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一教授称「非升即走」是文化,体现合同契约、愿赌服输、热爱流动精神?

回答
关于“非升即走”(Tenure Track System,一般译为终身教职制度下的评估体系)的文化,一位教授将其解读为体现了合同契约、愿赌服输、热爱流动精神,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视角。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位教授的观点,并探讨其背后的逻辑和潜在的争议点。

一、 体现合同契约:明确的权利与义务,基于绩效的评估

“非升即走”的核心在于其明确的合同关系。在绝大多数实行这一制度的国家和高校,教授进入教职轨道(Tenure Track)时,都会签署一份详细的聘用合同。这份合同规定了教授在一定期限内(通常是57年)需要达到的目标和标准。这些标准通常是多维度的,包括:

学术研究(Research): 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如SCI、SSCI、EI收录的期刊,或在顶级国际会议上发表)、获得科研项目资助、出版学术专著、获得学术奖项等。这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直接关系到是否能获得终身教职。
教学(Teaching): 承担课程、指导学生(本科生、研究生)、获得教学评估的良好反馈、开发新的课程等。教学能力和投入程度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服务(Service): 包括参与学校的行政管理、学术委员会、担任期刊审稿人、组织学术会议、为社区或学科发展做出贡献等。
社会影响力(Societal Impact/Public Engagement): 近年来,一些高校也开始重视教授的社会贡献,如技术转化、政策咨询、媒体沟通等。

合同契约精神的体现:

1. 明晰的规则: 双方(教授与学校)在入职前就对工作目标、考核周期、考核标准以及不达标的后果有了清晰的认知和约定。这避免了模糊不清的期望和潜在的扯皮。
2. 基于绩效的评估: “非升即走”并非随意解雇,而是基于合同中预设的、可量化的或可观察的绩效指标进行评估。如果教授在合同期内达到了这些标准,学校就有义务授予其终身教职;反之,如果未能达到,学校可以依照合同约定终止聘用。
3. 风险共担与激励: 这种制度设计实际上是一种“风险共担”。学校承担了在合同期内支付教授薪酬和提供研究条件的成本,而教授则需要通过努力工作来换取长期稳定的职业保障。这种风险与回报的挂钩,旨在最大限度地激励教授发挥潜力。
4. 公平性(理想状态下): 如果评估标准是公开透明的,并且评估过程是公正的,那么“非升即走”可以被视为一种相对公平的评价机制,它不看资历、背景,只看实际贡献和学术产出。

二、 体现愿赌服输:主动选择,承担后果

“愿赌服输”更侧重于教授在接受“非升即走”职位时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1. 知情同意与主动选择: 申请并接受一个“非升即走”的职位,意味着候选人已经了解了这种制度的性质,并主动接受了这种竞争性的职业发展路径。他们知道这意味着在一定时间内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来证明自己。
2. 接受不确定性: 教职职位的竞争一直都非常激烈。在一些没有“非升即走”制度的体系中,也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岗位竞争和考核压力。而“非升即走”将这种不确定性提前、明确化,让参与者在开始时就清楚可能面临的两种结果:获得终身教职,或者离开。
3. 承担个人责任: 当一个教授未能获得终身教职时,“愿赌服输”的态度意味着他/她认识到这是自己努力不够、未能达到约定标准的结果,而不是外部因素或不公待遇所致。这种态度有助于教授在职业生涯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并从失败中学习。
4. 对学术生涯的投入与承诺: 选择走“非升即走”的道路,本身就表明了教授对学术研究和教学事业的强烈热情和高度投入。他们愿意为了追求学术理想和职业发展而承受更高的压力和风险。

