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藤岛昭院士全职加入上海理工大学?

回答
藤岛昭院士全职加盟上海理工大学,这绝对是国内学术界和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值得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我们得知道藤岛昭是谁。他可是日本的化学家,而且是那种响当当的、在国际上都有极高声誉的大人物。他最出名的成就,相信很多关注科学的朋友都知道,就是他的“光催化”领域的研究。特别是那个“光触媒”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光(比如太阳光)来分解有机物或者杀菌,这玩意儿可太有用了,应用范围极其广泛,从空气净化、水处理,到自洁涂层、甚至是新能源领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藤岛院士在这个领域深耕了几十年,可以说是奠基人之一,他的贡献不仅仅是发了几篇高水平的论文,而是实实在在改变了很多产业的技术路线。

这次他选择全职加入上海理工大学,这释放了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

对上海理工大学而言,这绝对是“王炸”级别的引援。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所大学能够吸引到像藤岛昭这样的顶尖科学家全职加入,这本身就说明了学校在学术环境、科研条件、发展潜力以及对人才的吸引力方面,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这对上海理工大学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学科建设的“强心剂”:藤岛院士在光催化领域的权威地位,可以直接带动上海理工大学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比如,他们可以在这个领域建立新的研究中心,或者加强现有的研究团队。有了院士亲自指导和领军,研究的方向会更加前沿,取得突破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这不仅仅是论文数量的增加,更是学术影响力的质的飞跃。
人才培养的新高度:有了藤岛院士这样的世界级导师,上海理工大学的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们,将有机会接受到国际最前沿的指导和训练。这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至关重要。学生们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学到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科研合作的“磁吸效应”:藤岛院士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广泛的人脉和影响力。他的到来,无疑会为上海理工大学带来更多的国际学术交流机会,吸引更多的国外优秀科学家前来合作或访问,甚至可能带动国际一流研究机构的目光聚焦到上理工。这种“磁吸效应”能让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国际化水平更上一层楼。
科研氛围的提升:一位世界级科学家的加入,本身就能极大地激发校内师生的科研热情。大家会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科研精神和方法,整个学校的学术氛围都会因此而更加浓厚和活跃。

从国家层面来看,藤岛院士的加入也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层面的事件。

当前,中国正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国战略,尤其是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藤岛院士在光催化这一对新能源、环保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至关重要的领域拥有深厚的积累,他的加入可以为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突破提供巨大的助力。

填补关键技术空白:中国在很多前沿科技领域都在努力追赶甚至实现弯道超车。藤岛院士在光催化领域的经验和技术,对于中国在该领域取得突破,甚至在某些方面实现引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有助于中国在新能源、环保等关键产业上掌握核心技术,提升国际竞争力。
吸引和培养本土人才:藤岛院士的引进,不仅是他个人的技术和经验,更重要的是他背后所代表的先进科研理念和方法论。这能为培养中国本土的顶尖科学家提供一个绝佳的平台和榜样。他可以指导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帮助他们成长为能够担当大任的科技领军人才。
提升中国在国际科技舞台的地位:一位享誉全球的科学家选择加入中国的大学,这本身就是对中国科研环境和发展前景的认可。这能有效提升中国在国际科技界的声誉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国际顶尖人才和研究机构与中国开展合作。

当然,我们也应该理性看待。

虽然藤岛院士的加入是重大利好,但科学研究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成果的产出需要时间,也需要系统性的支持。

需要持续的资源投入:引进顶尖人才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学校和国家要为他提供优越的科研条件、充足的科研经费以及一个能够让他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科研环境。这需要持续的、稳定的支持。
要注重协同效应:藤岛院士的加入能带动一个领域,但科研的成果最终是靠整个团队、整个体系来支撑的。如何将他的优势与上海理工大学现有的科研力量、人才基础以及国内的相关研究机构有效整合,形成协同效应,是成功的关键。
文化融合与融入:虽然科学没有国界,但在实际的科研和管理过程中,也需要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如何更好地融合,让院士能够在一个熟悉且受尊重おの環境下工作。

