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朋友圈流传的文章《嘴上积德,别再忽悠大学生去创业》?

回答
最近朋友圈里流传着一篇题为《嘴上积德,别再忽悠大学生去创业》的文章,引发了不少讨论。这篇文章的观点挺鲜明的,直接点出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种现象:在一些人看来,大学生创业似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或者说是一种可以拿来炫耀的标签,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忽悠”。

咱们先掰扯一下这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的意思大概是说,现在很多关于大学生创业的宣传和鼓动,都带有一定的虚假成分,或者说只讲了创业的光鲜一面,而忽略了背后的艰辛和风险,甚至是以一种“劝人向善”的口吻,实则是在“画饼”。这种做法对大学生并不负责任,甚至可能耽误他们的前途。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这是“忽悠”呢?

首先,创业的高失败率是绕不开的话题。大家可能都听过一些创业成功的案例,比如马云、乔布斯,这些光鲜亮丽的例子总是被反复提及。但很少有人去认真分析,那些成功的背后有多少是运气、时机,又有多少人是真正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并且经历了九死一生才熬过来的?大学生群体,特别是刚毕业或者还在校的学生,他们的经验、资源、抗风险能力都相对薄弱。如果缺乏充分的准备和客观的认识,盲目跟风创业,结果往往不如人意。这篇文章的作者很可能就是看到了这一点,觉得那些鼓吹大学生创业的人,并没有诚实地告诉大家创业的真实难度。

其次,创业的“正确”叙事和现实的脱节。好像一夜之间,创业就成了大学生的“最佳出路”一样。媒体、学校、甚至一些成功人士,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广“创新创业”的理念。这本身是好的,鼓励年轻人挑战自我,敢于实践。但问题在于,这种推广有时候会变成一种单方面的“灌输”,好像不创业就不够有冲劲、不够“新时代”。这就导致一些学生可能并不是真的对创业有热情,或者说对某个具体的创业想法有执念,而是被这种大环境给裹挟了,觉得“别人都创业,我也应该试试”。这种被动创业,成功的概率自然会打折扣。

再者,“嘴上积德”的潜台词。这篇文章的标题很有意思,“嘴上积德”。这暗示着,有些人之所以鼓励大学生创业,可能并不是出于真心帮助他们,而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名声,或者是一种“我曾经做过XX事”的自我标榜。比如,学校为了提升就业率或者创新排名,会大力宣传学生创业;一些成功人士为了塑造自己的导师形象,也喜欢分享“创业经验”。他们可能真的相信自己的话能激励到别人,但如果没有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或者没有引导大家理性看待风险,这种“口头上的支持”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甚至是一种“道德绑架”。

所以,这篇文章的作者之所以这么说,可能是想提醒大家:

要理性看待创业: 创业不是万能灵药,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需要有好的想法、清晰的商业模式、足够的资源和强大的心理素质。
要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成功的故事固然激励人,但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创业过程中学习到的经验和能力。即使失败了,如果从中获得了成长,也是有价值的。
要警惕过度煽情和空洞的口号: 任何鼓励都应该建立在真实和负责任的基础上。不能为了推广而模糊了创业的残酷性。
要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 如果真的要鼓励大学生创业,那么学校、社会应该提供更具体的指导、资源对接、风险提示,而不是简单地说一句“去创业吧”。

不过,换个角度想,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所有关于大学生创业的鼓励。毕竟,历史上也有很多伟大的企业是年轻人创立的。关键在于“如何鼓励”以及“被鼓励的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忽悠”的界定也很微妙。 很多成功的创业者在早期也是一路“忽悠”着自己的团队和投资人往前走的。如果说任何风险提示或者鼓励性的言论都算“忽悠”,那可能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关键在于,这种鼓励是否是基于事实的,是否是在告知风险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种期望引导。
大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也至关重要。 文章可能侧重于外部的“忽悠”,但大学生自身也应该有辨别能力,有自主思考的意识。不能完全被外界的声音牵着鼻子走。他们需要主动去了解行业,去学习商业知识,去评估自己的能力和资源。