三、 体现热爱流动精神:激发活力,促进创新

这里的“流动”并非简单的人员流动,而是指思想、人才和资源的良性循环与动态优化。

1. 人才的优化配置: “非升即走”制度通过竞争和淘汰,能够更有效地将有限的教学和研究资源分配给那些最具潜力和产出的学者。那些表现优异的学者能够获得稳定的支持,而未能达到标准的学者则可以离开,到其他更适合的岗位发展,或者转向其他行业。这种流动避免了低效占用资源的情况。
2. 持续的创新动力: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教授们会不断追求更高的学术成就,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和方向。这种外部的压力反而成为了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激发了学术创新和研究活力。
3. 避免“大锅饭”与“冗余”: 相较于一些终身制可能带来的“养懒汉”效应(尽管这是一种刻板印象,但“非升即走”确实旨在预防这种潜在风险),“非升即走”通过定期评估,确保了学术体系的活力和效率。它鼓励每个人都保持学习和进步的状态。
4. 促进学术界新陈代谢: 新进入的年轻学者往往充满活力和新思想,他们通过“非升即走”的路径进入体系,能够为学术界带来新的视角和研究范式。同时,老的学者如果无法适应新的学术发展和要求,也为新一代的学者腾出空间。这种流动性保证了学术界的“新陈代谢”,避免僵化。
5. 国际化视野: 许多实行“非升即走”的大学本身就具有高度的国际化视野,并且鼓励学者具有国际化的学术合作和交流。这种流动精神也体现在了跨国界的人才流动和思想碰撞上。

总结这位教授的观点:

这位教授将“非升即走”上升到一种“文化”层面,认为它不仅仅是一种考核制度,更是一种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它强调:

理性与契约精神: 以合同为基础,以绩效为依据,是一种成熟的社会合作模式。
个人责任与担当: 在参与竞争时就应有承担结果的心理准备。
进取与开放: 通过动态的人才流动,激发学术界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潜在的争议点与补充思考:

尽管这位教授的解读有其道理,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非升即走”制度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争议和挑战,这也会影响我们对“文化”的全面理解:

1. “文化”的形成与接受程度: 这种“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西方学术体系的长期发展和内在逻辑,并且需要一个相对成熟和公平的社会、法律及学术评价环境来支撑。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体制下,强行推行可能水土不服,甚至引发强烈的抵触。
2. 评估标准是否真的公平透明: 如果评估标准过于僵化、单一(例如过分强调论文数量而非质量),或者评估过程存在偏见、人情因素,那么“非升即走”就可能变成“有关系就升,没关系就走”,而非真正的“愿赌服输”。
3. 对年轻学者的压力过大: 这种高强度的竞争,尤其对于刚入职、尚未建立稳定研究团队和获得足够学术声望的年轻学者来说,可能造成巨大的身心压力,影响其长期学术发展。
4. “流动”的成本与收益: 一方面,“流动”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如果被淘汰的学者在其他地方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或者其离开导致研究项目中断、学生无人指导,这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学术研究的断层。
5. “热爱”的代价: 所谓“热爱流动精神”,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掩盖了更深层的经济压力和职业焦虑。对于许多人来说,接受“非升即走”并非完全出于纯粹的“热爱”,而是现实职业发展的选择。
6. 人治与法治的边界: 即使有合同,在实际执行中,人治的成分依然会影响结果。比如,如何界定“出色”的研究者,如何在不同研究领域之间进行公平比较,都可能需要人为的判断,而这种判断是否存在偏差,直接影响了“文化”的纯粹性。

结论:

总的来说,这位教授的观点提供了一个非常积极和建设性的视角,将“非升即走”解读为一种包含契约精神、责任担当和创新活力的文化。这种解读强调了制度的合理性和其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然而,理解这种“文化”需要结合其产生的土壤和实践中的具体情况。一个健康的“非升即走”制度,需要有明确、公平、透明的评估标准,公正的评估过程,以及社会和高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才能真正实现其所倡导的价值,而不是沦为单纯的淘汰机制或加剧职业不确定性的工具。因此,在赞赏其积极层面时,我们也应保持批判性思维,关注其潜在的局限性与改进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教 授

user avatar

契约精神,从来都不是严格遵守白纸黑字的合同这么简单。

如果存在重大误解、欺诈、胁迫、显失公平等情形,合同可以撤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这也是契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英美文化中,本身就有对抗不平等契约的传统。按照这位教授的观点,经典作品《威尼斯商人》就不该属于西方文化 -- 怎么能不严格执行还一磅肉的契约呢?

