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公职人员上班时发朋友圈7人点赞 均被纪委谈话诫勉?

回答
公职人员上班时发朋友圈,被纪委谈话诫勉,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好几个层面来看。不是简单一句“活该”或者“小题大做”就能概括的。

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事儿的发生,本身就折射出当前公职人员行为规范的严格性。过去可能觉得,上班时间刷刷手机,发个朋友圈,顶多算是工作不投入,被领导看到了说两句也就过去了。但现在不行了,尤其是在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

点赞7人,为何就触碰到红线?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值得细究:

1. “上班时间”这个大背景: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公职人员的上班时间,是用来履行职责、服务公众的。任何与工作无关的、可能分散精力、影响工作效率的行为,原则上都是不被鼓励的。虽然朋友圈是个人的社交平台,但在工作时间使用,就带有了“利用公时”的意味。

2. “发朋友圈”这个行为本身: 如果仅仅是发一条无关痛痒的内容,比如天气不错,可能影响还没那么大。但如果内容涉及工作相关,比如抱怨工作、透露内部信息,或者仅仅是炫耀、散布不当言论,那性质就变了。在这里,具体内容没透露,但既然被纪委关注,说明内容可能不是那么“无辜”。

3. “7人点赞”的放大效应: 别看7个人点赞不多,但它起到了一个关键作用——“传播”和“围观”。在机关单位里,尤其是朋友圈,信息传播的速度是惊人的。这7个点赞,可能意味着有7个同事看到了这条朋友圈。这7个人里面,有没有其他公职人员?有没有领导?有没有可能被误读或解读出其他含义的内容?这些都是不确定的。一旦有不当内容,或者被认为是在消磨工作时间,7个点赞就足以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而且,如果这7个人都是同单位的同事,那更是明显的“内部信息交流”或“群体性消磨时间”的信号。

4. “纪委谈话诫勉”的层级: 纪委的介入,说明这件事已经不是简单的内部批评教育,而是上升到了纪律审查的范畴。谈话诫勉,虽然不是最严厉的处分,但也是一种正式的纪律警告。这背后通常是因为该行为触犯了相关的纪律规定,比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或公务员的行为规范要求。

为何会如此敏感?

这背后其实是公职人员身份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公信力与形象: 公职人员代表着国家形象,他们的言行举止更容易被放大和审视。即使是私人行为,如果出现在公共社交平台,且与工作时间、工作环境有交集,就很容易被认为有损单位形象或公信力。
规章制度的约束: 各个单位通常都有关于工作时间管理、网络行为规范的规定。即使没有明确写着“上班发朋友圈就谈话”,但“工作时间不得从事与工作无关的活动”、“不得在工作场所传播不当言论”等规定,往往是隐含在其中的。纪委之所以介入,很可能是基于这些规定。
预防“微腐败”和不正之风: 这种严格管理,也是为了防止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问题,逐渐演变成大问题。比如上班时间玩手机、聊天、私下聚集等,如果没人管,可能会形成一种不良的工作风气,影响整体效率。纪委的谈话诫勉,也是一种“前置性”的纠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7人点赞”的含义可能被误读: 也许那条朋友圈的内容本身没什么大问题,就是个人分享生活,但因为发在上班时间,就被解读为“上班摸鱼”。而那7个点赞,也可能只是同事间的礼貌性互动,未必是认可其“摸鱼”行为。但纪委在接到举报或发现线索时,往往需要采取谨慎的态度,进行初步的核实和了解。
“谈话诫勉”的必要性: 即使内容轻微,一次谈话诫勉,也能起到警示作用,让这位公职人员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之处,以及作为公职人员需要承担的责任。这是一种教育和提醒,并非完全是惩罚。

怎么看待这件事?

