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家风从初衷看,是反腐败斗争的现实需要。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官员,除了受到党纪国法的约束外,还面临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首要的就是血缘关系。这种关系,不需要写条子打招呼,就摆在那里。一个市委书记的儿子,搞个建筑工程公司,在该市想承揽政府投资项目,不需要任何关照,自然就会莫名其妙的中标,这种事情只能说“都懂的”,根本没法监督,也找不到任何以权谋私的证据。
现在想到的制度手段,是笨办法,直接规定配偶子女在官员职权所及的地方,严禁经商办企业。但是,一个官员的血缘关系,又何止配偶子女?儿子不能开公司,侄子外甥表兄弟,你管不管?根本没法管。而且党和人民一个月就给人发几千块钱合法收入,管那么多也不合适,对吧。
既然光靠制度手段禁绝不了,于是只能在道德层面做出要求。这就是为什么中央纪委监察部要搞一个专题,叫做“中国传统中的家规”。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问题在于,中央纪委监察部讲,要汲取精华,去除糟粕。但在宣传上,很容易出现偏差,划不清精华与糟粕的界限。比如说,同样讲郑义门,你看中央纪委监察部是怎么讲的,讲的大体上还是不错的,算是古为今用。结果有人把同样题材拍成动画片,讲的是家法大于国法,把人拉回来动私刑……
郑义门———更可怕的是,要谈家风,首先就要号召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在党内享有崇高威望的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风吧。但一些宣传工作者,连这么好的家风,都能给宣传歪了。实事求是的讲,有些体制内文人,和达官显贵接触的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少,只知道什么样的文字能博贵人一笑,却不懂得什么样的文字会得到群众的支持。
比如说以下这篇《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文章,从宣传实际效果上看,绝对是灾难。误党误国也误了被宣传的官员全家。我们来看看这篇题为《万里家风万里扬》的文章差在什么地方。
人民日报海外版这篇文章,讲的第一个事例是万里同志送儿子万伯翱去艰苦的农村去工作,文章一开始强调万里家里女眷都很心疼,很舍不得,只是万里同志坚决要求儿子自力更生。多么好的事情啊。结果宣传文章写出来,是这样的:
围绕万伯翱下乡的问题,家里还举行了一个家庭会议,专门请来了年近八旬的奶奶,尽管在会上,奶奶一直不赞同,妈妈也流下了眼泪,但万里却说,自己的孩子,不是我不爱,爱孩子,要看怎么一个爱法,怎么对待。长期生活在暖房里是一种爱,放在农村去锻炼也是一种爱,为此,我决定让老大到最艰苦的农村去,到农业第一线去,到生活的激流中去。
奶奶和弟妹们都哭了,奶奶说给他多带点钱和生活上用的东西。万里说,不要,什么也不要给他带,一毛钱也不要给他,就是要他自力更生。今后家里不会给他寄钱。
万伯翱出发时,妈妈边涛给他带了三样东西——一件是万里在抗日战争时期部队发的一床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旧被子,一件是万里穿了多年的灰棉袄。而万里则送给万伯翱两本书和一个笔记本。一本是《论共产党员修养》,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不爱题字的万里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写着:“一遇困难、立即坚持。”就这样万伯翱带着父母亲的嘱托和牵挂,怀揣当月15元钱的伙食费,在警卫员的陪同下来到了河南省西华县黄泛区农场。
然后你再看黑体字,这个宣传效果,呵呵。
说完了言传,接着自然就是写身教了,这篇文章是这样写的:
万里退出政坛后,在生活上并没有感到枯燥。他的生活特别有规律,每天中午饭后要睡上一觉,起来之后去参加体育活动。每周打三四次桥牌,两次网球,偶尔打一次高尔夫球。吃饭一日三餐,比较素淡,有时喝点茅台酒和啤酒。他在饮食上不挑剔,比较喜欢吃狗肉、羊肉类的肉食。晚饭后看电视,除了新闻外他比较喜欢京戏。
我就搞不懂了,这篇文章讲的是家风啊,你有必要把人家的生活隐私写那么细么?
