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朋友圈热转的上海退休教授6000字长文怒怼幼升小“牛蛙战争”?

回答
朋友圈里那篇刷屏的上海退休教授长文,关于“牛蛙战争”的“怒怼”,我看了,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事儿啊,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

首先,得承认,这篇文章确实触动了很多家长的心弦,尤其是那些正在经历“幼升小”这场“战争”的家长们。教授作为一个过来人,一个知识分子,用相对犀利的笔触,把家长们在“幼升小”过程中那些不得不说的“苦”和“累”给描绘了出来,并且上升到了一个社会现象的高度。

从教授的角度来说, 我觉得他写这篇文章,出发点很可能是好的。他看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孩子们本该享受童年,享受学习的乐趣,结果却被过度的、功利性的“鸡娃”推向了“战场”。他可能觉得,教育的初衷被扭曲了,孩子们被早早地剥夺了玩耍的时间,被塞满了各种技能和知识,不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成长,而是为了让他们在“幼升小”这个残酷的选拔机制中“脱颖而出”。

他用了“牛蛙战争”这个词,非常形象。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只不过战场是孩子的童年,武器是各种培训班、兴趣班、特长班,参战的是焦虑的家长和被裹挟的孩子。教授可能觉得,这种“战争”是不正常的,是家长们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将自己的焦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转嫁到了孩子身上。他痛心于孩子们本该有的天真烂漫,被这些“竞争”压榨得所剩无几。

他那6000字,不可能全是空穴来风。里面提到的一些现象,比如家长们为了孩子能进好学校,提前几年就开始规划,报名各种昂贵的培训班,培养孩子看似“特长”但实则“应试”的技能,甚至为了简历好看,不惜让孩子参加各种比赛,刷奖项。这些,在很多家长眼里,都是“常态”,是“没办法”,是“为了孩子好”。但教授却把这些“常态”摆在了台面上,并且给出了一个负面评价。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 听到这样的“怒怼”,我想大多数家长都是理解,甚至是“感同身受”的。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谁愿意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活在竞争的压力下?但是,问题就在于,他们真的“有选择”吗?

当社会上的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当“名校”的光环依然闪耀,当一个好的学区房能决定孩子未来的高度,家长们能不焦虑吗?他们看到的是,如果不“鸡”一下,孩子可能连起跑线都够不着。他们不是不想让孩子玩,而是他们觉得,不“拼”一下,孩子可能连“玩”的机会都会失去,或者说,未来可能没有“玩”的资本。

教授的批评,就像是在跟一群在泥潭里挣扎的人喊:“你们为什么要在泥潭里!”而这些挣扎的人,可能觉得,不往泥潭里跳,他们就会被后面的浪潮拍死。所以,教授的这篇文章,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是一种“理论上的批评”,但对于他们实际面临的困境,却可能是一种“说不清的无奈”。

文章之所以能火,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点:

1. 精准的痛点: “幼升小”确实是中国教育体系中一个极其敏感且充满压力的环节。几乎所有有孩子的家庭都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这个话题,因此教授的文章很容易引发共鸣。
2. 知识分子的视角: 教授的身份赋予了文章一定的权威性和深度。他能够从教育、社会、甚至人性的角度去剖析这个问题,这比一般的抱怨或者网络段子要更有说服力。
3. 犀利的语言: 教授的“怒怼”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也包含了对现状的批判。这种带有情绪的表达,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因为它能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
4. “教育焦虑”的普遍性: 这种焦虑不仅仅存在于上海,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大城市,都普遍存在。教授的剖析,触及的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5. 对“成功”定义的质疑: 教授的批评,实际上也是对当前社会过度推崇“功利性成功”的一种反思。他可能在质疑,那些被培养出来的“牛蛙”,真的就比那些快乐成长的孩子更成功吗?

