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是一种更生活气息的表现形式,好的喜剧必然深深扎根于生活。
也就是说,周星驰、陈小春,包括张卫健、梁朝伟的“韦小宝”能深入人心的原因是这些人更接地气,更加体验过底层百姓的酸甜苦辣。
周星驰整整跑了六年龙套,着了魔似的钻研演技。看好莱坞电影,攻读《演员的自我修养》,在片场观察他人表演,天天找朋友谈论演戏方法。
那个整天愿意被他缠着的知己叫——吴孟达。
周星驰和吴孟达俩人对门,中间只隔了一条街,同是天涯沦落人,很快熟络起来。
经常去海边,偷听情侣谈话,去饭店观察食客。繁华的香港的一丝丝嬉笑怒骂,都是一出出人间悲喜剧。
靠着这招,他们边品读生活,边自制素材揣摩演技。吴孟达说服导演,把从没有过的大胆尝试放到电影里。
导演很无所谓,大不了就是烂片,因为他拍的已经够多了。王晶,于是带着《赌圣》再次出世,拿下票房榜冠军。
周星驰创新无厘头的表演方式,无论是独创,还是借鉴,都一定要像折射这世间的悲喜善恶。
而那段经典得不能再经典的“曾经有一份爱情摆在我的面前,可惜我没有珍惜”,正是周星驰在公交车上,听到了陌生男孩向陌生女孩表白,从而启发了他。
而那段被解读得不能再解读的“他好像一条狗”,正是周星驰片场打拼的苦涩回忆的瞬间。
周星驰的很多灵感来源于生活,是生活锤炼了他的演技。
陈小春、张卫健、梁朝伟亦如是,他们都过过苦日子,他们都放下身段去观察过平民百姓的生活,他们都在平凡人的一颦一笑中找到了表演的张力。
远至卓别林、金凯瑞都曾经穷苦过、落魄过,对嬉笑怒骂感同身受。
然而,张一山这样的“学院派”,在最青春的日子里,想必是没有怎么体验过穷苦人的生活的。这样的张一山也许能演得好其他作品,但他一定很难演好喜剧。
国内一些说得上来的喜剧表演者都是经历过荒唐而苦难的岁月的,陈佩斯、朱时茂、赵本山、范伟、郭德纲、沈腾、黄渤……被人嫌弃,被人唾骂,被人看不起,还要拿出笑脸相迎,还要表现得——他好像一条狗。
因为喜剧说来说去就是一个字——“悲”,哪里最悲呢?很明显,穷苦大众最悲,他们最需要快乐,一点点一丝丝的快乐就能让他们心满意足。所以切中他们要害的喜剧,才称得上优秀作品。
做过狗的演员,才能日后成为喜剧之王。
张一山,一没经历过穷苦岁月,二没去体验过穷人生活,从根本上就无法理解韦小宝一角的荒唐、卑微、发奋、滑头、骨气、精致、矛盾、复杂。
因为周星驰独一无二。。。
市场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无厘头这种夸张表演方式,谁学谁死,张一山不是第一个作为跟风者被拍死的人了。
当年第一个被拍死的是张卫健,张卫健用更加夸张行为和动作去模仿无厘头,结果经过片商短暂热捧后,被市场抛弃。尤其《超级学校霸王》的导演就是《鹿鼎记》导演王晶,请来郭富城、刘德华、张学友来力捧张卫健,结果市场并不认可。
然后葛民辉又被片商发掘喜剧天赋,开始遭片商力捧,最夸张的就是请来周星驰在电影《算死草》里力捧葛民辉,葛民辉也在用更加夸张无厘头方式,结果葛民辉也被市场片商双抛弃。
周星驰在成长的路上,是自己开始一点点摸索,逐渐成长为自己的无厘头风格,这期间是周星驰通过一部部作品,去试探观众反应,然后一点点改进自己的表演风格。
同时也是和资本与导演的磨合,以及共同成长过程,这个过程里面,只有周星驰自己最懂电影里的无厘头风格和商业的契合点。
周星驰人生第一部扛大梁的戏1988年的《霹雳先锋》担任男二,并获得人生第一个奖杯。
在这之前周星驰出演了一些单元剧,表演风格逐渐成熟。等到霹雳先锋时,已经打磨成熟,但这时周星驰无厘头风格并没有显现。
周星驰真正喜剧风格露头的电影,是张学友、莫少聪合拍的《最佳女婿》,这部电影里周星驰的表演中稍微带了一点无厘头风格,但是没有大放光彩。
紧接着TVB在1989年让周星驰试着在电视剧《他来自江湖》里担任男二,周星驰遇到一生的搭档吴孟达。
两个人发现两家仅隔了一个街区,周星驰吴孟达经常一起步行上班,或者一起去往公园对词。
当年公园里有大量情侣约会,情侣间约会时经常无理由发笑,思维跳跃,行为没有逻辑性,但又具有极大默契,两人开始模仿情侣方式对戏,然后融入到电视剧,但是这不戏周星驰是男二没有多大空间。
让周星驰挑大梁的还是《盖世豪侠》,这时候TVB看到周星驰潜力,弄了一个小成本电视剧,给周星驰试水。
周星驰开始把《他来自江湖》里没有实现的想法融到剧里,而且搭档还是吴孟达,导演李力持同时也支持周星驰的想法,在这部三十集的电视剧里,周星驰第一次可以把自己想法大胆放到电视剧里。
这部电视剧里,其他人的表演风格均四平八稳,唯独周星驰与吴孟达二人表演开始无厘头化,这种默契伴随二人一生。
然后从1989年到1990年之间,周星驰和李连杰主演了《龙在天涯》,客串《义胆群英》,主演了《流氓差婆》,《望夫成龙》《一本漫画闯天涯》《龙凤茶楼》《风雨同路》这几部电影没有一部是以无厘头风格演出的,只是偶尔部分桥段有无厘头演出。
