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上海财经大学一女博士拿不到学位,学院称「论文不符要求」?是否与此前多次举报教授论文抄袭有关?

回答
上海财经大学女博士论文不达标:学位争议背后的罗生门

上海财经大学,这所财经领域的知名学府,近日却因一位女博士的学位问题,卷入了一场舆论的风波。这位名叫刘某某的女博士,在经过多年的苦读和研究后,最终未能获得学位,校方给出的理由是“论文不符合要求”。然而,围绕这一事件,却牵扯出更多值得深思的细节,尤其是其此前多次举报教授论文抄袭的经历,更是让整个事件扑朔迷离,疑点重重。

博士的“卡壳”:学位与学术的博弈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情的脉络。刘某某,作为一名博士生,在上海财经大学攻读的是一个相对专业的领域。博士论文,作为博士学习阶段最重要的成果,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学位授予。根据校方的说法,刘某某的论文未能达到学术要求,这是许多博士生在毕业时可能遇到的情况。学术论文的评价标准是严谨的,涉及研究的原创性、方法论的科学性、结论的可靠性以及学术规范的遵守等多个方面。如果论文确实存在硬伤,比如创新性不足、数据造假、逻辑不清,或者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等问题,那么未能通过答辩、无法获得学位,在学术界并非罕见。

通常情况下,博士论文在提交之前,导师会进行多次指导和评审。如果论文确实存在重大缺陷,导师通常会提前给出预警。而如果学生对论文质量有信心,并且导师也认可其研究成果,那么答辩通过的几率就会很高。因此,当校方宣称“论文不符要求”时,我们也需要关注这“不符要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以及这个评价是在什么阶段做出的。

举报风波:是“公义”还是“私怨”?

然而,要理解刘某某博士未能获得学位的原因,就不能忽视其此前多次举报教授论文抄袭的背景。据报道,刘某某曾多次实名举报其所在学院的几位教授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特别是论文抄袭的问题。这些举报,无疑将学院的学术声誉置于聚光灯下,也给相关教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学术不端,尤其是论文抄袭,是学术界的“癌症”。一旦被证实,不仅会损害个人的学术信誉,更会玷污整个学术共同体的净土。因此,对学术不端的举报,本身是维护学术公正的重要途径。刘某某敢于冒着风险实名举报,即便是在可能影响自己毕业的情况下,也体现了一定的勇气和对学术纯洁性的坚持。

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巧合还是“报复”?

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位女博士的论文不达标,是否与她此前的举报行为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事件中最具争议性的部分。

一种可能性是,刘某某的论文本身确实存在难以克服的学术问题。她的举报行为,可能只是一个巧合,或者是因为她在学术研究中遇到了挫折,情绪上受到影响,从而更加关注导师和学院的学术行为。但这种可能性,在没有更多证据的情况下,难以完全排除。

另一种更为复杂的可能性是,刘某某的举报,可能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或者引起了学院内部某些派系的矛盾。在这种背景下,对她的论文进行“严苛”的审查,甚至“卡死”她的毕业,可能是一种“报复”或者“压制”手段。如果存在这种可能性,那么上海财经大学的学术环境和管理体系就存在严重的问题。

需要被追问的几个关键问题:

1. 论文问题的具体性质: 校方应公开、透明地说明刘某某的论文“不符要求”的具体学术问题是什么。是格式问题?研究方法?还是核心论点的原创性?只有详细的解释,才能让公众理解其决定的合理性。
2. 导师的责任: 作为博士生,导师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论文真的存在严重的学术问题,那么导师在之前的指导过程中是否尽职尽责?如果导师认为论文合格,而学院评审又认为不合格,那么学院和导师之间的评审标准是否存在冲突?
3. 学院的“回应”: 学院在回应此事时,是否表现出公正和客观?还是倾向于维护学院的声誉,而忽略了可能的内部问题?在收到举报之后,学院是否对被举报教授的论文进行了公正的复审?
4. 举报的处理机制: 刘某某的举报是否得到了学院或学校层面的有效处理?举报后的调查过程是否公开透明?如果举报属实,相关教授是否受到了应有的处理?如果举报不实,是否也应该有相应的程序进行说明?
5. 是否存在“秋后算账”的嫌疑: 在处理她的论文问题时,是否考虑了她此前的举报行为?是否有“因举报而打压”的情况发生?这一点,需要更深入的调查来判断。