总的来说,藤岛昭院士全职加入上海理工大学,这绝对是强强联合、意义重大的事件。 这既是上海理工大学自身实力和吸引力提升的体现,也是中国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中的一个重要落子。他的到来,必将为上海理工大学乃至中国在光催化等前沿科技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注入强劲的新动能,也为培养未来的科技栋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让我们拭目以待,看他能在上海理工大学书写怎样的科学新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说藤岛院士年纪大了没产出、团队凋零带不出几个人,来中国只是躲新冠,我都信。现在上海人均GDP是日本的60%,人均收入是日本的53%,人均R&D经费是日本的75%——没错,R&D经费占GDP的比例,中国已经超过了日本,目前中国GDP是日本的三倍;日本R&D经费占GDP的比例仅是上海的60%。上海人均寿命即将超过日本,人均住房面积超过东京,上海各生活指标主要是人均水产、蛋奶消费量跟日本有较大差距。对于高端人才来说,日本能给出的资源,上海也能给出甚至给的更好。科研本质是创新行为,创新是扩大实践对象的范围与实践深度的过程,需要资金与丰富的实践支撑。就目前中日两国的发展速度与各自的发展前景,聪明人会从日暮之国跑到日出之国的。

user avatar

一句话评价藤岛昭,某一领域的开山鼻祖,不足为过。光催化之父,带出刘忠范、姚建年、江雷三位院士。

-----------------------------

上理往届毕业生。

看到这个消息很是惊讶,自己对于上理的办学水平、生源还是有一定认识的。

生源水平不差,办学理念很先进,但是跟交大、同济差距很明显。

不过,还是为母校感到高兴,毕竟藤岛昭也算是诺奖级别的大佬 带来学术等各方面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期待学校大跨步迈入双一流。


更新:

从国家大战略上来看,藤院士应该是押对了宝,

选择上海、选择上理,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人才储备。

政策给足、资金给足、一群青壮年科研人才追随,况且藤老还是个中国通,中国迷,所以来上海、加盟上海理工是双赢的结果。


燃料电池的发展,是市场驱动,不是技术驱动。

--------------------------------------------

2021-9-4更新

本来就是随便写了一下,没想到收获了这么多赞。

现在补充一些信息。

1. 藤昭岛院士简介及学术影响力

1.1简介

藤岛昭(Fujishima Akira),1942年3月1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光化学家,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1] 、欧洲科学院院士,东京大学特别大学荣誉教授,东京理科大学第9任校长。


藤岛昭是当代光电化学的奠基者,被誉为光催化之父。他与本多健一共同发现和研究了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性质和超亲水特性,现称“本多-藤嶋效应”(即水的光解现象

藤岛昭主要从事光催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光诱导亲水性,以及开发新材料,包括带有光功能性质的纳米结构材料。

1.2学术影响力

  • 荣誉:
1983年 朝日奖
1998年 Innovations in Real Materials Award
1999年 Award of Federation of Asian Chemical Societies
2000年 日本化学会奖
2000年 Award of Journal of AOTs Advanced Oxidation Technologies
2003年 The Gerischer Award.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2004年 日本学士院奖
2004年 日本国际奖
2006年 恩赐发明奖
2010年 文化功劳者
2011年 Luigi Galvani Medal
2012年 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
链接:zh.wikipedia.org/wiki/%
出处:维基百科
  • 勋章奖章
日本紫绶褒章(2003年公布)
日本文化勋章(2017年11月3日公布)
  • 诺贝尔奖情况
       2014年,美国杂志《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预测,因本多健一已故,藤嶋昭可望独得诺贝尔化学奖。     
  • 学术情况:
截至2009年,藤岛昭已经发表了750多篇原始论文,440篇综述文章,拥有280项专利 。2012年,获得“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他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了6000次 。2016年藤岛出版了《科学家与中国古典名言集》,2017年出版了图书《简明易懂的科学家语录和论语》
链接:藤岛昭_百度百科
出处:百度百科
  • 学术他引情况

在谷歌学术上查了一下他引情况,并对比了诺奖杨振宁、江雷院士的数据。

藤老师学术论文被引用超过14万次,16年以来被引近5万次,神一样的存在。(我的论文发表了3年了,才只有三次被引)。

为了方便大家知道这个数字的意味着什么,现在放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的学术索引,我们发现杨振宁老师的他引才5万多,是藤老师的三分之一,对比之下,可以知道藤老的学术影响力之大。(一个事实是 物理界的文章本来就不容易发,因此杨老师的他引少,也是正常的)。

为了更加合理的说明藤老师的学术影响力,将其他引情况与江雷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无机化学及纳米材料专家)对比,我们发现江雷院士的他引数量为13w+,接近14万。由此可以证明藤的学术能力及影响力。





