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獐子岛再次因为「扇贝存货异常」,预计全年亏损 5.3 至 7.2 亿元?

回答
獐子岛,这个曾经的“扇贝帝国”,如今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这次,让它再次陷入舆论漩涡的是那熟悉的“扇贝存货异常”,而结果也预示着公司将面临又一年的巨额亏损,预计全年亏损额在5.3亿元至7.2亿元之间。

这消息一出,无疑是对所有关注并曾经寄予期望的投资者和公众泼了一盆冷水。毕竟,这已经不是獐子岛第一次因为扇贝的问题而引发如此轩然大波了。每一次看似偶然的“意外”,都伴随着巨额的亏损和一次又一次的诚信危机。

“扇贝存货异常”的魔咒,为何总是缠绕着獐子岛?

要理解这次的事件,我们得先回顾一下獐子岛过往的“扇贝史”。早在2014年,獐子岛就曾爆出因“受自然灾害影响导致部分已收获扇贝存货的消失”而巨亏的情况,当时公司给出的解释是,由于台风等极端天气导致扇贝被冲走。这已经让不少人开始质疑其经营管理的透明度和可靠性。

随后的几年里,类似的情况又零星出现,虽然规模和影响不如2014年那般巨大,但“扇贝”似乎成了一个不稳定的因素,总能在关键时刻给公司带来麻烦。而这一次,这个“麻烦”似乎来得更加凶猛,直接将公司推向了更深的亏损泥潭。

具体到这一次的“扇贝存货异常”,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原因的模糊性与可信度: 公司给出的“扇贝存货异常”的原因通常都与自然环境变化有关,例如海水温度异常、养殖区域的水温波动、适宜扇贝生长条件的变化等。然而,这些原因在很多时候显得有些“模糊”和“难以证实”,也正是这种模糊性,让公众和监管机构对其真实性产生了严重的质疑。我们不禁要问,作为一家深耕海洋牧场多年的企业,难道对海水环境的监测和预测就如此滞后吗?难道连最基本的养殖风险评估都没有做到位吗?

经营管理上的根本性问题: 扇贝,作为公司的核心资产,其存货的突然消失,不仅仅是天灾,更多地暴露出的是公司在养殖管理、成本控制、风险预警、信息披露等一系列经营管理环节上的深层问题。

养殖管理: 扇贝的养殖周期、生长情况、死亡率等等都应该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数据。如果出现大面积的死亡或消失,那么这些数据是否在企业内部得到了及时的监控和记录?如果没有,说明内部管理流程存在严重漏洞。
成本控制: 扇贝的养殖投入巨大,从苗种、饲料到人工、海域使用权等。如果大批量的扇贝消失,那么这些前期投入的成本如何核算?是否能够准确地将损失降到最低?
风险预警: 海洋养殖本身就伴随着自然风险,而像獐子岛这样的大规模养殖,更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对于可能导致扇贝死亡或消失的风险因素,是否有足够的前瞻性预判和应对措施?
信息披露: 即使是真实的天灾,也需要及时、准确、完整地向市场披露相关信息,并提供可信的证据支持。而獐子岛过往的一些信息披露,往往被认为存在“避重就轻”或“选择性披露”的嫌疑,这极大地损害了其公信力。

对资本市场的冲击与信任危机: 獐子岛的每一次“扇贝门”,都直接导致其股价的大幅波动,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种反复出现的“意外”和“亏损”,已经让投资者对这家公司产生了深深的信任危机。市场对獐子岛的认知,从最初的“海洋牧场专家”逐渐演变成了“运气不佳”甚至“诚信有问题”的代名词。

监管的挑战: 这种复杂的海洋养殖业务,尤其是涉及大面积养殖物消失的情况,对监管部门的穿透式检查和证据认定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监管机构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去核实公司的说辞,去追溯事实真相,这无疑加大了监管的成本和难度。

展望未来:

对于獐子岛来说,这次的巨额亏损,无论最终原因如何,都再次敲响了警钟。如果公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在经营管理、风险控制和信息披露上的系列问题,那么“扇贝存货异常”的魔咒恐怕还会继续上演,其在资本市场的生存也将举步维艰。