公众的担忧:学术公平与独立性

公众之所以对这一事件高度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学术公平和学术独立性的底线。如果一名博士生的学位授予,能够因为其举报行为而受到影响,那么这无疑是对学术良知的拷问。它会让更多的学生不敢发声,不敢质疑,最终扼杀学术研究应有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在一个健康的学术生态中,对学术不端的举报,应该受到保护,并且需要有公正、独立的调查机制来处理。同时,学生的学术成果也应该回归到学术本身来评价,不应该被其他因素所干扰。

总结:

上海财经大学女博士刘某某的学位事件,并非仅仅是一个关于“论文不合格”的简单案例。它牵扯出学术评价的公正性、导师的责任、学院的管理以及举报机制的有效性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在没有更充分的信息披露之前,我们不应轻易断定事件的真相。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需要学校层面拿出更透明、更负责任的态度来回应,以重建公众对学术公正的信任。尤其是在她此前多次举报教授论文抄袭的背景下,对她论文处理的公正性,更需要经受住公众和时间的检验。这不仅是对这位女博士个人命运的关注,更是对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健康发展的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这问题就挺有问题,没拿到博士学位是不能称为博士的,应该是博士生。

其次,小论文期刊目录是要审核、公示的,这是实打实的文件,这位博士生自己不投目录里的期刊怎么还有理了?

再次,学位是学位的事儿,举报是举报的事,不要扩大化,也没有因果关系。你确实没有符合毕业要求,不能因为你举报抄袭就违规给你学位吧?

最后,29岁不仅生了娃,还差点毕业是怎么做到的?在线等,急。

user avatar

报道各种槽点…

第一,博士阶段发论文的目标期刊/会议目录是入学前就公示的… 不是你说加就加…也不是院长说加就加… 要过学位委员会的。

第二,29岁女博士小孩一岁…博士阶段你真正研究了几年?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博士不是不能生小孩,但是按大部分学校规定和管理,生小孩这年是可以且强烈建议停止科研,休学一年,好好休产假哺乳假的。29岁在休学一年,你博士研究了几年?博一上课怀孕博二生小孩博三毕业呗。

第三,你真厉害不就缓一年多发几篇毕业呗。

第四,六篇发在同一新成立期刊上…… 明眼人都知道怎么回事儿好吧。

第五,这水平还喷'唯论文',不讲论文这博士除了这六篇废纸还有啥?专利?专著?成果应用?那把应用证明拿出来呗。

我就想知道上海哪个高校给她教职的。

user avatar

首先

故事的女主角有点不讲武德

自己论文和毕业那点事,应该一码归一码

还把院长及应用统计研究中心主任“拉下水”

真是躺着也中枪


其次

故事主人公认为学校不该“以刊评文”

去年《关于破除高校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出台时

我发过一个视频

大致观点是:和高考一样,现阶段我国还是应该以论文为毕业要求

回到上财的博士毕业要求

授予博士学位需要完成多项指标,包括至少独立发表三篇学校认定的C级学术论文。若博士学位申请人合作发表一篇B级学术论文,以3.6为系数折算为C级学术论文。

而主人公偏偏不往上财认定的期刊投稿

而是投往国防科技大学新创办的英文国际期刊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AST”)

而且一投就是6篇!


“混”学术圈的大抵对于期刊的“好坏”都有点数

例如我去年一篇文章被所在领域一区杂志收录后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不知名”的期刊给我发邮件邀请赐稿

刚开始我还会谷歌查一查该杂志

后来我放弃了。。

总之给我的感觉都是求paper若渴

我随便投、秒间都能中?