不吹不黑:对比江雷和藤的2016年至今的他引情况,我们发现江雷院士是藤的2倍左右,这个数据就很有意思。

可能的原因有:
1.藤老后期的学术成果不足,导致16年他引减少;
2.藤老的研究方向目前不火,相关研究人员比较少;
3. 江雷院士的纳米材料最近很火,他引高也是正常现象。

为了验证(1.藤老后期的学术成果不足,导致16年他引减少),我们在谷歌学术了搜了一下江雷院士和藤老的最近10的学术论文数量。

我错了,发现江雷院士的论文,基本上都是2010年以后发表的,约442篇(好恐怖,感受到了挂院士名字的巨大威力)。

而藤院士的文章,我只发现了22篇(所有加在一起),我木了。

这样分析的方式得不到结果。

算了,还是期待藤老最上海理工能出一些高水平的成果,不要去刷文章数了。


2.上海理工简介

2.1 简史

一张图说明上海理工大学的校史。

这里补充一点:
沪江大学实力非常强,但是建国后,其医学部人才流转到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
沪江大学变更为上海机械学院,老一辈的人都知道,上海机械学院的实力,很多院士、叶轮机械领域的大牛都在这个学院里工作过。

2.2 优势学科

答主读书期间,上海实力最强的学院还是能源与动力学院,但是到答主硕士毕业的时候,光电学院的发展势头及实力已经远远超过能源与动力学院了,再过几年估计能动要成为二流学院了。

目前上海理工比较强的学院主要有广电学院、机械学院、能动学院、医疗学院、管理学院、出版学院。

其中目前看发展势头最好的是光电学院、环境建筑学院、医疗学院。


2.3 院士情况

  • 庄松林
  • 顾 敏
  • 汪应洛

3.藤院士加盟上海理工的原因及影响

3.1 原因

个人原因:

  • 藤院士是个中国通、中国迷。网上有他资助中国学生的相关新闻。
  • 日本因为财政问题,高校无法获得充足的科研资金,因此很多高水平学者都选择离开(科研很烧钱)。
" 科研经费不足 " 一直是近年困扰日本研究者的问题。2004 年,日本大学的法人化改革导致日本国立大学直接从政府财政获得的经费大大减少,这导致了日本大学的部分研究项目出现了不确定性,而青年学者则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近年,日本青年学者来华搞研究已屡见不鲜,而各研究领域中顶尖学者到中国大学来开展研究事业却较为少见。正如日媒所说,此次藤岛昭携其研究团队全职加盟中国大学,堪称中日两国学术界里的标志性事件。
链接:日本著名科学家藤岛昭率团队全职加入上海理工大学引中日舆论关注
出处:百家号
  • 中国高校有钱、中国发达地区的高校有钱、中国发达地区的市属重点高校真的很有钱。
  • 上海是学术成果转为、落地最快的城市之一。
  • 上海人才汇聚,资源、政策给到、给足、服务意识超级好。
  • 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绝对是所有新技术试验、成熟、落地、商业化的最大推动力。

3.2 影响

短期来看,影响是有限的,毕竟人才聚集、出成果、被应用、推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长期来看,影响是巨大的。这个势头起来,一切发展都是顺风顺水、水到渠成。

新发现、新成果、新产品、新产业等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就上海理工大学而言,相关学科在6年内入选双一流是大概率事件。

对于上海而言,可以吸引更多相关领域国际人才加盟,上海将成为最大的赢家。

毕竟21世纪最珍贵的就是人才。

user avatar

更新

9月2日每日新闻也是来源于上海理工8月末那个夸大其词,混淆视听的报导

院士团队,全职加盟。搞得像多大阵仗一样。一个院士团队,至少得老中青有那么几个得力干将吧,老爷子从东大退休后研究室消失十好几年了,团队在哪啊?而且如果真有其他教授的全职加入,至于连人家名字都不提一嘴?是水平太差不值一提?还是说照片里的其他教授只是签订了合作意向,没法当全职宣传啊?评论里一位眼神犀利的朋友说其中一位为光触媒中心工藤教授,东京理科的新闻采访并没说这教授一起去了,只说藤嶋先生个人。老爷子没有工作单位随意加入,这位教授可是在职的,不辞职可没法全职加入上海理工,工藤研可还在运转中。