愿赌服输精神,离不开充足的信息披露。

资本主义国家发明了证券市场,大家可以来资本市场赌博,但同时也发明了信息披露机制,严惩财务造假和证券欺诈。愿赌服输的前提是规则透明、规则得到严格执行,要不然输赢全凭庄家一张嘴,掀桌就是必然的选择。

我们国家也有愿赌服输的精神,而且在规则的公布方面也借鉴了国外文化传统,文化部就对氪金网游抽卡作出了规定:「可能抽取或者合成的所有虚拟道具和增值服务的名称、性能、内容、数量及抽取或者合成概率。公示的随机抽取相关信息应当真实有效。」

连抽卡都要立法强制要求公布概率,飞升疾走这么大的事情,规则和概率清晰透明吗,足够指导大家理性赌博吗?更有甚者,一些学校还半路修改规则,增加筛选次数,这就是庄家操盘行为了==

热爱流动,需要足够的选择来兜底

我们是否有足够多的高端行业就业机遇能吸纳学者转投业界,待遇是否能维持体面的生活?我们的大城市能否让学者老有所躺?

这一点我是存疑的。昨天我有个回答现在看不到了,里面列举了一组数据:深圳,大城市,很先进吧?2019 年全市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 3.83 张[1],全国平均水平 6.06 张,它就没准备有这么多人在这奉献完了之后有地方躺,要躺去别的地方躺。

家乡无事可做,大城市无床可躺,流动到哪里去呢?

这篇文章宣称:与其说是该制度(飞升疾走制度)不适应国情,还不如说该制度背后的文化,我们还不太适应。

我觉得恰恰相反,是我们的配套制度,还承载不起能让人适应的「文化」。

参考

  1. ^2019年深圳市卫生统计提要 http://wjw.sz.gov.cn/xxgk/tjsj/zxtjxx/content/post_7786068.html
user avatar

大概近15年前,因为项目的原因,跟某个省厅的处长有过一段时间交流。他主管对外交流等。

有一次谈到了制度改革、制度引进等事项。他说制度说到底都是要与现有的文化来配合的。没有文化的土壤,硬生生写一堆制度,最后执行起来,跟原有设想完全不一样。他说这些年,基层不少领域做这个那个制度改革,照抄了一大堆,最后都无法按照意图执行。

中国改革至今,非常重要的一个成果就是制度自信。适合我国实际的制度,才是真正能多方满意,促进改革事业全面发展。

但不知道为什么,偏偏在大学教职改革方面,盲目仿效、邯郸学步。可能就是因为邯郸学步,所以邯郸路才出事。

1920年代教员在给黎锦熙先生的信中,对当时高等教育痛心疾首,明确指出,只有当时高等教育系统中那帮老头子全部死掉了,中国高等教育才有希望。

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小出不了芯片,独出不了操作系统,忽而几亿养大师团队10年+,忽而百人千人,忽而非胜即走,钱进钱出,熙熙攘攘,热热闹闹,什么都放得下,偏偏放不下安静的书桌。而教书育人,更是一言难尽。

60多年前,教员说,庙小妖风大,池深王八多。60多年过去了,依然如此。

user avatar

美国的Tenure Track实行了这么多年,看起来这么有效的制度,为什么到了我国却有“南橘北枳”的感觉?我来谈谈作者说的第一个契约精神。

所谓契约精神,就是双方签了合同之后,就按照合同来。

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

  1. 评定过程非量化,合同上并没有严格规定清楚。
  2. 学校属于强势方,而青椒是弱势方。学校甚至可以临时更改合同。


这个最后评定的过程是非量化的。学校说你没达到要求,你就是没达到要求。那么教师对于结果有异议,也很难去依靠法律手段维权。

美国的Tenure Track,通过率有90%以上。比如2010-2011年加州大学系统的统计是455通过,42未通过,通过率达92%[1](评论区有提到有的学校是85%左右;总而言之,通过的是主流)。相比之下,中国目前的非升即走,可能通过率是颠倒过来的——2018年武汉大学的淘汰率高达97%[2]