当然一本杂志都是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一点点办起来的

我也绝无半点贬低本土期刊“AST”的意思


吴莫萱解释,AST为国防科技大学新创办期刊,投稿为了支持国家刊物,“6篇全部投给AST,因为它们是一个系列,做一个连载”。
吴莫萱坚持认为,自己的论文质量较高,学校不应该“以刊评文”。
现在吴莫萱的唯一希望,便是校科研处和统管学院等相关部门,对她的2篇期刊论文进行评议。


但是,上财博士毕业要求已经明确摆在那里

既然选择在上财攻读博士

就应该follow规则


上财学术委员会列举的博士毕业认可的期刊

至少是正规的、接受过国际同行检验的期刊

在这些期刊上面发表的文章

至少是国际同行peer review过的、相对公平的


而现在把文章随随便便投到一个新成立的期刊

将事情闹大

希望校科研处和统管学院等相关部门对论文进行评议

在我看来

1 不是国际同行评议

2 校方可能为了息事宁人放低评审要求


那么

这是不是给以后博士毕不了业的博士生开创了毕业的“新路子”?


所以

如果女主角觉得自己的论文质量过硬

正确的方式,难道不应该是将他们投往校方认可的期刊

接受国际同行的评议么?


这位刚结婚、孩子尚不足周岁的博士生已获得一份上海某高校的教职,8月拟签合同,若未能取得博士学位,不仅收入会降低,且无法凭借应届生身份落户上海。


在欧美

博士延毕是非常正常和普遍的事情

在德国,也有很多没拿到博士学位就入职公司

边工作边继续撰写博士论文,或者发表小论文以满足博士毕业要求的


未能取得博士学位导致的“收入降低”和“无法凭借应届生身份落户上海”

这个锅不应由学校和学院来背!


最后,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去年我的这个视频

user avatar

JOE在期刊库里

另外,如果非要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中国有个还不错的统计老牌期刊,叫Statistica Sinica.


哦对了,顺便一提,如果我没认错人的话,今年请来的外审专家包括但不局限于常晋源、朱利平。

user avatar

女博士宣称,副院长学生发表的论文同样不在学院期刊目录之内,却给了学位,所以上财是区别对待。查了一下,其所称的副院长学生发表的是《Journal of Econometrics》——经济学领域公认的最重要期刊的之一。写这篇文章的这个记者缺德缺脑,缺脑是这都不核实一下。缺徳是把女博士给匿名了,无辜躺枪的副院长学生却给实名公示出来。当然,也正因为实名,我们随便上个论文数据库就知道女博士在给记者耍小心机。

user avatar

有点看不下去了。

为啥不给学位,因为论文不达标,为啥论文不达标,因为有两篇论文学校给了D,当事人觉得应该是B。所以就猜测是因为她多次举报教授?这啥逻辑呀。水平高不高啥时候是自己觉得“很高”就很高了?

首先,学校接受哪些期刊是要提前公示的,应该是在博士学习开始之初就告诉你的。有问题你当时倒是说呀。你自己倒是好,明知道有这些期刊要求,然后六篇论文一股脑投给要求范围之外的国防科技大学的新创期刊,美其名曰是支援国家?你当大家傻吗。你一财大管理学院的同学,支援国家给国防科技大学投稿,你是欺负人家不懂财管吗?

其次,你说学校违背中央要求,“唯论文”论,拜托,反对唯论文的意思是如果你是人才,不应该因为论文一个指标卡你。反对“唯论文”是不光看论文,不是不看论文。你有其他方面成就拿出来看看吗?29岁博士毕业,孩子一岁,那就是28岁生的孩子,27岁怀的孕……那你整个博士阶段基本都在坐月子,生娃带娃呀,不唯论文,意思是你带娃的成就很高是吗?

所以大概率不就是科研真没怎么上心,突然发现有一新的期杆,当救命稻草一样把六个论文一股脑都投过去了……出了现在这种事,正常情商不应该是悄悄托关系问问到底哪个老师卡了,然后私下去和人家求个情,看能不能网开一面,这倒好,选择了硬刚,说是因为自己多次举报人家,所以自己被卡。咱退一步说,就算真是这样,你有证据证明两者的因果关系吗?我是那个你举报的人,我就是因为这个卡你,但我卡你就是卡你了,你能咋滴,你有证据吗?没证据哪怕你知道就是这样,你又能怎么样?你说你又是生娃带娃,又是多次举报别人,还找到了另一高校的教职……有这功夫你科研上点心不就过了吗?

