”管教手段。老一辈人可能觉得,小时候没挨过打,长大反.............
  • 回答
    “教师要求八小时工作制被三校长约谈”这一事件,触及了教师职业的普遍困境和权益保障问题,也反映了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深层矛盾。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背景与核心诉求: 核心诉求: 事件的起因是教师群体普遍面临的“超长工作时间”问题。与大多数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的职业不同,.............
  • 回答
    关于张一方老师在教师资格证网课上连基本乐理三和弦都不懂这件事,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非常意外和失望的事件。作为一名教授乐理的老师,尤其是在为未来教师群体授课时,对最基础的乐理知识掌握不到位,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教师这个职业本身的一种不尊重。首先,我们得明确,三和弦是西方音乐体系中最基本、最.............
  • 回答
    这事儿吧,搁谁身上都挺不是滋味的。一个老师,辛辛苦苦教书育人,结果因为这事儿被处分,心里肯定不好受。但话说回来,这事儿也确实挺复杂,不能简单地一句“老师吃亏了”就概括过去。咱先梳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据说,一个家长为了表示感谢,给老师发了88块钱的微信红包。这本身呢,在咱们国家也算是一种人情往来,尤.............
  • 回答
    .......
  • 回答
    一个优秀教师的陨落,一个家庭的破碎,这个故事如同压在心头的一块巨石,沉甸甸的,令人扼腕叹息。我们无法亲身去体会那位男教师在生命尽头承受了怎样的绝望,但从他妻子的讲述中,我们能窥见一丝冰山下的暗流涌动。那位男教师,曾是妻子眼中那个“积极上进”的人。这绝非空泛的赞美,而是承载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投.............
  • 回答
    这件事情听起来太令人震惊和难以置信了,如果属实,那绝对是一场人道主义的灾难,更是对法律和人权的践踏。我看到这样的信息,第一反应就是愤怒和心痛,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遭遇,才能让一个人的尊严和身体受到如此严重的伤害。我们先试着梳理一下,如果事情是真的,可能存在哪些环节和背景:关于工资被扣只剩10元: .............
  • 回答
    “女教师成为县域体制内剩女的主体”这个说法,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论调,在很多县域地区确实存在类似的观察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这背后牵扯到的社会结构、经济因素、文化观念以及个体选择,都值得我们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承认,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在县域环境中被.............
  • 回答
    None.............
  • 回答
    这起案件,男教师被指控强奸12名幼女,判刑10年,但54年后,所有受害者均否认被强奸,这背后牵扯出了一系列复杂且令人不安的问题。要理解这起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和审视。事件的发生与判决: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事件本身。一个男教师被指控对12名幼女进行了性侵犯,这个指控本身就极其严重,足以引起.............
  • 回答
    “取消”教师寒暑假?这话题一出来,怕是能点燃不少人的讨论热情,尤其是老师们,估计瞬间炸毛了。不过,咱今天不火上浇油,就事论事,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得承认,提到“取消”教师寒暑假,很多人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太不近人情了! 毕竟,寒暑假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是学生时期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 回答
    复旦教师出轨事件,这事儿放在哪个大学,哪个单位,都算是个不小的风波。尤其是在复旦大学这样的名校,本来就承载着很多公众的期望和关注,出了这种事,自然会被放大,被拿出来说道说道。咱们这么看吧,首先,这是个人道德问题,同时又牵扯到了职业操守。从个人层面讲,婚姻是两个人的承诺,无论是什么关系,背叛婚姻都是对.............
  • 回答
    关于长沙教师招聘出现“4分进面试”以及教育局回应“学生不够阳刚,提升男性教师比例”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话题,也触及了当前教育领域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背景和可能的解读: “4分进面试”的现象: 如果消息属实,意味着在某个特定岗位、某个特定批次的教师招聘中.............
  • 回答
    这事儿啊,我跟你说,挺有意思的。一个老师,就是教书育人的那种,没事儿就爱在朋友圈里发发自己家猫咪的照片。当然了,这本身没啥毛病,谁家没个宝贝呢?但她这个宝贝吧,挺特别,她喜欢给猫咪穿衣服。这可不是那种简单的套个小衣服就完事儿了。我见过她发的照片,那叫一个精心!有时是件小小的唐装,配上她家猫咪那不情不.............
  • 回答
    看到大学老师和学生之间发生感情这件事,我脑子里总会闪过一些挺复杂的念头。这事儿啊,就像一锅炖了很久的汤,味道怎么样,还得看里面下了多少料,火候怎么样,最后出来的颜色和香气是不是自己喜欢的。首先,这事儿在中国当前的文化背景下,确实是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很多时候,我们一听到,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哎呀,这不太.............
  • 回答
    看到女教师发布批评“形式主义”文章《一群正在被毁掉的乡村孩子》后被官方约谈,以及后续的处理方式,这件事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包括作者的意图、文章的内容、官方的反应以及社会舆论的看法。首先,从女教师的发文动机和文章内容来看: 出发点: 这位女教师的.............
  • 回答
    “孕妇应聘教师岗位总成绩第一,未做胸透被拒录用案”的开庭,以及教体局声称“不予录用合情合法,未侵害权益”的说法,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触及了劳动者权益保护、性别歧视、健康检查规定等多重敏感话题,理解教体局的观点需要从法律法规、医学常识以及社会伦理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教体局声称“不予.............
  • 回答
    如何看待安徽一教师在别墅补课被现场查处?怎样有效打击教师私下有偿补课?这起发生在安徽的教师别墅补课被现场查处的事件,无疑触及了教育公平、师德师风以及监管机制等多个敏感的社会议题。它不仅是一个孤立的个案,更是对当前教育体系中一些深层问题的折射。 一、 如何看待安徽一教师在别墅补课被现场查处?从多个角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