另外,学校也可以耍流氓的。比如武汉大学当年签的合同是达到副教授标准就可以通过;结果3年后直接修改副教授标准[2]导致本来能通过的人都没通过了,这你怎么说?青椒因为这件事去和学校打官司的话,你觉得谁会赢?如果这件事发生在美国,打官司的话你觉得谁会赢?(在此我不作任何判断,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随便想)

如何看待武汉大学「3+3」聘用制引发争议,青年教师淘汰率 97%?


作为一名湖北人,我也不想一直在这里揭武大的短。但是武大那个事件太恶劣了,以至于现在但凡国内大学在海外招聘,都一定会有人拿出来问一次:“你们会和当年武大那样吗?”

如果以后哪天我突然又想回去搞学术了,我定然不会考虑武大的——这种事情有过一次,没有道歉没有处理相关人员的话,就该拉黑了。


本回答与复旦事件基本无关。复旦事件,到底真相如何,是因为非升即走导致的还是因为其他因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但是网上基本都瞬间联想到非升即走制度。对此非常值得引起讨论和反思的——因为不少高校为了创双一流,搞的这些非升即走,真的是

参考

  1. ^ https://dynamicecology.wordpress.com/2014/07/21/dont-worry-too-much-about-whether-youll-get-tenure-because-you-probably-will/
  2. ^ a b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6154767
user avatar

这个教授作为一个暂时卷嬴了的人,看待后面这些卷不赢的人,谈论自己的优胜,这明智吗?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就知道这是不明智的。高校作为一个一度分房,老师有寒暑假,没有坐班要求的洼地,在过去十年是吸引了无数人去卷,去躺的,但是高校这个小池塘的水满不满,高校自己说了不算,全国经济的大局才说了算,教育部虽然拨款,但是教育部自己不赚钱,那钱从哪里来?

目前发生的几件事,就不说眼前这个事,就说江南推本改专推不下去这个事,都说明什么问题啊?

都说明,高校现在已经不是价值洼地了,太多人想卷进来躺,已经卷到不行了。这个卷是全方面的,首先是大学毕业生卷,2018年以前扩招太厉害,这么多认字会上网的人,毕业了干什么?接着是高校老师卷,这么多高级人才,养得起吗?养不起的话,高校自己是不是能直接创造价值?不能直接创造价值怎么办呢?

是吧。

这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教授,觉得自己卷进来,躺赢了,你们卷不进来了,很好,有没有想过,卷的这么厉害的地方,是很危险的地方?

为什么高校老师现在这么累?卷。卷了才会给你提出一大堆标准来考核。

为什么这么卷?因为高学历的人太多了。

为什么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在信息术刚刚取代印刷术的当代,是没有一种信息术时代的人才筛选机制的,仍然是印刷术时代的人才筛选机制。你现在上网能随便搜题的时代,还搞印刷术时代的,北宋就有的那种糊名闭卷考试,那能筛选出真正的人才吗?选不出来的。印刷术时代的高考还是牛逼的,为什么?没有网,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家教产业,没有教育集中营,那选出来的只有两种人,特别聪明的,和特别自觉的,其他人想被选是选不出来的,现在不一样了。

所以现在这个局面是无解的,互联网和高考集中营保证了独木桥只能卷死大多数,然后你搞一点素质教育,最后又只能搞成拼爹,你让知识分子自己去搞教育,他们是搞不出来什么教育的,我晋那帮人是看到有造纸术了,是看到竹简时代的察举制不行了,但是你看看他们搞出来的是一些什么东西?