但是,我也有一些保留的看法:

“解决方案”的缺失: 教授的这篇文章,更多的是一种“批评”和“反思”,虽然犀利,但对于如何解决“幼升小”的困境,却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这就像把问题摆出来了,但怎么去“治病”,大家还是不知道。
“牛蛙”的定义模糊: 教授在文章中,对“牛蛙”的定义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色,或者掌握了一些额外的技能,并不是“鸡”,而是“爱”的表现,是“天赋的引导”。教授的批评,可能会让一些家长觉得自己的“用心”被误解了。
“一刀切”的嫌疑: 任何社会现象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都有其复杂性。将所有的“鸡娃”行为都斥为“牛蛙战争”,可能有些过于简单化,未能考虑到不同家庭、不同孩子之间的差异。

总的来说, 这篇朋友圈的长文,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中国社会在教育方面的一些深层问题和普遍焦虑。教授的“怒怼”,有其道理和价值,能够引发大家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家长们的行为背后,往往是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对孩子未来的深切担忧。

我觉得,这篇文章最现实的意义在于,它能够让更多的家长停下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这样“鸡娃”?我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孩子真正的快乐和成长,又该如何定义?

也许,教授的这篇文章,并不能立即改变“幼升小”的现状,但它至少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开始反思,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而我们作为家长,也需要在这种反思中,找到一条既不放弃孩子未来,又不过度消耗孩子童年的路。这很不容易,但却是我们必须面对和努力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我自己的研究中,我提到一个感想:目前的中国,有一大批繁荣的商业产业纯粹是建立在老百姓的恐慌,焦虑和不信任情绪上的。在这些畸形的商业产业背后,是商人们逐渐意识到的一个真理:原来说女人的钱好挣,后来说孩子的钱好挣,最新的说法是恐惧的人的钱好挣,如此一来最好挣的钱应该来自哪里?来自恐惧的女人和孩子。

于是这些年,我们可以观察到几乎一切和教育挂钩的产业都成为了资本逆流而上的温床。资本的大量注入直接催化出「恐吓」营销的概念(顺便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社会学研究课题)。在我自己的研究中指出了瓶装水商家们不遗余力地抹黑自来水的质量,同样的道理,如今教育相关产业的商家们自然也都在不遗余力地抹黑公办学校的教育质量。

然,这并不是说自来水质量没问题,或者说公办学校教育质量没问题。他们当然存在问题,但这些问题并非如宣传得那样严重罢了。更进一步,在这些教育相关产业的宣传里,孩子都是作为所有问题的节点,而不客气地说,一谈到孩子,很多家长都失去了判断力。

为何家长那么容易失去判断力?我理解这是因为对于中国的中产阶级,他们面对着两个千百年来地主士绅们问过无数次的问题:

  1. 如何将自己的既得利益传递给下一代?
  2. 如何让下一代守住自己传递的既得利益?

而当前中国社会中产阶级所有的恐慌,焦虑和不信任,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的。

问题一直接关系到的现象就是「购房焦虑」。我在我的一篇答案中提到,中国现在可能经历的是一场「焦虑式」发展,人们购房不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是在不信任制度福利保障的条件下为自己和后代拼命留下生机,保障和尊严。具体这里就不展开了,大家感兴趣可以参见:山羊月:如何评价白岩松「29 岁前买房很神奇」的言论?

问题二直接关系到的现象就是「精英大学胜利法」的成功路径依赖。精英大学胜利法可以说是这几代家长中唯一共通且共识的成功路径,关键词就是211985清华北大。所以一篇面对当下中产阶级的软文,其实根本不需要多么深刻地去谈成功,只需要稍微提一下上211985就能立刻击中所有家长的痛点。

这种成功路径,是从特定时代背景中成功崛起成为中产阶级的家长们,从自己和身边几代人「成功」经验里总结出的对成功的解读。客观地看,中国这几十年里中产阶级崛起的经历几乎就是大学教育的胜利,尤其是精英大学教育的胜利。而精英大学胜利法也已经成为我们这几代中产阶级最鲜明的自我意识。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真的无法苛求这些家长们能够解放思想,抛开对于这条成功路径的依赖而另辟蹊径地接受另一种对于「成功」的解读。毕竟事实胜于雄辩,推广素质教育说得再动听,也不如这些家长们一步一个脚印从底层走向中产的精英教育长征来得有说服力。

