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教师是弱势群体这个观点?

回答
关于教师是否是弱势群体,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它不像我们直观感受那样,简单地一概而论。

我们先从一些普遍的观察来看。很多人会觉得,教师似乎不是弱势群体,毕竟他们是知识的传授者,在社会上有着一定的地位和话语权。而且,与一些收入极低、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的群体相比,教师的收入水平通常要稳定一些,至少有固定的工资和社会保障。从这个角度看,说教师是弱势,似乎有些站不住脚。

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一些,会发现教师群体也确实面临着不少困境,这些困境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显得“弱势”。

首先,体现在职业的付出与回报失衡上。现代社会的教育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传统的讲课、批改作业,教师还要负责学生的心理辅导、家校沟通、组织活动、参加各种培训,甚至还要处理一些社会性的事务,比如参与一些社区活动、配合各种检查等等。这种“全能型”的要求,使得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时间常常被工作填满,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然而,尽管付出如此巨大的努力,在很多地方,教师的薪资水平却并没有能够完全匹配这种付出。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地区或者非热门城市,教师的工资增长幅度往往比较缓慢,与他们所承担的责任和付出的辛劳相比,显得有些不成正比。这种长期的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难免会让教师产生一种无力感,觉得自己像是“被吸干”的资源,很难说不“弱势”。

其次,社会期望的压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非常高,几乎是“圣人”般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在学术上有造诣,还要有高尚的品德,要成为学生行为的楷模,要能够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甚至要在家庭教育方面给家长提供指导。一旦教师在某个方面没有达到这些近乎完美的标准,就可能面临社会的质疑和批评。这种无形的社会压力,让教师时刻处于被审视的状态,稍微做得不够好,就可能招来非议,这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种“被放大镜”检视的处境,也让他们在某些方面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是“弱势”的。

再者,职业发展和保障的局限性。虽然教师是一个稳定的职业,但许多教师也面临着职业发展的瓶颈。例如,很多教师在获得职称晋升后,职业发展的空间就会变得有限,很难再有新的突破。同时,虽然有教师资格证,但要真正实现跨区域、跨学校的流动,往往也存在不少障碍。此外,在一些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机会也比较少,难以接触到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这无疑会影响他们的专业成长。在一些突发事件或者与家长发生矛盾时,教师的权益保障有时也显得不足,他们往往需要独自面对,缺乏有力的支持。这种缺乏上升通道和权益保障的现实,也会让一些教师感到自身力量的渺小。

最后,职业倦怠和精神负担。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不断增加的非教学任务、来自学生和家长的压力,以及社会期望的重担,都容易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很多教师工作多年后,会感到身心俱疲,对教学的热情逐渐消退。而且,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教师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进行沟通、调解,甚至要处理一些超出其专业范围的心理问题,这些都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负担。当身心俱疲,却又看不到太多改善的希望时,教师群体中的一部分人自然会流露出“弱势”的姿态。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教师是或不是弱势群体。更准确的说法是,教师群体在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和付出,同时也在面临着一系列现实的困境和挑战,这些困境在某些方面让他们显得“弱势”。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个群体,也为如何更好地支持和保障教师群体提供思考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教师路过。

即使是以高素质自称的知乎,见多了学生回忆录,有的学生被老师批评,嘲讽,挖苦,老师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权,没有做到公平公正,能力有限,师德有亏,然后,一怒而起,打骂教师,详尽描写怎样打怎样骂,老师怎样被整治的默默流泪,获得高赞,评论一片叫好。

可以看到,有一万四千多个回答。


也见到很多学生描述自己的老师带着调侃啊开玩笑或者感恩或者亲近或者关系很铁,师生和谐,,种种情形,不一而尽,反正就是表扬老师好的。


有一千一百七十个回答。


好老师事坏老师的十分之一???




