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辽宁一男子被指家暴儿子,警方称家庭教育问题不算殴打,「家暴」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如何看待殴打类教育方式?

回答
家暴的界定,以及如何看待“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类教育方式,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尤其是在辽宁发生的这个事件,更是将讨论推向了风口浪尖。

“家暴”的判断标准:

首先,我们得明白,家庭暴力绝不仅仅是“打”,它是一个包含多种行为模式的范畴。国际上和我国的法律,对家庭暴力的界定都越来越宽泛和深入。

身体暴力: 这是最直接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殴打。无论是扇耳光、踢打、用工具(如棍子、皮带)击打,还是掐脖子、推搡导致摔倒等,只要是以伤害身体为目的或造成身体伤害的行为,都属于身体暴力。关键在于,这种行为是否是非正当的、过度的,并且是以施加痛苦、强制控制为目的。
精神(心理)暴力: 这类暴力往往被低估,但其危害性不亚于身体暴力。包括:
辱骂、威胁、恐吓: 经常性的言语侮辱、贬低、挖苦、嘲笑,特别是当着外人面,会严重摧残一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恐吓、威胁: 比如“我不要你了”、“你再这样我就让你消失”之类的威胁,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恐惧。
冷暴力: 长期性的忽视、不理睬、拒绝沟通,让孩子感到被排斥、被孤立,这种精神上的折磨同样是严重的。
情感操控、控制欲: 过度的控制孩子的行为、社交,限制其自由,让孩子感到被束缚,喘不过气来。
性暴力: 这在家庭内部也可能发生,通常是指在违背被施暴者意愿的情况下,进行的性行为。
经济控制: 剥夺孩子的经济独立性,控制其花钱的权利,作为一种变相的惩罚或控制手段。

关键点在于:

1. 行为的性质和强度: 并非所有的身体接触都是家暴。例如,为了阻止孩子做危险的事情而适当的拉拽,与故意性的、造成疼痛或伤害的击打,性质完全不同。判断的关键在于,行为是否超出了一般的管教界限,是否意在施加痛苦或控制。
2. 重复性: 很多家暴行为并非单次发生,而是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周期性。一次意外的失手,和长期、反复的殴打,对孩子的身心伤害程度是不同的。
3. 目的: 真正的家庭教育,目的是为了引导孩子成长,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而家暴,往往是为了发泄情绪、控制对方,或者满足施暴者的某种心理需求。
4. 后果: 无论是有形的身体伤害(淤青、骨折),还是无形的心理创伤(恐惧、焦虑、抑郁、行为偏差),都是判断家暴的重要依据。

关于“家庭教育问题不算殴打”的说法:

这个说法存在着严重的误导性。如果“家庭教育”是以“殴打”作为手段,那么它就已经脱离了教育的范畴,滑入了暴力的轨道。

教育是为了引导,暴力是为了强制。 教育的本质是启发、引导、塑造,是循循善诱,是通过榜样、沟通、规则来帮助孩子认识世界、发展自我。而殴打,则是通过强制、恐惧和痛苦来压制孩子的行为,这与教育的目标是南辕北辙的。
“孩子不听话就打”是家长失控的表现,而非教育智慧。 当家长面对孩子的不听话,首先想到的是动用暴力,这往往反映了家长在情绪管理、沟通技巧、理解孩子心理方面的能力不足。真正的教育者,会尝试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采取更合适的方式去引导。
暴力会传递负面情绪和价值观。 孩子通过被殴打,看到的不是“因为我做错了,所以我被惩罚”,而是“我惹爸爸/妈妈生气了,所以他/她打我”。这会让他们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或者产生对权威的恐惧和仇恨。

如何看待殴打类教育方式?

我认为,任何形式的、非正当的、造成身心伤害的殴打,都不应该被视为正常的“家庭教育”。

从儿童权利角度看: 孩子享有免受暴力侵害的权利。世界各国,包括中国,都在通过立法来保护儿童免受家庭暴力的侵害。《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明确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
从教育效果看: 棍棒教育或许能在短期内压制孩子的某些行为,但其长期效果是毁灭性的。孩子可能会因此变得胆小、懦弱、逆反、说谎,或者学会了伪装和欺骗。他们可能失去对父母的信任,甚至产生心理创伤,影响一生。
从社会发展看: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以尊重、理性、沟通为基础的。如果我们纵容或美化家庭暴力,就是在为社会埋下更多冲突和不和谐的种子。

再回到辽宁的事件, 警方声称“家庭教育问题不算殴打”,这是一种回避和模糊化的说法,也是一个危险的误区。

如果孩子的伤情确实达到了法律对“殴打”的定义,那么无论家长如何辩解,都应该受到法律的追究。
警方在处理这类事件时,既要考虑到家庭关系的特殊性,也要坚守法律的底线,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因为是“家庭内部的事情”,就对潜在的暴力行为视而不见,或者用“家庭教育”作为挡箭牌。

总而言之, 区分“管教”和“家暴”的关键在于行为的性质、目的和后果。当管教演变成以身体或精神上的痛苦、恐惧为手段,以控制或发泄为目的时,它就已经越过了界限,成为不可接受的家庭暴力。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形式的家暴,并呼吁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和重视儿童的健康成长,用爱、尊重和科学的方法去引导他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太赞同警方给出的说法,这个是家庭教育问题我认同,但是不算殴打家暴这个我是不敢苟同的。

这个是公共场合且大庭广众之下对孩子实施的打人行为,那么在家里呢,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发生的更多或者对这个父亲而言已经已经习以为常呢?

希望有关部 门还是需要介入一下,详细的了解一下,如果存在经常性的家暴行为,那么必须要及时介入,如果仅仅是因为一时冲动,希望可以及时教育。

但是我要说一句,根据我们对家暴案件的了解和感悟,无论是对妻子家 暴还是对家庭成员,只要有一次,那背后肯定会出现无数次,这个没有仅仅一次的可能性。

再次,教育孩子没有问题,方式方法很重要。罚站,打手心,批评都可以,但是这样下狠手往后脑勺上呼的行为着实可恨,要知道,这样的行为很可能造成损害。

最后相关法律并不是摆设,希望家长们还是引以为戒。

user avatar

个人建议,警方把这段视频保存,备案,标注好当事人的姓名,年龄,电话等信息,并完整保留出警以及处理的内容!

干嘛呢?

等几十年(具体时间还不能确定)之后,当这位父亲老了,年老体衰,儿子长大成人的时候,如果有一天这个儿子对父亲爆粗口,并有像视频里这位父亲这样“扇耳光”等行为的时候,切记,这不是“家暴”,是儿子在教育自己的父亲!警察千万别管!毕竟有出警记录的,不是吗?


可能有人会说,儿子怎么有资格“教育”父亲呢?如果“教育”这个词不合适的话,那就换个说法:“回报”,儿子是在用当年父亲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来“回报”父亲!这总没问题吧!父亲的行为都不算“家暴”等以后儿子“回报”的时候,可不能“双标”呦!



之前在听一个教育讲座的时候,那个讲座的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采用暴力手段来管教孩子的父亲才是最无能的!他们之所以对自己的孩子采用暴力手段,是因为孩子还没有能力反抗!等这些孩子有了反抗能力,这些父亲们还敢这样吗?”


有些事情,警察不方便管,希望想“妇联”这样的部门能够出面干预,毕竟,那么点的孩子,被自己的父亲那样扇耳光.........我真怀疑,那孩子是不是他亲生的!


最后,“网络道歉”有啥用?以后再这么办,再道歉是了.......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