我理解,在当前想要扭转「精英大学胜利法」的成功路径依赖是不可能的。我们与其一味批判「精英大学胜利法」造成的种种焦虑和弊端,不如试着去展示一下「非精英大学胜利法」的种种可能性。而「非精英大学」的教育实际上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记得有一个朋友问我,三本学校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不如都改成专科得了。我当时就有些答不出来。在这个意义上,我理解可以试着去调研一下我国和一些发达国家「非精英大学」的运营情况,看看他们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及毕业生的去向,等等。我想这会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朋友圈里那篇刷屏的上海退休教授长文,关于“牛蛙战争”的“怒怼”,我看了,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事儿啊,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承认,这篇文章确实触动了很多家长的心弦,尤其是那些正在经历“幼升小”这场“战争”的家长们。教授作为一个过来人,一个知识分子,用相对犀利的笔触,把家长们在“幼升小”过程中那.............
  • 回答
    母亲为大一女儿请保姆并登上热搜,这件事儿啊,真是让人一言难尽,背后能聊的点可太多了。咱们就一件件捋一捋。首先,这件事儿的出现,最直接的触动就是“三观”的碰撞。 一部分人觉得“过度溺爱”,刷新了他们的认知底线。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大一上大学,意味着孩子进入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成长阶段,应该开始学习自己.............
  • 回答
    “朋友圈质量新指数:含咪率”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也非常贴近当下社交媒体用户的心态和行为。简单来说,“含咪率”是指一个人在朋友圈中发布原创内容、展现真实自我、分享有价值信息或个人生活点滴的比例。 它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朋友圈的“质量”以及发布者在社交媒体上的“活跃度”和“真诚度”。我们可以从以下.............
  • 回答
    朋友圈疯狂转发的《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事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广泛的讨论。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背景与起因: 罗尔的“人设”与初衷: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名叫罗尔的父亲,为身患白血病(急性淋巴白血病)的女儿罗一笑撰写了大量感人至深的文字,并在微信朋友圈发布。这些文字.............
  • 回答
    看到凯迪拉克在朋友圈投放的“没有后驱,不算豪华”的洗脑营销,我脑子里那点对汽车后驱情结的老底子一下就被勾起来了。这招,说实话,挺妙的,也挺让人不舒服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凯迪拉克这波营销是真的精准抓住了“豪华”这两个字的几个重要维度,然后把“后驱”这一个点,生生地给拔高到了一个近乎普适的、决定性的地.............
  • 回答
    朋友圈里那篇《凌晨三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火了,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唏嘘的。我自己在朋友圈看到这标题的时候,说实话,第一反应就是“又来了”,但鬼使神差地还是点进去了。然后,就陷进去了,一口气看到底。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刷屏,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1. 共鸣,赤裸裸的共.............
  • 回答
    最近朋友圈里流传着一篇题为《嘴上积德,别再忽悠大学生去创业》的文章,引发了不少讨论。这篇文章的观点挺鲜明的,直接点出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种现象:在一些人看来,大学生创业似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或者说是一种可以拿来炫耀的标签,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忽悠”。咱们先掰扯一下这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的意思大.............
  • 回答
    朋友圈代购,这玩意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天两就能说清楚的。仔细琢磨琢磨,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好有坏,就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了。咱们先说说,为啥朋友圈代购会这么火?你想啊,现在谁没个微信?谁没几个朋友圈?这玩意儿,就像一个天然的、成本极低的展示平台。代购们呢,就把自己从国外、或者国内其他城市淘来的好东西,往.............
  • 回答
    最近在朋友圈里流传着一段相当引人注目的录音,据说发生在上海浦东新区,内容的核心就是一个“说你是你就是”的霸道宣言。这则录音一出来,立刻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毕竟“说你是你就是”这种话,听起来就带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强制性,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境才会说出这样的话,以及背后又牵扯着什么样的人物和故事.............