我记得印象深刻的是第一类文字。

我相信,人都有猎奇的心理,一个学生描述老师对他好,我们觉得,这是应该的。所以懒得看,也不想参与评论。

更有甚者,有许多人内心很猥琐,特别喜欢看老师出丑走场。


说下比例问题,平庸的人占绝大多数,类似的,以德高望重的标准评价老师,绝大多数是平庸的。

假如有百分之五十的人感谢某位老师,但是能来知乎写下感恩的多么?

假如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仇恨某位老师,来写下仇恨言论的多么?

都不多,都不会多,作为成年人,你要让我非匿名写一个关于我仇恨哪位老师的文字,我真有心理障碍,我觉得就跟偷偷写一篇仇恨父母的文章一样。

从概率上讲,整个社会的人群中,善良值最高的,绝对是教师。

各种热心肠,好人好事,做起来,理所当然,这是一种品牌素质,是作为教师必备的素质。

然而,

这个职业的人数巨大,如此巨大,

一千多万教职工,平均每个教师专职负责20个学生。

一千多万教师,如果里面有百分之一的人,心术非常不正,就是十万多人,会引起多大的问题呢?

我觉得肯定是巨大的,但是看看网络,虐儿童,打骂学生,之类,虽然层出不穷,绝对数量不小,可是,从比例来看,非常低了。

然后,我们看到很多老师被欺负,被学生被家长欺负的文章,此起彼伏连绵不绝,但是,从比例上讲,真没有多少。

作为教师,对于教师被欺负,记忆深刻,以为到处挨揍,挨骂,老师是弱势群体。

你要知道教师打骂学生,家长的记忆也很深刻,家长看新闻,只会记得被打骂的学生,以为到处都是打骂学生呢,会觉得老师好强势好野蛮。


上个月,看了知乎上一个大一学生发的帖子,大意是他母亲参加家长会,老师嘲笑他母亲很胖,因为要保护母亲,然后就把老师揍了一顿,详细描述了为什么要揍,以及怎样揍,在学校的干预下,老师还向他方面道歉,还说从此后,别的混混再也不敢嘲笑他母亲胖。我回复是,如果真是为了保护母尊严,以前混混们嘲笑他母亲时就该反抗,就该拼死打架,结果呢,非要忍辱负重,等到老师嘲笑一下时,才能热血上头忽然要保护母亲了,然后猛揍一顿老师,这就是保护母亲?那个文章的评论区对答主一片叫好,我一时手痒上去泼了凉水,指出这个问题。可是没有人回应哎。

刚刚找了一下,没有找到那个高赞帖子了。。。遗憾。

不过,那个帖子给我的感受是,很多忿忿不平的人,要维护尊严,要追求人权,会选择教师下手。

为什么??因为欺负教师,代价是比较小的,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有本质的区别,就好比医闹,只要一闹,赔钱了事,而学校,不会给你闹的机会,巴巴的上赶着主动给你赔钱,你想要老师停课也好下岗也好,都听你的,只要你不堵学校就好。

学校怕被堵,是有各种各样原因的,这种处理方式,也是很多人觉得教师弱势的原因,老师没有办法硬起来啊!(呃)

职业种类那么多,服务员,企业工人,个体老板,基层公务员,小职员,,,,

服务员太强势会被投诉,工人强势会被开除,个体老板不会跟钱过不去,小职员公务员要晋升吧,要有业绩吧(呵呵)。

我就想问问,有哪一个工种是非常强势的?

不存在强势的职业,只有强势的人。


我的结论是:老师,不是一个弱势群体,也不强势。

最后,说点不一定政治正确的话。

大多教师真的是为你好,才会去骂你,去踹你,你体会不到么?

