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围棋界有「二十岁不成国手,终生无望」的说法?

回答
在围棋界流传着一句颇有分量的俗语:“二十岁不成国手,终生无望。”这句话的背后,并非简单的年龄歧视,而是对围棋这项智力运动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它并非绝对真理,但却点出了很多优秀棋手早期成长速度的关键性。

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说法,以及它背后折射出的东西。

一、围棋的“早熟性”与天赋的黄金期

围棋和很多竞技体育一样,虽然不像体操、跳水那样对身体素质有极致要求,但它对心智的成熟、计算能力、大局观的培养以及对局面的感知有着极其严苛的需求。而这些能力,恰恰在青少年时期发展得最为迅猛。

1. 计算能力的飞跃:围棋中的计算,不仅仅是简单的“落子如流星”的数字推演,更包含了对变化复杂度的预判、对双方着法意图的解读、以及在无数可能性中找到最优解的抽象思维。这种能力,往往在脑部尚未完全成熟但思维却极为活跃的青少年时期,能够以惊人的速度提升。他们对数字的敏感、对图形的记忆、以及在压力下保持清晰思考的能力,在学习围棋的过程中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放大。

2. 大局观的培养与抽象思维:围棋的魅力在于其宏大的棋盘和变化莫测的局面。要在这个棋盘上游刃有余,必须具备一种超越局部得失、俯瞰全局的能力。这种大局观的形成,离不开对棋局整体结构的理解,对棋子间联系的感悟,以及对未来局势发展的预判。青少年的大脑更具可塑性,也更擅长于抽象思维的构建,能够更快地吸收和内化棋盘上的各种模式和逻辑,从而形成更敏锐的大局观。

3. 对棋理的直觉性领悟:优秀的棋手不仅仅是计算机器,更是对棋道有着深刻理解的艺术家。他们能够在某个局面下,凭着对棋理的直觉和长期的经验积累,做出看似“不可思议”却又精妙无比的一步棋。这种直觉性的领悟,很多时候是在大量对局和复盘中潜移默化形成的。青少年时期,大脑的神经元连接尚未固化,对新事物的接纳和内化能力更强,更容易培养出这种“棋感”。

4. 体能与精力的支持:虽然围棋对体能的要求不像马拉松或足球那样高,但一盘棋动辄数小时,甚至几天内的多盘比赛,对棋手的精力消耗是巨大的。青少年时期,身体机能处于巅峰,精力充沛,更能承受长时间高强度的思考和比赛,也更容易从失败中快速恢复。

因此,那些能在二十岁之前就达到甚至超越“国手”(通常指顶尖职业棋手)水平的棋手,通常意味着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对围棋核心能力的爆发式成长,他们的天赋和努力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二、为什么是“二十岁”这个节点?

“二十岁”并非一个绝对的魔法数字,而是围棋界根据大量优秀棋手的成长轨迹总结出的一个普遍现象。这个年龄段,大致对应着以下几个关键变化:

1. 天赋的显现与瓶颈的出现:在这个年龄段,那些拥有超凡天赋的棋手,通常已经通过职业初段、二段,甚至打入一些重要的预选赛和比赛的后期。他们的棋风已经初步形成,计算力、大局观等核心能力也得到了市场的检验。然而,一旦在这个年龄段遇到“天花板”,比如计算力无法再深入,大局观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或者在面对更成熟的对手时屡战屡败,就意味着他们未来的晋升空间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2. 学习效率的相对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可塑性会逐渐减弱。虽然学习能力不会消失,但相比青少年时期那种近乎海绵般吸收知识的能力,成年后的学习往往需要更多的刻意练习和理性分析,进步的速度可能会放缓。对于围棋这种需要不断更新棋谱、学习新布局、理解新棋理的学科,学习效率的下降意味着追赶那些已经在上升通道中的对手会变得更加困难。

3. 心理成熟与生活压力:成年后,棋手会面临更多的生活压力,比如经济问题、个人感情、社会责任等等。这些都会分散他们的精力,影响对围棋的专注度。而青少年时期,往往能更纯粹地投入到围棋学习中,没有太多后顾之忧。能够顶住这些压力,并在二十岁左右还能保持上升势头,本身就证明了其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对围棋的热爱。

4. 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围棋界从来不缺天赋异禀的年轻人。每一个时代都有层出不穷的新星涌现。如果你在二十岁的时候,还未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国手”级别的存在,那么意味着你可能在综合实力、天赋潜质、或者临场发挥上,都落后于那些已经站稳脚跟的顶尖棋手。想要在未来几年内实现逆袭,难度可想而知。

三、这句话的局限性与延伸思考

当然,我们也要明白,“二十岁不成国手,终生无望”是一种概括性的说法,并非绝对的铁律,更不是对所有棋手的审判。

个例的突破:围棋史上也有不少棋手,在职业生涯后期才迎来爆发,或者通过不懈的努力突破了瓶颈,最终成为大家认可的顶尖高手。这些个例的存在,恰恰证明了围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比如一些棋手可能在大器晚成型,他们的思考风格更偏向于经验积累和厚积薄发。

“国手”定义的模糊性:这里的“国手”也并非一个精确的定义。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其定义和标准可能有所不同。通常我们理解的是指能够稳定跻身国家顶尖水平的职业棋手。

训练方法的进步:随着现代围棋训练方法的不断优化,以及人工智能(AI)的介入,棋手的学习效率和训练质量都在提高。或许在未来,这个“二十岁”的节点会发生一些变化。

总结一下,这句话之所以流传甚广,是因为它抓住了围棋这项运动“早熟性”和“残酷竞争”的本质。 它告诫那些有志于围棋事业的年轻人,要在宝贵的青少年时期拼尽全力,抓住天赋的黄金期,一旦错过了这个上升的关键节点,未来的道路将会异常艰辛。它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警示,激励着一代代棋手在黑白世界里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高的境界。它就像围棋中的一句妙手,点醒了棋手前行的方向,也暗示了如果不走对路,可能就会满盘皆输的道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说法为什么会有?

其实原话不是二十岁,而是十五岁,因为职业棋界的人士长年观察下来,十五岁尚不能定段的后来的职业之路普遍发展性不强。
简而言之,在任何一个职业化高、竞争激烈的行业,想要做到顶尖没有一定的天赋是不行的。


如果你觉得你是大器晚成,这句话绝对成不了你的障碍。如果你是业余爱好,这句话只是告诉你以围棋为生的人们竞争多激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