说完了健身,按照知乎的习惯,接下来就要谈看书了吧。按照这篇文章的意思,万里同志读的书是这样的:
当毛主席批注的新版《二十四史》发行后,他极想一睹为快。他说:‘我在秘书那儿还有点儿钱,有好几千块吧?快去买一套吧!’可秘书联系后回来说,人家照顾首长,只收成本价,也得13.5万元(市场价15万元),老人家一听只摇摇头。是啊,他的工资除了生活必需外,几年加起来也不够这个数啊!后来,我们几个儿女集资给他买了一套,父亲如愿以偿,从此,一有空儿就细细翻阅起来。”
于是,几个子女凑了13.5万元,给老爷子买了这套书。顺便看了看,这套书原价是19800元,当当网上打完折是14520元。
《毛泽东批注二十四史(全91册,精装,正16开)--国内首部横排简体字武英殿本二十四史,纪念毛泽东诞生120周年》(中央档案馆...)【简介这位作者接下来又转而写他生活俭朴了,你妹的,你刚写完他打高尔夫球喝茅台看13.5万的书啊……
现居住在中南海“含和堂”的万里,享受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待遇,但他的生活简单、俭朴。“含和堂”原是朱德的住所,现在有的外墙体有明显的裂痕,有的地方墙皮都脱落了,国管局好几次提出重新装修一下,但万里就是不同意,嫌花钱,说没必要。走进万里家中,更难以想象这就是原委员长的家,家具是旧的,床也是旧的,沙发还是那种过去机关里常见的,套着灰布套的那种。这种沙发在老百姓家中都少见了。
前面写过万里和儿子的关系了,作者觉得不够,又开始写他和母亲的关系,他们的关系是这样的:
万仲翔回忆说,我们家曾在东城区演乐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住过,一天,单位为万里住的北屋装上了窗帘,南屋没有装。奶奶发现后大怒,怒斥万里:“万里,我不是人啊,你那屋装了窗帘,为什么不给我这屋装?”万里说:“工作人员说给你也装上,我怕公家花钱太多了,现在国家有困难,就给他们说你那屋就别装了。”奶奶又说:“那你没有津贴呀,你用津贴给我买嘛。”万里无言以对,连声允诺。后来万里用自己的工资为奶奶的屋安上了窗帘。
……
解放后,万里就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万里交代孩子们,好吃的要先给奶奶吃,好用的要先给奶奶用。万里每次外出回家都要先到母亲那看看,坐在她身边,听她用家乡话讲这讲那,或随声附和,或开心一笑。
你直接写不用公款用私款孝敬母亲不行么?非要写那么细?
写母慈子孝写着写着,这位作者忽然又开了个脑洞,从母亲扯到了女足上:
在万里的心目中,母亲乐观、坚毅的态度对他影响很大,他崇拜母亲,敬仰母亲吃苦耐劳的品性,这种挚爱甚至影响到他的决策和观点。20世纪80年代初期,万里就经常对国家体委的领导讲:“你们要重视对女足的培养,中国妇女很能吃苦,我看女足冲出亚洲的希望比男足大。”事后有人说,万里料事很准。
这篇文章其实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时,是有删节的,网上有一个完整版,多了一个案例:
万里的家风和离休生活1985年12月的一天,杨杨突然高烧,杨杨将电话打到了支队值班室,值班的叔叔告诉她“你爸爸现在在美国驻华大使馆值勤”,杨杨哭着把电话挂断了。得知政委的孩子发烧后,总机守机员的值班战士破例将电话接到了哨位。万伯翱所在的支队是一支担负各国驻华使馆警卫任务的支队,在这个支队里,他是惟一的外语专业毕业生,也是惟一能够完全用外语与外交官全面交谈的干部。加之值勤人员不能离开哨位,万伯翱只好派公务员曾祥书先期赶去。曾祥书到他家一看,孩子已高烧得不行了,忙背着孩子直奔日坛医院儿科研究所。到医院后,由于正值流感盛行,曾祥书将孩子放在一楼楼道的一个墙角让她倚在墙上,对孩子说:“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你都不能离开,叔叔这就给你排队挂号去。”曾祥书挂号后回来一看,孩子连站的力气都没有了,靠着墙坐在楼道内、耷拉着脑袋。曾祥书见此,抱起来直往急诊室跑,医生开完针剂后,又没有病床输液,连楼道走廊的椅上都坐满了输液的人,无奈之下,曾祥书只好抱着孩子坐在楼道的地板上让护士给孩子输液。直到美国驻华使馆招待会结束后,执勤任务才算完成,万伯翱这才带着卫生队医生张明江、卫生员李拥军赶到医院。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都没有交待公务员打万里的旗号。
为什么“曾祥书”反复出现?原因很简单,因为这篇文章是曾祥书写的啊……
所以说,宣传家风,本来不是坏事,但要按这位老兄的套路去宣传,那真是抹黑了老一辈,教坏了新一代,这么做宣传工作,是不行的。
领导不识字,作死谈家风。
这些谈家风,鼓吹家训的干部……我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媚上、拍马屁是你的做人方式,我管不着,但你自己鼓吹的东西你得读啊!否则怎么知道不会招祸呢?
说起家风家训,现在最热的典型是中纪委头条推荐、CCTV的郑义门,截图为证: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点进去是这样
《郑氏规范》————要闻——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但是,我赌一顿便宜坊烤鸭,把这个家训放首页的人自己没通读过,否则100个胆子他也不敢!
《郑氏规范》全文恩,也许他们不知道“倡优”的意思。我祝各位领导的运气和《连升三级》里面的张好古一样好。
相关回答:
陈丹青说「两千年文脉已断」,他的依据是什么? - 马前卒的回答 如何评价在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热播的动画片《郑义门》? - 马前卒的回答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