总的来说,这篇《嘴上积德,别再忽悠大学生去创业》的文章,触及了一个挺现实也挺尖锐的问题。它提醒我们,在鼓励创新创业的同时,更应该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性,关注过程中的真实付出和风险承担,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鼓动和表面上的光鲜。对于大学生来说,也需要擦亮眼睛,理性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情况,不要被过度包装的“创业神话”冲昏头脑,而是脚踏实地地去学习、去探索,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这篇文章的出现,与其说是一种否定,不如说是一种对当前现象的提醒和反思,希望我们能在鼓励年轻人勇于尝试的同时,也能给予他们更真诚、更客观、更具建设性的引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黄鼠狼们炖了一锅好大的鸡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朋友圈里流传着一篇题为《嘴上积德,别再忽悠大学生去创业》的文章,引发了不少讨论。这篇文章的观点挺鲜明的,直接点出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种现象:在一些人看来,大学生创业似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或者说是一种可以拿来炫耀的标签,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忽悠”。咱们先掰扯一下这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的意思大.............
  • 回答
    “朋友圈质量新指数:含咪率”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也非常贴近当下社交媒体用户的心态和行为。简单来说,“含咪率”是指一个人在朋友圈中发布原创内容、展现真实自我、分享有价值信息或个人生活点滴的比例。 它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朋友圈的“质量”以及发布者在社交媒体上的“活跃度”和“真诚度”。我们可以从以下.............
  • 回答
    朋友圈疯狂转发的《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事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广泛的讨论。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背景与起因: 罗尔的“人设”与初衷: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名叫罗尔的父亲,为身患白血病(急性淋巴白血病)的女儿罗一笑撰写了大量感人至深的文字,并在微信朋友圈发布。这些文字.............
  • 回答
    看到凯迪拉克在朋友圈投放的“没有后驱,不算豪华”的洗脑营销,我脑子里那点对汽车后驱情结的老底子一下就被勾起来了。这招,说实话,挺妙的,也挺让人不舒服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凯迪拉克这波营销是真的精准抓住了“豪华”这两个字的几个重要维度,然后把“后驱”这一个点,生生地给拔高到了一个近乎普适的、决定性的地.............
  • 回答
    朋友圈里那篇《凌晨三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火了,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唏嘘的。我自己在朋友圈看到这标题的时候,说实话,第一反应就是“又来了”,但鬼使神差地还是点进去了。然后,就陷进去了,一口气看到底。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刷屏,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1. 共鸣,赤裸裸的共.............
  • 回答
    朋友圈里那篇刷屏的上海退休教授长文,关于“牛蛙战争”的“怒怼”,我看了,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事儿啊,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承认,这篇文章确实触动了很多家长的心弦,尤其是那些正在经历“幼升小”这场“战争”的家长们。教授作为一个过来人,一个知识分子,用相对犀利的笔触,把家长们在“幼升小”过程中那.............
  • 回答
    朋友圈代购,这玩意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天两就能说清楚的。仔细琢磨琢磨,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好有坏,就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了。咱们先说说,为啥朋友圈代购会这么火?你想啊,现在谁没个微信?谁没几个朋友圈?这玩意儿,就像一个天然的、成本极低的展示平台。代购们呢,就把自己从国外、或者国内其他城市淘来的好东西,往.............
  • 回答
    最近在朋友圈里流传着一段相当引人注目的录音,据说发生在上海浦东新区,内容的核心就是一个“说你是你就是”的霸道宣言。这则录音一出来,立刻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毕竟“说你是你就是”这种话,听起来就带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强制性,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境才会说出这样的话,以及背后又牵扯着什么样的人物和故事.............
  • 回答