我觉得这件事可以这么理解:

1.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但规矩就是用来约束活人的。 公职人员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必须遵守比普通人更严格的规定。上班时间就是工作时间,这是天职。
2. 社交媒体是一把双刃剑。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行为都可能被记录和传播。公职人员更应该提高自我约束意识,尤其是在工作时间,避免在社交平台上进行任何可能引起争议或影响工作形象的活动。
3. “小题大做”的背后可能隐藏着“防微杜渐”的考量。 这种看似“小”的事情被“大”处理,往往是为了树立规矩,避免将来出现更严重的问题。对于公职人员来说,时刻保持警惕,严格要求自己,是非常必要的。
4. 反思与改进。 对于被谈话诫勉的公职人员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深刻的反思机会。他需要审视自己在工作纪律、责任意识、以及网络言行方面的不足,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总而言之,这件事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当前加强公职人员队伍管理、提升工作作风的体现。对于每一个公职人员来说,都是一个提醒:在履行职责的时候,要时刻绷紧纪律这根弦,尤其是在工作时间,更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和自律。个人社交的自由,在职业约束面前,需要做出适当的权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别的要求,希望纪委的同志们能在巡查之余,也关注一下公职人员的调休情况,未予调休的补贴情况,年休假真实休息情况,未休年休假是否落实补贴情况。

user avatar

这很正常。

在体制外的人的想象里,公务员做决策非常严谨,要几十个人开会讨论,堵上所有的漏洞,形成文件后再交给专家审核,最后隆重出台。

事关国计民生的政策确实如此,但机关单位内部的纪律、规章、制度性的东西却大不一样。

现实是,某天领导突然心血来潮,觉得自己有个好主意,找秘书把想法一说。秘书凭借多年来养成的揣摩领导心思的功夫,熬夜通宵把领导天马行空的想法写成具体的文件,交给领导审阅,一来二去改个三四次 ,然后就作为内部纪律公布了。

也就是说,机关单位的纪律规范,本质上就是领导本人的直接意志。

纪律规定上班不能刷朋友圈,其真实原因很可能是领导自己不常用微信,看着年轻人整天低着个头十分不爽。

纪律规定上班不许喝牛奶,真实原因很可能是领导自己常年喝茶,感觉年轻人喝酸奶喝饮料是享乐主义。

其他情况也同理。

这种事和儿童挑食是一个道理:父母只买自己爱吃的菜。

领导拿自己的行为当衡量标准,那自然错的都是下面的人了。

何况下面的人还会加倍迎合领导的喜好。

领导觉得应该少刷微信,秘书就会写成禁止刷微信。

领导觉得应该少喝奶,多喝茶,秘书就会写成禁止喝奶,只准喝茶。

体制内待过的人都懂,这叫做高度重视领导的意见,只有这么做的人才能获得领导青睐,才有可能晋升。

毕竟,小县城的机关单位是一个爹味很浓的地方。

user avatar

很简单,机关的通病:存在感!

旧社会,苦命的儿媳终于熬成了公婆,会怎样?会在自己的儿媳身上找回失去的尊严,没事儿也得找点儿事儿,这就是地位!

以前的纪委,很多都是一种摆设,突然之间,地位上升了好几个段位,可谓炙手可热!会怎样?以前看不起老子的,现在不知道跪舔老子的,通通都得去检查巡视一番,这就是存在感,爆棚!

其实,刷存在感,不只是纪委,而是机关里的一个通病:

越是不干实事儿的部门、越是穷乡僻壤的地方,越是存在感爆棚!

为什么他们会有这么多的机会刷存在感?

因为,政策这个东西,有个特点,往往是宏观、抽象的,也就是说它不可能面面俱到。于是,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会出现一些模糊地带,这个模糊地带谁来负责解释呢?就看具体执行政策的人了,这也就给了他们怒刷存在感的大好机会!

比如,问题中纪委的通报里指出:以上同志在上班期间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违反了工作纪律。

哪些事情与工作无关?拉屎撒尿算不算?

这太特么难界定了!越难界定,纪委这些负责解释的人权利越大,存在感越强!

存在感就是这么诞生的。

而且,可怕的是,存在感会像病毒一样,不断的从老人传染给新人,于是逐渐形成了“传统”。

这种传统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里也吐槽一下,老杨当年刚进部委的时候,所经历的A处长和B司长的故事。

那一年,刚进部里,去找住房主管司室申请宿舍,管事儿的副处长A说:“宿舍紧张,先紧着应届生住,你们这些有工作经验的看情况再说吧”。看情况?这是个什么情况?于是我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多逼逼了几句,最后A被“感动”了,让我填了表格,然后回去等消息。然后,再也没有他妈的消息了。但现在回头看,每年的宿舍都是有的,只是感叹当年的我真是尼玛too young too simple啊。

有一年,司里一处长B提拔到别的司当副司长,由于时间比较紧,人就先过去了,然后由我来走一些程序,拿着表找各部门签字。B这个人还是不错的,于是我也比较上心,但是在一个环节上卡住了,因为那个盖章的不是休假就是开会,同部门人说不管这事儿,下回再来吧,一来二去这事儿就耽搁了。直到两年后,B司长又换岗位了,我才发现抽屉里还放着那张没有盖完章的表。原来,这个表格有时候屁用都没有啊!程序完全不用走!