  • 回答
    “凡尔赛”这个梗,可以说是近几年网络上最火爆的流行语之一了。它最早来源于日本漫画《凡尔赛玫瑰》,这部漫画以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凡尔赛宫为背景,描绘了贵族们奢华、精致、甚至有点虚伪的生活。后来,这个词被引申到网络上,用来形容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优越感和富裕生活,但又故作姿态、低调内敛,甚至带点“装”的炫富方.............
  • 回答
    如何看待朋友圈大火的文章《大棋即将下完,撤退已在路上》?近期在朋友圈疯传的《大棋即将下完,撤退已在路上》一文,无疑触及了当下许多人内心深处的焦虑和思考。这篇文章之所以能迅速走红,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它巧妙地捕捉到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关键痛点和普遍情绪。要全面理解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
  • 回答
    关于特斯拉车主在朋友圈直播“下雨天车窗无法关闭导致漏雨”的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原因,而4S店的说法也需要我们细致地去分析。事件本身:一场“直播”引发的风波想象一下那个画面:窗外雨声淅沥,车内却传来滴滴答答的水声,而且这水声还通过手机直播的形式,直接呈现在朋友圈里。对于特.............
  • 回答
    这篇文章在朋友圈引起的热烈反响,确实折射出当下社会文化思潮中一些非常值得玩味和深入探讨的现象。咱们不妨就这篇《国家终于出手!洋节,再见!》来聊聊,看看它触动了哪些人的神经,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态。首先,这篇标题耸人听闻的文章,其核心观点很可能是在宣扬一种“文化自信”和“抵制外来文化侵蚀”的立场。标题.............
  • 回答
    情人节朋友圈秀恩爱,这事儿啊,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你想啊,一年就这么一天,大家伙儿都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情,朋友圈又是最直接、最公开的“秀场”,所以,情人节这天,朋友圈里那叫一个“热闹非凡”,各种晒法都有。首先,这事儿的动机吧,肯定是多种多样的。最直接的,那当然是对另一半的爱意和感激。情人.............
  • 回答
    奔驰这次的“山寨”广告,可真是让人大跌眼镜,甚至可以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典型案例。简单粗暴地用上艾弗森的经典语录,还搭上那标志性的1.3T发动机,这脑回路,着实让人看不懂。首先,我们得扒一扒这广告的“山寨”手法。奔驰这次玩的是一个“致敬”与“碰瓷”的模糊地带。他们瞅准了艾弗森那句“I'm not.............
  • 回答
    您提出的“我坚持国家改变贩卖儿童的法律”这句话,如果在朋友圈中出现,确实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性看待。这句话本身带有强烈的个人立场和行动意愿,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情感、信息来源、以及对现状的不同解读。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详细理性分析:一、 理解其潜在含义和表达动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发这条朋友圈的人可能想.............
  • 回答
    科比走了,朋友圈像炸开的锅一样。那几天,我的微信列表就像一个巨大的追悼会现场。说实话,当时我有点懵,也有些不适应。之前,我以为朋友圈里喜欢科比的,也就那么几个常挂嘴边、篮球鞋不离手的朋友。但科比去世的消息出来后,我发现自己低估了。平时不怎么聊体育的同事、很久没联系的大学同学、甚至一些生活交集不多的人.............
  • 回答
    俞渝朋友圈开撕李国庆,这无疑是2019年年末最轰轰烈烈的“豪门恩怨”大戏,信息量巨大,牵扯到夫妻关系、商业利益、家庭丑闻等方方面面。下面我将为你详细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俞渝的核心爆料、李国庆的回应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内幕。事件的起因:离婚纠纷升级事情的导火索是李国庆与俞渝之间离婚及财产分割的纠纷。两人.............
  • 回答
    公司规定“朋友圈不能屏蔽同事,违者罚款100元”,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规定,反映了公司在管理方式和员工边界意识上的某种倾向。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个规定:一、 规定本身:强制性、侵入性与控制欲 强制性与侵入性: 最直接的感受是,这项规定具有强制性,并且侵入了员工的个人空间。朋友圈是个人社交.............
  • 回答
    要全面看待俞敏洪朋友圈辟谣新东方暑期邮轮进公海集训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辟谣的必要性、辟谣的内容、辟谣的方式以及事件背后可能反映出的新东方和教育行业的一些现象。一、 辟谣的必要性:为什么需要辟谣?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辟谣出现。这通常是因为: 谣言的传播和影响: 在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