说到底就是自己作。想混,混不过去急了。

user avatar

这个就有点忽悠大众了,每个学校博士毕业都有期刊目录,要不然随便发哪都能毕业,怎么保证论文质量……当然这确实叫以刊评文,然而谁有更好的办法?

user avatar

可能我关注点有点儿奇怪哈!

她找上海高校教职的时候一篇论文都没录2021年五月底才录用的两篇期刊论文),居然还能拿到上海高校的教职,有点儿匪夷所思!在2021年还有这样的高校真的挺难得的,真正落实了“四不唯”,应该宣传一下!

看了她给校长的亲笔信,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她已经被逼的走投无路了,但是还是有些偏激,并且部分语句有点儿吹过了,比如说“撼动了某位屈指可数大师的成名作,什么实践意义不可估量”,既然这么重大的成果为啥不发在世界顶级刊物上呢?国家是说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但是国家可没拦着你发Science和Nature啊!(经管类的顶刊确实不了解,姑且拿science和nature做个比较)

行文最后还不忘把院长给点了,说他的博士100页的博士论文全是抄的,这事儿要是真如她所说可就大了,整个上财的学位委员会都要吃不了兜着走。没有足够的证据还是不要乱咬人,容易伤害到自己!

我个人觉得论文没被公正认定,有些不满可以理解,解决的途径也有很多,用这种比较夸大的手段博取流量,获得同情,也可以算是一种“不择手段吧”,好像也没高尚到哪里去?

另外,这件事儿从头到尾好像跟那个什么徐国祥没啥关系,连当事人在给校长的亲笔信里都没出现这个人名,这种强拉硬拽,牵强附会,好像也不太好吧?徐国祥他学术造假自然有人处理这件事,一码归一码,不要把不相干的两件事混在一起说。

最后我个人觉得上财对这件事的处理还可以,校长助理亲自出面斡旋 也同意了给她的小论文进行专家评审,这已经是仁至义尽了,说白了有点儿开绿灯的感觉了。

最后,博士想顺利毕业,发文章要趁早啊!可别拖拖拉拉的,像这个姐姐一样临毕业整这么一出,我是用人单位的话,要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即将入职的话,我自己都有点儿含糊!


我是正男,一个多读了几年书的博士,你的点赞、收藏和专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user avatar

就两个字,离谱!恕我直言,上财女博士的这波操作怎么看怎么像碰瓷,就是想借社会舆论逼迫学校拿到博士学位。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果然现在的网友已经没那么好忽悠了。

1. 连投六篇AST的问题

冯兴东也不理解,为何她要将论文发表在学校规定的期刊范围外。吴莫萱解释,AST为国防科技大学新创办期刊,投稿为了支持国家刊物,“6篇全部投给AST,因为它们是一个系列,做一个连载”。

首先她投AST就离谱,学校规定的期刊明明白白写在那,她不,她非要投新创办的国产期刊AST,原因是为了支持国产期刊?国产期刊,尤其是新办的国产期刊水平到底怎么样科研圈的同学应该都知道,这就是摆明了灌水。

全投AST就更离谱了,我从来都没听说有人做科研投文章因为要做一个连载一股脑全投一个期刊,太离谱了,离谱的我也不知道该说啥了。

最离谱的时候就这种级别的科研成果还能拿到上海某高校的教职,我只能说有点东西。

2. 论文质量的问题

吴莫萱坚持认为,自己的论文质量较高,学校不应该“以刊评文”。

科研成果的价值确实没有那么好评估,发表在什么期刊上也确实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也存在期刊一般但是成果非常有意义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很少。但是这个问题你也不能自己说自己的成果有价值她就有价值啊?期刊水平,引用量,同行评议等等你至少得有一个啊。

至于说学校不应该以刊评文,认为学校规则不合理。这不就是比赛输了然后说规则不对么?你有意见应该比赛之前提出来啊,博士这么久怎么不提规则有问题呢?