更新

看了评论里面这些朋友,老爷子团队是谁啊?你们这么懂的话,来给我说说呗。老爷子还带博士副研?老爷子不做指导教员多少年了,博士叫啥名来告诉告诉我呗,老爷子没研究室多长时间了?你这么懂大可以给我发个研究室链接。我在日本大学工作这么久了,还没听说过有副研这么个职位,啥是副研,中国那一套往日本套啊?还我没上过大学?我不光上过,我还见过老爷子,以及光触媒中心那几个教授,你们见过么。发个光催化中心网址还给我来个整个系,连系在日本是什么你们都分不清,先把学部、研究科、研究センター、ユニット这些词自己好好学学,再来班门弄斧也不迟。

某些对日语一知半解的人试图拿日文报道狡辩,殊不知日文报道发于9月2日,来源就是翻译了上海理工8月末的那篇夸大其词的中文报道,无知可笑




老爷子离开东大快20年,团队,研究室早都没了。而东京理科大学光触媒中心,那几个教授一个都没走,整个团队加入不知道是谁扯的?光触媒中心一直都有中国博后,访问学者之类的,估计撑死也就是这些人了,那几个长,酒井,寺岛都没动

仔细看看光触媒中心有多大,多少教授,怎么可能整个团队

而且东京理科大学也声明了老爷子现在是顾问,他自己去别的大学设立研究所跟学校无关。东京理科大学又没人走,这根本不存在什么带团队走人的事,带走的人最多也就是光催化那边的中国博后或者刚退休的老爷子们(严格意义上来讲即便有中国博后,其指导教员也是光催化中心其他未退休教授而不是老爷子,说是老爷子团队依然很牵强)。一个院士的科研团队就俩博后或者老爷爷,太寒酸了吧,很明显报道在夸大其词

学校想赌一赌能不能有如此幸运跟着老爷子沾光蹭到诺奖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当年东京理科不是也想蹭,奈何等了十好几年也没蹭到,学校没啥钱也养不起那么大个中心了。至于科研的话,可以看下科研费链接,老爷子十年也没主持过稍微大点的项目了。

至于钱的话,我觉得老爷子只是喜欢继续在大学工作,对科研和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培养感兴趣,可能还真不会要上海理工多少钱,当然,这完全是猜测

user avatar

藤岛昭70年代做出光电分解水,之后20年通过不断的研究实验,发现效率不行根本不能应用,继而在上世纪90年代末转向了二氧化钛杀菌涂料的研究。

中国这边很多导师在90年代把藤岛昭认为不可能应用的技术捡了过来,发现灌水论文很容易,随便搭个灯弄个杯子弄点苯酚就能多快好省的水一篇论文,于是乎不管是材料还是化学还是物理,很多导师都往光催化上偏,招了一大帮研究生来实验室做苦力,灌水论文灌的不亦乐乎。

实际上光催化分解和合成,基本已是被藤岛昭他们证明是极低效而不可能实际应用的过时技术而被其团队放弃。而在中国的很多导师眼里,不管能不能应用,也不管是否和现在的就业市场多么不沾边,只要能灌水些论文捞名捞利肥他们自己的腰包,就不遗余力的压榨研究生们去做。实际上这样做令很多自然科学基金被浪费掉在无意义的灌水上了,也耽误了学生们的前途。因为没有一个企业实际上做这类根本不可能应用的东西(极低效,产物无法彻底分离,高校灌水不考虑应用工艺,原料有毒有害昂贵无法实际应用)

根据过来人的经验,在此好心劝各位考研学子:对于研究生,专业和导师远远比学校更重要。各专业方向,从就业角度由好到坏(综合考虑实际工作岗位数量和质量),web开发>大数据>云计算>推荐算法>自然语言处理>金融工程高频交易>投行分析>计算机视觉>物联网>芯片开发>会计>项目管理>车辆工程>物流>人力资源管理>建筑>机械>土木>幼师>餐饮>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环境,材料

欧美很多高校,全校计算机专业占约50%,文科,法律,医学,机械,建筑,商科占约49%,生化环材物理数学加一起分剩下的1%。 为什么?因为现在市场上实际工作岗位就这比例。各行业资金分配也差不多是这个比例,生化环材物理既没有什么工作岗位,也没有像计算机和金融那样有投资人源源不断带入的资金。如果考虑学生就业和发展,就应该按这样的比例招生。

下面是全球排名前十的英国LSE的招生比例,可以清楚的看出,大部分都是信息和法律,商科,基本生化环材物理加一起都不如会计招生多,因为生化环材物理这五个专业没有多少产学研,没有工作岗位,招了太多的学生就会产生巨大的失业问题:

