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公职人员上班时发朋友圈7人点赞 均被纪委谈话诫勉?

回答
公职人员上班时发朋友圈,被纪委谈话诫勉,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好几个层面来看。不是简单一句“活该”或者“小题大做”就能概括的。

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事儿的发生,本身就折射出当前公职人员行为规范的严格性。过去可能觉得,上班时间刷刷手机,发个朋友圈,顶多算是工作不投入,被领导看到了说两句也就过去了。但现在不行了,尤其是在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

点赞7人,为何就触碰到红线?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值得细究:

1. “上班时间”这个大背景: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公职人员的上班时间,是用来履行职责、服务公众的。任何与工作无关的、可能分散精力、影响工作效率的行为,原则上都是不被鼓励的。虽然朋友圈是个人的社交平台,但在工作时间使用,就带有了“利用公时”的意味。

2. “发朋友圈”这个行为本身: 如果仅仅是发一条无关痛痒的内容,比如天气不错,可能影响还没那么大。但如果内容涉及工作相关,比如抱怨工作、透露内部信息,或者仅仅是炫耀、散布不当言论,那性质就变了。在这里,具体内容没透露,但既然被纪委关注,说明内容可能不是那么“无辜”。

3. “7人点赞”的放大效应: 别看7个人点赞不多,但它起到了一个关键作用——“传播”和“围观”。在机关单位里,尤其是朋友圈,信息传播的速度是惊人的。这7个点赞,可能意味着有7个同事看到了这条朋友圈。这7个人里面,有没有其他公职人员?有没有领导?有没有可能被误读或解读出其他含义的内容?这些都是不确定的。一旦有不当内容,或者被认为是在消磨工作时间,7个点赞就足以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而且,如果这7个人都是同单位的同事,那更是明显的“内部信息交流”或“群体性消磨时间”的信号。

4. “纪委谈话诫勉”的层级: 纪委的介入,说明这件事已经不是简单的内部批评教育,而是上升到了纪律审查的范畴。谈话诫勉,虽然不是最严厉的处分,但也是一种正式的纪律警告。这背后通常是因为该行为触犯了相关的纪律规定,比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或公务员的行为规范要求。

为何会如此敏感?

这背后其实是公职人员身份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公信力与形象: 公职人员代表着国家形象,他们的言行举止更容易被放大和审视。即使是私人行为,如果出现在公共社交平台,且与工作时间、工作环境有交集,就很容易被认为有损单位形象或公信力。
规章制度的约束: 各个单位通常都有关于工作时间管理、网络行为规范的规定。即使没有明确写着“上班发朋友圈就谈话”,但“工作时间不得从事与工作无关的活动”、“不得在工作场所传播不当言论”等规定,往往是隐含在其中的。纪委之所以介入,很可能是基于这些规定。
预防“微腐败”和不正之风: 这种严格管理,也是为了防止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问题,逐渐演变成大问题。比如上班时间玩手机、聊天、私下聚集等,如果没人管,可能会形成一种不良的工作风气,影响整体效率。纪委的谈话诫勉,也是一种“前置性”的纠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7人点赞”的含义可能被误读: 也许那条朋友圈的内容本身没什么大问题,就是个人分享生活,但因为发在上班时间,就被解读为“上班摸鱼”。而那7个点赞,也可能只是同事间的礼貌性互动,未必是认可其“摸鱼”行为。但纪委在接到举报或发现线索时,往往需要采取谨慎的态度,进行初步的核实和了解。
“谈话诫勉”的必要性: 即使内容轻微,一次谈话诫勉,也能起到警示作用,让这位公职人员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之处,以及作为公职人员需要承担的责任。这是一种教育和提醒,并非完全是惩罚。

怎么看待这件事?

我觉得这件事可以这么理解:

1.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但规矩就是用来约束活人的。 公职人员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必须遵守比普通人更严格的规定。上班时间就是工作时间,这是天职。
2. 社交媒体是一把双刃剑。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行为都可能被记录和传播。公职人员更应该提高自我约束意识,尤其是在工作时间,避免在社交平台上进行任何可能引起争议或影响工作形象的活动。
3. “小题大做”的背后可能隐藏着“防微杜渐”的考量。 这种看似“小”的事情被“大”处理,往往是为了树立规矩,避免将来出现更严重的问题。对于公职人员来说,时刻保持警惕,严格要求自己,是非常必要的。
4. 反思与改进。 对于被谈话诫勉的公职人员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深刻的反思机会。他需要审视自己在工作纪律、责任意识、以及网络言行方面的不足,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总而言之,这件事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当前加强公职人员队伍管理、提升工作作风的体现。对于每一个公职人员来说,都是一个提醒:在履行职责的时候,要时刻绷紧纪律这根弦,尤其是在工作时间,更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和自律。个人社交的自由,在职业约束面前,需要做出适当的权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别的要求,希望纪委的同志们能在巡查之余,也关注一下公职人员的调休情况,未予调休的补贴情况,年休假真实休息情况,未休年休假是否落实补贴情况。

user avatar

这很正常。

在体制外的人的想象里,公务员做决策非常严谨,要几十个人开会讨论,堵上所有的漏洞,形成文件后再交给专家审核,最后隆重出台。

事关国计民生的政策确实如此,但机关单位内部的纪律、规章、制度性的东西却大不一样。

现实是,某天领导突然心血来潮,觉得自己有个好主意,找秘书把想法一说。秘书凭借多年来养成的揣摩领导心思的功夫,熬夜通宵把领导天马行空的想法写成具体的文件,交给领导审阅,一来二去改个三四次 ,然后就作为内部纪律公布了。