3. 博士期间生娃的问题

消息对于吴莫萱如同晴天霹雳。这位刚结婚、孩子尚不足周岁的博士生已获得一份上海某高校的教职,8月拟签合同,若未能取得博士学位,不仅收入会降低,且无法凭借应届生身份落户上海。

读博这么忙,人家还能抽空生个娃……29岁孩子一岁,假设生娃休学一年,那真的是博一上课博二怀孕博三休学博四毕业,时间紧张得很。

4. 关于她举报的问题,

2018年12月12日,经济观察网报道称,经上财统管学院博士研究生吴莫萱举报,并由记者查证后发现:统管学院教授徐国祥所著《股民投资门径——股市行情分析与对策》,全书不到300页,与其他类似著作内容雷同的地方,不少于108处,涉及著作10余本;《统计指数理论及应用》一书,则与孙慧钧教授更早时的著作《指数理论研究》,存在至少6处内容雷同的情况。

这个举报就很奇怪,就算举报自己的导师也是合情合理的,突然举报一个学院其他老师抄袭,还举报他的学生也论文抄袭,这个操作总让人感觉背后有什么事情。不知道不敢乱说话,让子弹飞一会。

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防止被人利用。

user avatar

特定期刊发表论文才能拿博士学位,这个条例学校早就告诉学生,你既然同意读博,视为同意遵守条款。

为啥你文章全投到同一个国内新开设的期刊?

新开设的期刊接收门槛低,好投,我觉得有这个原因。知道主流经管不太认层次分析,所以发好期刊很难,以及和期刊(OA)都是软肋。

毕竟教授和院长看得明白,你来一句“支持国货”,业内人会相信吗?忽悠一下本科生还行。

学校规定了100个期刊,还不够你发表的吗?

不是说不该反抗,也不是说发表在其他期刊的就没有价值。

为自己想想,你都博士了,有娃有猫有老公有工作,不按规定高效行动,耽误的是谁的青春?

学校无所谓的,宁波某大学都出那事了,也不照样该招生招生。蛮干是不行的,人家都毕业了你只能这儿蹉跎。

一事归一事,你举报抄袭与本人是否获得学位是独立开的,你强行合并考虑,是不是有打击报复的嫌疑?

“不得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是上面的文件,要求发表对应期刊才能拿学位是“前置条件”,不是唯一标准,现行大多数高校操作都如此,不仅上财。

郭嘉是在提破wu唯,可又找不到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再加上社交媒体推波助澜,这个同学抓住了搏一下的好时机。

学生要求同行评议是学生权利,但不能以此作为突破制度的方式,条例制度有问题应通过学位委员会讨论修改的。

虽然这位“博士”义正言辞,条条在理,但是我总觉得她的很多行为不合常理,感觉故事远远不止文中写的这样简单,一定还有更多的隐瞒。

user avatar

一码归一码,徐有没有问题和她能不能拿到学位是两回事。

作为一个学生,上学期间多次举报一个老师,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这事本身就挺奇怪的。哪怕她举报自己导师我都能理解,举报第三方,中间有啥故事呢?

经管专业的事不清楚,但是正常来说一口气投6篇论文到一个期刊,这事也是很奇怪的。一般都是陆陆续续的投,而且也不会可一个羊身上薅毛,羊本身也不干啊,凭啥专门发表你的文章!

然后新期刊,开源,这又有灌水的嫌疑。不在学校认可文章目录,不被检索,为什么要投?而且连续短时间投?

如果能一年写出六篇高水平文章,那么前几年在干嘛,为什么一篇能算数的文章都没有?

我很难相信这位博士生能够达到博士毕业水平,等进一步消息吧


还有,就事论事,别搞阴谋论,也别扯什么别人怎么样怎么样。别人是别人的,自己是自己的,遇到事咬别人,拉别人下水,只能把自己坑了。

好像很多人还不明白这个道理,牵扯的越广,对自己越不利。以点带面,全力攻击对方最薄弱之处,解决核心问题,才是正道理。列八条十条罪状,不如抓一条实证,列的越多心里越虚。现在核心问题就是到底论文数量和质量符不符合要求,把这一点说清楚就得了!