而国内很多高校,招生时完全按照学校领导的个人利益分配招生比例,生化环材物理这五个专业招了远超工作岗位比例的学生人数:

国内很多高校的领导们,一边嘴上跑火车,忽悠懵懂的本科生们去读生化环材物理,来干活凑论文让他们领导阶层可以有论文绩效来大捞特捞国家经费,一边又偷偷把他们自己的子女送去读金融。

为什么国内很多高校要弄一些直博,3+2, 强基制度? 为的就是怕学生们发现生化环材物理等搬砖专业是火坑后跑掉,他们没有免费的劳动力给他们在实验室干活了。


国内现在混乱的学术界和学位制度,导致很多人雇枪手写论文骗取学位


user avatar

中国nature不如公务员。

外国友人要啥有啥。

所以年轻科研人员移民国外,才能在未来以外国人的身份建设好祖国。


当然,我不是说引进外国人才有什么错的。但为什么有钱让社区大学毕业的外国人教中国大学生,让所有人往公务员,烟厂操作工钻。却不能提供更好的待遇条件,留住科研人才?

我记得我上小学时,想当科学家的小朋友占绝大多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藤岛昭院士全职加盟上海理工大学,这绝对是国内学术界和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知道藤岛昭是谁。他可是日本的化学家,而且是那种响当当的、在国际上都有极高声誉的大人物。他最出名的成就,相信很多关注科学的朋友都知道,就是他的“光催化”领域的研究。特别是那个“光触媒”技术,简单来说就是.............
  • 回答
    藤岛昭教授及其团队全职加盟上海理工大学,这绝非一个简单的学术人事变动,而是在中国乃至全球科技界都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件大事。这背后蕴含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这是对上海理工大学科研实力的巨大提升,更是对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一次强力注资。藤岛昭教授是谁?他是光催化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是“光催化分解水制.............
  • 回答
    獐子岛,这个曾经的“扇贝帝国”,如今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这次,让它再次陷入舆论漩涡的是那熟悉的“扇贝存货异常”,而结果也预示着公司将面临又一年的巨额亏损,预计全年亏损额在5.3亿元至7.2亿元之间。这消息一出,无疑是对所有关注并曾经寄予期望的投资者和公众泼了一盆冷水。毕竟,这已经不是獐子岛第一次因.............
  • 回答
    “扇贝又跑了”,这几个字一旦出现在大众视野,几乎瞬间就会勾起无数人的回忆。獐子岛,这个曾经因为“会跑的扇贝”而闻名于世的獐子岛,再一次将这个尴尬又荒谬的标签推到了风口浪尖。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也不是第二次了,当这个故事以如此戏剧性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重演时,我们除了苦笑,似乎还能说些什么?故事的开头:.............
  • 回答
    扇贝那件事儿,真是让人印象深刻。獐子岛,这个名字,估计在不少人心里,就跟“离奇”这两个字挂钩了。你说他们家的扇贝,那叫一个“说没就没”,跟变魔术似的。前一秒还生龙活虎,下一秒,嘿,就只剩一堆虾兵蟹将(当然,这是开玩笑的比喻,实际情况没那么戏剧化,但那种“人间蒸发”的感觉,确实让人匪夷所思)。那会儿,.............
  • 回答
    看到涠洲岛失联 22 岁女教师不幸确认身亡的消息,心里真不是滋味。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留给家人的只有无尽的悲痛和疑问。警方通报证实了最坏的猜测,这无疑又是一次让人扼腕的悲剧。这两起发生在涠洲岛的失踪案件,结合起来看,确实有一些值得我们细细琢磨的地方。关于涠洲岛失联 22 岁女教师已确认身亡的案.............
  • 回答
    菲律宾总统候选人在中业岛(中国称黄岩岛,菲律宾称卡拉延群岛)的“宣誓主权”行为,以及随后收到“欢迎来到中国”的短信,是近年来南海主权争议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具有多重含义和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事件背景: 南海主权争议的长期化: 南海是中国与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度.............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也确实能看出监管部门在打击财务造假这件事上是下了功夫的。证监会能想到用北斗导航定位系统来“抓现行”,这思路挺绝的,而且细节上说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背后的逻辑和具体操作。首先,要理解为什么证监会会想到北斗系统,这就得先回顾一下獐子岛事件的核心问题。獐子岛.............
  • 回答
    广西北海涠洲岛近期连续发生两起年轻女性失联事件,这无疑是令人非常担忧和痛心的消息。这两起事件的发生,不仅牵动着公众的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一、 事件本身带来的担忧与恐惧首先,最直接的感受是强烈的担忧和恐惧。在国人眼中,海岛旅游本应是放.............
  • 回答