投资者最需要看到的,不再是那些听起来像借口的“自然灾害”,而是企业能够真正建立起一套科学、透明、可控的养殖体系和风险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赢回市场的信任,才能让这个曾经的“扇贝帝国”重焕生机,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地倒在扇贝身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农业公司,尤其是生鲜类公司的存货、生物性资产的后续计量本身就是一个难题,所以獐子岛遇到这个问题一点都不奇怪,资产价值调整可能比工业企业更加频繁,更加没有预兆。而且扇贝存货减值不一定是跑了,也可能是死了,这对于一家农业公司而言是非常正常的,但是由于獐子岛之前关于冷水团事件的PR做得非常不好,导致了群众(而不是市场,写段子的没几个是投资人包括我)把扇贝的存货后续计量作为一个拙劣的骗局(其实没有任何公开证据表明那是一个骗局),把存货减值称为“扇贝跑了”,进而影响了上市公司(甚至所在地域)的声誉。所以说,现阶段与其说是经营问题,更多的还是PR问题。是不是骗子,会里没定性就乱说,不怕被告?

下面我们说几个段子娱乐一下,大家不要当真。

————————————————————————大家随意转载,注明出处就行。

根据2016年年报(第三节 公司业务概要)獐子岛的养殖面积是231万亩,合7.69亿平米,扇贝每开合一次移动距离是1-2米,2017年三季报扇贝还在,年报扇贝没了,三个月跑这么远,獐子岛养了一群努力的扇贝…

这种情况应该扔一个大华审计员下去实地盘存。


其实也不要过于紧张,扇贝是一种顾家的动物,明年扇贝不仅会回来,还会带着在外面生的小扇贝回来,重大利好,看多。

说真的,在獐子岛做投资者关系的难度可能比华春莹老师的工作要大。

2014年扇贝能跑,2015年能跑回来,2017年初摘了ST,2017年底就能跑了,扇贝首领可能是CPA,而且具备上市公司审计资质。正如之前所说,是一群努力的扇贝。

说到底还是这届扇贝不行。

——————————————————————

说我洗地的,在任何有权机关裁定前你们就在公开场合说一家公众公司财务造假,你们自己开答案去怼吧。

————————————————————————

你看看!你看看!人间自有真情在!

user avatar

一个海洋生物学博士分析,獐子岛这两次扇贝事件上应该没有撒谎。

关于海洋环境对扇贝生存影响,90年代就有专业论文论证了,当然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或不看。

总结就是,农业生产本来就具有很大的风险,国内的某些机构将这些风险无视了

user avatar

【本回答共3333字,预计阅读时间5-8分钟,图片11张,请尽量连接WIFI。欢迎阅读,提前感谢】


坦诚的说自从出了这个新闻到现在的两天里,我总共收到了这个问题的三十多个邀请,但一直是刻意避免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呢?我想问题上方的标签已经可以很好地解释了——这或许是个股市问题,或许是个财会问题,也很可能是“道德的沦丧还是法律的缺失”的问题,但确实不是一个生物学或海洋相关问题。


但是昨天上午还是从出现了一些关于獐子岛扇贝养殖方面的讨论,最主要的焦点聚集在:


既然存在逃跑风险,那为什么要采用底播散养?为什么不圈起来?底播散养这个养殖方法本身是不是个泡沫?


我在个别知友的评论区已经明确表达了我的看法:底播养殖是一种非常合理的养殖方式,这两次的锅,底播都不背。但似乎部分知友并没有看懂我的表达,那么我就单独写一下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对事而不对人。



人类食用扇贝久矣,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扇贝的来源一直都是野外捕捞。当然资源终究是会枯竭的,所以对于扇贝的养殖,各国在很早之前也就进行过研究,具体到虾夷扇贝,在它的老家日本,早在1934年就有了野外捕捉虾夷扇贝苗、人工养殖的初探。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人也曾为扇贝应该用什么方式养殖做过选择。在北海道的东、西沿海地区,扇贝的养殖一开始典型的浮筏吊笼养殖,简单理解就是海面上一个浮漂,下边拽着一个笼子。



