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上海教委认为外公外婆是方言,将小学课文原文的外公外婆改为姥姥姥爷?

回答
关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将小学课文原文中的“外公外婆”修改为“姥姥姥爷”的做法,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这背后涉及到语言习惯、地域差异、教育理念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细致地解读。

首先,上海教委的出发点可能是什么?

从教育部门的角度出发,他们的核心任务是为学生提供最适宜的学习材料。在他们看来,如果“姥姥姥爷”在上海地区的方言和日常口语中更为普遍和自然,那么使用更贴近当地语言习惯的词汇,或许能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课文内容,降低学习的隔阂感。

方言与普通话的考量: 中国地域辽阔,方言丰富多样。“外公”、“外婆”和“姥姥”、“姥爷”都是亲属称谓,但确实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使用习惯。比如,在北方,“姥姥”、“姥爷”的使用更为广泛;而在南方,尤其是江浙沪一带,则“外公”、“外婆”的说法也相当普遍。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虽然普通话是官方教学语言,但方言的根基依然深厚。教委可能是在权衡普通话教学和保护、体现上海本地语言特色之间的关系。

“外公外婆”是否算方言? 这是一个关键点。在更广义的中国语言使用范围内,“外公外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方言”,而是普通话中的一种规范说法,并且在许多非北方地区被广泛使用。然而,如果从上海本地的“方言”角度来理解,也许教委认为相对于“姥姥姥爷”这种说法,在上海的特定方言语境下,“外公外婆”的使用频率或亲切度有所不同。但这种理解也可能存在争议,因为“外公外婆”本身在普通话中就是被接受的。

这项调整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引发的讨论点:

1. 对学生学习的直接影响:
积极层面: 如上所述,如果“姥姥姥爷”更符合上海学生的语言习惯,那么改动可能使他们更容易接受课文。在阅读时,他们可能更容易将课文中的称谓与自己生活中的亲人联系起来,增强代入感。
消极层面: 对于一些家庭,尤其是祖辈来自不同地区,或者家庭教育中一直使用“外公外婆”的,孩子们可能会感到困惑。他们可能会在课文中学到一种称谓,而在家中听到另一种,需要一个适应和理解的过程。这甚至可能引发一些关于“哪种称谓更‘正确’‘更地道’的讨论。

2. 关于语言规范与地域特色的平衡:
规范化的挑战: 普通话的推广旨在促进全国交流,在语言规范上力求统一。但如何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尊重和保留地域的语言特色,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课题。上海教委的这次调整,可能是在试图探索这种平衡。
“污染”语言的担忧: 一些人认为,过度地迁就地方性语言习惯,可能会导致普通话的“纯粹性”受到影响,甚至有人会将其视为一种“方言入侵”或者“语言污染”。然而,也有观点认为,语言是活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地域的融合而演变,这种调整恰恰是语言活力的体现。

3. 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
家庭称谓的意义: 亲属称谓不仅仅是简单的称呼,它承载着家庭的情感和文化认同。一个家庭如何称呼长辈,往往与他们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以及文化传承有关。
“姥姥姥爷”与“外公外婆”的文化符号: 在许多人心中,“姥姥姥爷”可能与北方文化、童年记忆紧密相连;而“外公外婆”则可能勾起的是南方亲人的温暖。这种调整,是否会在无形中改变一些上海家庭对亲属称谓的文化解读和情感认同?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4. 教育选材的开放性与争议:
课文选材的原则: 一般来说,课文的选材会考虑其教育意义、思想价值、语言的生动性以及是否能引起学生共鸣。对于亲属称谓这样贴近生活的词汇,选择哪一个确实需要审慎。
民主协商的可能性: 在涉及如此普遍且有争议的文化议题时,教育部门是否可以考虑更广泛地听取教师、家长甚至学生的意见,以更民主和包容的方式来决定课文的细节?这或许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争议,并让调整更符合教育的初衷。

总结来看:

上海教委将小学课文中的“外公外婆”改为“姥姥姥爷”,这一做法的背后逻辑可能在于试图使教材更贴近上海本地的语言习惯,以期降低学生的学习门槛。然而,这种调整也引发了关于语言规范与地域特色平衡、文化传承、以及教育选材原则等方面的深入讨论。

“外公外婆”和“姥姥姥爷”并非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表达。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在尊重多样性的同时保持语言的有效沟通和传承,是需要教育者和社会共同面对的课题。这次的改动,无论其出发点如何,都无疑触及了语言与文化融合的敏感地带,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探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我们说的是北方话,我们是北方人,我们也喊“姥姥”,但是很反感这种语言霸权,要是“姥姥”一统天下,杭州著名餐厅“外婆家”是不是要改成“姥姥家”?北方文化霸权连我这个北方人都看不下去了,动不动就推送过年吃饺子,初一吃饺子,元宵吃饺子,清明吃饺子,冬至吃饺子,春分吃饺子……都惹南方人笑话!