也就是说,机关单位的纪律规范,本质上就是领导本人的直接意志。

纪律规定上班不能刷朋友圈,其真实原因很可能是领导自己不常用微信,看着年轻人整天低着个头十分不爽。

纪律规定上班不许喝牛奶,真实原因很可能是领导自己常年喝茶,感觉年轻人喝酸奶喝饮料是享乐主义。

其他情况也同理。

这种事和儿童挑食是一个道理:父母只买自己爱吃的菜。

领导拿自己的行为当衡量标准,那自然错的都是下面的人了。

何况下面的人还会加倍迎合领导的喜好。

领导觉得应该少刷微信,秘书就会写成禁止刷微信。

领导觉得应该少喝奶,多喝茶,秘书就会写成禁止喝奶,只准喝茶。

体制内待过的人都懂,这叫做高度重视领导的意见,只有这么做的人才能获得领导青睐,才有可能晋升。

毕竟,小县城的机关单位是一个爹味很浓的地方。

user avatar

很简单,机关的通病:存在感!

旧社会,苦命的儿媳终于熬成了公婆,会怎样?会在自己的儿媳身上找回失去的尊严,没事儿也得找点儿事儿,这就是地位!

以前的纪委,很多都是一种摆设,突然之间,地位上升了好几个段位,可谓炙手可热!会怎样?以前看不起老子的,现在不知道跪舔老子的,通通都得去检查巡视一番,这就是存在感,爆棚!

其实,刷存在感,不只是纪委,而是机关里的一个通病:

越是不干实事儿的部门、越是穷乡僻壤的地方,越是存在感爆棚!

为什么他们会有这么多的机会刷存在感?

因为,政策这个东西,有个特点,往往是宏观、抽象的,也就是说它不可能面面俱到。于是,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会出现一些模糊地带,这个模糊地带谁来负责解释呢?就看具体执行政策的人了,这也就给了他们怒刷存在感的大好机会!

比如,问题中纪委的通报里指出:以上同志在上班期间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违反了工作纪律。

哪些事情与工作无关?拉屎撒尿算不算?

这太特么难界定了!越难界定,纪委这些负责解释的人权利越大,存在感越强!

存在感就是这么诞生的。

而且,可怕的是,存在感会像病毒一样,不断的从老人传染给新人,于是逐渐形成了“传统”。

这种传统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里也吐槽一下,老杨当年刚进部委的时候,所经历的A处长和B司长的故事。

那一年,刚进部里,去找住房主管司室申请宿舍,管事儿的副处长A说:“宿舍紧张,先紧着应届生住,你们这些有工作经验的看情况再说吧”。看情况?这是个什么情况?于是我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多逼逼了几句,最后A被“感动”了,让我填了表格,然后回去等消息。然后,再也没有他妈的消息了。但现在回头看,每年的宿舍都是有的,只是感叹当年的我真是尼玛too young too simple啊。

有一年,司里一处长B提拔到别的司当副司长,由于时间比较紧,人就先过去了,然后由我来走一些程序,拿着表找各部门签字。B这个人还是不错的,于是我也比较上心,但是在一个环节上卡住了,因为那个盖章的不是休假就是开会,同部门人说不管这事儿,下回再来吧,一来二去这事儿就耽搁了。直到两年后,B司长又换岗位了,我才发现抽屉里还放着那张没有盖完章的表。原来,这个表格有时候屁用都没有啊!程序完全不用走!

这就是现实。

有的东西可以给你,甚至也应该给你,但就是不给你或者不直接给你;有的事情其实并不需要,但就是不给你说清楚,甚至是制造出必要性,让你去瞎忙活,让你就范。

总之,不管有的没的,就是让你看不清,如雾里看花。

这时候,你能怎么办?求人呗。

于是,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因为权威被尊重了,存在感体现出来了。

这里就可以看的更清楚了:

要体现权威、存在感,就要掌握你需要的东西,你担心的东西,或者是你不知道的东西,这就是资源、信息不对称。

要制造这种不对称,一是掌握真的权力,以及像上面所说的,拥有对政策的解释权,二是刻意去营造出一种神秘感,让你摸不透,让你猜,我来当裁判!

于是,存在感和神秘感联袂演出了一场又一场的精彩剧集。特别是对于刚进机关的人,更是让你乖乖缴械。

但是,人总会长大,总有一天,你会把事情都看明白。这时候,你回头看看当年被耍的情景,要么是失望骂娘,要么是“积极”融入。当你融入的时候,存在感和神秘感会让你觉得很嗨,于是面对新进来的人,你会如法炮制。

传统,就这样形成了。


考公务员,了解机关,交流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和思维体系,关注微信公众号:公务员说公考

老杨微信:gongwuyuandaidaini。

weixin.qq.com/r/hC6guNb (二维码自动识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