适应造纸术时代的教育和选拔人才体系这种事,还是得石勒来发明,杨广和李世民来完善。

无解,摊手。

那么看到无解怎么办?很简单,跑啊。高校卷成这样,你非但不跑,反而在站在旋涡中心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卷嬴了,你们上不了车,美滋滋。完全不知道,高校是孕育过现代中国的子宫,也就必然充斥着死婴的哀叹和幽人的血。

user avatar

美国高校10个TT的AP转正8-9个,这叫非升即走。

中国高校10-20个TT转正一个,这叫吃干抹净。

如果按照合同契约,喜儿就该老实去给黄世仁做小老婆,居然偷偷跑到山里去,这也太不愿赌服输了。

user avatar

这个教授就是在耍流氓,当契约对他们有利的时候,他们谈契约,当契约对他们不利的时候,他们肯定不谈契约,改为掀桌子。

啥是契约精神?不能说签了合同,就要认命。否则,那跟签了卖身契有什么区别?

契约精神有三重含义,一是契约严守,二是契约自由,三是契约正义。

这位教授领悟的契约精神,只到了第一重。即愿赌服输,签了契约就得认账。

一般稍微有法治意识的人,能到第二重。即签订合同的环境必须是自由的,不存在强买强卖,也不存在垄断、干预。

从劳动法的角度,签订非升即走的合同,本身说明签订合同的环境是不自由的,市场没有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大学为代表的行政力量在签订合同时起了主导作用。

由于很多高校都搞非升即走制度,青年教师失去了议价、谈判的能力。

可能有的人会说,在中西部地区,不还是存在很多长聘、编制青椒岗位吗?诚然,这只能说明,在全国范围内,签订合同的自由仍然存在,但是不代表在局部地区,不存在垄断和行政干预。

即使青椒有签约自由,也不代表非升即走契约是正义的。契约精神的终极奥义是存在公平的契约。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所谓公平契约,是指双方签订的契约,必须是权利义务基本平等,利益大致均衡的契约。

这正如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所说,

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

契约也是一样,大家所服从、遵守的契约,应该本身是公平的契约。如果契约本身就不公平不合理,那法律也支持无需遵守。

比如对于不公平的格式条款,法律的结论可以是无效。无效的契约条款,任何一方都无需遵守。

在非升即走契约中,无论是从议价能力、主体地位、合同条款,还是从合同监督、考核等方面看,青椒都没有任何决定权。他们能够决定的只是被赶走还是自己走。

非升即走在劳动领域,相当于企业搞的末位淘汰。但是目前主流的劳动法学观点以及裁判观点认为,末位淘汰属于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所以,这样的契约,个人认为是不太公平的,是高校强加给青椒的霸王条款。不太公平的合同,去谈契约精神是可笑的。

user avatar

“非升即走”制度的问题不在于制度本身,而是在优质教职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任何政策都是错的,都解决不了问题。

“非升即走”这个词本身并不是吐槽的焦点,美国的tenure track制度能够保证只有极少数特别差的人被淘汰,而国内的非升即走只能保证极少数特别好的人留下来,本质原因还是优质空缺的匮乏,以及学界外对青年科研人员的需求太少,导致一般的青年科研人员在学校面前完全没有任何议价权,这就是内卷——无论是淘汰标准不明确,还是淘汰数量太多,还是学校吃相难看,本质上都是因为学校无论怎么做,都不愁招不到人,根本不用着急,也不用和你们讲道理。

但是如果每个大学今年招十个,留九个,就很好吗?也未必。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今后九年都不用招人了。于是今后十年毕业的博士和出站的博后,你的履历再光鲜,成果再丰硕,能力再突出,你也拿不到教职。这样或许留下的九个人会觉得制度好,但是今后十年毕业和出站的人都会咒骂这个制度。