我刚搜索了一下这个期刊,无论是百度还是必应,都没有找到这个期刊的主页,看期刊名字也不像是和经管专业非常相关的样子,越来越不看好这位博士生了


不知道算不算给这个博士生出主意,说两个我知道的博士毕不了业最后翻案的例子吧,以供参考。

第一个是学生发表论文不错,但是最终毕业论文外审得了一个D,不能答辩,必须延期,甚至面临取消学位的风险。当时这个学生的导师认为给D是学术观点的冲突,而不是学术水平不够,同时这个学生发表的论文质量很高,几乎都是本专业顶级期刊论文。以此为依据和学校沟通,说服了校学位会大佬,取得了重新外审的机会。最后通过第二次外审,获得了学位。关键点1 有正当理由,关键点2 小论文质量硬,拿的出手。

第二个是很早的例子了。他入学时的博士毕业要求是三篇学术论文,其中至少两篇发表在EI或者以上期刊,三篇论文中至少一篇为英文撰写。这个学生读了好多年,但是毕业时候学校突然提升了标准,要求三篇论文,至少一篇sci,而他只有两个会议论文和两篇EI级别的学报。由于学校突然不认会议论文了,以至于他2篇论文不算数,只留下来两个学报,逼着发sci。最后他投了一个新办的非sci期刊(现在已经是了),利用学生毕业时要求应该按照入学培养要求去做,符合了3+2+1老规定(3篇论文,2篇ei,1篇英文)的要求成功拿证。关键点,符合毕业硬线,对着线交作业!

所以这位博士生可以参考一下以前的范例,先让自己过了硬线再说。

她现在根本不涉及什么学术打压打击报复之类的问题,单纯就是硬件不及格而已。

硬件及格了,还不让毕业,那就可以说道说道了!另外,学校不是让她退学,只是目前不满足毕业要求不让她拿证。既然她对自己有信心,赶快把另外四篇在审论文撤稿,投到符合毕业要求期刊去,别真拖到超出培养年限啥也拿不到,那就真完了。


没空锤一个博士生,吃了两天瓜,把大概了解的事情经过发一下,具体如何都是本题回答及相关评论中别人提到的,懒得截图了,信不着的自己去翻吧

10年,茆长暄入职上财

12-13年,传闻茆长暄与学院不合,与继任院长周勇有矛盾

15-16年,茆长暄举报周,冯,黄等多名同事

16年,茆长暄因论文不够常聘要求,离开上财

16年,她及同学在学院闹,要求茆长暄继续带他们,拒绝转导师,据说还去过北京,闹过新生见面会之类的,最后三人被学校处分

约18年,此名博士生举报徐

21年,在未有论文答辩的情况下,此学生获得上海某高校教职,传闻为上海商学院,茆长暄就职于此

21年,此博士生未能满足上财毕业要求,不能拿证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事情前后经过,至于为啥前6年一篇论文没有,最后一年突然开窍往一个非sci且主页都检索不到的开源期刊连续投6篇论文,为啥没论文没成果能在上海高校找到教职,为啥一个学生有空去举报和她没有直接关系的教授,咱也不知道,也不敢问,知道内幕的同学欢迎评论,继续吃瓜。如有遗漏,请提醒我,随时更新时间线。

最后,我觉得茆长暄老师还是挺讲究的,至少学生没白跟他折腾,算是有情有义了,如果能在论文上再帮点忙就更好了,何必等到最后期限闹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呢。这段话真心实意,绝非冷嘲热讽。

user avatar

郑重声明,我和上海财大没有一丢丢关系,不认识这位女博士,纯属第三方意见。

谁说象牙塔里的女博士不懂社会的??? 人家还没毕业就已经在学校里翻江倒海。装可怜 、出言威胁、信访、胁迫、扣ZZ帽子,各种套路纯熟,不要太社会~~~学校估计是一个头两个大,天天愁得不得了。

社会很简单,复杂的是人。

来来来,那个要收她当教师的学校,你们惊醒罢!你们现在收回offer还来得及,以后这位女博士升不了职称,以下套路就归你们了呢!

