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韦小宝为什么知道小玄子身份以后就一股奴才样?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它触及了韦小宝性格中最核心的矛盾和复杂性。韦小宝在知道“小玄子”就是康熙皇帝之后,确实展现出了一种“奴才样”,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种“奴才样”并非纯粹的谄媚或畏惧,而是他生存智慧、价值观以及他对权力的独特理解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韦小宝在得知康熙身份后的“奴才样”表现:

1. 强烈的生存本能和对危险的敏锐嗅觉:

从小在烟花柳巷的经历: 韦小宝自幼在扬州丽春院长大,见惯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学会了察言观色,懂得如何讨好客人,如何规避危险。这种经历让他对权势人物有着天然的警惕和趋炎附势的本能。
政治环境的险恶: 当时是大清初年,政治斗争异常激烈,鳌拜专权,宫廷内部暗流涌动。对于一个没有背景的小人物来说,一旦触怒了权贵,后果不堪设想。他深知,康熙虽然年轻,但却是皇权的核心。
避免被视为威胁或敌人: 韦小宝并非愚蠢之辈。他清楚地知道,一旦他的真实身份(或者说他与天地会的关系被暴露)与皇帝的身份对上,他很可能被视为政治对手或潜在的威胁。而表现出恭顺和听话,是他最直接有效的自保方式。他宁愿做一个无足轻重、被皇帝喜欢的“小太监”,也不想成为一个被怀疑、被追杀的目标。

2. 对皇权和权力核心的敬畏与认知:

“天子”的概念: 尽管韦小宝嬉笑怒骂,但骨子里还是受到当时社会观念的影响。皇帝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天子”。在心理上,他会对这种权力产生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即使这种敬畏夹杂着玩世不恭。
“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实用主义: 韦小宝是极度务实的。他明白,能接触到皇帝,意味着接触到了权力的最核心。他不会去想推翻皇权,但他非常懂得如何利用靠近权力的机会为自己谋利,获得好处。这种“奴才样”是一种策略,是将自己摆在一个更容易获得皇帝宠信和赐予的位置上。
“主人”与“仆人”的心理认同: 尽管他内心可能并不完全认同,但从外部表现上,他会主动将自己定位为康熙的“仆人”,甚至是“奴才”。这是一种心理暗示,也是一种行为规范,让他能够更好地进入角色,并迎合康熙的期望。

3. 利用“奴才样”来掩饰真实意图和获取信任:

降低戒心: 康熙年少,身边必定戒备森严。韦小宝一个“小太监”表现得唯唯诺诺,讨康熙欢心,反而能够降低康熙及周围人的警惕性。他们不会认为这样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有什么威胁。
获取“内幕消息”和便利: 通过扮演一个忠心耿耿、讨人喜欢的“奴才”,韦小宝能够更容易地接近康熙,听到宫廷内部的各种信息,了解政治局势。这对于他作为天地会成员的身份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制造“特权感”: 在康熙心中,韦小宝可能被视为一个“特别”的太监,一个可以玩乐、可以诉说心事的朋友,而不是一个身份地位悬殊的臣子。这种“亲近”的假象,反而让韦小宝获得了许多普通官员无法获得的特权和便利。他用“奴才样”换来了“免死金牌”一般的安全感和行动自由。

4. 自身性格特点的延伸:

玩世不恭与钻营的结合: 韦小宝的性格是玩世不恭和极度钻营的结合体。他看似不羁,实则心思缜密。知道康熙身份后,他的玩世不恭可以用来讨好康熙,而他的钻营则会引导他采取最有利的策略。
对友情和利益的权衡: 韦小宝对康熙确实有一定的友情,但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与康熙保持良好关系对自己的巨大好处。他不会因为所谓的“平等”而冒失去接近最高权力核心的风险。他愿意放下所谓的“尊严”,用“奴才样”来换取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安全。
“大丈夫能屈能伸”的体现: 韦小宝深谙“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道理。他并非不懂得反抗,但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屈服,什么时候该隐忍。在面对康熙这样绝对的权力时,屈服并表现出“奴才样”,是他在当时情况下最明智的选择。