一个解决办法就是扩招,进一步扩大大学教育的规模,创造更多的教职。但是很多人,包括这个问题中抨击“非升即走”的人,不少也反对过扩招。我也不赞成在现在的高等教育规模下继续扩招——因为扩招造成了很多非常严重的问题,本科教育质量下滑导致研究生学历化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不扩招,就无法增加教职;不增加教职,也就无法解决现在的根本问题

关键问题在于,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消化了过多的博士和博后,这是不合理的。这本质上还是因为高端制造业水平不够,导致了大量的博士和博后根本除了拿教职没有别的地方可去。而且按照现在的国际形势,也许今后几年这种情况还会进一步加剧。

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却也是不能很快见效的。但是学术界的内卷是迫在眉睫的:这种内卷造成了极大的内耗,导致很多科研经费不是依据社会需求来分配,而是为了和其他人竞争来分配;同时也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派系纷争,因为单独一个科研人员议价权太低,必须依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集团——这造成了有的实验室缺钱买急需的仪器设备,而有的实验室却有钱买了设备闲置很多年都不用,哪怕是同一所学校,这些实验仪器都很难共享,这简直和国家直接烧钱没啥区别

一个很应急的解决办法,就是让青年科研人员走出去

这一两年网上很多民粹的声音声讨留在国外的人,把他们都当成高华来批判,我觉得是不对的。无论动机如何,这些人确实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教职方面的内卷,同时还能带来一定的侨汇。当然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去一带一路国家。曹丰泽的其他言论我不评价,但是他也没有参与国内教职上的内卷,真的去了非洲,去建设一带一路国家,扩展中国制造业的潜在国际市场。有人觉得这会导致人才外流,但是说句实话,现在国内的问题不是人才少,而是除了金融、计算机等少数行业,高端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一些金融和计算机之外的高端人才,只有拿到教职才能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但是随着扩招的放缓,高校吸纳不了这么多人才了,才导致现在有关教职问题的很多争议

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还是发展高端制造业,增加学术界外的高端就业机会。而应急的办法就是鼓励博士毕业生去一带一路国家工作,我不同意任冲昊 @睡前消息 的很多观点,但是之前他说可以拿钱资助愿意去一带一路国家工作的博士和博后,我觉得这是可行的——这些钱相比国内科研内卷造成的内耗简直九牛一毛不值一提。

user avatar

真是看不下去了,tenure-track这个制度,确实“是一种在美国等高校行之有效,行之多年的一项制度。“ 但是美国大学的tenure-track,跟这位教授说的这种“一个坑招10个,六年后留一个“的非升即走不是一个概念啊。不要说什么“非升即走,如其说是一种制度,不如说是一种文化。与其说是该制度不适应国情,还不如说该制度背后的文化,我们还不太适应“,而是这位教授根本不懂美国大学tenure track的运行机制。

在美国找教职的时候,应聘者面试前一般要准备一两个问题问search committee,这是惯例。一个永不过时的问题就是“In the next five or six years, what is your expectation of the candidate who gets this position?" Search committe是要有明确的回答的:教学(teaching)的占比,学术研究(research)的占比,服务(services)的占比。这个要求是非常公开透明的,因为学院对此有专门的文件,对新招来的青椒都适用的。

我入职之后的两个月内,学院里的tenured professors就为我的“Faculty Activity Plan and Statement and Expectations”开了一个会,讨论制定了对我6年内的期望。我来的时候,我们学院已经大概20年没招Assistant Professor了,然后老教授们拿出以前用过的Faculty Activity Plan and Statement and Expectations模版,说:这次我们要好好改改,未来几年我们可能持续招几个Assistant Professor,他们以后的Faculty Activity Plan and Statement and Expectations就照着这个弄。

然后我们系所有的tenured professors就当这我的面讨论修改了这个文件,还时不时问问我的意见。最后搞出来了三页,分三个sections:teaching,research,services。

第一项是teaching,是最重要的一项,因为我们大学偏teaching:列了四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评教要高于3.6(out of 5)。学院以前用的标准是3.8, 我们系主任说对一个新老师来说这个太高了,给降到3.6吧,教授们一致认同。所以学院对我教学的expectation是3.6/5.