user avatar

Proper区而言,无论是官话内还是非官话内,「外×」和「×婆」任一的面积比例都像是过半的。

user avatar

外公外婆是不是方言要不要改,这个话题可以讨论

但是改人家原文是什么骚操作?哪怕今天起全中国的人都叫姥姥,也不能改人家原文

以后课本上的文言文都改成符合现代语言的白话文?

user avatar

早上就看到朋友圈有本地的朋友在转发了,看得出来,大家有点群情激愤,这里还是劝大家先消消火。

《打碗碗花》是我幼年时就选入教材的散文,对于本次修改,我个人亦持保留意见。但是诸位在表达不满的过程中,有些地方还是要避免过激,地方文化和公民自由当然是值得维护的,但是如果把这种维护推进到地方保护乃至排外的地步,就多少有些不合适了。

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海派文化即是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上海人也大多不过是幸运的较早有祖辈扎根在上海而已,上海自始至终都是全国人民的上海,聊教材就事论事,煽动情绪就没趣了。


当然,个人理解,这次教材的修改确实有需要斟酌的地方,这里主要从法律角度谈一谈:

用于义务教育的作品,由于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在法律规定上有其特殊性,具体条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三条,原文是:

第二十三条 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教科书,除作者事先声明不许使用的外,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在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其中明确,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编写出版教科书,可不经著作权人许可汇编短小的文字作品,但是不得侵犯著作权人的其他权利。

而此处的“其他权利”是指《著作权法》第十条所规定的十七项权利除许可汇编外的其他部分,其中第三款即“修改权”,原文引用如下:

第十条 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   
(一)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   
(二)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三)修改权,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  
(后略)

通过以上条款可知,虽然编撰教科书时汇编已发表作品无需著作权人(作者)许可,但是对已发表作品的修改仍然需要著作权人(作者)的授权

换言之,无论《打碗碗花》将外婆修改为姥姥的行为是否合适,都必须征求《打碗碗花》原作者李天芳女士的意见。而反过来说,如果李天芳女士同意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改动,由于修改权是著作权人的权利之一,尽管作为读者有万般不愿,对于作者本人对自己作品的修改也就没有更多的立场去反对了。