这个方法看起来很稳妥,因为扇贝似乎是“跑不掉”的,但是以我的亲身经历来看,浮筏吊笼养扇贝也有它独有的缺陷。


被“拘押”在吊笼里的扇贝,并非就不需管理了,实际上在我国的很多地方,吊笼上都很容易滋生各种奇怪的东西,比如裙带菜,比如牡蛎,还有海底泥沙搅动沾上的污泥,严重的时候,这些伴生物甚至会堵塞住吊笼的孔,扇贝在里边呼吸不畅,涉食不足,就很容易长不大。



扇贝要长大,就不能挨得太密集——海流中的食物是固定多的,一个笼子里养过多的扇贝,每个扇贝都吃不饱,自然也长不大。所以生活在吊笼里的扇贝,还需要定期的分苗换笼。


而如果笼子里扇贝过多,或者受到海浪和海风的影响吊笼来回晃动,还会导致扇贝互相磕碰,甚至会互相咬合——这是个很危险的动作,互相咬合很可能就会伤到扇贝的外套膜,会影响生长。


再就是“群居”导致的卫生情况也很棘手,大量的扇贝聚拢在笼子里,排泄物无法快速排出,很容易滋生疾病,而因为其他原因导致的疾病也很容易近距离传播扩散。


而且浮筏和吊笼的一次性投入并不低:看起来很便宜,但总量上去了就是不小的一笔投入,而且这些塑料制品在海水浸泡、阳光暴晒、冷暖温差下很容易老化,可重复使用不了几次;而如果遇到大风大浪天气,浮筏互相碰撞破碎导致的损失也很常见。


所以,吊笼养扇贝,实际上是一种投入颇大,管理颇累,效率并不高,风险并不小的养殖方式。


尽管浮筏吊笼存在诸多不足,不过很多水域却只能采用这种方式(具体原因后边说)。但合适的改进它,让它尽量避免上述的种种不足还是可以的。


比如日本人后来提出的一种浮筏吊耳养殖,简单来说就是在扇贝壳上打个孔,然后用塑料做的“针”把扇贝串起来掉在绳子上,挂在浮筏上。这个办法看起来很费人工,但效果的确比吊笼要好很多——没有吊笼的阻碍(自然也就不会有附着物了),扇贝的采食非常自由,也避免了互相磕碰的风险,也尽量多的减少了分苗换笼的麻烦。



这种方式在现在的日本一些产区颇为流行,尤其是陆奥湾、喷火湾一带,是最主要的养殖方式。我国曾进行过多次试点,普遍结果都比吊笼养殖更好,但似乎始终没有大规模的推广开来。




那么,底播是一种什么养殖方式呢?


其实就在1934年日本人开始用吊笼养殖虾夷扇贝的同时,在北海道北侧也开始了底播养殖的尝试。


所谓的底播,就是我们更为熟悉的“增殖放流”,简单说,就是人工或野外获取的扇贝苗,养到一定程度之后,均匀的撒播到海里,任由它们自由生长,等到它们长大后,再从野外捕捞回来的养殖方式。套用一个时兴的词,这就是海洋牧场的概念——从圈养,转变为放牧。


海洋生物要采取底播的方式,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我播出去,得能收的回来。


现在常见的底播海洋水产品就是鲍鱼和海参。这两者的移动能力都很有限,尤其是鲍鱼,由于身体结构的原因,鲍鱼必须生活在干净的硬质海底上——一旦踏入泥沙海底,它的鳃部就很容易被沾染,活活窒息而死。虽然这显然会导致它们采收变得很困难——鲍鱼死死贴在硬质礁石海底,是没法使用拖网的,而海参身体太柔软,拖网辖区怕是要直接搅碎了,但这两者的经济价值是在太高,派潜水员下去捉也是很划得来的。


但是扇贝似乎不同,这几天大家想必都看到了扇贝短时间的游泳能力,似乎还是不错的。它会不会存在跑的无影无踪的情况呢?