第二项是research: 六年内至少发两篇期刊论文或者book chapter,至少两篇会议论文(我们学校偏teaching,对于research要求不大,R1 university可能要一年两篇期刊论文)。其他的要求都不是硬要求。我问senior professors们--对论文几作有要求吗?答案是:没有!!!几作都行!!!

第三项是services,是对学院学校的服务。我觉得这个一项就比较水了,感觉没人卡在services上:

然后没有了,就这三条,系主任签名,院长签名,我签名,未来六年照着这个做就行。学院对tenure-track的青椒一年一个evaluation,用的标准全部来源于这个FAP。

我在美国读了硕士,博士,青椒第二年。据我个人经验,美国的tenure promotion的比率非常非常非常高,这些年我只见过一个青椒failed tenure promotion。我觉得顺利拿到tenure的比例在州立大学不小于90%,我们学科不小于95%。

我可以很确信地说,美国大学的“非升即走”,是要力争把招过来的青椒promote成为一个tenured professor的,而不是有十分之九的比率淘汰这只青椒。如果六年后注定有90%的几率被解聘的话,我只能说这个制度太残酷了。


评论说拿美国teaching university和国内双一流比没有可比性。从生源质量上来说,确实没有可比性;但是就tenure promotion procedure而言,我们学校和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考核流程差距不大,差别最大的方面就是teaching和research的占比。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搜一下美国大学tenure promotion rate,有些学校是提供数据的。我随手一搜找到了伊利诺伊大学的数据:“The rate of tenure case turndowns is lower than 10%. Most cases forwarded by departments succeed at subsequent levels of review. ” 也就是说,在伊利诺伊大学,90%以上的青椒是可以拿到tenure的。这里是链接Office of the Provost,其他学校的数据欢迎在评论区补充。

再说一点,根据很多小伙伴的反映,美国职场和国内职场(包括高校)的一个差别就是,美国职场人际关系相对简单。难道我们中国人天生就喜欢勾心斗角吗?我觉得不是的,大家能开心躺平看剧打游戏,为啥要跟同事过意不去?我觉得这个事情的根源在于规则逼迫大家内卷。就比如高校tenure这个事情,在美国大学,招进来的assistant professor人手一份这样的FAP,未来六年你要跟这个合同竞争,而不是跟你的同事竞争。六年后你发了两篇论文,顺利达标评上了tenure;即使你的同事发了100篇论文也不影响你的晋升,只会给你的精神上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总而言之,同事之间的竞争不是零和游戏。我觉得这才是职场人际关系简单的原因。


2021.11.12更新:拿到了美国研究型大学R1的offer,对于tenure promotion,research占50%,teaching占45%,service占5%。research的要求是tenure六年12-14篇论文,要求一半是一作或者独作;teaching的evalution高于4.0.


去年11月辞职了,但是学院还是evaluate了我三年的工作,这是6年tenure中的一次比较重要的考核,算是个期中考,Third-year Evaluation。交审核材料前我问院长,因为我辞职了,学校还要不要给我做Third-year Evaluation,院长说,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如果你还会返回到我们学校的话,这个考核有比没有强,你交了我们就evaluate你。我就把材料交了。

前两天,收到了学院的审核结果,毫无疑问是通过了。贴个Dean's recommendation letter 给大家看,就是按照你的FAP逐条审核。看到最后一句,“All her colleagues wish her well in her new position", 有点感动。在这里的三年工作,疫情占了两年半,也是上了两年半的网课,还基本是录播。这份工作真的是事儿少,自由的时间很多,同事们对我也很好,唯一的缺点是离家远。无论如何,是一份很好的职业体验。



在你研究生涯刚开始的时候,你的导师是如何对你进行科研入门训练的,有哪些令你觉得收益匪浅的? - 山楂evergreen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6621

在北美大学取得教职(assistant professor)是怎样的体验? - 山楂evergreen的回答 - 知乎 http s://zhihu.com/question/3523