这就是现实。

有的东西可以给你,甚至也应该给你,但就是不给你或者不直接给你;有的事情其实并不需要,但就是不给你说清楚,甚至是制造出必要性,让你去瞎忙活,让你就范。

总之,不管有的没的,就是让你看不清,如雾里看花。

这时候,你能怎么办?求人呗。

于是,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因为权威被尊重了,存在感体现出来了。

这里就可以看的更清楚了:

要体现权威、存在感,就要掌握你需要的东西,你担心的东西,或者是你不知道的东西,这就是资源、信息不对称。

要制造这种不对称,一是掌握真的权力,以及像上面所说的,拥有对政策的解释权,二是刻意去营造出一种神秘感,让你摸不透,让你猜,我来当裁判!

于是,存在感和神秘感联袂演出了一场又一场的精彩剧集。特别是对于刚进机关的人,更是让你乖乖缴械。

但是,人总会长大,总有一天,你会把事情都看明白。这时候,你回头看看当年被耍的情景,要么是失望骂娘,要么是“积极”融入。当你融入的时候,存在感和神秘感会让你觉得很嗨,于是面对新进来的人,你会如法炮制。

传统,就这样形成了。


考公务员,了解机关,交流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和思维体系,关注微信公众号:公务员说公考

老杨微信:gongwuyuandaidaini。

weixin.qq.com/r/hC6guNb (二维码自动识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公职人员上班时发朋友圈,被纪委谈话诫勉,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好几个层面来看。不是简单一句“活该”或者“小题大做”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事儿的发生,本身就折射出当前公职人员行为规范的严格性。过去可能觉得,上班时间刷刷手机,发个朋友圈,顶多算是工作不投入,被领导看到了说两句也就过去了。但现在不行.............
  • 回答
    当“行头”成为“战场”:公务员穿戴引同事嫉妒的复杂心态想象一下,在一个略显沉闷的办公环境中,平日里大家穿着朴素,风格雷同,突然有一天,某位同事的出现,仿佛给这个空间注入了一抹不寻常的色彩。不是那种炫耀式的张扬,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精致、得体,或者是一件品质上乘、设计简约却又不失品位的单品。这种“不寻常.............
  • 回答
    看到上海闵行区公务员招录对海外硕士学位有“学制最少两年”的要求,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可以从好几个维度来解读这件事。首先,为什么会有这个门槛?这背后可能藏着几层考量。 学业深度与扎实度: 两年制硕士相比一年制,通常意味着更深入的研究、更多的课程学习,以及更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训练。这对于.............
  • 回答
    这起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因为它触及了法律、道德以及未成年人保护等多个敏感层面。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性质与公众关注的焦点: 核心指控: 公职人员与未成年人(15岁少女)发生关系。这是最核心也是最令人担忧的部分。在中国法律体系中,未成年人(通常.............
  • 回答
    多地对公职人员不再“超生即开除”的政策调整,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生育观念的变化,也折射出国家在人口政策、人事管理以及对公民权利保障等方面的调整和思考。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政策调整的背景与动因1. 生育政策的根本性转变: 放.............
  • 回答
    关于女辅警敲诈公职人员一案刑事判决书的撤回,以及案件合理公开程序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和讨论的议题。很多读者和我一样,对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感到好奇,也对司法公开的边界和实践存在疑问。关于刑事判决书从网上撤回这件事,我的看法是:首先,判决书是司法机关依法作出的,其公布本身是司法公开的重要体现。法律.............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提议,在咱们身边也时不时能听到类似的讨论。简单来说,就是人大代表建议鼓励那些在政府部门或者事业单位工作了几十年,快到退休年龄的人员,在退休前后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生活、发展。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提议?从提出者的角度看,这个提议可能包含了好几层考量:1. 人才回流与地方发展: 咱们.............
  • 回答
    江苏女辅警与多名公职人员发生不正当关系并敲诈勒索一案,自曝光以来,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起案件牵扯到多方面的问题,需要从法律、道德、权力滥用、社会责任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案件概览根据公开报道,事件的核心人物是一名在江苏省某派出所工作的女辅警(以下简称“女辅警”)。她利用职务便利和自身条.............
  • 回答
    None.............
  • 回答