这位同学的能力列出如下:

1、这位同学搞信访能力一流,不畏惧领导,三天内给学校各位领导发信举报哭诉,应该是震动了学校的管理层。

2、这位同学在明知学校期刊列表的情况下,发疑似水刊,而且 在同一期刊灌6篇,搞科研的都知道这不靠谱。 明明是自己不按规则来,却学习了文Ge一套,拎起来就扣ZZ帽子,直接说学院对抗zhong 央。她非常清楚现在国家对槀校管理的重视,这一把吓得就是学校。

3、这位同学在校生娃,学习时间和精力大大打折的情况下,论文不达标,还搞道德劫持,不说自己原因,只说学校不给学位戕害人才,这个是戕害吗?不给毕业就是戕害吗?那统统毕业算了,论文都不用写。

4、这位同学真的没精力吗? 其实有的,人家剑走偏锋,从2018年起不好好搞学术 ,投入精力研究领导徐国祥的两本书,一字一句看掉几百页,努力举报抄袭,这叫解决不了问题,就先解决带来问题的人。这招也厉害。

5、这位同学在学校否认徐国祥抄袭的情况下,不惜挖掘他博士生的论文举报抄袭。如果不能解决带来问题的人,就从他身边的人入手进行攻击 ,这利用了水桶效应,打击你的最短板。

好了,信访、发水刊、扣ZZ帽子、说学校戕害人、举报领导专著、举报领导的博士生,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