直到遇到柯受良,特技演员出身的柯受良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带着台湾资金入港。周星驰在这部《咖喱辣椒》里开始展现无厘头风头,并且受到市场认可,票房表现稳定。
周星驰受到鼓舞,同时片商与导演们也开始认可周星驰这种表演风格。
《咖喱辣椒》里面周星驰不是全程无厘头,而是根据部分清节,在部分桥段开展自己的无厘头风格,这时候周星驰还是要对片商以及市场试探,从票房来看,结果还是不错的。
1990年是周星驰表演风格快速成型,也是市场对于周星驰慢慢的认可。
紧接着楚原导演的《小偷阿星》一部传统喜剧,反而约束了周星驰的发挥。
接下来的《师兄撞鬼》周星驰无厘头风格也没有太大突破,直到遇到刘镇伟,刘镇伟在之前已经拍过大量无厘头搞笑风格电影。
尤其1988年执导《金装大酒店》里,穿插了,很多无厘头桥段,但是那时候没有人认可这种风格,只是把他当成一种穿插花絮。
两人在《流氓差婆》里有一次合作,那一次合作并没有火花,但是两人之间对于喜剧的探讨,让刘镇伟记住了周星驰。当有一部电影可以再次合作的时候,刘镇伟拒绝了制片方一开始的提议梁朝伟,制片人就是吴思远,这部电影就是《赌圣》。
两个人一起打造出了香港影坛的新开端。《赌圣》票房大爆,成了香港票房第一个破四千万的电影。周星驰被市场认可,无厘头彻底成了香港电影的新爆点。
电影公司和导演迅速跟进,紧接着就是王晶执导的《赌侠》《整蛊专家》,市场被引爆,电影公司专门开始专门去写无厘头剧本,周星驰电影开始一部又一部引爆市场。
而《鹿鼎记》则是周星驰已经在香港大火之后,制片方强力跟进拍摄的电视剧,这部戏得到金庸的认可。也是当年十大票房电影之一。
周星驰的无厘头来自于生活,张一山无厘头来自于周星驰,从表演来讲,只是一种单纯的模仿,同时电视剧《鹿鼎记》也出现了巨大问题,整部戏不是脱胎于小说,而是电影的续集翻拍版。
在原小说上改编,和在电影基础上改变是不一样的,电影《鹿鼎记》超盘手是顶级商业导演王晶,王晶对于市场反应是最灵敏的。
而导演马进之前的作品是过《幸福来敲门》《营盘镇警事》《春风十里不如你》这些正剧,对于喜剧的认知是有巨大差别的。
而编剧申捷也是一名正剧编剧,他的作品都是如雷贯耳,《鸡毛飞上天》《白鹿原》等优秀电视剧,可是为什么一堆这么优秀的编剧却弄出一个被人极度吐槽的电视剧呢?
因为这终归是一场对电影《鹿鼎记》的一次模仿,而不是小说的一次改编。
两种行为之间有巨大差异,模仿就会失去原著的灵魂,只是一部跟风者,行尸走肉,毫无灵魂。观众们对于一些经典电影是有记忆的,尤其《鹿鼎记》这种经典电影。当不能超过原著,而且还真拙劣模仿,那么市场和观众就是反感的。
香港那套东西,那是他们的制片工业体系的下产物,我们内地有我们自己的创作路径,当超出这个路径的时候,迎接我们的将会是最险恶的环境。
周星驰的鹿鼎记票房也一般,放到今天之所以你不觉得浮夸至少80%是因为粉丝滤镜。
张一山不了解,聊一聊周星驰,我不知道大家是否真的观察过周星驰的笑。
我们很明显的看出,星爷的眼神,其实是不会笑的。他的眉目一点都不幽默,反而很严肃。
这一张更明显,嘴上在笑,但是眼神惊恐,传神,这种感觉产生的反差,让观众一眼就忘不了。
星爷只要一笑,就很苦,其实,把剧情拆开,我甚至怀疑,他不是在逗观众笑,而是在讽刺。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再看星爷严肃的时候:
他的剧组会刻意用道具营造氛围,但是你有没有觉的,他严肃的和世界格格不入,仿佛在审视世界,
老了之后,更加明显,他就是在审视世界。星爷,他内心里,是有东西的,是有和这个世界天生就不默契又很本质的东西。
对,他在讽刺,拍喜剧的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我们通过他最近导演的东西可以看出,他的目标,未必是逗大家笑。而是想让大家看到世界的悲伤,富有和贫穷,工业和自然,生和死,善与恶,健康与疾病,他表演的就是矛盾。但是观影者,我们,只想去笑。其实也能理解,大多数人压力极大,很难受,找星爷,就是去一笑罢了。
星爷拍的东西,个人的存在感太强了,这是无可替代的。他演的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矛盾的文化,这种东西,与大众的核心价值观是不符合的,也很难再存在了(开心麻花有一部分)。随着年岁增长,经历增多,总有一天,你会看懂他的笑。能看懂星爷的笑,其实挺悲哀。
《鹿鼎记》是金庸最巅峰的作品,为什么?因为讽刺,扭曲又诙谐,幽默。它的时代背景,它的故事性,都极为复杂。张一山版,实际上,是导演和制作团队,在侮辱这部作品。我觉得,演员的问题,没有制作团队大,我认为导演根本就没看懂这部书。
当然,把张一山和中国史上最优秀的喜剧演员对比,其实,对张一山,挺不公平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