作为科研工作者子女是种怎样的体验? - 山楂evergreen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6771

一个女生成为科学家,需要突破哪些「不容易」? - 山楂evergreen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5170

如果在国外生活四年以上的人回国会受到什么样的逆向文化冲击? - 山楂evergreen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2841

user avatar

非升即走 这个翻译就很恶意

人家tenure track指的是把有潜力的青椒放到通往终身教职的轨道上,你不要xjb浪脱轨就可以拿到。咱UC系统tt通过率一般有90+%。即使臭名昭著如大H,通过率70%就已经被美国学界称为养蛊大户,舆论压力之下近年只好提升通过率。

反观国内,非升即走 这种表述里面就感受不到一点培养青椒的意图,动辄个位数的通过率,某些学校甚至全员rbq,重点已经完全放在“走” 而非“升”。再佐以坐地起价的资格评审,中国式tt已经沦为赤裸裸的压榨行为。

告辞。

user avatar

马云还觉得996是福报呢。

user avatar

以前说中国不能搞市场经济,也说没有契约精神,不热爱流动(安土重迁,重农抑商),现在市场经济真的搞起来了,搞的比西方还好,还有什么话说?

“非升即走”在美国搞的好,在中国搞的不好,根本原因在于国内的“非升即走”就是个幌子,骗人的,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这就如同俄罗斯也说搞市场经济,结果资源被集中在几个寡头手里,名义上是一回事,实际又是一回事,最后gdp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

user avatar

我一直以为十一抽杀令很残暴了。

没想到现在还有十九抽杀令……

在下是个粗人,不懂老爷们费尽心思留一个干什么。费那劲干啥,榨干用完干脆全部砍了算了。

你不懂,不得行,剩下那个有关系,砍不得砍不得。

user avatar

热爱流动精神,呵,这不就是找不到固定工作,四处奔波一站一站做博后的科研吉普赛人吗?

欲言又止,想起了陈绮贞的《旅行的意义》

你看过了许多美景
你看过了许多美女
你迷失在地图上每一道短暂的光阴
你品尝了夜的巴黎
你踏过下雪的北京
你熟记书本里每一句你最爱的真理

不做科研吉普赛人,你不会懂,外国人喝啤酒会放柠檬

不做科研吉普赛人,你不会懂,外国人喝酒时不剥毛豆没花生

不做科研吉普赛人,你不会懂,“北大荒真荒凉,乌拉草哇小叶樟。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

不做科研吉普赛人,你不会懂,为啥穷逼做饭香。

不做科研吉普赛人,你不会懂,天大地大不如老板大,

不做科研吉普赛人,你不会懂,爹亲娘亲没有数据亲

不做科研吉普赛人,你不会想起,无数个夜里听过的汪峰的歌

突然想喝杯酒,敬科研吉普赛人

user avatar

「非升即走」是在让违法的「末位淘汰」死灰复燃!

契约精神、愿赌服输,是建立在平等主体之间,是民法的精神,民法强调意思自治。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关系是不平等的,用人单位往往是强势地位,所以劳动法强调保护劳动者权益。

所以,《劳动合同法》对于解除合同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严格禁止双方意思自治。

两个签约主体一个强势一个弱势,你告诉我这叫契约自由?

“非升即走”,说白了就是搞末位淘汰。

末位淘汰早已经被最高院确认属于违法解除合同,需要支付2N。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第八次全国法院民事商事审判工作会议(民事部分)纪要》: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期限内通过“末位淘汰”或“竞争上岗”等形式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为由,请求用人单位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支付赔偿金。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但是试问,很多高校一直使用各种手段来限制人员离职,你们真的“凭鱼跃”、“任鸟飞”了?

说不让离职的是你们,非升即走搞末尾淘汰也是你们。

劳动法律的基本知识的普及,任重而道远。

user avatar

这个文化不咋地啊,让文弱书生都举起屠刀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