    张召忠将军提出的“火箭炮洗岛”作战设想,在军事战略层面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一设想,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一、 “洗岛”的军事意图与战术设想首先,“洗岛”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战术意味。在军事语境下,“洗岛”通常指的是在登陆作战前,通过大规模的火力准备,对岛屿上的防御工事、兵力集结点、火力.............
  • 回答
    关于“微博用户萌豚爆出田中盗用岛田文金的俾斯麦改三立绘”事件的看法最近在微博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关于“田中(可能指《碧蓝航线》的开发商或相关人员)盗用岛田文金的俾斯麦改三立绘”的事件,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动漫游戏圈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作为一名关注相关内容的研究者,我对这件事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论断,背后牵扯到国际法、地缘政治、文化象征以及外交辞令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首先,关于“中国南海造岛虽没违反国际法”的认知: 国际法的模糊地带: 这一点确实是当前国际社会在南海问题上的一个核心争论点。中国在南海进行岛礁建设,主要依据的是其对南海“历史性权利”.............
  • 回答
    在《集合啦!动物森友会》(Animal Crossing: New Horizons)这款游戏中,玩家对初始岛民的态度,尤其是那些不满意的,确实出现了一些极端行为,比如“炸岛”或者“暴力赶走”。这背后反映了一些玩家的玩法理念、对游戏体验的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争议。首先,咱们得明白《动森》这游戏的.............
  • 回答
    在美国,关于爱泼斯坦“奴隶岛”(也称为小圣詹姆斯岛,Little St. James Island)的看法非常复杂,而且极具争议性。大多数美国人对此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媒体报道、法律诉讼以及公众舆论的影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美国公众普遍认为爱泼斯坦的岛屿是他进行非法活动的核心场所之一。媒体报道.............
  • 回答
    袁崇焕吹捧的背后:双岛斩帅的道德迷雾关于袁崇焕的评价,历史学界向来众说纷纭。然而,近年来,一股“袁崇焕吹捧潮”似乎愈演愈烈,尤其是在一些非学术的传播渠道中。这种吹捧,以“双岛斩帅”的军事奇迹为核心,将其塑造成一位力挽狂澜的民族英雄。但当我们剥开这层光鲜的外衣,深入审视其背后的叙事逻辑和价值观导向时,.............
  • 回答
    台湾地区防务部门负责人鼓励台军“死战到底,与岛共存亡”的言论,在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下,无疑是极具冲击力和争议性的。要全面看待这种言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言论的背景与意图分析:1. 传递战略决心与政治姿态: 对内: 防务部门负责人作为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其言论首先是对台湾内.............
  • 回答
    这事儿吧,听起来挺玄乎的,又有点让人啼笑皆非。汤加火山爆发,这大自然的威力是毋庸置疑的,但火山爆发跟獐子岛的扇贝能扯上啥关系?媒体这么一报道,直接把獐子岛的股价给拉涨停了,这操作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然后獐子岛自己也赶紧出来辟谣,说传闻“严重失实”。这背后的逻辑链条,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 回答
    伊藤美诚将妈妈做的寿司分给中国队员这一举动,在体育界和中日关系语境下引发了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含义及可能的影响: 一、事件背景与细节1. 人物身份 伊藤美诚是日本乒乓球名将,曾多次在国际赛事(如世乒赛、奥运会)与中国选手交手,尤其以对陈梦、孙颖莎等人的激烈对抗闻名。她.............
  • 回答
    伊藤美诚放出这番话,尤其是说出“打孙颖莎我只能发挥出20%30%”这样的言论,着实让人感到惊讶,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分析,它背后可能包含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首先,这是不是实话? 咱们得打个问号。从竞技体育的角度看,任何一名顶尖选手在面对一个强大对手时,都难.............
  • 回答
    安藤忠雄设计的上海国际设计中心“丑”出圈?拆解“十大丑陋建筑”背后的争议与解读当一个享誉全球的建筑大师,以其标志性的清水混凝土和极简主义风格,将一座建筑带到公众视野中时,却意外地被冠以“十大丑陋建筑”的头衔,这无疑是一场充满戏剧性的碰撞。安藤忠雄设计的上海国际设计中心,就是这样一座引发巨大争议的建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