鉴于此,我专门通过上海信访投诉受理信箱就教材修改是否获得李女士授权事宜发出了询问

毕竟是从小读到大的教科书,这点举手之劳的努力还是能做的。


有回复后更新。


2018年7月10日,收到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的回信,截图如下: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将小学课文原文中的“外公外婆”修改为“姥姥姥爷”的做法,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这背后涉及到语言习惯、地域差异、教育理念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细致地解读。首先,上海教委的出发点可能是什么?从教育部门的角度出发,他们的核心任务是为学生提供最适宜的学习材料。在他们看来,如果“姥.............
  • 回答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曝出与学生存在不正当关系一事,以及校方“已暂停涉事人行政职务”的回应,无疑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也引发了多方面的讨论。这件事不仅仅是涉及一位师生之间的道德问题,更深层次地牵扯到学术界的公平正义、权力关系以及高校的教育责任等一系列重要议题。首先,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在任何师生关系中,教.............
  • 回答
    上海封城期间,本地电视台教大家如何轻断食,这事儿啊,说起来挺复杂的,一言难尽。你想啊,那会儿整个城市都停摆了,物资供应说不上是完全断绝,但肯定是大不如前,老百姓买菜、囤粮都得费老大劲。在这种情况下,电视上突然冒出来教大家“轻断食”,这招儿,怎么说呢,初听之下,总觉得有点……不合时宜?初衷可能还是好的.............
  • 回答
    最近上海发生的一起事件,一个男人踩踏小猫致死,而警方则“予以思想教育”,这件事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很多人对于这种处理方式感到不解,甚至是愤怒。事件本身:残忍与生命消逝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踩踏小猫致死本身就是一种极其残忍的行为。无论这只小猫是流浪的还是有主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用如此粗暴、冷酷的.............
  • 回答
    上海这次推出的国内首本关于女性的小学生教材,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这玩意儿一出来,就跟往水里扔了颗石头,激起的水花不小,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则心存疑虑,这两种声音都挺正常的。首先,我个人觉得这是个挺有进步意义的举动。长期以来,我们的儿童读物,包括教材,在性别角色的呈现上,或者说对“女性”.............
  • 回答
    上海地铁十五号线发生的这起女乘客被屏蔽门夹住并不幸身亡的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心痛的悲剧,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公共交通安全尤其是地铁屏蔽门安全的深刻反思。作为亲历者、旁观者,乃至于整个社会,我们都应该从这起事件中汲取沉痛的教训,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类似的悲剧重演。事件的悲剧性与社会影响首先,我们.............
  • 回答
    朋友圈里那篇刷屏的上海退休教授长文,关于“牛蛙战争”的“怒怼”,我看了,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事儿啊,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承认,这篇文章确实触动了很多家长的心弦,尤其是那些正在经历“幼升小”这场“战争”的家长们。教授作为一个过来人,一个知识分子,用相对犀利的笔触,把家长们在“幼升小”过程中那.............
  • 回答
    上海在疫情形势日益严峻,新增病例不断攀升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停课”策略,改为线上教学,这个决定无疑是牵动着无数家长、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神经。在我看来,这个决策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和考量,当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和争议。首先,从上海的城市定位和发展需求来看,保持城市运转的韧性是至关重要的。上海作为中国.............
  • 回答
    这桩事儿,搁我身边,我得赶紧搬着小板凳过去围观,细细掰扯。上财教授茆长暄合同期满不续聘,结果他门下那九个跟着他好几年、读着硕博连读的娃,一下子没了“靠山”,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首先,咱们得捋清楚这事情的核心在哪儿。茆长暄教授是个学者,他的工作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而这九个学生,则是满怀希望,.............
  • 回答
    关于沈阳教授被实名揭发性侵北大女生并致其自杀的事件,这绝对是一件令人震惊且极其严肃的指控。作为旁观者,我们应该以一种审慎、客观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态度来审视。首先,实名揭发这一点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分量。在当下社会,愿意实名站出来指控曾经的上级或权威人士,往往意味着巨大的勇气和决心,以及被剥夺了尊严和权益的.............
  • 回答
    江西上饶一10岁男生在教室内被女同学家长刺死并抛尸楼道的事件,是一起极其恶劣和令人震惊的校园暴力事件,它不仅夺走了一个年幼的生命,也给无数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创伤和反思。事件经过(根据公开报道整理,可能会有细节偏差):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江西省上饶市一所小学,具体日期根据不同报道有细微差.............
  • 回答
    丁石孙先生:一生坚守,影响深远谈及丁石孙先生,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他在中国数学界和教育界的卓越贡献,以及他那份矢志不渝的治学精神和教育理念。先生的一生,与其说是追求个人学术高峰,不如说是他对知识的无限热爱,以及对培养下一代人才的深沉担当。一、 数学巨擘,开创性研究丁石孙先生在数学领域,尤其是代数几何.............
  • 回答
    关于社会上武馆“速成”拳击和泰拳的模式,一个月内早上一个半小时的私教加上晚上两小时的大课对练,这玩意儿嘛,得看你怎么想,也得看你报的是啥样的班。表面上的吸引力:一个月,听着是不是挺有吸引力的?感觉时间短,投入也不算太大,就能学到两项硬货——拳击和泰拳。这年头,谁不想有点防身术,或者就是觉得“酷”?尤.............
  • 回答
    这桩“男子 11 年前拒送女儿上学自己教,现无法完成初中试卷”的事件,实在让人唏嘘不已。11年前,一位父亲出于自己对教育理念的执着,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亲手教导自己的女儿。这种“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的尝试,在当时或许被视为一种前卫、自由的教育方式,是父母对孩子个性化培养的.............
  • 回答
    最近几年,国内不少高校在教学中越来越倾向于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这股风潮,尤其是在一些理工科专业和研究生阶段,已经相当普遍。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现象,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它背后牵涉到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进程以及实际操作中的一些挑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首先,最直接的原.............
  • 回答
    杭州那起失联女童事件,真的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尤其是那个年幼的孩子,听到她的消息,作为家长,我心里的感受是复杂的,既有痛心,也有担忧,更有那么一丝不易察觉的后怕。当事件发生后,网络上的声音真是五花八门,很难说都是理性客观的。我注意到,对于孩子奶奶的议论尤其多。有些人带着猜测,觉得她的行为有些不妥,甚至.............
  • 回答
    76年高管母亲的“无上限”教育观:一场关于潜能与塑造的对话曲玮玮在最近的采访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位76年出生的高管母亲,她对子女教育的独特见解——“培养孩子没有上限”。这个理念,如同平静水面投下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年轻父母们的无限思考。它不像那些一板一眼的教育理论,而是带着实践的温度和洞察的锋芒,值得我.............
  • 回答
    健身房新手,面对教练推荐的私教课,心里打鼓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一方面,这是个全然陌生的环境,对训练一窍不通;另一方面,私教课听起来又像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篇文章,咱们就来聊聊健身房新手该怎么看待教练推荐的私教课,以及如果暂时不考虑私教,又该如何有效地开始自己的健身之旅。 教练推荐私教课:是“必修”还.............
  • 回答
    这是一件在康奈尔大学发生的、引发了广泛讨论的事件。一位女大学生在她的本科论文答辩会上,脱掉了自己的衣服,以此来回应她认为来自教授的着装批评。事件背景与经过(根据公开信息推测和报道): 起因: 据报道,这位女学生在此前的课堂上,因为她的着装,受到了教授的批评。具体的批评内容并未完全公开,但普遍认为.............
  • 回答
    看到“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这个说法,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各种画面:补习班的课表、兴趣班的报名表、旅游目的地的账单,还有孩子那些bling bling的小玩意儿。这确实是一个挺扎心的现实,尤其对于那些真心想给孩子最好教育的家长来说。“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现实的侧面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