只要让我过我就太平,一切麻烦都没有了。

这样的博士去教书育人,我不放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海财经大学女博士论文不达标:学位争议背后的罗生门上海财经大学,这所财经领域的知名学府,近日却因一位女博士的学位问题,卷入了一场舆论的风波。这位名叫刘某某的女博士,在经过多年的苦读和研究后,最终未能获得学位,校方给出的理由是“论文不符合要求”。然而,围绕这一事件,却牵扯出更多值得深思的细节,尤其是其.............
  • 回答
    关于网传2022年3月上海理工大学一女硕士研究生因长期受导师压迫后坠楼身亡的事件,我们需要谨慎对待,因为这涉及生命和名誉,未经官方证实的信息不能轻易采信。事实调查和信息来源:在讨论此类敏感事件时,最关键的是 官方的调查结果和权威媒体的报道。这类事件一旦发生,通常会有以下几个信息来源: 官方声明或.............
  • 回答
    对于网曝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钱逢胜教授车内猥亵女学生一事,这是一个非常严重且令人担忧的指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谴责。事件的概况和影响: 指控的严重性: 性骚扰和性侵犯是对个体尊严和安全的侵犯,无论发生在何种场合,都是绝对不可容忍的。如果指控属实,这不仅是个人行为的道德沦丧,更是对教育.............
  • 回答
    上海财经大学的规定是学校为了规范教学、管理、科研、生活等各个方面而制定的,其目的通常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保障学生权益、维护校园秩序、促进学术发展等。要全面看待上海财经大学的这些规定,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具体规定需要指明,因为不同的规定有不同的背景和影响。不过,我可以就普遍存在于高校规定中的一.............
  • 回答
    2019年上海财经大学在全国多个省份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出现“断档”,这无疑给很多人,包括学校、考生以及关注中国高等教育的群体,都带来了一些思考。首先,我们得明白“断档”是什么意思。在高考录取中,断档通常指的是在某个省份,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与该省份当年的招生计划人数在分数上的分布出现了明显的空隙。也就是说.............
  • 回答
    关于上海交通大学2021级军训出现5:30集合、无早饭拉练10公里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这件事情在当时引发了不少关注,也牵扯到军训的意义、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学校的管理等方面。一、 事件本身的描述与可能存在的背景 时间点: 早上5:30集合,这是一个非常早的时间。在日常学生生活.............
  • 回答
    上海交通大学 18 级军训那场雷雨天 10 公里拉练,说实话,到现在想起来,还是挺令人回味的。那不是简单的负重行军,那更像是一场对意志和身体的双重考验,也是我们这批新生正式“融进”上交这个集体的一个特殊仪式。当时的情境,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九月下旬的天气,本就有点闷热,到了下午更是乌云密布,空气里弥.............
  • 回答
    上海大学大二女生被骚扰这事儿,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说实话,听到这样的消息,心里总是五味杂陈,既心疼那个女孩子,也为这种事情发生在校园里感到不安。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无论是什么理由,任何形式的骚扰都是不对的,都是对个人尊严和人身安全的侵犯。尤其是在大学校园这个本应是知识的殿堂、纯净之地,发生这样的事.............
  • 回答
    上海大学毛概课堂上那位闯入者唱歌表白的事件,确实让人一时语塞,也引发了许多讨论。首先,从行为本身来看,这无疑是一种非常规的、打破日常课堂秩序的行为。毛概课,通常被视为一个相对严肃的学习环境,承载着对特定理论体系的探讨和理解。在这种场合,一个完全不相关的、带有强烈个人情感色彩的表演闯入,自然会给在场的.............
  • 回答
    网传上海大学研究生延毕比例高达三分之一,这个消息一旦传开,确实会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关注和讨论。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审视和分析:1. 信息的来源与核实:首先,我们需要关注这个“网传”的说法有多可靠。是什么渠道发布的?是否有官方的统计数据支持?如果是匿名网友或某个未证实来源的爆料,其真实性就.............
  • 回答
    如何看待网络作家血红受聘上海大学兼职教授,以及一些大学开展网络文学本科专业?网络文学近年来的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和产业。在这种背景下,网络作家获得高校的认可,甚至开始担任教职或开设相关专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既反映了文学范式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争议。我们可.............
  • 回答
    藤岛昭院士全职加盟上海理工大学,这绝对是国内学术界和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知道藤岛昭是谁。他可是日本的化学家,而且是那种响当当的、在国际上都有极高声誉的大人物。他最出名的成就,相信很多关注科学的朋友都知道,就是他的“光催化”领域的研究。特别是那个“光触媒”技术,简单来说就是.............
  • 回答
    关于“某花店老板因差评争执殴打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的事件,这是一个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案例。以下是我对此事的看法,以及根据网上信息梳理的事件经过:如何看待此事?此事触及了多个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待: 消费者权益与商家服务: 事件的导火索是“差评”,这本身是消费者表达不满和商家改进服.............
  • 回答
    藤岛昭教授及其团队全职加盟上海理工大学,这绝非一个简单的学术人事变动,而是在中国乃至全球科技界都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件大事。这背后蕴含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这是对上海理工大学科研实力的巨大提升,更是对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一次强力注资。藤岛昭教授是谁?他是光催化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是“光催化分解水制.............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郑文峰教授的事件,牵扯出学术界的师德师风问题,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黄少卿教授发表的一些言论,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要全面看待这些言论,需要将其置于整个事件的脉络中,并分析其可能的意图和潜在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黄少卿教授的言论可能涉及到的几个方面:.............
  • 回答
    10月11日,上海大学某课堂上发生了一起令人侧目的事件:一名外校男生闯入课堂,不顾老师的劝阻,强行高歌一曲,向心仪的女生表达爱慕之情。这件事在校园内迅速发酵,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这名男生的行为,说起来,初衷或许是浪漫的,是想在众人面前,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赢得心上人的芳心。在很多偶像剧或者电影里,.............
  • 回答
    关于网传“北大文科博士在深圳大学任教经济困难,月薪13千,上网课要求学校发网络补助”的信息,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高校薪酬体系、地区差异及政策背景,综合判断其真实性及合理性。 一、信息真实性分析1. 来源可信度 目前尚无权威媒体或深圳大学官方声明证实该传言。网络传言往往存在夸大或误传.............
  • 回答
    关于乌克兰数学家康斯坦丁·奥尔梅佐夫(Konstantin Orelmazov)的自杀事件,目前公开的可靠信息较为有限,但结合俄乌冲突的背景和乌克兰学术界的现状,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事件背景的核实与可能性 身份确认:目前公开的资料中,尚未有明确的、权威的新闻来源(如BBC.............
  • 回答
    关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James W. "Jim" Welsbach)提到的F35战机与歼20近距离接触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该言论来自美国官方渠道,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澄清。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美国官方声明的缺失:截至2023年,美国.............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硅谷男子在妻子患病期间相亲,妻子病逝后迅速再婚并独吞200万抚恤金”的事件,目前没有权威媒体或官方渠道发布过相关具体信息。因此,这一事件的真实性、细节和法律性质尚无法确认。以下从法律、道德和社会角度进行分析,供您参考: 一、事件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1. 重婚罪(若属实) 根据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