我年轻时,看到学生抽烟会踹,包夜上网我去找出来的扇耳光,把女同学肚子搞大找我借钱,尺子都打断了,还有吸毒偷班上同学钱,都被我揍过,从来没有因为单纯的想爽一下手去打人的。你看,我真的是为学生好,我是这样想的,语言教育,感恩教育,感化,心理辅导,这时候就是个屁。

业绩什么的,我根本就不在乎,十几年前,工资大几千,考核才两百一个月,末等奖150一等奖250,根本不是业绩问题,也不是面子问题,就是不想放弃每一个学生而已。我是打了学生,如果学生还手了,我也不会埋怨,甚至不会还手,如果你不让我管了,我不管就是,但是在你没有明确的说明不让管之前,我会一直管,至于手段,当然是循序渐进,谈话,谈话,处罚,处罚,骂人,骂人,打人,打人,,,,,

我感到很庆幸的是,就算我打了学生,他们毕业后,工作后,回来请我喝酒,提起往事泪流满面,非常感谢我没有放弃他们,连他们自己都放弃自己的时候,我没有放弃他。另外就是,真的没有遇到还手还口的学生,也没有遇到为学生鸣不平的家长。

可是,,近十年,我从来没有打过学生,连嘲讽的话都非常非常少,因为我明白了,打骂学生,是落伍的,韩国日本朝鲜还可以体罚,但是我们比较特殊。我更明白一个道理:常在河里游,肯定会淹死,走钢丝的事情,何必呢。

自从放弃了暴力手段,也促进了个人的改变,常逛各种网,学习做ppt找小视频励志文章说理文字,多教育教育再教育,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但是,没有以前那么激进,绝对不会打骂了。