    甘肃女商人张某实名举报130名公职人员利用她创办的小贷公司牟取暴利,这起事件无疑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从一开始的举报到事件的后续发展,都牵动着公众的神经。事件的开端:一个女性的勇气与绝望据说,这位名叫张某的甘肃女商人,原本满怀抱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创办一家合法合规的小额贷款公司,为当地经济发.............
  • 回答
    这件事儿啊,闹得挺大,网上吵成一锅粥了。我看了不少评论,听了些分析,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的。首先,咱们得把这事儿拆开了看。“美女副局长为家乡直播带货”这件事本身这事儿,如果光看字面意思,你可能觉得挺正面的:一位有能力、有姿色的副局长,愿意放下身段,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家乡农产品代言,帮助当地.............
  • 回答
    甘肃等地出台的最严“禁酒令”,尤其是对公职人员下班后也禁止饮酒的规定,确实是近些年反腐倡廉领域里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举措。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对党员干部个人行为的约束,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当前社会对公职人员队伍的期望和要求。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意图:首先得从根源上说,这种“最严禁酒令”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上海浦东某个防控办的公务员,在单位的电子屏幕上玩《魔兽世界》,这事儿一出来,那真是炸开了锅。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对此事儿的看法,那叫一个五花八门。首先,从纪律和责任的角度看,这事儿肯定是有问题的。公务员,尤其是还在疫情防控这个特殊时期在职的,那本身就肩负着.............
  • 回答
    看到“公务员大幅涨薪”的消息,我的脑子里立刻冒出好几个层面的想法,这是个挺复杂的事儿,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从“为什么”的角度看,可能有哪些原因? 人才吸引与保留: 这是最直接的理由。如果公务员工资待遇长期偏低,或者跟不上社会平均水平,很容易导致优秀人才不愿意进入体制内,或者在职人员流.............
  • 回答
    “公务员觉得收入不够高可‘下海’畅游去”这种说法,初听起来颇有几分道理,似乎提供了一个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然而,仔细推敲,这其中涉及到的考量远比表面上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下海”这两个字背后承载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换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当一位公务员感到收入不满足时,他自.............
  • 回答
    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申论B卷就传统美德和家风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价值且具有深远意义的选材。它触及了社会文化的核心,关乎个体品格的塑造,更连接着国家民族精神的传承。单从这个选题本身来看,就能感受到出题人希望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以及如何在基层治理和人.............
  • 回答
    公考头名落选引风波:是制度的瑕疵还是人治的痕迹?近日,一则关于某地公务员考试的争议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一位在笔试、面试中均取得第一名的考生,最终却因为“第二名更适合”的理由落选,由此引发了对公务员选拔制度公平性的广泛讨论。这位不服气的考生选择了法律途径,将省保密局告上法庭,这一举动无疑将事件推向了.............
  • 回答
    谈到现在的公务员薪资待遇,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而且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把这个事情说得更明白一些。首先,要认识到“公务员”不是铁板一块。 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公务员,他们的薪资构成和具体数额,可能差别会很大。比如,大家常说的“体制内.............
  • 回答
    重庆公务员辞职赴非洲护狮:一种勇敢的选择,一次生命的绽放重庆公务员辞去稳定工作,奔赴非洲保护狮子,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冲击力和话题性的新闻。当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这个消息时,内心是充满了敬佩和一丝丝的不解。敬佩的是他敢于打破既定的人生轨迹,追逐内心深处的呼唤;不解的是,在大多数人看来安稳舒适的公务员生活,.............
  • 回答
    谈到眼下公务员的薪资待遇,这话题真是三天三夜也聊不完,而且越聊越容易出圈儿。身边朋友、亲戚,乃至网上,时不时就会冒出来“公务员工资高低”的争论。要我说,这事儿确实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得从好几个维度去拆解。首先,得承认,大部分人的看法是基于自己身边看到和听到的。有些人觉得,公务员工作稳定,福利好,退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