具体的表现例如:

对康熙毕恭毕敬,甚至低三下四: 即使在私下,当康熙身份暴露后,韦小宝的称呼和态度也会立刻变得恭敬,少了几分平时的玩笑和打趣。
主动承担责任或被动接受命令: 当康熙交代任务时,韦小宝会毫不推辞地接受,甚至显得非常积极,仿佛是为主人效劳的奴仆。
讨好和奉承: 他会想方设法地逗康熙开心,说些恭维的话,送些小礼物,这都是为了巩固自己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在康熙面前小心翼翼: 即使是偶尔的失误,他也会表现出惊恐和不安,急忙道歉,以避免惹怒康熙。
与天地会兄弟的对比: 与他对天地会兄弟的直率和调侃相比,他对康熙的态度明显多了一层隔阂和谨慎。

总而言之,韦小宝在知道康熙身份后的“奴才样”,是他作为一个在残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生存主义者,所采取的一种极具智慧和策略的手段。它不是简单的谄媚,而是为了在权力漩涡中生存、发展并最终实现自己目标(无论这个目标是江湖义气还是个人利益)而选择的最有效的生存之道。他用这种“奴才样”,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在皇帝身边游刃有余的生存空间,并且巧妙地利用了康熙对他的信任,为自己和天地会谋取了极大的便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认识的两个70后,互为大学室友,20多年交情。

一个毕业在国企混迹,混到了正科级。

另一个走了仕途,14年已经是厅局级干部。

前者每次见到后者,都是一股奴才样。

恕我不够高洁,居然没觉得有啥不合理的。

user avatar

《水浒》一书,好就好在“招安”,同样,《鹿鼎记》一本书,好就好在深刻描写了韦小宝与康熙帝玄烨的关系变化,写出了一对曾经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小朋友,怎么一步步变成了地位天渊之别的君臣主奴。

【康熙摇了摇头,脸上忽有凄凉寂寞之意,过了好一会,说道:“满洲人有好有坏,汉人也有好有坏。世上的坏人多得很,杀是杀不尽的,要感化他们走上正途,我也没这么大的本事。唉,做皇帝嘛,那也难得很。”向韦小宝凝视半晌,道:“你去罢!”
韦小宝磕头辞出,只觉全身凉嗖嗖地,原来刚才吓得全身是汗,内衣内裤都浸湿了,出得宫门,才吁了一口长气,寻思:“天地会的兄弟中又混进了奸细。杀了一个风际中,另外又出了一个。否则的话,他们要我来行刺皇上,他又怎会知道?可不知是谁做奸细?”回到府中,坐下来细细思索,寻不到半点端倪。】

到原著最后,他们真的还是朋友么?古往今来,可又有哪个人对自己好兄弟、好朋友,是一副“皇上圣明、奴才该死”的奴才嘴脸的?韦小宝最后之所以选择归隐,说穿了,就是和康熙帝距离越来越远,不情愿再当奴才。

就算高官显爵,封一等鹿鼎公,封抚远大将军,可奴才终究是奴才,韦小宝在满清朝堂中,也只不过被众人视为是小丑弄臣。和明珠、索额图、杰书那些满洲八旗的朝堂精英相比,他一个汉人小混混那点手腕和心机,在满清朝堂上究竟玩得过谁?

就说多隆那个粗胚,他可能是真的弱智到连是姓韦的捅了他心口一刀也没数么?无非是皇上的脸面,大家官场混混过,不伤和气。韦小宝居然连这点都堪不透,若等到康熙帝的宠信消失殆尽,真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笔者看《鹿鼎记》,就是当一个寓言看,一个满清为什么能奴役几亿汉人两百余年的寓言,从韦小宝这个人,怎样从幼年出身于满清作恶最多的扬州,耳熏目染满清之残暴罪恶,崇拜大明英烈好汉、同情反清志士的小孩子,一步步在高官厚禄腐蚀下,堕落成满清皇帝死心塌地的走狗奴才。