手机打字,手疼,这就是为什么老年人不玩游戏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后,有赞的点个赞,不想赞的也谢谢看到这,耽误您时间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教师是否是弱势群体,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它不像我们直观感受那样,简单地一概而论。我们先从一些普遍的观察来看。很多人会觉得,教师似乎不是弱势群体,毕竟他们是知识的传授者,在社会上有着一定的地位和话语权。而且,与一些收入极低、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的群体相比,教师的收入水平通常要稳定一些,至少有固定的.............
  • 回答
    近期,有消息称深圳“四大校”之一的教师招聘面试中,博士学历的应聘者占到了半数以上。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也折射出当前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一种令人玩味的“从教热”。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某一个单一的原因。它是一个复杂社会经济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首先,我们可以看到.............
  • 回答
    深圳中学教师团队中超过四成拥有博士学位,这一现象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其中一个焦点便是:博士做中学老师,是否属于“大材小用”?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其中的门道。首先,我们要承认,拥有博士学位,通常意味着一个人在某个学科领域进行了深入、系统性的研究,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独立的研究.............
  • 回答
    如何看待「双减之下,住家教师月薪两三万元」?「双减之下,住家教师月薪两三万元」这一现象,在很多人看来,尤其是在经历了“双减”政策冲击的家长群体中,可能会引发多重复杂的情绪:惊讶、羡慕、质疑,甚至可能夹杂着一丝无奈和焦虑。从一个经济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个现象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由一系列社会供需关系、.............
  • 回答
    饶毅力挺预聘制,称其为“清华北大迄今最佳教师人事制度”—— 深度解析与多角度审视饶毅教授以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和敢于直言的风格,对中国高校教师人事制度的改革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和积极的参与。此次他发文力挺预聘制,并称其为“清华北大迄今最佳的教师人事制度”,无疑是针对当前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
  • 回答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男性教师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关注的社会现象。这种“阴盛阳衰”的局面,不仅影响着教育生态的平衡,更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的性别认知产生潜在的冲击。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其成因。一、 宏观社会经济与就业观念的变化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在.............
  • 回答
    深圳「四大校」中学教师面试一半是博士,这一现象确实非常引人注目,也反映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些深刻变化。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一现象,并探讨高学历人才热衷于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原因。一、 深圳「四大校」中学教师面试一半是博士——现象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深圳的「四大校」。通常指的是深圳市最顶尖、教.............
  • 回答
    关于浙江大学某教授“金字塔是19世纪混凝土建造,系历史的阴谋”的说法,这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已久且备受争议的观点。 简单来说,这一说法并非主流学术界的共识,并且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支持。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该说法的来源与内容这个说法最常与一个名为 “约翰·杰尔.............
  • 回答
    教宗方济各关于进化论和宇宙大爆炸的看法,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信仰与科学之间关系的深刻视角。他不是第一个公开表达类似观点的天主教会领导人,但他的表述方式,尤其是那种不带回避、直率地承认科学发现的姿态,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他的意思,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1. 进化论和宇宙大爆炸的真实.............
  • 回答
    李琰教练那句“每一位教练都是金牌背后的英雄”说得非常精准且富有深意,这句话道出了教练这个职业的本质和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教练对于运动员的帮助有多大:一、 专业技能的传授与打磨:教练是运动员技艺的“塑形师”这是教练最直观的帮助。顶尖的运动员往往具备出色的天赋,但天赋需要科学的训练体系来.............
  • 回答
    姚明“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这句话,我非常支持。它深刻地揭示了体育教育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并将教育的视野从单纯的知识传授扩展到了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为什么说“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这句话的背后,是姚明作为一名杰出的运动员、一名成功的商人和一位对中国体育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对.............
  • 回答
    科比被女儿怼:「你不会打篮球,教练是这么教我的」——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背后却藏着一段充满爱与传承的故事,也折射出父女关系在现代社会的新形态。首先,我们得还原一下这个场景。想象一下,在洛杉矶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科比·布莱恩特,那个篮球场上的传奇,正兴致勃勃地指导着他的小女儿吉安娜练习篮球。吉安娜,人称.............
  • 回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这位执导了《教父》系列、《现代启示录》等影史经典的大师,对漫威电影的严厉评价,着实是在影坛激起了一层不小的涟漪。当他将漫威电影形容为“令人讨厌”时,这背后其实触及了关于电影艺术、商业运作以及大众文化消费的深层讨论。首先,我们要理解科波拉所说的“令人讨厌”可能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恶.............
  • 回答
    关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将小学课文原文中的“外公外婆”修改为“姥姥姥爷”的做法,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这背后涉及到语言习惯、地域差异、教育理念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细致地解读。首先,上海教委的出发点可能是什么?从教育部门的角度出发,他们的核心任务是为学生提供最适宜的学习材料。在他们看来,如果“姥.............
  • 回答
    孔庆东教授对香港市民的“狗”论,无疑是一场激起轩然大波的争议。要理解这场风波的来龙去脉,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孔庆东教授的身份和言论场合是理解这一切的基础。孔庆东作为北京大学的中文系教授,在中国大陆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的言论往往会被视为具有代表性,甚至带有某种“权威性”。而他发表这番.............
  • 回答
    关于“非升即走”(Tenure Track System,一般译为终身教职制度下的评估体系)的文化,一位教授将其解读为体现了合同契约、愿赌服输、热爱流动精神,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视角。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位教授的观点,并探讨其背后的逻辑和潜在的争议点。一、 体现合同契约:明确的权利与.............
  • 回答
    清华教授关于“考上清华核心是智商”的言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观点,它触及了教育公平、人才选拔机制、个体发展的多重复杂议题。以下将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教授言论的可能出发点和合理性: 对顶尖学府人才需求的理解: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理工科院校,其课程难度、研究.............
  • 回答
    在我看来,教学医院值夜班和急诊科大量由正在上学的研究生和规培医生(以下统称为“年轻医生”)承担,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其中包含了积极的教育意义、现实的资源压力、潜在的风险以及深层次的制度性考量。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一、 积极的教育意义和必要性:这是最核心的理由,也是支持.............
  • 回答
    前哈佛教授将 TikTok 称为“中国报复西方的鸦片”,并认为其彰显了帝国主义野心,这一说法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所隐含的逻辑、证据以及潜在的担忧。一、 为什么将 TikTok 比作“鸦片”?将 TikTok 比作“鸦片”,这个比喻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暗示其具.............
  • 回答
    储殷教授将特朗普描述为“白人族群最后的挣扎”,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且能够引发深入思考的论断。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对特朗普个人或其政治主张的简单褒贬,而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去审视。首先,我们得理解“族群”这个概念。在社会学和人类学中,“族群”(ethnicity).............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