实际上这几乎不可能,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底播虾夷扇贝以来,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虾夷扇贝拥有长距离迁徙逃跑的能力(对,我很清楚自己在说什么)。 @遠夏 文章里提到的数据,引用的是1993年长岛水产研究所进行的底播实验,在18个月的底播周期过后,近一半的扇贝,还是在底播面积的158%范围内活动。


那么另一个问题来了,扇贝并不如海参鲍鱼金贵,潜水员下去捞似乎不太划算。所以这就要求底播扇贝的海域,一定要拥有足够的面积、平坦的海底和泥沙质的海床,这是拖网作业的必要条件。




实际上北海道北部沿海就拥有这样的条件,所以在1935年,他们就进行了虾夷扇贝的底播,尽管由于当时投放的苗比较小,底播效果不是很好,但在五六十年代开始投放3CM直径的苗之后,底播的扇贝的生产效率就立即赶超了浮筏养殖。


所以怀疑底播虾夷扇贝是獐子岛的骗局,是没有成功先例的说法,可以休矣。


更重要的事,当你经营的养殖海域足够大,底播就相当于是机械化农场的操作方式,而浮筏养殖就相当于精耕细作的散田模式,底播这种“播种后不用管”的生长方式,所带来的总养殖规模的跃升是很明显的。


而在底播环境下,尽管底播不可避免的会造成相当一部分的扇贝遗失(死掉,或者没被捕捞上来,也有可能有一部分恰好跑掉了),这个比例甚至可以达到总投苗量的一半,但底播的扇贝生长的普遍更大,以虾夷扇贝为例,当每平米播苗量达到20-30枚时,还可以保持40%的回捕率,而经过18个月的自然生长,这些扇贝的平均体重达到了230克。


扇贝这种水产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价值总额中,闭壳肌——也就是贝柱占了大头(晒干后叫做干贝),而水产品中除了日本鳗鲡这样的特例之外,绝大多数都是个头越大,单位质量的价格越高的。底播扇贝虽然比吊笼扇贝生长周期长了一年,但一斤将近10头的吊笼扇贝所加工的那种贝柱,和半斤一个的底播扇贝所加工的贝柱,价格是完全不能同日而语的。



更何况,多出来的这一年生长周期里,你并没有进一步的投入——你甚至什么都没有做,是扇贝自己在海底闯荡啊!虽然你付出了一年的时间成本,但如果你分片、年年播苗,一样可以做到年年收获。


所以质疑底播扇贝在经济性上不如吊笼养殖扇贝的说法,可以休矣。



实际上,我国在80年代引入虾夷扇贝之后,在辽宁和山东北部的部分环境条件接近其原生产地的区域就快速发展出了虾夷扇贝的养殖产业,在某个时间段内,獐子岛曾经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世纪之交的时候,獐子岛就建成了国内首个底播虾夷扇贝的海洋牧场,在那个年代,獐子岛是扇贝养殖行业毫无疑问的巅峰,谁也没想到到了今天这个名字竟然成了闹剧的代名词。


作为一个从小靠海吃海,也喜欢关注海水水产的业余爱好者,我同样不理解獐子岛这一而再的折腾,同样急切的希望他们能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至少你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就起码有披露真实情况的责任吧。


但我也不认同另一种极端方式,那就是从头到尾的否定和它相关的一切。这一切并不是它獐子岛创造的,而是数不清的科研人员日夜攻关、数不清像我姑父那样的老渔民流泪流汗打拼出来的,獐子岛没有权利用底播养殖为自己遮羞,底播养殖这项技术本身也没有什么值得被批驳的硬伤。




想要继续了解扇贝习性,可以看 @遠夏 这一篇:



user avatar

活物生意都这样。要不大赚要不大赔。永远没有可能向制造业那么稳定。

海水养殖风险大毕竟到现在人类并没有真正了解海洋。扇贝跑路也不是什么天方夜谭。但更大可能是死了。毕竟如果是跑出养殖区那么其养殖区周边必然出现大量扇贝。周边渔民应该在捕捞过程中有很强的体现性。

活物死亡很正常。最狠的是海参。死了后都化成水了。尸体都没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