    “凡尔赛”这个梗,可以说是近几年网络上最火爆的流行语之一了。它最早来源于日本漫画《凡尔赛玫瑰》,这部漫画以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凡尔赛宫为背景,描绘了贵族们奢华、精致、甚至有点虚伪的生活。后来,这个词被引申到网络上,用来形容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优越感和富裕生活,但又故作姿态、低调内敛,甚至带点“装”的炫富方.............
  • 回答
    如何看待朋友圈大火的文章《大棋即将下完,撤退已在路上》?近期在朋友圈疯传的《大棋即将下完,撤退已在路上》一文,无疑触及了当下许多人内心深处的焦虑和思考。这篇文章之所以能迅速走红,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它巧妙地捕捉到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关键痛点和普遍情绪。要全面理解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
  • 回答
    关于特斯拉车主在朋友圈直播“下雨天车窗无法关闭导致漏雨”的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原因,而4S店的说法也需要我们细致地去分析。事件本身:一场“直播”引发的风波想象一下那个画面:窗外雨声淅沥,车内却传来滴滴答答的水声,而且这水声还通过手机直播的形式,直接呈现在朋友圈里。对于特.............
  • 回答
    这篇文章在朋友圈引起的热烈反响,确实折射出当下社会文化思潮中一些非常值得玩味和深入探讨的现象。咱们不妨就这篇《国家终于出手!洋节,再见!》来聊聊,看看它触动了哪些人的神经,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态。首先,这篇标题耸人听闻的文章,其核心观点很可能是在宣扬一种“文化自信”和“抵制外来文化侵蚀”的立场。标题.............
  • 回答
    情人节朋友圈秀恩爱,这事儿啊,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你想啊,一年就这么一天,大家伙儿都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情,朋友圈又是最直接、最公开的“秀场”,所以,情人节这天,朋友圈里那叫一个“热闹非凡”,各种晒法都有。首先,这事儿的动机吧,肯定是多种多样的。最直接的,那当然是对另一半的爱意和感激。情人.............
  • 回答
    奔驰这次的“山寨”广告,可真是让人大跌眼镜,甚至可以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典型案例。简单粗暴地用上艾弗森的经典语录,还搭上那标志性的1.3T发动机,这脑回路,着实让人看不懂。首先,我们得扒一扒这广告的“山寨”手法。奔驰这次玩的是一个“致敬”与“碰瓷”的模糊地带。他们瞅准了艾弗森那句“I'm not.............
  • 回答
    您提出的“我坚持国家改变贩卖儿童的法律”这句话,如果在朋友圈中出现,确实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性看待。这句话本身带有强烈的个人立场和行动意愿,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情感、信息来源、以及对现状的不同解读。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详细理性分析:一、 理解其潜在含义和表达动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发这条朋友圈的人可能想.............
  • 回答
    科比走了,朋友圈像炸开的锅一样。那几天,我的微信列表就像一个巨大的追悼会现场。说实话,当时我有点懵,也有些不适应。之前,我以为朋友圈里喜欢科比的,也就那么几个常挂嘴边、篮球鞋不离手的朋友。但科比去世的消息出来后,我发现自己低估了。平时不怎么聊体育的同事、很久没联系的大学同学、甚至一些生活交集不多的人.............
  • 回答
    俞渝朋友圈开撕李国庆,这无疑是2019年年末最轰轰烈烈的“豪门恩怨”大戏,信息量巨大,牵扯到夫妻关系、商业利益、家庭丑闻等方方面面。下面我将为你详细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俞渝的核心爆料、李国庆的回应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内幕。事件的起因:离婚纠纷升级事情的导火索是李国庆与俞渝之间离婚及财产分割的纠纷。两人.............
  • 回答
    母亲为大一女儿请保姆并登上热搜,这件事儿啊,真是让人一言难尽,背后能聊的点可太多了。咱们就一件件捋一捋。首先,这件事儿的出现,最直接的触动就是“三观”的碰撞。 一部分人觉得“过度溺爱”,刷新了他们的认知底线。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大一上大学,意味着孩子进入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成长阶段,应该开始学习自己.............
  • 回答
    公司规定“朋友圈不能屏蔽同事,违者罚款100元”,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规定,反映了公司在管理方式和员工边界意识上的某种倾向。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个规定:一、 规定本身:强制性、侵入性与控制欲 强制性与侵入性: 最直接的感受是,这项规定具有强制性,并且侵入了员工的个人空间。朋友圈是个人社交.............
  • 回答
    公职人员上班时发朋友圈,被纪委谈话诫勉,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好几个层面来看。不是简单一句“活该”或者“小题大做”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事儿的发生,本身就折射出当前公职人员行为规范的严格性。过去可能觉得,上班时间刷刷手机,发个朋友圈,顶多算是工作不投入,被领导看到了说两句也就过去了。但现在不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