——正隐喻着从洪承畴、岳钟琪一直到曾国藩、李鸿章这些人杰,论能力不知胜过韦小宝多少倍,为什么却都和韦小宝殊途同归,走了一条甘心为奴之路,以此写就为什么我们这个曾经创造过何等辉煌伟大成就的民族,整整267年的为奴隶和为奴隶而不可得的黑暗惨痛历史。

铁一般的历史证明,恰恰是原大明王朝的整个精英集团,不分文官武将的集体堕落,丧失民族气节,效顺满清为虎作伥,叛君叛国,才是满清得以区区几十万人口掌控整个天下的主要原因。

原明帝国体制的武夫们,近乎全都投效在满清旗下,为其鹰犬来剿杀故国。南明原来的守护者江北四镇和左良玉部诸将,倒戈投清之后,更是冲锋在最前的急先锋。

扬州十日、江阴血战,嘉定三屠,扫荡南方各省,那些汉八旗和绿营兵,哪一战不是主力,哪一战不是先锋?

三藩起兵而半壁河山皆反,康熙帝玄烨靠的不是几万早已腐化的八旗,而是张勇的甘肃绿营、赵良栋的宁夏绿营,这些人从明末边军转化而来的汉奸兵马,打赢了这场战争。

而士大夫之无耻、则更是为国耻。明代士大夫集团历经二百余年的的不断劣化,劣币驱逐良币,最后毫无民族气节的败类占了绝大多数。多少地方官员奋勇投效满清,多少读书士子见满清仍旧开科举就乖乖剃头读八股。

南京群臣,恭迎清军入城

李自成破京师而多尔衮举棋未定时,是范文程帮他下定入关决心;李定国二斩清王时,是南明中枢不欲他建大功而拖他后腿,是洪承畴帮清廷力挽狂澜;

郑成功镇江一战尽歼江南八旗,可在南京城下却被郎廷佐等几个名不见经传的汉奸小人误骗欺瞒,以致功败垂成;

从白莲教造反到太平天国举义,又是汉人地主官僚们自发组建的练勇,帮助虚弱不堪的满清中枢镇压下去。

满清王朝历次生死危机中,一次又一次在劝阻他们放弃中原、逃回东北老家的,从来不是那些昏聩无能的八旗贵族,恰恰便是那些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汉人精英、官僚士大夫。

自作聪明的汉人精英们,各个都不敢贸然出头,深怕打垮满清后却被同伴摘了桃子,让别人做了朱元璋,自己去当陈友谅张士诚。因而各怀心结,各行其是,即使郑成功这等大英雄亦不能免俗,屡次拒绝与李定国会师勤王。孙可望辈更等而下之。

三藩起兵时,太多人冷眼相看,甚至正如《鹿鼎记》小说所写那样,不反清先反吴,甚至以为反吴优先于反清;台湾郑经的东宁水师掌控了东亚海权,本可抄掠兵力空虚的满清大后方,却不停攻略广东、福建沿海,打得耿精忠重新降清,自己最终也在大陆难以立足,走向覆亡。

如“天父杀天兄,依旧归咸丰”的悲呛,太平军和湘淮军两支汉人兵马决死厮杀十余年,导致上亿人口死伤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这些出类拔萃的人中之英,手握天下兵权却在互相牵制,明明谁都缺乏对满清的忠心,可又谁都不愿意率先举事,生怕是为人作嫁。

即使到了宣统年间,手握北洋六镇、尽掌京畿重地的袁世凯,居然仍会被一帮玩鸟斗蛐蛐的八旗子弟掣肘于鼻息,一度打算远遁海外逃命,若非革命党南方举事,仍旧下不了和满清彻底决裂的决心。

所谓“煌煌大清”,就是在无数太过聪明的汉人精英的互相掣肘中,一次次化险为夷,苟延残喘了二百六十七年。

表面上看《鹿鼎记》,韦公小宝如何翻云覆雨,无往不利,携七美而归,几乎可当做YY种马小说去读,多少读者甚至对这个形象理解、欣赏、赞扬。

然而越到最后,他和康熙帝的每场对手戏,读后都只觉凉风嗖嗖,不尽悲凉。

user avatar

因为他本是个奴才,这回又找到了赏识自己的主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